周溯源、赵剑英主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自传(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卷文哲学部卷上下)(精)》中的自传朴实亲切、明白晓畅,讲述了各自的人生经历和学术经历,叙述了自己如何做人,如何为人民求学、治学,如何克服困难,淡泊名利,甘坐冷板凳,忍受清贫寂寞,“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追求精品力作,追求立德立功立言。
本书既富有启发和感染力,又具有当代学术史的史料价值。
| 书名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自传(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卷文哲学部卷上下)(精)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周溯源,赵剑英主编 |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周溯源、赵剑英主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自传(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卷文哲学部卷上下)(精)》中的自传朴实亲切、明白晓畅,讲述了各自的人生经历和学术经历,叙述了自己如何做人,如何为人民求学、治学,如何克服困难,淡泊名利,甘坐冷板凳,忍受清贫寂寞,“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追求精品力作,追求立德立功立言。 本书既富有启发和感染力,又具有当代学术史的史料价值。 内容推荐 周溯源、赵剑英主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自传》收录了140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或荣誉学部委员撰写的学术自传,这些自传,以第一人称(有少量几篇为第三人称)讲述了自己的学术经历和学术成就,并且总结介绍了自己的治学和为人的体会,相信必将对读者有着很好的示范、借鉴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自传(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卷文哲学部卷上下)(精)》为其中的一卷。 目录 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卷 王伟光:我的学术历程 李崇富:沿着“马克思的理论道路”探索前进 项启源:学习、宣传、捍卫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我毕生的追求 程恩富:实现“重建中国经济学”的学术梦想 靳辉明:在学习、研究和宣传、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 文哲学部卷(上) 马西沙:对传统历史观的重大改变及新体系的构建 仁钦道尔吉:我的蒙古文学研究之路 方克立: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 邓绍基:五十年问学之旅的若干回忆 叶秀山:无尽的学与思 刘魁立:感恩时代,矻矻前行 江蓝生:追回流失的岁月 汝信:我的学术生涯与感悟 杨义:从古今贯通到激活先秦诸子智慧 李惠国:在跨学科研究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李景源:做时代的思考者 吴云贵:回望我的宗教学研究之路 余敦康:吟到夕阳山外山 沈家煊:我的语言学之路 文哲学部卷(下) 张炯:从战士到著名学者和作家 陈铁民:我的学术研究之路 陈筠泉:愿为哲学研究事业繁荣献年华 邵荣芬:回望语言学研究之路 卓新平:徜徉在人的精神世界 罗希文:精勤不倦三十载矢志不渝铸鸿篇 金宜久:从哲学迈人宗教和政治 郎樱:从书斋走向田野——我的新疆情结 柳鸣九:柳鸣九先生的外国文学研究之路 侯精一:漫漫五十载弹指一挥间 姚介厚:回眸治学之途 钱中文:跋涉的欣悦 徐崇温:学术领域跋涉六十载 高莽:艰苦的道路 郭宏安:三驾马车永远在路上 黄长著:从语言学到图书馆学情报学:成长中的转折 黄宝生:跋涉在梵学之路 粱存秀:上溯到德国古典哲学 朝戈金:孜孜砣砣问业转益多师求学 魏道儒:我的佛教学术研究历程 后记 试读章节 1949年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后,大部队从我们村口走过,几天几夜,同老百姓亲如一家、秋毫无犯。解放前,已到学龄的我,因家里穷上不了学;即使在解放后的土改前,由于家境仍然困难,也上不起学。直到土地改革,我家划为贫农,并分得了土地、农具和耕牛。1952年,我9岁时,才发蒙上学,其后辍学一年,也跳级一年。读高小和保送进初中,都要寄宿住校,还要靠生产队集体供给口粮;考入高中和大学时,主要靠国家提供的“人民助学金”才完成学业。我求学之路之艰辛,是现在的学生所难以想象、难以克服的。我从读高小到读初中的5年间,都是自己从家里带米,由学校食堂帮助蒸饭,在那些年就餐时,从未吃上过一口新鲜菜,仅靠自带的酶干菜下饭。所以,我在上大学以前,一直营养不良,20岁时体重只有90多斤。当时,高小、初中、高中的校址距离我家,分别有10里、15里和30—45里的路程,无论是上初小时走读,还是上高小、中学住校以后的周末或平日回家和返校,从未坐过一次车船,都是步行往返。由于读中学时没有同村伙伴,孤单一人行路,有时就边走路、边看书,在农村土路上经常摔跤,常常走回家或到校了,一本书也就看完了。这是我双眼近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出于对党、国家和人民由衷的感恩之情,而且深知自己家庭贫寒、求学不易,因此我在学习上,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刻苦勤奋,各科成绩都较好。曾有这样两件趣事:其一,是在读初一时,正处于当地农村生活最为困难而生产队集体基本不提供主粮的年月,我几乎天天要到湖滩地挖野藕,以养活自己和家人c故此,我在这一学年基本没有到校上课。直到学年考试前10余天,我才回校参加复习考试,而结果竞出人意料,我的各科考试成绩(包括语文、数学、动物学、植物学等课程在内),居然在我们年级的几个班中名列前茅。这使得老师和同学们都大为不解,引为笑谈! 其二,是在读高三时,在全年级四个班同时举行的一次“最难”(特别是“流体力学”的那道题)的物理学课程考试中,教物理学的郭伦老师“打赌”说,这次考题恐怕不会有同学都能做得对;如果有谁能把全部题目都做对了,他就把自己年轻时穿的一套西服“奖”给谁。而我在这次考试中,却侥幸得了个满分,但我并未接受郭老师的这个奖励。高考前,教语文课的老师建议我报考文科,而教物理和化学课的老师则建议我报考理工科,最后我折中地以“第一志愿”,报考了认为与之都有关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专业(当年哲学专业的高考中,要考数学和物理学)。那时学哲学最时兴、红火,报考者趋之若鹜。后来,系里到我省高考招生的麻保安老师告诉我:你是我亲手录取的:在湖北省以“第一志愿”报考人大哲学系的800多名考生中,只录取了你一人。 P26-27 序言 今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成立十周年,我们适时编纂出版这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自传》,这是一件嘉惠学人的好事,也是赠贺学部成立十周年的一份厚礼!学部委员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荣誉称号,获此殊荣者是各个学术领域中的佼佼者和领军者,学术素养深厚、学术成就卓越。这套学部委员学术自传的出版,可以使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这些优秀学者的学术成就和贡献,使后学者能从中受到启迪和教益。同时,这套学术自传也是对中国半个世纪以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的巡礼,展示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薪火相承、人才辈出的盛况。在出版之际我谈一点感想和体会,代为序言。 我国的学部委员制度由来已久。新中国成立之初,即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作为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在内的全国科学事业的领导机构。1953年,中央派钱三强、张稼夫率中国科学院代表团出访苏联,调研苏联在组织、领导科学事业等方面的经验,了解苏联科学院的学术管理体制等情况。1955年6月,中央决定在中国科学院建立学部委员制度,设立哲学社会科学部、物理学数学化学部、生物学地学部和技术科学部四个学部,产生第一批学部委员233人。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前身哲学社会科学部产生学部委员61人。学部委员包括了我国社会科学各方面有代表性的著名学者。 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后,哲学社会科学部先后于1955年、1957年、1960年、1963年召开了四次学部委员大会,讨论、确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方针、任务和交流经验,规划重点研究项目,进行学术交流活动等,在推动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树立优良学风、努力培养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63年以后,由于错误路线干扰,学部再未举行过学术活动,学部委员也再未增选。学部基本处于瘫痪和停滞状态。 1977年中国科学院恢复学部活动并开始增选学部委员,1993年学部委员改称院士,成为我国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恢复学部委员制度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强烈愿望。中国社会科学院自1977年成立后,在历届院长的领导下.与哲学社会科学界一起进行反复调研和论证,形成了大量的报告和方案,为恢复学部委员制度做了充分准备。2003年我院制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十年发展纲要》,明确提出“着手设立学部委员制度”,以此作为加强人才建设,建成培养和造就一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重要基地的具体措施和步骤。2006年8月3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正式成立,分别设立了文史哲学部、经济学部、社会政法学部、国际研究学部、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五大学部,2010年文史哲学部分为文哲学部与历史学部,形成目前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文哲学部、历史学部、经济学部、社会政法学部、国际研究学部六大学部布局。2006年,我院推选出首批学部委员47人、荣誉学部委员95人。2011年,增选学部委员10人、荣誉学部委员38人。2014年,增选学部委员4人。自学部成立后,我院共产生学部委员61人、荣誉学部委员133人。 我院遴选学部委员的标准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在遵守科学道德、维护科学精神、发扬优良学风等方面发挥表率作用。学部委员以自己的言行践行了这一标准和要求,他们将学术专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主持和参与了若干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在学科建设、学术发展、理论创新、资政建言、人才培育、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他们深厚的理论素养、开阔的学术视野、勤勉的治学精神、优良的学术操守垂范于后学,是我院宝贵的学术财富。 中国社会科学网自2011年1月1日创办上线,为服务中央对我院“三个定位”的要求,增强我院在社科领域乃至国际上的话语权与影响力,宣传好我院的科研成果与优秀人才,引领理论学术的思潮,该网在首页开辟了“学部委员”专栏,一是为学部委员开设专题介绍,二是设置“学部委员学术自传”栏目。这一专栏受到了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好评,展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对外形象,扩大了学术影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将学部委员宝贵的学术财富薪火相承,在学部成立十周年之际,我院在有关部门和单位,特别是在周溯源同志的积极推动下,在社科网专栏资料的基础上,再次组织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撰写学术自传。除了已经病逝或年高病重无法写作者外,有140位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撰写了学术自传。这些自传朴实亲切、明白晓畅,讲述了各自的人生经历和学术经历,叙述了自己如何做人,如何为人民求学、治学,如何克服困难,淡泊名利,甘坐冷板凳,忍受清贫寂寞,“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追求精品力作,追求立德立功立言。这套自传不仅介绍了学部委员的学术成就,而且总结了他们各自的治学经验。从学部委员的学术自传中,可以看出他们在为人民做学问的路上,如何废寝忘食,争分夺秒,惜时如金。 由于时间所限,这套学术自传有约稿型、访谈型、随笔型,虽然在整体设计和文体方面看似不甚统一,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些学者的学术个性与风格。另外,由于各位学部委员学术自传的篇幅长短不一,考虑到篇幅的均衡问题,在付梓出版时没有按各学部划分独立成册,也是本套丛书的缺憾。此外,如能增加同行专家对学部委员学术成就与学术贡献的评价,则将起到锦上添花之效。 学术自传是作者对学术道路的回顾与总结,其中凝聚了作者的治学经验与治学方法,又有对新中国关于学术人才培养的描述.更不乏作者对学术与人格、学术与利益、学术与功名等关系的人生思考,因而这套学术自传既富有启发和感染力,又具有当代学术史的史料价值。当前,我院的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总体年龄偏大,有很多已到耄耋之年,他们的学术智慧和治学经验需要传承与发扬。因此,这套学部委员学术自传,可以称得上是一项学术史料的保护和抢救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今年5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希望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要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为人民做学问,做大学问、做真学问。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习近平同志的殷切期望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努力追求的目标。我们也期盼这套学术自传的出版能乘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东风,推动我院、我国的科研人员以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的高尚追求和优良学风为榜样,不畏艰辛、不辱使命,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016年8月3日写于建国门社科院科研楼 后记 本书收录了140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或荣誉学部委员撰写的学术自传,这些自传,以第一人称(有少量几篇为第三人称)讲述了自己的学术经历和学术成就,并且总结介绍了自己的治学和为人的体会,相信必将对读者有着很好的示范、借鉴作用。 在本书出版之际,首先要感谢各位学部委员或荣誉学部委员提供了精彩的自传文稿。不少文稿在中国社会科学网发表过,此次收入本书时.多数委员进行了修订。定稿之后,各位委员又认真审定清样,翻找、提供合适的照片。有的放弃了节假日的休息,有的放弃了出差机会,有的身体不适仍抱病写稿、改稿,其奉献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学风,令人敬佩。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陈奎元同志应邀担任本书编委会顾问,并欣然为本书题写书名,积极支持本书的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主席、院长王伟光同志指示务必把本书出成精品,并为本书撰写了序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主席团秘书长李培林同志主持阅评书稿,提出了重要的修改与完善意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马援局长将学部委员或荣誉学部委员学术自传的征集与出版,视为科研局和学部工作局的一项基本学术建设内容,他和科研局张国春副局长、王子豪副局长以及相关处室的同志,为本书的出版立项和评审,做了许多具体工作。院其他职能部门从不同方面也给予了积极支持。 原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部的同志承担了在该网初始发表的部分稿件的组稿、编辑工作。2016年,周溯源同志又新组稿几十篇,并负责全书的统稿。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高度重视本书的出版。因书稿篇幅庞大,且来稿体例不完全一致,有些自传缺少学术简介或照片,负责统筹出版工作的重大项目出版中心协调组织精干的编辑队伍.加班加点,一丝不苟,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审、编、校工作,查缺补漏,统一体例,并一一电话联系100多位学部委员或荣誉学部委员本人或相关人员,分别寄送清样,收集、整理诸位学部委员或荣誉学部委员的改稿意见,最后送审的样稿得到各位学部委员或荣誉学部委员和相关部门的肯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精心设计,最终呈现给读者制作精良的鸿篇巨制。为此,重大项目出版中心主任王茵编审、王琪编辑做了大量工作。 对以上提到和没有提到的为本书出版予以支持帮助的领导、专家和编校印制人员,谨致以真挚的谢忱和敬意! 限于我们的学术和业务水平,本书可能还存在一些差错或不足,敬请读者予以批评指正,以备将来修订完善。 周溯源 赵剑英 2017年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