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万物之灵(中国崇拜文化全览)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吕洪年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崇拜,是民间信仰的一种,是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这里所说的崇拜,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崇信、崇敬、崇尚等的含义在内。所谓崇拜文化,主要包括崇拜对象(崇拜物)、崇信形态、崇敬心理、崇尚习俗以及与此有关的祭祀、禁忌等社会内容。为了探求民间信仰的起源,我们必须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原始崇拜为起点。自有原始崇拜以来,民间信仰的历史发展轨迹,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或几种形态:

一是自然崇拜。原始时代,原始人由于自然现象的无法把握,不可测度,于是敬之为神明。《礼记·祭法》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这是神秘互渗的反映,从而有对日月、星辰、山川、土地、风雨、水火等变化莫测的自然景象或自然力、自然物的敬畏和崇拜。这就是自然崇拜的由来。在原始人看来,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控制着一切——最初并不以为有神,后来才将自然力神化。神话,就是这一阶段的产物,这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原始神话发生了分化,一部分被人为宗教所吸取,变成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一部分却在民间保留下来,成为民间信仰的核心内容。

二是图腾崇拜。图腾崇拜主要的也是自然崇拜,特别是动植物崇拜的发展形式。在图腾的深层无意识结构中,其实已有了原始人最初的一种分类倾向。例如以捕鱼为生的氏族,以鱼为图腾,与鱼产生互渗;以狩猎为生的氏族,以兽为图腾,与兽互渗。发展到后来,生产发展了,捕鱼的与狩猎的氏族可能已逐渐通婚、融合,父系氏族社会代替了母系氏族社会;人的思维、想象能力也发展了,于是图腾物产生了融合,并加以想象、装饰化,便有了龙、凤等由多种动物的特征组合而成的图腾。

三是生殖崇拜。生殖崇拜就是生殖器崇拜。从严格意义上讲,它还不是祖先崇拜,尽管祖先崇拜必然包括了对女祖、男祖等的远祖崇拜。生殖崇拜是对生殖器所具有的神秘力量的敬畏。对人体和动物脏器的崇拜是由动物崇拜和生殖崇拜派生或发展而来的。由于原始人具有神秘互渗的思维特点,因此生殖崇拜便转移到自然物、人工制物和绘画的形象上。如有的民族有“女阴石”,妇女不育的要去拜石。有的地方有“得子石”,投石能不落下的即可得育,等等。

四是祖先崇拜。祖先崇拜中的远祖可以是始祖,可以是建有功业的先祖,或传说中的英雄,英雄大多又被神化,归到神一类的崇拜中去;近祖则大半为鬼魂一类。不能把祖先崇拜说成是鬼神崇拜的一种形式,因为祖先崇拜在一般意义上可以不与神灵观念相连,即使相连,也是若即若离。中国人很少相信生命是由某种神灵所造,而比较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过同时也会认为,如果祖先是神灵,那么,他们的幽灵在冥冥中必是保护着子孙的。当然,这是比较后起的看法。殷人就认为祖先多半是作祟的。儒家思想占先之后,祖先崇拜主要成为一种感恩和礼敬的形式,多属于伦理道德范畴,并以此为枢纽,黏合、润滑着整个国家、社会的人际关系。

五是鬼神崇拜。鬼神崇拜与祖先崇拜一起,构成了中国人原始崇拜的主体。比较起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等,随着时间的流逝,都已退居次要地位,或参与到鬼神崇拜、祖先崇拜的构成之中。唯有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迄今仍在中国人的意识或习俗中表现得十分强烈。

大约最初的时候,原始人认为人和鬼共在一个世界,未加区分,因此也无所谓葬式。后来,有了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便出现了神的世界。但这些神灵还只是自然界的天地、山川、动植物之类,互渗主要反映在对自然力的神秘感受上。有了生殖崇拜,同时也应当有了鬼魂崇拜。又由于对始祖、有功的英雄先祖特殊能力的感受和想象,这部分鬼魂也升格成了“神”,即所谓“人神”。自然物中神秘力量巨大的归属于神,神秘力量一般而不足以影响大局的则归属于精灵。

在民间信仰中,人鬼、人神实占了主要的比重,但由于这部分相对比较容易追溯其源,故本书把重点放在“崇拜物”方面,包括由崇拜物所派生或相关连的其他一些诸如器物、躯体、脏器、数字、色彩、方位(因《数字崇拜》三章各节均有所涉及,未单列)等的崇拜方面。(P4-5)

书评(媒体评论)

崇拜文化的研究不仅是个民俗学和社会学问题,而且是个哲学问题,领域十分宽阔、牵涉面至广,所以洪年君的这部著作,实在不同凡响。

——历史地理学泰斗·浙江大学终身教授 陈桥驿

为了真正认识中华文化这一独特的系统,除了宏观的理论研究之外,目前尤需脚踏实地的实证研究。

——著名民俗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 何星亮

后记

《万物之灵——中国崇拜文化考源》是国家教委“八五”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之一,它之得以顺利出版,与国家教委的扶持、资助分不开。此次把书中内容加以修订整理,将原书中所引原文作了白话翻译,配以插图,取名为《万物之灵——中国崇拜文化全览》,旨在面向大众普及崇拜文化。

这个课题原以“吴越地区的民间信仰”为名而立项,属于民俗学科。参加本课题的原来还有两位同志,后因他们自身工作很忙,难以分身,所以只得由我独力承担,勉力从事。

民间信仰问题涉及亿万人的思想观念,良莠并存,较难把握。对它进行研究,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阐释它的起源,把“集体无意识”变成“大众新自觉”,俾在有所弘扬的同时也有所舍弃,而在理论上则可补文化史、思想史研究之不足。

但在进行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由于民间的信仰浩如烟海,难以穷尽,所以在全书的内容上作了适当调整,以“物象崇拜”为主,不再涉及鬼神、仙道、佛众诸类,在地域上则不再限制,除吴越地区之外,兼及其他地区乃至全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当然,国人所崇拜的“物象”非常多,不可能包罗万象,现在只选取其中颇具影响并有足够资料可以推导其源者。

本书所征引的并不限于文献资料,还同时征引文物资料和口碑资料,并且三者互证。这是因为史前时期的一些崇拜和祭祀,确为文献所未及。对于口碑资料,有的学者认为那种“无本之学”不足征信,这其实是一种偏见。忽视神话传说所提供的大量信息,其局限性愈来愈明显,这已为学界所公认。说到底,古代文献有的也是原始口碑的记录,它们是“没有出土实物”的出土文物,对它的重视,是理所当然的。笔者认为,文献、考古、口碑三种资料互参互证,是一条学术新路。古云:“言必有据。”故在撰述时,参照过不少前辈和先行学者的成果,或创设,或拓展,或争鸣,凡直接征引者,均注明出处,凡“述学”者,未能一一注明,谨此说明。对于前辈和先行学者的启迪,在此谨表钦仰和谢忱!

本课题完成之日,曾约请有关的专家进行评稿,有的专家认为它“不啻是一部有价值的关于信仰文化史的专著”,在评语中有“内容充实”“视野开阔”“颇多新见”诸语。广西民族学院汉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徐杰舜教授最早审阅了本书的大纲和部分篇章,不仅颇为赞赏,并且给予诸多鼓励和帮助,这是令我深受感动的。

为本书作序的陈桥驿教授,是我中学时代的启蒙老师,也是我大学时代的学术引路人。人文地理学与区域民俗学其实是两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圈。我与人合著的《游记漫论》,最先受到他的赞扬和教正。我的论文集《江南口碑——从民间文学到民俗文化》,是他写的推荐书,从而获得董建华氏文史哲奖励基金的出版资助,后又获该基金优秀成果二等奖的奖励。这次他又在百忙中为本书写了序言,其中的一些赞誉之词,当是对我的鼓励,更激励我不断地奋发和进取。这里还要特别感谢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书法家常国武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

校系领导支持,学界前辈奖掖,导师指点有方,朋友襄助得力,使本书得以顺利面世,谨在此鸣谢各方。

学无止境。书中错误、缺点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不吝赐正。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 民间信仰的历史轨迹

 二 民间信仰的主要特征

 三 民间信仰文化质的作用

 四 民间信仰的未来走向

第二章 自然崇拜一

 一 天崇拜

 二 土地崇拜

 三 太阳崇拜

 四 月亮崇拜

 五 星辰崇拜

第三章 自然崇拜二

 一 雷崇拜

 二 闪电崇拜

 三 风崇拜

 四 云崇拜

 五 雨崇拜

 六 虹霓崇拜

第四章 自然崇拜三

 一 山崇拜

 二 火崇拜

 三 石头崇拜

 四 水崇拜

第五章 动物崇拜一

 一 虎崇拜

 二 狮崇拜

 三 猴崇拜

 四 狐崇拜

 五 鼬崇拜

 六 鼠崇拜

第六章 动物崇拜二

 一 牛崇拜

 二 马崇拜

 三 羊崇拜

 四 猪崇拜

 五 兔崇拜

 六 鸡崇拜

第七章 动物崇拜三

 一 孔雀崇拜

 二 鹰崇拜

 三 鹤崇拜

 四 鸳鸯崇拜

 五 乌鸦崇拜

 六 鹊崇拜

 七 燕崇拜

第八章 动物崇拜四

 一 蛇崇拜

 二 蚕崇拜

 三 蜘蛛崇拜

 四 蝙蝠崇拜

 五 蚂蚁崇拜

 六 蝴蝶崇拜

 七 蜻蜓崇拜

 八 蜈蚣崇拜

第九章 动物崇拜五

 一 龙崇拜

 二 凤凰崇拜

 三 麒麟崇拜

 四 龟崇拜

第十章 植物崇拜一

 一 松崇拜

 二 柏崇拜

 三 桂崇拜

 四 桃崇拜

 五 槐崇拜

第十一章 植物崇拜二

 一 柳崇拜

 二 枫木崇拜

 三 茱萸崇拜

 四 石榴崇拜

 五 竹崇拜

第十二章 植物崇拜三

 一 兰崇拜

 二 艾崇拜

 三 芝崇拜

 四 萱草崇拜

 五 菖蒲崇拜

第十三章 图腾崇拜

 一 龙图腾崇拜

 二 鸟图腾崇拜

 三 鱼图腾崇拜

 四 犬图腾崇拜

 五 蛙图腾崇拜

 六 蛇图腾崇拜

第十四章 器物崇拜一

 一 铜镜崇拜

 二 弓箭崇拜

 三 碗筷崇拜

 四 瓮罐崇拜

 五 量具崇拜

第十五章 器物崇拜二

 一 钱币崇拜

 二 针剪崇拜

 三 锁崇拜

 四 伞崇拜

 五 灯烛崇拜

 六 箕帚崇拜

第十六章 脏器崇拜

 一 牙齿崇拜

 二 角崇拜

 三 发须爪崇拜

 四 肠道崇拜

第十七章 生殖崇拜

 一 男根崇拜

 二 女阴崇拜

 三 葫芦崇拜

 四 石祖崇拜

 五 桥崇拜

 六 女娲崇拜

第十八章 数字崇拜一

 一 数一崇拜

 二 数三崇拜

 三 数五崇拜

 四 数七崇拜

 五 数九崇拜

第二十章 数字崇拜三

 一 数十二崇拜

 二 数三十六崇拜

 三 数七十二崇拜

 四 数四十崇拜

第十九章 数字崇拜二

 一 数二崇拜

 二 数四崇拜

 三 数六崇拜

 四 数八崇拜

 五 数十崇拜

第二十一章 色彩崇拜

 一 黑色崇拜

 二 红色崇拜

 三 白色崇拜

 四 黄色崇拜

 五 青色崇拜

第二十二章 结语

 一 民间信仰研究的简要回顾

 二 民间信仰研究的最新成果

 三 民间信仰研究的重要意义

后记

序言

洪年君的力作《万物之灵——中国崇拜文化全览》行将出版,嘱序于我。我对此道实属外行,但在读了他的全部书稿以后,不仅获益匪浅,而且感慨良深,所以愿意在此表达一些个人的意见。

崇拜文化的研究不仅是个民俗学和社会学问题,而且是个哲学问题,领域十分宽阔,牵涉面颇广。所以洪年君的这部著作,实在不同凡响。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和信仰,可以说是与人类社会同时出现和持续,而且不断发展的,或许要直到永远。因此,崇拜文化不仅有深厚的渊源,而且有遥远的、很难预测的前景。所以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虽然难度很大,但是极有价值。洪年君多年来孜孜于此,并且知难而进,在“考源”上下功夫。其中剖析信仰心态,抽绎信仰体系,勾勒其来龙去脉,有不少新见,且均能自圆其说,从而获得了卓越的成果,确是值得重视的。

对自然和其他事物的崇拜,是人类崇拜的一种原始的或者说初级现象。这种崇拜的发生,首先是由于远古人类与其目击的大自然相比之下所产生的一种渺小感和神秘感。对此,当然也是由于早期人类与以后的人类比较下的相对愚昧。但是崇拜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崇拜的深化和提高,就发展成为宗教和宗教信仰。原始的宗教和宗教信仰,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又成为高级的宗教和宗教信仰。其基础仍然是人类的自然崇拜。

历史上也有极少数绝顶聪明的人,他们洞悉这类崇拜和信仰其实都是子虚,但他们并不出头公开反对,因为他们同时明白,人类的这种崇拜和信仰,既是难以改变的,却是可以利用的。孔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他说:“敬鬼神而远之。”其实就表达了自己不信鬼神存在的观点。也有一些没有领会他思想的学生,例如季路,竟然问老师关于鬼神和生死的事。孔子就直截了当地训斥了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当然,由于祀神祭鬼的事由来已久,他深知此事不仅不可抗拒,而且值得因势利导。所以他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句话的意思,我在拙作《评<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一文中已经作了解释:“仪式当然应该端庄肃穆,事情则不过如此而已。”

历史上还有一类人物,他们用权力禁止人民对自然和鬼神的崇拜信仰。这类人往往不是独裁者就是暴君,他们的目的显然就是企图把人民的这种对自然和鬼神的崇拜信仰,扭转为崇拜他们个人。在中国,秦始皇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例子。他是我国历史上见诸记载的第一个禁止佛教的独裁者。

这里必须首先阐明佛教何时传人中国的问题。对此,历史上最流行的说法是汉明帝“夜梦金人”的故事。记及此事的古籍甚多,以《魏书·释老志》最为详明:

汉明帝夜梦金人,顶有白光,飞行殿庭。乃访群臣,傅毅始以佛对。帝遣郎中蔡惜、博士秦景宪等使于天竺,写浮屠遗范,惜仍与沙门摄摩腾、竺法兰东还洛阳,中国有沙门及跪拜之法,自此始也。……情之还也,以白马负经而至,汉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关西,摩腾、惜法兰成卒于此寺。

这个故事流传甚广,所以韩愈说“汉明帝时,始有佛法”。但这种说法的牵强附会,实在十分明显。假使当时民间尚无佛教的流行,则傅毅何以能“以佛对”?当然,白马驮经的故事,对于说明佛教为朝廷所接纳,并且公开流行,仍是很有价值的。佛教于两千五百余年前创自印度,不久就传人中国,却为秦始皇所禁绝。《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三十三年,“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这是秦始皇禁佛的明确记载。

对于《史记》的这一条文字,历来颇有不同见解,包括对句读的分歧在内。但是必须指出,错误的见解多半来自不谙梵语的学者。其实秦始皇三十三年记入《史记》的是两件大事,一件是“禁不得祠”,另一件是“明星出西方”。句读清楚,两者绝不牵混。后一句“明星出西方”,当然是这一年西方出现了一颗彗星,这是古代史书常记的大事。前一句“禁不得祠”,关键在“不得”。按梵语,“不得”即是Buddha的音译。这个梵语词汇,我国古籍中还有许多其他译法,如步他、复豆、勃陀、佛图、浮图、浮屠、佛陀,等等,不胜枚举。“禁不得祠”,足证佛教寺庙当时已在民间出现,而是由秦始皇在这一年下令禁绝的。

秦始皇以后,中国历史上由皇上下令禁止佛教的还有唐武宗,即所谓“会昌毁佛”。会昌五年(845),唐武宗“诏陈释教之弊,宣告中外,凡天下所毁寺四千六百余区,归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大秦穆护袄僧二千余人,毁兰若、招提四万余区”。这项记载说明,唐武宗不仅禁止民间的佛教信仰,而且也禁止民间的其他宗教信仰。这里的“大秦穆护袄僧”,“穆护”是袄教的传教士,这是从今伊朗一带传人中国的宗教,也同样遭到禁止。但“会昌毁佛”不过两年,到唐宣宗大中元年(847),皇上“敕应会昌五年所废寺,有僧能营葺者,听自居之,有司毋得禁止”。所以,不管秦始皇如何残酷暴虐,也不管唐武宗把这么多的僧尼扫地出门,但民间的崇拜和信仰,并不依统治者的意志而转移,统治者有权毁伤人民的体肤,却绝不能触及人民的灵魂。人类的自然崇拜和宗教信仰,必然要长期地持续下去。

有些人会说,科学的发达,社会的进步,终究要导致人类自然崇拜和宗教信仰的终结。的确,自从人类有组织的生产活动从全新世开始以来,至今不过一万年,科学的发达与社会的进步或许称得上是加速度前进的。但其实这种发达与进步,仍然不过是比较上的意义。举个简单的例子,燧石取火的时代,比钻木取火的时代发达进步,安全火柴的时代又比燧石取火的时代发达进步,而打火机的时代当然比安全火柴的时代发达进步。问题是,人类或许一直看不到头,这种比较的发达进步,将会发展到怎样的程度?

在绵绵无绝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西方的蒸汽机、内燃机、发电机和电动机、电脑、阿波罗登月,以至于不久以前的克隆技术等等,都可以作为人类历史上科学发达、社会进步的划时代标志。每一个时代,由于这类新事物的发生及其影响的扩大,都曾经冲击过人类的各种自然崇拜。例如,当科学的气象学知识传播以后,风、雨之类的崇拜就逐渐消失;当雷电的原理被作出科学的解释以后,对雷和闪电的崇拜就开始淡化。这是一个方面。当然,这种冲击在地区上并不平衡,时至今日,在非洲大陆,印度洋周边,巴布亚和马来群岛的一些地区,太平洋群岛的一些地区,中、南美洲的一些地区等等,这类原始的自然崇拜依然存在。

另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正是由于科学的发达和社会的进步,原始的自然崇拜和曾经广泛流行的淫祀滥祭,逐渐地为经过提炼、升华的宗教和宗教信仰所代替。也就是说,人类从低级的自然崇拜发展到高级的自然崇拜。前面已经提及,在古代,有一些绝顶聪明如孔子之类的人物,他既不宣扬自然崇拜,也不信鬼神。但是到了近现代,人类社会中也出现了一些绝顶聪明的人物,他们既是伟大的科学家,却又是虔诚的宗教徒。牛顿提出“第一推动力”已经整整两个世纪,在这两个世纪之中,科学发达可谓一日千里。现在,究微的工具已经发展到电子显微镜,察远的工具已经发展到射电望远镜。但令人惊骇而无法解释的是,从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微小原子,和从射电望远镜中看到的庞大天体,其结构和形式出奇地酷似。也就是说,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竟是同一模式。有关这类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所以我在前面提出了前期人类比以后的人类相对愚昧的说法。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这种相对愚昧必将继续和长期地存在下去。几千年以后的人类必将说三道四地指出我们这一代人类的愚昧,但是他们对于大自然和其他许多方面,同样会有种种不可认识、无法解释的问题。这也就是我在前面指出的,人类的自然崇拜和信仰,或许要直到永远。

人类的自然崇拜和信仰既然一直要延续和发展下去,那么,崇拜文化这个课题的研究当然也会赓续不断。所以,洪年君的这部著作,不仅为这个课题的研究做了一个杰出的开头,并且也为今后的研究者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这也就是我乐于为此书撰写这样一篇拉杂的序言的缘故。

陈桥驿

内容推荐

吕洪年著的《万物之灵(中国崇拜文化全览)》——一部解读神物崇拜文化的“全解山海经式”百科全书。

非物质文化专家吕洪年集功四十载,详解108种“神物”被崇拜、被信仰的文化演变和历史渊源。

致力于全面呈现中国千年历史中奇幻瑰丽的神怪文化,深刻反映从上古时代流传至今的神话传说的当代意义。

全书借鉴《山海经》的纲目编撰体例,将书中提到的神物崇拜按类别划分为自然、动物、植物、图腾、器物、躯体、生殖等9大门类,细分为涉及天地、日月、野兽、鳞介、服器、纹样等二十二部类,考辨出处、解读变迁历史,并分析对当代中国人的文化想象和观念产生的影响。

编辑推荐

吕洪年著的《万物之灵(中国崇拜文化全览)》从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角度,论析林林总总的“物象崇拜”习俗,诠释其起源和来历,揭示人类崇尚、祈求心理、意愿和幻想的原始。全书22章,分门别类,共计108物种,配以相应的插图,内容生动有趣,可读性强。是一部讲解中国历代以来对神灵文化根源的学术大众读物。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0:5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