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影响银行营销差距的五大方面
通常来讲,工作中在某一方面遇到了问题,我们都应拿来剖析一下,寻找问题出在哪儿?到底如何才能解决?这既是总结经验,也是为未来打基础。过去,我们把银行看作一个职能部门,尤其在计划经济时期,银行可谓拥有许多“决定权”,这些权力让银行的产品不愁销路,甚至许多“业务”都是主动送上门的。经过十几年、二十几年的发展,时代发生了剧烈地转变,“坐等上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今,许多商业银行挖空心思,就是为了提高销售收入、提升市场份额。“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笔者看来,改变营销方式对于银行来讲,是非常大的挑战。如果我们把销售看成一件简单的事情,认为单纯靠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就能卖好产品,恐怕你就落伍了!营销不仅只是“卖东西”,它完全是一整套管理体系,这套体系需要多方面支撑,才能逐渐建立并完善。“酒香不怕巷子深”是一种模式,但是这种模式,许多企业都在用,而且已经用烂了。况且“酒香”到底香在哪里?是口味、质量还是服务?这都不得而知!只有将这些问题一五一十地摆出来,令客户对此感到满意,才能达到目的。影响销售差距的因素有很多,笔者总结,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思想保守,转变迟钝。
许多管理者和执行者的观念和做法还停留在过去,甚至把银行当作一块“吸铁石”,只要坐着便有客户上门寻求帮助。因此,许多银行人宁愿在“风暴”来临前,选择“坐以待毙”,也不愿意转变思路,主动出击。以前银行办理业务都要排长队,即使如此,还有许多窗口闲着,工作人员宁可嗑瓜子,也不会开放窗口服务客户。客户把银行当作“大爷”,这不是一种尊称,而是一种讽刺。如果商业银行端着“面子”去做营销,结果只有一个:“客户流失,关门停业。”
第二,“一勺烩”的管理模式。
对于银行而言,营销应该是灵活自由的,不能够局限在某一方面。但是,许多银行管理者深谙“国企处世之道”,善于用“一勺烩”的方式统筹全局。这种方法,在计划经济时代非常有效;但在市场经济时代就没有人为此埋单。这是观念上的陈腐。如果不能摆脱这种思维定式,就会遭到“报应”。或许这句话有点危言耸听,事实上,许多企业为了改变现状,宁可涅槃重生,彻底打破“一勺烩”的模式,而建立一套新销售模式。把客户分门别类,产品也细化细分。从重点营销大客户,逐渐过渡到人性化的“差异”营销,既有针对性,又充分考虑客户的体验。
第三,营销粗犷,不科学。
大多数商业银行,还在走传统的营销模式。这种营销模式,大多数是“一问一答”式的被动营销。有些银行缺少激励制度,销售员卖产品的积极性不高,甚至“能卖则卖,不能卖则不卖”。缺乏科学管理与科学的销售态度,致使许多商业银行流失掉大量客户。科学营销,并非是彻头彻尾地改变,有时候只是“小修小补”,在细节方面略加注意。比如,营销服务中保持微笑、沟通能够站在对方立场、售后服务能够尽心尽力、推荐产品能够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拿出科学的营销态度,才能缩短与其他优秀银行的营销差距。
第四,营销体系不健全。
据笔者观察,如今还有许多中小规模的商业银行,并没有自己的营销体系,各网点营销,完全是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模式和思想。就像带兵打仗,思想不统一,就容易出乱子。缺乏体系,也就意味着对营销准备不足,完全是“临阵磨枪”,这种营销方式,有时候效果好,有时候效果很差,甚至大多数时候效果都很差。缺乏参照物,没有营销体系,也就无法布局整个市场。放眼望去,用鱼竿“钓鱼”的商业银行已经不多了。
第五,营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过去,我们商业银行的营销队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专业出身的营销人员更是屈指可数。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专业营销队伍,很难想象这个企业会有怎样的作战能力。当下社会,我们都在提“专业”二字!何为“专业人士”?就是具有较强营销专业知识,并能够把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放眼望去,有这样人才队伍的商业银行寥寥无几。没有人才储备,临时拼凑“销售团队”的现象,在各大商业银行还是广泛存在的。
因此,商业银行的负责人和执行者要正视这些差距。一切从市场出发,以客户为核心,敢于创新,建立完善营销体系,以专业促营销。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差距,提高竞争力。
P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