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已经越来越成为概括信息时代的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范畴之一,甚至可以在种程度上说,当代文化生活的基本样态已经进入了微时代。文学艺术与美学在微时代语境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存在形态如何,内在机制与动力怎样?衍生出的那些新形态、新范式、新审美风尚乃至审美精神,对当下的文化生活产生怎样的具体影响?提出并追问这些问题,不仅是文学艺术与美学直面现实、关注时代的具体形式,也是文学艺术与美学反思自身的重要契机,王德胜、孙士聪主编的《微时代的美学(微时代生活艺术与美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将对上述问题展开思考与研究。
微信、微博、微电影、微小说、微评论、微广告、微游戏……“微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当下生活及其审美趣味与方式、文学艺术活动等的广泛改变。直面“微时代”文化、艺术和日常生活的问题域,揭示“微时代”日常经验与生活意义的重构,以及文化、艺术观念与审美思潮的当代流变,不仅有助于深化文艺与日常生活关系的研究,也将有力地拓展文艺与美学研究的视野。2015年10月,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社会科学辑刊》等在北京举办“微时代:生活、艺术与美学”学术研讨会,围绕微时代与日常生活方式变迁,微时代的艺术生产、传播与消费,微时代与审美文化思潮流变,微时代的跨学科研究等问题,进行了多层次、多侧面的深入讨论,凸显了当代学术的现实担当。王德胜、孙士聪主编的《微时代的美学(微时代生活艺术与美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收录的36篇论文,即选自研讨会与会学者提交的部分论文。
“微时代”的美学(代前言)
第一辑 微时代:美学的改变
作为研究客体的微文化:方法论反思
“逃”与“忘”的神话——“微时代”审美及其文化反思
“生活美学”的微时代利弊谈
微生活下的美学尴尬
“微”泛化的文化与审美
微媒介与“微”生活中的“审美”
“微时代”的文艺生产与审美接受
微时代:艺术生产的辩证关系研究
浅析“微时代”的审美与文艺症候
从微时代到APP:后一后现代美学的“互空间性”
“微时代”:美学批评的空间意识建构
第二辑 微时代:媒介及其可能性
“分享主义”价值原则的兴起——微技术社会文化影响的革命性
微信时代的互动美学
微信:图绘信息时代的文化、审美与政治景观
感知的重构——麦克卢汉媒介理论视域中的“微时代”
“微空间”与土地空间的结构冲突——一个关于当代大众艺术文化景观的分析视角
“微空间”里虚拟的现实——微媒介语境下思想的“搏击”
接受短平快的美学享受
微时代与“事件公众”的兴起
“微时代”与“裸贷”: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媒介文化症候
尴尬的公共视觉性——论中国数字博物馆制度性依附下的形象表征策略
第三辑 微时代:影视审美及其他
中国微电影与微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生产
媒介公共文化空间、青年意识形态与网生代的崛起——论新媒体背景下微电影的社会文化意义
“微时代”语境下微电影的美学特征
当下微电影研究中的问题之辩
微时代电视文学新变及其审美特质
虚实相间:中国微影视的美学特征初探
春晚微传播中的多元话语政治
意识的自明还是泯灭?——以《偶像来了》为例解读微时代的生命观
网络艺术的观看方式与审美生成
ACGN审美文化空间分析
微博文学文本与文学的新变
微时代美术鉴赏教育的问题反思与方法建构
互联网背景下的吐槽文化研究
微时代时尚文化传播与时尚领导力研究
“微时代:生活、艺术与美学”学术讨论会综述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