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魔都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日)村松梢风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魔都》是一部编译作品,从日本作家村松梢风所著的多部作品中选择与上海有关的文章汇编而成,主要为作者于20世纪20年代在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游历见闻。在本书中,村松梢风深入感受了上海的繁华街区、娱乐场所,参观了中国的新式教育机构,与中国进步文人进行了密切来往,游览了杭州、苏州等地的园林风景,其惊讶于国际大都市上海包罗万象的特质,使用了直观、生动的文字来描绘自己在上海的见闻,使用了“魔都”这一意象指称上海,体现了旧上海复杂多样的历史面貌。全书分为四辑,配有插图多幅。

内容推荐

恐怕没有比“魔都”更适合的词汇来概括1920年代的上海了。这里是国际大都市,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最重要枢纽,拥有中西方文明冲突融合所造就的“魔性”,堪称近代中国的高度浓缩和真实写照。1924年,日本文人村松梢风第一次使用了“魔都”来指称这座城市,描绘了黑白交织的城市面貌,新潮的社会风尚和市民生活,田汉、郭沫若等中国新文学家的风采……

将近一百年过去了,具有标识性意义的“魔都”已经悄然成为了上海的代名词,拥有全新和丰富的内涵,但有一点承接了从前:象征着挑战与机遇并存、容纳多种文化的上海,拥有着令人向往的魅力。《魔都》是一部见证也是一个引子,可以启发对“魔都”意象追根溯源的思考,以及对中国、上海近代以来发展变化的感悟。

目录

译者前记

辑一

 扬子江

 明亮的上海黑暗的上海

 夜上海

 绿牡丹

 田汉先生

 新世界、大世界

 参观学校

 移居俄国人的公寓、友人来

 《创造》同人

 跑马

 西湖之旅

 归国之日

辑二

 乞丐与剩饭

 梦寐之乡

 中国的色彩

 黄包车

 欢乐之都

 大世界新世界—上海的民众娱乐场

 赏钱

辑三

 车站一景

 我观上海

 跑狗

 北四川路

 俄国女郎

 黑猫跳舞场

 赌博馆

辑四

 风景的印象

 建筑

 中国的庭园

 都市的风景

 茶馆

 中国菜肴

 苏州游记

 西湖游览记

试读章节

某条街上的一边,黑压压地站着许多人。越过这众多的人头,可以听见在争论着什么。旁观的人脸上都笑了。黄包车匆匆走过,汽车匆匆驶过,有时候,还有电车开过。这里是上海一条名叫北四川路的街上的一段。这里的支路小路和弄堂,住着许多的日本人,但沿街大都是中国人开的商店,好像没有什么高级的商店。

我回过头去问同行的K君:“怎么回事呀?”

“不知道哎,怎么回事?”

幸好我们俩个头都比较高,从看热闹的人的背后望过去,觉得里面像是有人在吵架。我们两人正好也没什么事,就在街上随意溜达。如果是吵架,那我也看看热闹吧。虽有君子临危不近的说法,但我知道,中国人吵架绝没有什么危险。双方口鼻相对,如同角鹰一股地怒目相视,彼此咬牙切齿。伸出了两个拳头,摆出了一副一决雌雄的斗姿,但是中国人绝不会猛扑过去。吵着吵着,口鼻之间的距离就会慢慢地拉远,差不多同时,双手紧握的拳头也慢慢地松开了。但反过来,口水仗却会越来越激烈。痛骂,恶言毒语,大声呼叫,其结果便是,两个人的口鼻距离又拉近了。五分钟,十分钟,一小时,两小时。如果没有人劝架的话,结果就是吵到一半突然想起有事情的人以退出而告输……大概是这样。总而言之,中国人吵架,就如同中国人打仗一样,大家都不着急。与此相应的,也很少发生什么闪失。即便如此,最后竟然也会分出胜负,也实在令人不解。连吵架的本人也不会受什么伤,在一旁观架的人就更不会受到意外伤害了。中国人就是那样的信奉和平。

拨开人群渐渐挤到前面去,终于看到了吵架的真正模样。吵架的一方,像是哪里的茶房,穿着有纽扣的浅绿色棉布短褂,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他的脚边放着一条扁担和两个木桶一样的容器。吵架的另一方是乞丐,且有两个人。吵架的地方背后是陈旧的砖墙,就在一旁是一个砖砌的大门。大门上端铁制的拱形架上,写着“上海某某公司总办事处”。那个年轻人与两个乞丐像是为了什么事在争吵。但是我基本上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一头雾水。但是,年轻人也罢,乞丐也罢,总之都站在那里互相吼叫。或者说,在反复不断地申诉自己的理由。两边似乎都很在意周围看热闹的人,在申诉自己的理由时,都会表现出一种神情,似乎是在努力赢得周边人的赞同。然而周边看热闹的人只是笑笑而已,似乎是在说:关我什么事!

过了一会儿,年轻人停止了吵架,挑起担子准备走开了。但是一个乞丐突然一把抓住他扁担前端的绳索,似乎是在说:怎么可以放了那个家伙。那年轻人也一把夺回了绳索,一边扬起了另一个手的拳头。于是那个乞丐就很窝囊地松开了抓住绳索的手往后退了一步。就在年轻人想要起步走的时候,另一个乞丐抓住了他后面的绳索。但是,当年轻人愤怒地转过身来,对着后面的乞丐做出想要殴打的样子,乞丐就倏然往后退去了,而这时另外一个乞丐又抓住了绳索。他赶走了前面的家伙,后面的家伙又上来了。赶走了后面的家伙,前面的家伙又上来了。一个人对两个人,年轻人怎么也对付不过来。到后来他又无奈地放下了扁担,跟两个人理论起来。

到底是为了什么,我弄不明白。

“到底为何吵架呀?”我问K君说。K君噗嗤笑了起来:

“嗨,也谈不上什么吵架。这两个乞丐,硬要这个饭馆的跑堂把这些剩饭送给他们。跑堂不答应,于是僵持到现在。”

P119-121

序言

村松梢风(1889—1961)的作家地位在20世纪的日本文坛大概连二流也排不上,尽管他生前发表过几十部小说和人物传记,曾经有过不少的读者,他撰写的六卷本《本朝画人传》被数家出版社争相出版,一时好评如潮,1960年中央公论社在建社100周年时又以精美的装帧将其作品作为该社的纪念出版物推出,在日本出版的各种文学辞典和百科全书中,对他也有颇为详尽的介绍。不过对于梢风的小说,评论界一直很少给予关注,他撰写的作品,大部分是历史人物故事,人文的内涵比较浅薄,除了作为大众文学作品集出过寥寥两种选集外,在文集、全集汗牛充栋的日本出版界,迄今尚未见到有梢风的著作集问世。这大概可以映照出梢风文学作品的内在价值指数。

之所以要翻译出版这本《魔都》,主要是因为1924年梢风最早创造出了“魔都”这一词语以及“魔都”这一意象。当年也许只是不经意间创造的这一词语,由于内含了太多难以言说的复杂的元素,或者说是较为准确地概括了混沌叠合、明暗相交的上海的各种因子,时隔将近一世纪之后,突然在如今的中国爆热起来,在说到上海时,差不多是一个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

事实上,“魔都”一词及其意象被创制出来的当时,在中日两国都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在日本,由于梢风的文学影响力有限,并未得到广泛的传播(间或有人提及),而在当时的中国,还很少有人注意到梢风的文学作品,他的《魔都》以及记述他在上海经历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上海》都没有被译介到中国来,因此这一词语差不多一直沉寂了几十年。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开始新的腾飞,上海的近现代发展历程又引起了学界和媒体的瞩目。1995年,日本放送协会(NHK)派出了一批记者来到上海作专题采访,从历史的演绎来考察日中关系的未来,在当年的5月出版了一部《魔都上海 十万日本人》。2000年,来自中国的刘建辉经由讲谈社出版了一部日文著作《魔都上海—日本知识人的“近代”体验》,介绍了20世纪初叶日本人与上海的关联。在此前后,日本一些报道或研究论文对上海使用了“魔都”一词,尤其是在日本的上海史研究界。梢风以自己的中国游历为素材所撰写的两部长篇小说《上海》和《男装的丽人》,最近被东京的大空社作为“重刊‘外地’文学选集”的两种分别按原版本影印出版,标志着日本出版界重新注意到了梢风在这方面的影响。但在中国本土,“魔都”一词似乎仍然没有进入人们的视野。我在2001年发表了一篇论文《村松梢风的中国游历与中国观研究》(《日本学论坛》2001年第2期,后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选刊《外国文学研究》当年第12期全文转载),这或许是在中国最早论及梢风与“魔都”的文章。也不知因何缘由,两三年前开始,“魔都”一词突然在中国蹿红起来,且往往与时尚和流行交织在了一起,染上了些许魔幻的色彩。但人们依然不怎么知晓这一词语乃是出自近一个世纪前的日本人梢风的笔下。

……

需要指出的是,1932年1月28日爆发的一·二八事变(日本人称为第一次“上海事变”),成了梢风中国认识或者说对中国态度的一个分水岭。梢风从此前的中国赞美者,骤然变成了日本当局的同调者。严格地说,一·二八事变以后梢风到中国来已不是纯粹的游历了。这一时期他有关中国的著述结集出版的有《话说上海事变》(1932年)、《热河风景》(1933年)、《男装的丽人》(1933年)和重新编定的《中国漫谈》(1937年)、《续中国漫谈》(1938年),在战后有将以前的长篇小说《上海》和《男装的丽人》稍作修改后重新出版的《回忆中的上海》和《燃烧的上海》。虽然他对中国的情感依然无法割舍,但狭隘的日本人的立场却严重扭曲了他观察中国的视角,对此,我在《近代日本文化人与上海1923-1946》一书中曾有详细论述,此处不赘。

这部译稿,一半多完成于1998年我在日本长野大学的任教期间,原本是应北京的一家出版社之约,将颇费苦心搜集来的梢风的文字选择一部分进行了翻译(当年还是手写稿),不意后来发生了一些变故,又加上版权问题,译稿就一直被束之高阁,长期蒙尘。这次承蒙上海人民出版社肖峰编辑的鼓励,将梢风有关上海的文字编选了一部分,主要来自《魔都》《中国漫谈》《新中国访问记》《话说上海事变》。在原来译稿的基础上,又增加翻译了十余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魔都》。另外,又加入了几篇有关苏州、杭州的旅行记,这几篇另收录在《中国的色彩》一书中,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另行出版,这是要对读者说明的,但《魔都》的文字是第一次在中国问世。对于本书中出现的一些旧地名和一般不广为人知的人物、事件以及有关日本的词语,译者做了适当的注释。

徐静波

2017年9月24日,一个秋雨淅沥的周日中午

书评(媒体评论)

魔都上海在文化上像一个大熔炉……让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文化人……都对自己产生一种不可抗拒的魔力感,产生一种城市认同。

——许纪霖

我们过去称上海为“东方巴黎”、“冒险家的乐园”等等……但都没有“魔都”这个名词来得贴切。

——陈思和

“魔都”一词作为村松梢风的“造语”,在当时的日本读者看来非常新鲜时尚,从那以后“魔都”成为日本语中的“上海”的代名词,并对日本人的先入为主的上海印象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王向远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6:2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