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羽民之国/童话山海经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萧袤
出版社 明天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这些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童话故事,因为其内核的丰富性,同样滋养着当代儿童的精神世界。这些从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融入了现代童话的创作理念后,对当代的孩子更是拥有不可抵挡的吸引力。汪洋恣肆的想象、幽默俏皮的语言、古香古色的诗意,在这些童话中都能寻找到。

《羽民之国/童话山海经》由萧袤著。

内容推荐

《童话山海经》收入了萧袤创作的《竖亥》《互人》《夜的守护神》等几十篇短篇童话,以当代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故事的酵母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名著《山海经》中那些具有传承价值的、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魂魄的元素,以现代童话的创作手法和创作理念,把当代中国儿童的现实生活,巧妙地融入童话的幻想之中,把当下与传统、古典与现代、现实与虚构融为一体,写出一个个新故事。

《羽民之国/童话山海经》由萧袤著。

目录

青蚨

猼訑的眼睛

吐火者

羽民之国

风伯的洞

土里蹦

试读章节

那时候的虫子很多。

最有名的是应声虫。大部分应声虫生活在山谷里。人在山顶上一喊,山谷里的应声虫听到了,马上齐声应和。

直到现在还这样,不信你到山谷里去试一试,总是有很多应声虫,呼应你的叫喊。不管你叫喊什么,它都能模仿得惟妙惟肖,不走样儿。

现代人说那是回音,即由反射声波引起的声音的重复。

现代人把什么事情都解释得很无趣,不像古代人那么浪漫,充满了想象力。

应声虫也喜欢生活在墙头屋角、旮旮旯旯的地方,所以对着高墙大院、半圆形的拱门和拱桥喊,有时候也可以得到应声虫的回应。

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最开始就是因为养了很多应声虫,回音效果才那么明显的。直到现在,那些应声虫的后代,还生活在回音壁的石头缝儿里、附近的草丛里,不让人看到。任何现代高科技仪器都没办法检测出它们来。因为现代人都不相信它们的存在,所以应声虫都不愿意抛头露面了。

就算这样,它们到现在还在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回应任何声音。所以回音壁到现在还是那么受欢迎,游人如织。

应声虫不想被人看到,人们就真的看不到它们了。

这是因为应声虫得到过隐身虫的帮助。

一开始,很多人都把应声虫和隐身虫搞混了,就像你很难区分双胞胎中哪个是哥哥,哪个是弟弟一样。应声虫和隐身虫,也是一母所生的双胞胎,连名字的读音都很接近,长相也差不多,不同的是,应声虫不会隐身,隐身虫不会出声。隐身虫基本上是个哑巴虫,一丁点声音也发不出来。可它们会隐身,不但会自己隐身,你要是把一只隐身虫带在身上,连你也跟着一起隐身了。

神奇得很。

“哈利.波特”系列里面的隐身衣看起来很炫,但使用起来不方便,又是穿哪又是脱呀的,麻烦得很,不如隐身虫携带自如,方便快捷。

隐身虫有时候趴在草或叶上,结果有些人搞错了,以为那是隐身草或隐身叶(咦,刚刚看到一棵草或一片叶子,怎么突然不见了?好奇怪)。其实它们之所以隐身了,是因为有一只隐身虫趴在上面。

古代笑话中有个人,一直想寻找隐身叶,就取了很多树叶回来,一片片地放到自己眼前,问老婆:

“老婆呀,你现在可以看到我吗?”

老婆说:“可以看到啊。”

这个人又换了一片叶子,挡着自己的眼睛,接着问老婆:

“老婆呀,你现在可以看到我吗?”

老婆说:“可以看到啊。”  问了二十多遍。终于,老婆被问烦了:

“看不到看不到看不到……烦死了!”

这个人于是神气活现地拿着那片树叶,到市场上去随便拿东西,因为他以为自己会隐身了,别人都看不到他,结果一一

他很快被店家看到了,而且被群众捉到了,还被当成小偷扭送到官府问罪。这个笑话就是嘲笑那些不知道有隐身虫、只知道隐身草或隐身叶的人。

还有一种虫子也蛮好玩。这种虫子叫蜮(y凸)。蜮喜欢生活在下水道里。下水道古时候叫阴沟。当然了,各种阴暗潮湿的地方,都有蜮。

蜮像鸡一样喜欢吃沙子。

鸡吃沙子是为了帮助消化,蜮吃沙子却想害人。

它怎么害人呢?蜮吃了一粒沙子,就趴在水边,潜伏着,等人走过来。蜮其实很怕人的,胆子也小,生怕人一脚踩死了它。蜮看到人走过来了,马上从嘴里弹射出那粒沙子来。蜮的力气很小,沙子也弹射不了多远,根本就弹射不到人身上,顶多也就弹射到人的影子上一一如果出太阳了有影子的话。

你不要小看这粒沙子,也不要觉得一粒沙子射到影子上没什么大不了的,这可是蜮吐出来的沙子呀!这沙子是有毒的,而且具有强烈的腐蚀性,能把人的影子迅速地腐蚀出一个大洞,就像还没掐熄的烟头烫坏了一件衣服似的。

影子被“烫伤”了,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吗?

当然了,这个人会马上病倒。影响影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最可怕的是,这个人病了,根本就找不到病因。多么高明的医生也找不出病因来,可怕吧?

“含沙射影”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不信,你可以自己去查词典。

P3-7

序言

经典的转化与发展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

萧袤老师是一位我很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家。他曾经送给我一些他的作品,我都在微博专栏“童书过眼录”上推荐过,如《小时候的相册》《白天是什么样子》《驿马》等。萧袤在送给我的每一本书上都为我写了一句特别的题签,如“儿童阅读是一切阅读的基础”“人人都是驿马,追寻爱与梦想”“读有趣的书,做好玩的人”等等。他对文学创作与阅读的思考也随之表露无遗。

前不久,明天出版社的编辑告诉我,萧袤老师又有新书要出版了,他希望我能够写点推荐的文字。尽管我非常忙,但听到“童话山海经”系列这个特别的书名,我还是答应了下来。

《山海经》是一本中国先秦古籍,也是一部奇书,它记述了古代的神话、地理、历史、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山海经》中既有“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我们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也有我们不太知道的壮美山川与神奇生物。

《山海经》是一座富矿,不仅为研究古代历史、地理、物产提供了大量素材,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元素,特别是书中那自由奔放的想象力和瑰丽奇特的神话传说,更是为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国内有一些文学作品就是以《山海经》中的地名、植物、怪兽等有代表性的元素为背景,进行了文学的再创作。前不久,两部火爆的国产电影《大圣归来》和《捉妖记》,也都是不约而同地从《山海经》中获取的创作灵感。

有人说,萧袤的童话都“很萧袤”,“童话山海经”系列依然有着他鲜明的特色。

听说萧袤是个《山海经》迷,他收集了许多不同版本的《山海经》,其中的文字和插图给了他很大的启发,让他走上了创作之路。在萧袤心中,《山海经》是一团传统文化的酵母,在他的反复搓揉下,发酵之后,就做成了馒头、包子或者花卷。所以,我们欣慰地看到,经由作者的讲述,当代中国儿童的现实生活,巧妙地融入了《山海经》的故事幻想之中,现实与虚构、当下与传统、古典与现代融为一体,酝酿出一个个新的童话故事。

比如,根据《山海经》中“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这十个字,萧袤就写出了一个三条巴蛇的故事:小巴蛇逶逶与迤迤结婚后,一起照顾不吃不喝几乎不能动弹的老巴蛇。老巴蛇去世前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们千万不要吃大象。结果,不听劝告的小巴蛇还是吞食了大象。这个简短的童话故事,除了表层有趣生动的故事情节外,内核包含着无限的哲思和深长的寓意。

值得一提的是,“童话山海经”系列不仅为孩子讲述故事,同时注重通过故事给孩子传递核心价值观,把真善美的理念融入感人的童话故事之中。例如《吐火者》中的“爸爸”提到,吐火者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回归自然:“你不能穿衣服,也不能穿袜子、鞋子,必须赤身裸体,没有任何工具,不带任何干粮,与草木为友,与野兽为伍(如果有野兽的话)。”萧袤所期待的就是孩子要学会拥抱大自然,不能患上“自然缺失症”。再如在《互人》中,萧袤借用奶奶的话告诉读者,“幻想、善良、正义、创造、时间……还有就是,晨曦初现时的露水,午夜时分的梦境,墙角处的花香……”都已经成为人间不受重视的东西,让人扼腕叹息,值得警醒深思。

如何激发儿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如何对中国古代经典进行创造性的转换和创新性的发展?萧袤做了有益的尝试。“童话山海经”系列中的童话是在继承古代中国人瑰丽想象基础上的再创造,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致敬之作,体现出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努力。这样从中华本土开辟题材的路子,应是当下儿童文学创作所需要的。

后记

《山海经》是一邵奇书,

对《山海经》感兴趣,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现在也想不起来,当初为什么我如此喜欢《山海经》。总之就是喜欢,没事就翻翻,一本《山海经》被我翻得不成样子。后来又找采各种版本的《山海经》注释本看,还有诸如《古本山海§图说》之类的。除了文字,也喜欢插图,那些奇奇怪怪的生物多好玩啊,简直像童话一样。心里突然一动,对呀,我可以写童话,就写“童话山海经”吧。

老实说,不翻译,小朋友是看不懂《山海经》的,就算翻译了,你也会发现,《山海经》里的神话是驳杂的、零碎的、无厘头的,比方说:“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日黑蛇青首,在犀牛西。”(《山海经,海內南经》)

这段话里提到了“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完了,没有故事。那么“巴蛇”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蛇呢?它怎么就能吃大象呢?这句话让我想到了另外一句俗语:“贪心不足蛇吞象。”

原来啊,按照《山海经》的记录,“吞象之蛇”还真的存在呀!我为中国古人的幻想而折服。于是,沿着这条思路,我写下了童话《巴蛇》。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为什么“三岁而出其骨”呢?当然是因为象牙不容易消化。三年,难受啊,生不如死吧。既然象牙那么不容易消化,为什么还要吃大象呢?有故事了。

我写了三条巴蛇的故事,小巴蛇名字叫逶逶,他后来遇到了另一位女小巴蛇,名字叫迤迤。他们结婚后一起照顾不吃不喝几手不能动弹的老巴蛇。

老巴蛇千叮咛万嘱咐,叫他们千万不要吃大象,然而……故事大家自己去看吧。仿佛宿命,又像寓言,最后的场景是悲壮的,也是发人深省的。(这篇童话获得了“《儿童文学》金近奖”。)

就这样,一段《山海经》中寥寥数语的记载,变成了一篇几千字的童话《巴蛇》。

孩子们喜欢看童话,其实大人也应该看一看好的童话。我觉得童话是真的。我们要相信童话。

如果说《山海经》是一座文学的富矿,我就是那个辛苦开矿的人,我不但要开矿,还要把矿石炼成全银铜铁锡,或玉,或玛瑙,或水晶,或蓝宝石,闪闪发光。

……

这个故事的开头,你是不是觉察到跟现代文学大师卡夫卡的小说《骑煤桶的人》有点儿相似?没错,我就是从卡夫卡那里受到启发而创作了这篇童话。

当然了,我写的童话和卡夫卡先生的小说完全不一样。

这套“童话山海经”系列中的童话的酵母未自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来自《山海经》,还包括其他神话、民间故事、乡里传说,材料是当代儿童的现实生活,融入了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当代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的观察与思考、积累与沉淀、愿望与幻想。

我在探险,也在实验。

我期待得到前辈作家、理论家、老师、编辑朋友和广大读者的检验与批评。童话的创作与探索,从来就是寂寞之道,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安徒生语)。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一直有你们相伴,真好。

书评(媒体评论)

如何激发儿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如何对中国古代经典进行创造性的转换和创新性的发展?萧袤做了有益的尝试。《童话山海经》中的童话是在继承古代中国人瑰丽想象基础上的再创造,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致敬之作,体现出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努力。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

《童话山海经》中的那些从中华民族渊深的根部得来的联想和想象,是我们当今的中国特别需要的,起码,这样从中华本土开辟题材的路子,是今天的众望所归。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翻译家诗人韦苇

《童话山海经》把经典变成一部可以亲近的书,是童话,也是经典。这部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种子根植进作者的内心,历经风雨长出的一棵树。这棵树可以带给小读者快乐,也能带来花与果。相信这些故事能够把文化的基因种进小读者的记忆,又会长成一片片的树。

——清华附小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一校区)执行校长特级教师李怀源

《童话山海经》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将中国古代这部奇书中的一部分零星或者难解的内容,丰盈成一个个儿童可以理解的鲜活故事,幽默的语言显现出作者的睿智与再创造的才能。

——儿童阅读推广人特级教师丁筱青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0: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