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印加帝国的末日(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美)金·麦夸里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借由当代探险家的发现为契机,作者金麦夸里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印加帝国反抗西班牙人的史诗故事,这可能也是世界历目前最英勇无畏的抗争之一。通过金麦夸里著的《印加帝国的末日(精)》,一个庞大而恢弘的印加古国及其中发生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展示在了读者面前。他们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内容也得到了全面的刻画,而他们与西班牙人的抗争充满血泪,读来令人唏嘘。本书讲述了一个灿烂的古老文明如何走向有效毁灭的故事。阅读本书可以让人了解印加古国,以及当时以西班牙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南美洲的入侵和殖民历史,因而深入理解近现代南美洲发展的历史与其对当代发展的影响。

内容简介

金麦夸里著的《印加帝国的末日(精)》讲述了位于秘鲁境内神秘的印加古国历史一直吸引着众多人的目光,几百年来,印加城市比尔卡班巴的传说一直深藏在过去的西班牙编年史中。本书从三百多年后的当代开始讲述,借由当代探险家的发现,谱写了一段印加帝国反抗西班牙人的史诗故事,读来令人唏嘘。

目录

大事年表

前言

第一章 发现

第二章 几百个全副武装的创业者

第三章 安第斯山脉上的超新星

第四章 帝国与帝国的碰撞

第五章 一屋子的黄金

第六章 献给国王的安魂曲

第七章 傀儡国王

第八章 起义的序曲

第九章 伟大的起义

第十章 安第斯山脉上的死亡

第十一章 独眼征服者的回归

第十二章 在安蒂人的领地中

第十三章 比尔卡班巴:世界的游击队之都

第十四章 皮萨罗一家的结局

第十五章 印加人最后的抗争

第十六章 寻找印加人的失落的城市

第十七章 重新发现比尔卡班巴

后记 马丘比丘和比尔卡班巴,寻找安第斯山脉的失落城市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精彩书摘

1911年7月24日

时年三十五岁,身材瘦削的美国探险家海勒姆宾厄姆(Hiram Bingham)和当地的农民向导一起沿着安第斯山脉东面的一个陡峭的斜坡在一片云雾林中费力地前行。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他摘下头上的宽边软帽擦了擦眉毛上的汗珠。不一会儿,秘鲁军队的一位名叫卡拉斯科(Carrasco)的中士也沿着二人身后的小道赶了上来。后者穿着深色、有铜质扣子的制服,戴着帽子,已经走得满身是汗。中士看见另外两人,就停下了追赶的脚步,双手撑在膝盖上一个劲儿地喘气。宾厄姆被告知他们前方的山峰之上某个高耸入云的地方隐藏着一座古老的印加遗迹。但是宾厄姆也知道,在秘鲁东南部这一小片被很多人探寻的地方,关于印加遗迹的消息就像林中成群结队、穿梭鸣叫的绿色鹦鹉一样满天飞。所以身高六英尺四英寸,体重却只有一百七十磅的宾厄姆心里非常肯定,自己要寻找的印加古城肯定不在这里。事实上,宾厄姆今天连午饭都没有带,他打算尽快从谷底爬上去,随便看看这些参差不齐、高耸入云的山峰上到底散落着一些什么样的遗迹,然后就赶快回去了。这个留着一头棕色短发,又高又瘦,几乎是一副苦行僧模样的美国人跟随向导继续前进的时候,还完全不知道在仅仅几个小时之后,自己就将发现历史上最重要的遗迹之一。

那一天的空气闷热而潮湿,他们抬起头就能看到一千多英尺之上山脊顶部的目的地,然而陡坡上滴着水的茂密植被偶尔会遮挡住他们的视线。在山脊之上云雾缭绕的地方,还有被丛林覆盖着的山峰时隐时现。因为刚刚下过雨,到处都泛着水光,不时有薄雾拂过这几个向上攀爬的男人扬起的脸。陡峭的山路两边长着大片鲜艳的紫色、黄色和其他颜色的兰花。这几个人还停下看了一会儿蜂鸟其实顶多是能听到它们翅膀的嗡嗡作响,能看到一抹蓝绿色荧光在花丛中急闪而过,然后就消失不见了。仅仅半个小时之前,他们三个才小心翼翼地绕过了一条有毒的蝰蛇(vibora),蛇头已经被石头砸扁了。是当地的农民干的吗?宾厄姆这么问向导的时候,后者只是耸耸肩没有回答。宾厄姆知道这种蛇就是众多能够致残甚至致命的毒蛇之一。

宾厄姆是耶鲁大学拉丁美洲历史和地理系的一名副教授,此时他特意伸手抚了抚自己靴子外面脚踝以上膝盖以下部位缠着的厚厚的布料,无疑是觉得这样的准备能够避免被毒蛇咬到。被安排陪同参与这次探险活动的卡拉斯科中士此时则已经热得解开了制服最上面的几粒扣子。走在他们前面的向导叫梅尔乔阿特亚加(Melchor Arteaga),他是一个农民,在一千多英尺以下的谷底拥有一座小房子,就是他告诉另外两个人在高山的山脊上能找到一片印加遗迹的。阿特亚加穿着一条长裤和一件旧夹克,他颧骨很高,拥有深色头发,还有像鹰眼一般锐利的双眼,和他曾经生活在印加帝国时期的祖先一模一样。阿特亚加的左侧腮帮处有一小块隆起,因为他嘴里含着一团古柯叶,这种摄入微量可卡因的方式曾经是印加皇室才享有的特权。他能说一点西班牙语,不过更习惯说印加人的古老语言盖丘亚语(Quechua)。宾厄姆只能说口音很重的西班牙语,完全不会说盖丘亚语;卡拉斯科中士则会说这两种语言。(P8-10)

序言

将近五百年前,有大概一百六十八名西班牙人带着他们不多的几个非洲奴隶和印第安奴隶来到了属于今天秘鲁境内的地方。他们很快就与人口超过千万之众的印加帝国发生了冲突,这场冲突的结果像一颗巨大的流星撞上地球后产生的无数碎片一般撒满了这一整片大陆。今天前往秘鲁的人们依然能够发现这些碎片留下的痕迹:从深棕色皮肤、极端贫困的下层民众,到那些拥有西班牙贵族姓氏、肤色略浅的秘鲁精英阶层;从带尖顶的天主教大教堂和礼拜堂,到从西班牙引入的牛和猪以及西班牙人和非洲人的后裔。秘鲁占主导地位的通用语言更是一种避无可避的对历史的提醒。这里的人依然称西班牙语为卡斯蒂利亚语(Castillano),这个名称起源于对古老的西班牙卡斯蒂利亚王国中居民的称谓。事实上,西班牙征服了一个存在仅仅九十年的帝国并将其扼杀于萌芽状态。这个事件带来的剧烈影响至今还在秘鲁社会的各个阶层里持续发酵,无论你生活在海岸沿线,还是安第斯山脉之上,甚至是少数几个还在秘鲁的亚马孙河上游流域生活的与世隔绝的原住民部落,都无不被牵连在内。

不过,要准确地认定在西班牙人的征服活动之前和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些见证了这些事件发生的人最终大都被这些事件夺去了生命。活下来的人当中,只有少数几个就当时发生的事做了记录当然他们大都是西班牙人。那些识文断字的西班牙人(16世纪西班牙读书识字的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0%)来到秘鲁时已经掌握了大约三千年前埃及人发明的字母表,这个强大而实用的工具让他们能够更方便地书写。相反,印加人则依靠口述历史、家族谱系,很可能还有结绳语(quipus)来记录他们的历史。结绳语就是通过把不同颜色的绳子小心地打成不同的结,由此储存丰富信息的记事方法,是对人工记忆的一种补充和提示。然而,在印加人被征服后没过多久,如何阅读结绳语信息的技艺就失传了,记录历史的人要么去世了,要么被西班牙人杀死了,于是印加人的历史也随着一辈辈人的更迭而渐渐被遗忘了。

常言说得好: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话对于印加人和西班牙人来说一点都不假。印加人毕竟曾经创造了一个疆域跨越二千五百英里的庞大帝国,并征服了该领域内的大多数民族。和其他许多帝国皇权一样,他们的历史也倾向于给自己的征服行动寻找光明正大的理由,同时极力赞美自己的统治者并贬低自己的敌人。印加人告诉西班牙人,是自己给这个地区带来了文明,而且自己的征服行动都受到了神明的启示和许可。不过,事实恰恰相反:印加帝国之前,这里就出现过无数个王国,历史总长超过了一千年。所以印加人的口述历史实际上融合了事实、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和自我宣扬等各种内容。即便是在印加精英阶层内部,分属不同宗系血统的领导者们对历史的认识也是各说各话,互不认同。这种情况的结果就是早期的西班牙编年史作者们根据他们采访对象的不同,记录下了超过五十种不同版本的印加历史。

关于征服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的记录也完全是一边倒的,因为我们获得的都是单方面的材料。留存至今的有大约三十份当时西班牙人撰写的关于最初征服期间及随后五十年内各种事件的相关报告,但是由主要原住民或混血原住民对这同一时期事件的记录则只有三份,它们分别来自蒂图.库西、费利佩.瓦曼.波马.德.阿亚拉(Felipe HuamanPoma de Ayala)和加西拉索.德.拉.维加(Garcilaso dela Vega),即便是创作这三本编年史的原住民作者也都没有亲身经历过征服战争最初五年的关键时期。这三份文件中最早一份的完成时间是1570年,实际上是印加君主蒂图.库西向一个来访的西班牙人口述的一些内容的记录。此时距离他的叔祖父、印加君主阿塔瓦尔帕被俘也已经过去了将近四十年。因此当代的作者们想要确定谁对谁做了什么时,只能参考一些绝对不客观的历史记录:一边是成堆的西班牙语信件和报道;而另一边则是仅有的三份原住民编年史作品,这三人之中最著名的一位作者加西拉索.德.拉.维加还是一个印第安人与西班牙人的混血,他的编年史作品是用西班牙语写的,而且在他离开秘鲁五十多年之后才得以出

将这些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皮萨罗、阿尔马格罗、阿塔瓦尔帕、曼可.印加从历史的人偶架上取下,掸去表面的灰尘,尽己所能地为他们注入新的生命力,让他们可以重新演绎自己在这世上时的一段故事。故事讲完了,作者还要把他们轻轻地放回尘封的架子上,等待不久的将来有其他人讲述一个新的故事时,再重新将他们复活。

大约四百年前,一个曾经在印加帝国内生活的贵族的后裔费利佩.瓦曼.波马.德.阿亚拉倾尽自己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撰写了一本长达一千多页、配有四百多幅手绘插图的巨著。波马.德.阿亚拉希望有一天自己的作品能够让西班牙国王纠正在后征服时代的秘鲁发生的西班牙人加诸原住民身上的诸多欺压和不公。不知道波马.德.阿亚拉是怎样携带着这样的鸿篇巨制走遍全国,前往那些已经被破坏殆尽的印加帝国遗址,采访各处的人民,再仔细地把听到、看到的东西都记录在自己的作品中的,一路上还要小心地提防自己毕生的心血不被人偷去。波马.德.阿亚拉在他八十岁高龄的时候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手稿,然后把这仅有的一本手稿漂洋过海地寄送到了西班牙。他的作品显然没有如他期望的那样抵达目的地,或者说就算到了西班牙,也没有被呈递到国王手上。最可能的情况是被某个低级别的官僚接收,然后放到一边从此遗忘了。过了将近三百年之后的1908年,一位研究员在哥本哈根的一个图书馆里偶然发现了这本手稿,并从中获得了无价的信息。本书也引用了该手稿中的一些插图。和手稿一起寄给国王的还有一封亲笔信,年事已高的波马.德.阿亚拉在信中写下了这样的话语:

我花了很长时间,准确地说是好几年来权衡、编目和整理各种各样的[历史]材料,因为我一直难以做出决断。最终,我克服了胆怯,开始着手进行这个让我向往已久的任务。我想要从我自己的盲目和无知中寻找点亮黑暗的一点光明。我也许不是贵国培养的那些什么博士或拉丁语专家,但是我斗胆认为自己是第一个能够为国王陛下提供这份服务的印第安人在我的作品里,我总是尽力找到最可信的资料,使用那些有实质意义且被多方佐证的信息。我只记录那些有不止一两个人认可发生过的事实国王陛下,为了印第安人和在秘鲁的西班牙基督徒的福祉,我请求您本着善良的心接受我这份微不足道的谦卑的效劳。您的接受将给我带来无上的幸福和安慰,是对我工作的最好奖赏。

本书的作者也经历了与波马.德.阿亚拉类似但远不及其艰难的挑战,我所怀有的也只是和他一样的请求。

金.麦夸里

加利福尼亚州马里纳德尔雷

2006年9月10日

书评(媒体评论)

对既有文献的完善生动而富于戏剧性。

《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

引人入胜,不忍释卷一本像印加黄金一样宝贵的好书。

《历史》杂志(History Magazine)

除了全面透彻地记录激动人心的战争过程,以及详细描述印加人早期的游击队活动之外,金.麦夸里还把一段已经众所周知的发现马丘比丘的故事讲出了新意。

《娱乐周刊》(Entertainment Weekly)

麦夸里成功地描绘了游击战争的故事,他的作品为失落的城市找回了它理应享有的荣光。

福布斯》(Forbes)

这本精彩的著作讲述了历史上最艰苦而漫长的抗争之一,一次征服改变了一片大陆的命运。

韦德.戴维斯(Wade Davis),人类学家,国家地理学会驻会探险家,著有《一条大河》(One River)

内容丰富多彩、构思磅礴大气,作者用富有技巧的叙事方法为我们论证了当文化之间出现冲突和碰撞时,不可预见的悲剧结果就会随之而来这还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探险故事,介绍了当代那些既已发现并还在继续寻找印加帝国失落部分的印第安纳琼斯式的人物们。《印加帝国的末日》是历史题材作品的集大成者。

布劳顿.科伯恩(Broughton Coburn),著有《珠穆朗玛峰:无情的山峰》(Everest: Mountain Without Mercy)

《印加帝国的末日》中充满了惊喜,它讲述的历史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我已经读过无数以印加人为题材的作品,但只有这本书让我有走出教室,仿佛置身于那个很久以前就已经失落了的古城之中的感觉。

基思.贝洛斯(Keith Bellows),《国家地理旅行者》杂志(National Geographic Traveler)主编

欧洲人征服了堆金积玉、令人着迷的印加帝国的故事是历史上最引人入胜也最具有悲剧性的故事之一

金.麦夸里凭借其高超的文学素养重新诠释了这一题材,《印扣帝国的末日》让更广范围内的读者拥有了了解这些故事的机会。

 文森特.李(Vincent Lee),著有《被遗忘的比尔卡班巴》(Forgotten Vilcabamba)

后记

1 文森特.李在2005年10月接受作者采访。

2 Richard L.Burger,Machu Picchu(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4),24.

3 Father Bernabe Cobo,in Roland Hamilton(trans.),Inca Religion andCustoms(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90),133.

4 同上书,135-136。

5 Kenneth Wright,Machu Picchu:A Civil Engineering Marvel(Reston:ASCE,2000),59.

6 同上书,70、77。

7 包括帝国样式在内,考古学家在马丘比丘发现了十八种不同的石墙样式和建筑风格。

8 来自秘鲁国家文化研究院(INC)的考古学家们自2002年起在伊斯皮里图大草原上进行了一场为期五年的挖掘活动,这也是自1572年西班牙人攻陷这个城市之后在这一地区进行的第一次挖掘活动。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这个城市确实是由印加人建造的,建造时间很可能是在15世纪中期(信息来源于作者与国家文化研究院进行的私人交流)。国家文化研究院还清理了城市中的大部分区域,让到访者有机会第一次初步领略一下16世纪的比尔卡班巴在被废弃之前的样子。

9 人类学家和印加问题专家约翰H.罗(John H. Rowe)相信一个名叫加夫列尔.胡阿雷斯(Gabriel Xuarez)的西班牙人在1568年曾经来过马丘比丘,因为胡阿雷斯买下了这附近的土地。然而目前尚无明确的文献记载能证明在20世纪之前有任何欧洲人来过这里。John H. Rowe,Machu Picchua la Luz de Documentos de Siglo X Ⅶ,Historica,Vo1.14,No.1(Lima:1990):142.

10 同上书,140。

11 同上书,141。

12 Charles Wiener,Voyage au Perou et Bolivie(Paris:Librarie Hachette,1880),345.

13 Hiram Bingham,Lost City of the lncas(London:Weidenfeld&Nicolson,2002),115.

14 同上。

l5 Hiram Bingham,The Ruins of Choqquequirau,in AmericanAnthropologist,New Series,Vo1.12(1910):523.

16 Hiram Bingham,Machu Picchu,A Citadel of the Incas(New Haven:YaleUniversity Press,1930),1.

17 宾厄姆在1930年的文章中引用并在脚注中注明的是菲格罗亚报告的西班牙语原文,该文献完整版是于1910年在一份德围出版物上出版的[Relacion del Camino e biage que D.Rodriguez Hizo Desde la Ciudad del Cuzco a laTierra de Guerra de Mango Ynga,in Richard Pietschmann,Nachrichten derKoniglichen Gesellschaft der Wissenchaften zu Gottingen,Philologisch-historischeKlasse aus dem Jahre 1910.Vo1.66,No.1(Berlin,1910)]。然而在1948年出皈的《印加人的失落城市》中,宾厄姆再次引用菲格岁亚的报告时却选择使用克莱门茨.马卡姆爵士(Sir Clements Markham)于1913年翻译的并不准确的英文版本[Clements Markham,The War of Quito,Series 2,No.31(London:Hakluyt Society,1913),175]。因为在马卡姆的版本中,他错误地将比丘译为了维特科斯,因此完全漏掉了提到比丘的这部分内容。即便如此,宾厄姆仍然将这一整个有误的段落也全部省略了,无疑是意识到自己在1930年发表的专题论文第一页就提到过这里漏掉的比丘。

18 John H.Rowe,Machu Picchu a la Luz de Documentos,140.

19 Anthony Brandt,Introduction,Hiram Bingham,Inca Land(Washington,D.C.: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2003),xvii.

20 Gene Savoy,Antisuyo(New York:Simon&Schuster,1970),99.

21 文森特.李在2005年10月20日接受作者电话采访。

22 D.L.Parsell,City Occupied by Inca Discovered on Andean Peak in Peru,National Geographic News,March 22,2002.

23 加里齐格勒在2005年10月11日接受作者电话采访。

24 John Noble Wilford.High in Andes,a Place That May Have Been IncasLast Refuge,New York Times,March 19,2002.

25 加里齐格勒在2005年lO月11日接受作者电话采访。

26 同上。

27 同上。

28 见于Luis Guillermo Lumbreras,De los Origines de la Civilizacion en elPeru(Lima:Peisa.1988),138。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9: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