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是以“中国汽车意见领袖”为号召的《汽车商业评论》杂志2006年创刊伊始打造的品牌栏目。
十多年来,栏目访谈了一大批中国汽车工业开拓者和建设者,对60多年中国汽车发展史进行了抢救式的挖掘和整理,力求廓清中国汽车复杂曲折的轨迹,揭示历史的真实情景。这是一项绵延不绝的工作。“中国汽车人口述历史”系列丛书是对这项工作的系统总结。2015年,我们出版《拓荒》,2016年我们发布《红旗》,2017年我们推出《东风》。
希望《拓荒》、《红旗》和《东风》这三部曲能够初步还原中国汽车创业期的部分真实面貌,给后来者带来真正的意义。
一部东风口述史,就是一部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东风创业史,也是一部中国汽车工业独立自主、迎难而上、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缩影史。
本书由葛帮宁撰写。
葛帮宁撰写的《东风》是对中国汽车发展史抢救式的挖掘和整理,将《汽车商业评论》杂志口述历史栏目部分内容集结成书。全书涉及到27名在二汽乃至汽车发展历史上有深远影响的老二汽人,他们大都是汽车工业的开拓者和建设者,有黄正夏、孟少农、齐抗、李子政、吴庆时、段俊杰、支德瑜、王荣钧、毛德犹、赵云集、焦润坤、陈清泰、马跃、苗圩、李惠民、宋延光、高明祥、马志诚、童东城、中村克己、闵佟、陈纫秋、杨少杰、程振彪、朱柏山、黄松、艾德昆,通过他们口述创业年代的艰辛,较为生动地呈现老一辈汽车人的故事,与大国工匠精神相呼应,更是一部二汽发展史,是特有的历史记忆。
上上下下
1953年一汽开工建设时,毛泽东就说,中国这么大,一个汽车厂不够,要建设二汽。已调任中南财经委员会任副主任的李先念分管此事,他说,二汽建设要由湖北省包建,要搞好。
李先念调来湖北省委第一副书记刘西尧任厂长,同时选了5个市委书记,我是其中之一;8个地市的宣传部长、7个省直机关的厅局长、38个县的县委书记一起来筹建二汽。筹备二汽时,刘西尧是主任,我和其他几个同志是副主任,厅局长、宣传部长大多为处长,县处级干部大多为科长。
我那时在湖北省沙市当市委书记,便从地方转调到二汽,参加筹备工作。我是怎么被选中的呢?1953年12月,我在湖北省委开会。刘西尧走到我身边,递给我—本书说让我看。
那是一本苏联小说,书名叫《在远离莫斯科的地方》,写的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石油工人开发石油的故事。我觉得很奇怪,就问他给我这本书干什么?
他笑了笑说,你这个同志真奇怪,给你—本书还不行吗?
我就琢磨这里一定有什么讲究,但当时他啥也没说。然后就是1953年年底1954年年初,我又到省里开会。这次李先念派他的秘书邀我谈话。
李先念一见到我,就说,你这家伙看着好年轻,多大年纪?
32岁。我回答。
什么文化程度?
高中读了一半。
你这还是大知识分子呢。李先念说,现在有个任务要建二汽,你干不干?
这样的好事我当然求之不得。先念同志既然定了,我当然愿意去。我回答。
好,你去帮助西尧同志搞筹备工作吧。李先念说。
筹备组最开始在武汉利济路的一个澡堂里办公。我到二汽后没多久,刘西尧找到我说,二汽建设缺少专业干部,为了建设好汽车厂,组织上决定送我去大学学习。
我有些担心,我就高二水平,课本丢了18年,上大学怎么跟得上?更重要的是,集中起来的干部都在搞建设,却让我去参加学习,我心里很不安。
你这个人啊,叫你去学就学嘛。刘西尧安慰我说,大学一年级就是复习高中课程,你在中学的成绩不错,应该没问题。
刘西尧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我去上大学前,他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二汽)建设不成,我们负责,要建设好的话,钥匙交给你,你要是生产不出来,质量不行,那你负责。
1954年9月,我到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汽车及内燃机系报到。开学前,学校进行了一次测验,根据成绩我被安排在普通班,另一个是工农班,入门要求比普通班低。第一年学基础课,华中工学院院长查干、教育长刘寅专门给我定了25门课程,有的辅导,有的自学,两年半学完。
第二年,赶上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所有的汽车专业(除清华大学外)都集中到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后改名为吉林工业大学,现为吉林大学),我在长春念了一年半。1956年8月,组织上安排我参加俄语强化训练,我准备到苏联去实习。
没多久,二汽可能要下马的消息开始传出。1957年3月消息被证实,我们的出国计划也被取消。二汽下马的真正原因是“反冒进”。我个人认为,在当时情况下,“反冒进”是对的,但在“反”的项目选择时,要有所区别,不能—概而“反”。
第一次下马后,我们千辛万苦聚集起来的干部和技术人员被迅速分散,唯一保留下来的是苏联交给我们的嘎斯2.5吨载货车图纸。我们将它交给了南京汽车厂,这才有了后来南京汽车厂生产的跃进牌汽车。我到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并在那里开始了长达17年的工作。
这期间,二汽于1958年第二次上马,但由于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吃饭成为全国最重要的问题,1960年二汽再次下马。
时间很快就到了1964年,毛泽东提出要抓紧三线建设。当年中央在西昌召开关于三线建设的会议,我以国家科委驻西南工作组组长的身份参会。会议为三线建设的川汉铁路走向拿出两种方案:南线方案从武汉到湖南常德,到四川酉阳,再到重庆;北线方案从武汉到恩施,到酉阳,再到重庆。最后中央确定了走襄渝线。
同年10月,邓小平到攀枝花钢铁基地视察,—机部部长段君毅陪同。段部长建议说,搞三线建设不能没有二汽,现在修襄渝铁路,二汽应该摆在襄渝铁路边上。
对。邓小平回答说。
二汽的厂址正式确定后,出于各种原因,各派群众对二汽的厂址提出了不同的反对意见。有的说,在深山老林里建不成,还不如打回老家(一汽)去,不建二汽,扩大一汽;有的说,十堰太暴露,还要进山进洞,肯定不行;还有的说十堰不好,还不如去湖北固城建。
1967年4月,二汽在十堰炉子沟举行了象征性的开工典礼。大会一开,二汽队伍也就散了。筹备组负责人饶斌等被抓到一汽去批斗,二汽被军代表接管。关于厂址的争议—直没停,直到1968年11月,周恩来下命令“不准再争论,二汽就在湖北十堰”,这样才一锤定音。
二汽军代表中的有识之士意识到,建设二汽必须要有懂管理懂技术的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他们找到一汽军代表说,饶斌是二汽的走资派,现在应该由二汽的革命群众批斗。实际上他们是想借机把饶斌“抢”回来。
所以说,二汽的大规模建设施工是从1969年9月开始,1972年走上正轨,1975年开发出第一个车型——2.5吨军用越野车,之后才发展成三个车型10万辆产能。
P3-6
王兆国
2017年9月28日,东风汽车公司迎来48周年建厂纪念。48年前,历经“三上二下”曲折,东风汽车公司的前身第二汽车制造厂从汉江上游、偏僻的鄂西北山城十堰蹒跚起航,一路风雨无阻,砥砺前行;48年后,经过几代建设者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当年的二汽紧跟时代潮流,乘风破浪,已驶出了荆楚大地,行驶在华夏九州,并驶向五大洲四大洋。今天的东风汽车公司,还在不断发展壮大,正努力为实现“建设一个永续发展的百年东风、一个面向世界的国际化东风、一个在开放中自主发展的东风”的愿景而斗志昂扬,奋力拼搏。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汽车人“口述历史”是《汽车商业评论》杂志自2006年创刊伊始即启动的一个栏目。十余年来,这个栏目在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已陆续采访上百位中国汽车人,目的是为波澜壮阔的中国汽车工业事业留生动素材,为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尽绵薄之力。近两年来,两家单位通力合作,陆续将这些口述纪实整理、编辑、出版。2015年11月,双方联手推出中国汽车人“口述历史”系列丛书之一《拓荒》,2016年底推出系列丛书之二《红旗》,今年,又将推出系列丛书之三《东风》,这是十余万东风人值得关注的一件事情。
漫长发展路风云激荡,几代东风人豪情满怀。收录在《东风》合集里的文章,讲述者主要包括黄正夏、孟少农、齐抗、李子政、吴庆时、段俊杰、支德瑜、王荣均、毛德犹、赵云集、焦润坤、陈清泰、马跃、苗圩、李惠民、宋延光、高明祥、马志诚、中村克己(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第一任总裁,日本友好人士)、童东城、闵佟、陈纫秋、杨少杰、程振彪、朱柏山、黄松、艾德昆等二十余位同志。他们基本上都是东风汽车事业的创建者和亲历者,有的同志已经谢世。其中的回忆真实而精彩,动人心弦,使人如临其境;其中的讲述朴素而深情,感人肺腑,使人如闻其声。这些难得的个人记忆,把时光串联在一起,可以说是全体东风人的集体记忆,又加上珍贵的历史图片和丰富的东风纪事,为我们展现了一部壮丽的东风汽车公司成长史,构成了这本中国汽车人“口述历史”系列丛书之《东风》的主体内容,也构成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成为我们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的有效形式,成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的很好载体。
时光荏苒,事业催人。1968年我在长春一汽底盘厂就参加了二汽筹建工作,并于1971年前往十堰二汽,先后在二汽车桥厂、车箱厂及总厂工作,从筹备、建厂到投产、经营,全过程地参与了二汽早期的建设,整整十五个年头,直到1982年离开那里。在那段难忘的岁月中,在鄂豫陕川四省交界的秦巴腹地大山沟里,在当时二汽饶斌、黄正夏等领导同志的带领下,同志们把青春和人生投入事业,殚精竭虑、努力工作,亲身经历了二汽诞生时的披荆斩棘、艰苦创业,耳闻目睹了二汽建设中的曲折奋进、可歌可泣,共同见证了二汽发展上的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因此,我对二汽始终怀有深深的感情。讲述二汽故事的这些同志中,当年有的人曾是我的领导,有的人是我的同事,还有的人我虽不熟悉,也是共同事业的参加者和承继人,他们为二汽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而演绎出了一部二汽的历史传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想,他们的人品与才干值得学习,他们的精神与风貌值得弘扬,他们是中国汽车工业的脊梁和中坚,正是有了他们,进而有了一支宏大坚强的东风职工队伍,今天的东风汽车公司才做到了立足湖北,辐射全国,走向世界。故此,我为他们感到由衷的自豪。
风雨兼程,春华秋实。如果说长春一汽是从1953年开始,以苏联全面援建为依托和基础,举全国之力建设起来的话,则十堰二汽就是我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完全靠自己力量发展起来的一座汽车厂。一部东风口述史,就是一部百折不挠、锐意进取的东风创业史,也是一部中国汽车工业独立自主、迎难而上、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缩影史。回望东风汽车公司走过的48年历程,既饱含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切关怀,又承载了几代东风人的心血汗水;既贯穿着老一代创业者“自筹资金、量入为出、续建二汽”的壮志豪情,又显示了闯过“停缓建”难关,有序推进“三级跳”的前瞻布局;既反映着脱胎换骨式的国企改革,率先建立规范有序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手笔与举措,又体现了敢为天下先,锐意改革,拿出70%的有效资源,组建不可复制的中国最大汽车合资企业的探索与耕耘。亦因此,东风汽车公司的建设与发展几多磨难,几许艰辛;几场风雨,几度春秋。在此千回百折的历史进程中,东风汽车公司一次次地实现跨越式发展,几代东风人对事业的执着与追求,最终铸就了东风汽车公司今日之辉煌。
四十八载过去,弹指一挥间。当前,我国正在推进《中国制造2025》深入实施,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汽车“四化”(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电商化)方兴未艾,新造车势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汽车工业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目标的前进号角已经吹响。但对广大东风人而言,变化的始终是形势,不变的永远是精神。无论何时何地,凝心聚力、脚踏实地永远是东风人事业发展上最可贵的传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永远是东风人前进征程中最宝贵的精神,这也正是本书所反映的老一代二汽人精髓之所在。展望未来,汽车工业任重道远,肩负使命光荣,推动中国汽车工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健康发展,是包括东风人在内的所有中国汽车人当之无愧的时代责任。希望这种传统和精神永远传承下去,激励一代又_代东风人以及我们国家所有汽车从业者,能直面今后挑战,努力抓住机遇,不断开拓创新,乘势而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继续谱写伟大时代中国汽车工业的新篇章,以强大的东风梦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是为序。
2017年6月
(作者系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
贾可
2015年11月《拓荒》首发,2016年10月《红旗》首发,2017年10月《东风》首发,在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的支持下,《汽车商业评论》策划的中国汽车人口述历史系列丛书计划完成了第一个三部曲。
这一切源于《汽车商业评论》自2006年10月创刊以来就开始的“口述历史”计划。11年来,我们一直没有动摇这个念头,如今当年种下的小树苗已经有了一点森林的样子。
信念没有动摇源于《汽车商业评论》创刊的宗旨,就是记录正在发生的历史,抢救已经过去的历史,推动将要发生的历史。历史感是我们的追求,我们追求真实的历史,做口述历史的意义也在于此。
历史的作用就是给后世以借鉴,所以历史必须真实,我们记录、抢救历史实际是一个寻找真实历史的过程,绝对真实或许不存在,但却可以无穷地去接近。人类就是在不断接近历史真实的过程当中提升自己。
中国的历史传统,往往只存在一种历史、一种记载、一种解释。这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历史应该是多元的、是复数的、是有多种角度的,应该有多种叙述方式和生命体验,这样也才能达到最真实的历史。口述历史就是追求真实的一种重要手段。
口述历史也是现实世界中人们理解上一代甚至上两代的重要窗口,它给了后来者一个理解往事的身临其境的机会,对于代际之间的沟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社会凝聚力的提升同样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就中国汽车人口述历史来说,过去那段曲折起伏或者波澜壮阔的历史给予后来者的还有精神指引和激励。中国汽车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越来越多的创业者进入这个领域。当年的创业精神对于当下中国汽车产业的从业者来说,无疑还是有巨大的激励作用。
我们希望《拓荒》《红旗》《东风》这三部曲能够初步还原中国汽车创业期的部分真实面貌,给后来者带来真正的意义。
借此机会,我作为《汽车商业评论》总编辑,作为中国汽车人口述历史丛书的主编,向所有关心、支持和爱护我们的人表示由衷的感谢。
感谢11年来接受访谈的所有口述者。
感谢李岚清、王兆国和苗圩亲自给书写序。
感谢何光远、李刚、张兴业、蔡诗晴、胡信民、陈光祖等老一辈汽车人的大力支持。
感谢左红妹、叶焱章、黄鹏的热情帮助。
感谢安庆衡、傅京生、支敏、张超的鼎力支持。
感谢董宽、习艳群、戚鑫怡的专业支持。
感谢《汽车商业评论》全体同仁的无私帮助。
感谢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东风汽车公司党工部、东风汽车公司咨询委员会、东风汽车公司办公室、中国工人出版社等单位的热情支持。
最后特别感谢葛帮宁这11年来的坚持和努力,她的勤奋、情怀是这个时代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2017年10月
(作者系《汽车商业评论》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