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思录》是杨自沿的散文集。人的一生充满了机遇和变化,不可能一成不变。在知识“折旧”不断加快的今天,只有不断学习积累,成就学习化人生,才不会落伍,不会被时代淘汰。我的方法就是坚持不懈地积累各种资料,读书看报、听别人发言,在火车上、飞机上,总要记些要点,做些笔记,与工作相关的图书,尽量收藏齐全;报刊资料剪报用废纸粘贴,分类装订成册,不时翻阅,翻着翻着,就有思维火花,就能发现值得重视的问题,就能写出一篇篇有感悟、有见地的文章。
| 书名 | 闲思录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杨自沿 |
| 出版社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闲思录》是杨自沿的散文集。人的一生充满了机遇和变化,不可能一成不变。在知识“折旧”不断加快的今天,只有不断学习积累,成就学习化人生,才不会落伍,不会被时代淘汰。我的方法就是坚持不懈地积累各种资料,读书看报、听别人发言,在火车上、飞机上,总要记些要点,做些笔记,与工作相关的图书,尽量收藏齐全;报刊资料剪报用废纸粘贴,分类装订成册,不时翻阅,翻着翻着,就有思维火花,就能发现值得重视的问题,就能写出一篇篇有感悟、有见地的文章。 内容推荐 《闲思录》作者杨自沿近年来公开发表的散文、政论、考察报告和访谈的结集,内容包括生活、学习、时政、社会、民生等,共分“品”“读”“闲”“思”四个部分。书中文章有的将生活、学习之闲思碎想记录下来,有的就读书、哲学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有的关注人生旅程中的一些重要议题,有的对时事政治及社会调查展开思考与品评。全书源自于作者对生活、工作的体验、理解与提炼,凝聚着作者对文化及社会的思考,思路开阔,思想深邃,内容健康。 目录 学习的人生(代序) 散文 爱上青海的四个理由 玉树的前世今生 环西宁旅游圈文化之旅 “假如能够再生,我仍然选择中国” ——想起伟大的邓稼先 推进“文化青海湖”品牌建设 感知电大 “青海湖归来不看湖” 天境祁连的卓尔不群与美尽高原 一幅绚丽的历史画卷 ——《青海美术史》读后感 琵琶湖:演绎“文化的力量” 吉狄马加的临别赠言 政论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若干错误思潮评析 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行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 青海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战略思考 党员干部要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 领导干部要“慎其所习” 为官当有作为 教子当如廉福章 领导干部要注重提高人文修养 关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几点思考 构筑青海精神高地的四个关键词 问题意识政研情结 ——怎样写好政协提案 文化的缺失与泛滥 高原文化,青海旅游的灵魂 努力推动康巴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慎提“文化产业化” 以科学决策促进科学发展 正确处理外经贸发展的几个关系 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外贸体制的思考 ——参加香港工商业研讨班的学习体会 涉外政策出台的报道应慎重 政府要首先“入世” 正确认识自由贸易试验区 建言 西部大开发面临的新情况及政策建议 青海枸杞为什么这样“红” 深入谋划“十二五”,全力推动青海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全省第二批特色志书编纂工作启动会议上的发言 “十三五”时期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升级的五点建议 考察报告 走马观花话捷克 走马观花话台湾 关于开拓波兰市场的思考 赴越南考察的报告 赴苏南学习考察情况的报告 关于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学习考察报告 关于辽宁本溪打造“中国药都”的考察报告 赴福建学习考察的报告 关于对川、皖、闽三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考察报告 关于渝湘黔三省市文化建设情况的考察报告 从“江西现象”看中部崛起之路 访谈 “西部大开发新十年”专题访谈录 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西宁篇专题访谈录 服务全民终身学习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办好没有“围墙”的大学 ——青海广播电视大学校长杨自沿答本报记者问 试读章节 爱上青海的四个理由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总面积72万平方公里,因境内有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青海湖是青海的一张“金名片”,曾先后两次被评为中国最美的湖泊之首:一次是评选五大湖,即青海湖、喀纳斯湖、纳木错湖、长白山天池、西湖;一次是评选十大湖,即青海湖、西湖、千岛湖、纳木错湖、泸沽湖(四川云南交界处)、镜泊湖(黑龙江牡丹江)、喀纳斯湖、运城盐湖、武汉东湖、太平湖(安徽黄山)。最新的卫星遥感监测显示,青海湖的面积是4389.31平方公里,创近15年同期的最高值,相当于4个香港的面积。青海湖流域在阻挡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方面发挥着天然屏障作用。祁连山草原是“中国最美六大草原”之一。 谈到青海的省情,我们曾用4个字来概括,即:“大、小、富、穷”。“大”就是面积大省,全国第四,前三位分别是新疆、西藏、内蒙古。“小”就是人口小省,我们去年年底的人口仅583万,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仅多于西藏。“富”就是资源富省,在已探明储量的125种矿产资源中,有54种的储量居全国同类储量的前十位,9种居全国首位。特别是黄河上游的水能资源、柴达木盆地的盐湖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及广泛分布在全省各地的有色金属资源、非金属矿产资源,品种齐全,储量可观,分布集中,资源间关联配套性强、融合度高,有很高的开采价值,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接替地区之一。20世纪90年代,我们的资源潜在价值是17.8万亿元,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现在应该远远不止这些。“穷”就是经济穷省,2014年我们的GDP仅230l亿元,在全国排名,仅高于西藏。既然如此,那么也许有人要问,你爱青海吗?理由何在?回答是肯定的——爱,理由当然有。 爱上青海的第一个理由是“三气”。青海气候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是我国东部季风气候的最西端,东部季风气候、西北干旱气候、青藏高原气候在这里交汇,多种气候造就多种地形地貌,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大美青海的无限风光。对内地来说青海是边疆,对边疆来说青海是内地,西藏有的景色青海有,新疆有的景色青海也有,甘肃、陕西有的景色青海还是有,乃至江南的景色我们青海仍然有。因此我们着力打造“大美青海”地域旅游品牌,该品牌于2013年在国家工商局成功注册。这对推动青海的旅游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爱上青海的第二个理由是“三地”。青海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文化的保护地,是中华多元一体文化的缩影地。青海的史前文明非常发达,有“彩陶的王国——柳湾遗址”,有“东方的庞贝古城——喇家遗址”,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宗日遗址”,有“羌人的栖息地——沈那遗址”。2015年5月15日,《青海日报》用整版篇幅刊载本人的文章《青海史前文明的四幅辉煌画卷——柳湾、喇家、宗日、沈那》,旨在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而实现文化自强。青海是中华文化的保护地,拥有全国第三个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黄南国家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2014年7月,果洛格萨尔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获批。其实我们还有不少保存得非常好的文化生态,如康巴文化、土族文化、撒拉族文化等。青海是中华多元一体文化的缩影地,青海地面和地下文物非常丰富,就文化线路而言,“唐蕃古道”青海段占有半壁江山,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青海的定位是战略通道,在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和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因战争而中断后,丝绸之路青海道兴盛了几百年,成为主要通道。就出土文物而言,全国到目前为止共出土了四件舞蹈纹盆,其中两件出自青海,一件出自甘肃武威,还有一件出土地不明,但流失到日本。这两件舞蹈纹盆都是国宝级的文物,其中五人舞蹈纹盆收藏在国家博物馆,另外一件在省博物馆。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出土最早的(4000多年前)铜镜、冷兵器时代最大的武器——长矛均出自青海。西海郡出土的“虎符石匮”是全国首次发现的大型铭文石雕。“高原故宫”瞿昙寺、藏传佛教圣地隆务寺和塔尔寺都矗立在青海这块土地上。 爱上青海的第三个理由是“三多”。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荟萃。全国有56个民族,从第6次人口普查得知,青海有54个民族,世居民族为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其中土族和撒拉族为我省独有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7%,据省卫计委预计,到2020年我省的少数民族人口要超过汉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比仅次于西藏、新疆,高于广西、内蒙古、宁夏等三个自治区。全省辖两市六州,西藏之外全国有十个藏族自治州,其中六个在青海,青海的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4%。青海藏传佛教、伊斯兰教、汉传佛教、道教、基督教五教俱全,在黄南同仁老街,这五教一字排开,和谐共处,呈现独有的宗教现象。多元文化荟萃,中原文化与边塞文化在青海交融,农业文明与牧业文明在青海交汇,中华文明与南亚及西方文明在青海交流。 爱上青海的第四个理由是“三区”。青海的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在全国来说微不足道,仅仅分别占千分之零点几,但在生态上、资源上、稳定上具有莺要地位。依据自身的定位和比较优势,我们全省上下正在全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循环经济先行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前二者是国家战略,后一个正由省上战略向国家战略迈进。从稳定上来讲,自古以来就有“治藏必先安青”之说;从生态上来讲,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长江2%的水量、黄河49%的水量、澜沧江16%的水量、黑河40%的水量都出自青海。青海水资源量约有630亿立方米,其中98%流出青海,泽被中华大地、东南亚国家。青海省委书记在谈到青海水情时用了这么几句话来概括:“天上缺水,地上有水,贡献了水,用不上水。”三江源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生态环境关系到中国乃至亚洲的生态安全。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一期已实施完毕,二期已正式启动。青海的生态保护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全省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区域占国土面积的89%,青海人民为保护三江清流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和牺牲。 “走遍万水千山,还是青海最美。”百闻不如一见。博大而丰厚的大美青海正敞开怀抱欢迎四海宾朋的到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刊载于2015年第6期《党的生活》) P3-5 序言 学习的人生(代序) 我离开校园快三十年,其间工作领域几经变换,职务级别不断调整,始终不变的是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专一行,持之以恒的是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追求、一种常态。姑且称之为:学习的人生。 坚持学习习惯。“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这是明朝诗人于谦在《观书》一诗中对读书美好情景的描绘。“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如果不加强读书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就难以做好领导工作,就会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领导干部要加强读书学习,就必须善于减少应酬,给自己留一点读书学习的时间、留一点思考的空间。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要减少应酬,就必须敢于撕下脸皮破除陈规陋习,善于大胆改革,精简繁文缛节,耐得住寂寞静心攻读。我曾先后供职于对外经贸、文化文物、政策研究、宣传思想等行业和部门,彼此之间知识结构跨度大,工作相关性小。我深知,要做好工作,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育浓厚的学习兴趣,坚持干中学、学中干,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坚持有事做事、无事读书,努力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正是靠着坚持不懈的学习,自己才有勇气跨行履职尽责,不敢说成为行行的里手,倒也能做到履职尽忠、问心无愧。 坚持问题导向。《论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是人类的智慧,是独立思考的精神。国学大师胡适先生在致毕业生的三点建议中告诫:每个人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如果没有一两个值得解答的问题在脑子里盘旋,就很难保持求学问的热心。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前,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形势下,领导干部必须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不能破解前进中的难题,工作就难以进展,发展就难以打开新的局面。在实际工作中,我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学习,围绕问题思考;坚持主动而为,超前谋划,工学相宜,努力养成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和善于发现问题、敢于直面问题、认真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力求在破解重点问题中增强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政研室工作期间,我先后向省委提出《充分认识青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借鉴重庆经验发展青海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几点思考》《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政策建议》《关于推进“兰宁格”经济区建设的建议》《关于建立国家级康巴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议》《青海特色文化的分类与冠名》《青海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问题思考》《“三大区”引领新青海——浅谈青海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等十余篇决策建言和政研要情,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政策咨询和决策参考,深深感到“我们的工作是有价值的”。在《青海日报》上发表的《领导干部要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一文,被收入天津市的《党课》杂志,作为党员教育的课件加以推广。 坚持勤于积累。《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从来都是一个知识文化积累的过程。学习的本质就是知识的不断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对于我而言,学习不是一次短暂的行动,而是一次长途的跋涉,点滴的积累,从少到多,从小到大,足够的“量”的积累产生“质”的飞跃,知识就在勤于积累中产生。古今中外凡是有所建树的人,总是十分注重积累的,正如贾兰坡对于做学问的看法,“搞学问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不滚就化”。如果放弃了学习,放弃了积累,人迟早会像无源的水流一样枯竭。人的一生充满了机遇和变化,不可能一成不变。在知识“折旧”不断加快的今天,只有不断学习积累,成就学习化人生,才不会落伍,不会被时代淘汰。我的方法就是坚持不懈地积累各种资料,读书看报、听别人发言,在火车上、飞机上,总要记些要点,做些笔记,与工作相关的图书,尽量收藏齐全;报刊资料剪报用废纸粘贴,分类装订成册,不时翻阅,翻着翻着,就有思维火花,就能发现值得重视的问题,就能写出一篇篇有感悟、有见地的文章。比如《战略通道——青海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定位》一文,资料的积累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我在外经贸部门工作,参与了西北地区向西开放国际研讨,到文化部门工作后又分管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一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国内外积极响应,尤其是西北五省区纷纷研究各自的定位,于是本人依据几十年积累的资料撰写了这篇文章。值得欣慰的是文中的主要观点被相关部门采纳。集腋成裘,积微成著。也有人觉得,现代资讯如此发达,需要什么到网上一搜就能查到,这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太土太笨。我却不以为然,网上得来终觉浅,躬身日积月累,不时翻阅,得出的感悟终究不一样,所以我一直坚持着剪报这一土笨办法。鞋子合脚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一种学习方法合不合适只有自己最清楚。 坚持笔耕不辍。《苟子·儒效》说道:“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司马光在《答孔文仲司户书》有言:“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并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在现实社会中,“知”很重要,无“知”就没有人类文明,但“知”并不是目的,“知”而不“用”,不能变成行动,再丰富的知识也无用,而且也注定会在实践中遇到重重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掌握的各种科学知识运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之中,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发展的举措和改进工作方法的本领。“性痴则其志凝”。我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笔耕不辍、以文资政,努力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于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工作安排。在政研室工作期间,我先后组织或参与起草省委省政府一些重要的政策性文件,坚持按照领导的新要求,适应新变化,主动跟进服务,力求文稿能够准确体现中央方针政策、表达领导意图,先后参与组织起草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讲话材料,较好地发挥了文稿服务贴近领导、贴近工作、贴近实际的作用。在完成职务“作业”的同时,我坚持笔耕不辍,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了20余篇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的文章:到宣传部工作的9个月时间里,发表了6篇有一定影响的文章,其中《玉树的前世今生》发表在人民日报,《试论青海精神》得到了社科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此我感到无比充实和幸福。 坚持经常讲课。“士兵的生命在战场,教师的生命在课堂”。作为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我深谙“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意义。讲课,是点燃求知欲和理想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我愿执着地“众里寻他千百度”。本人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应邀兼任省委讲师团特聘教授、省委党校特聘教授和特约研究员、青海经济研究院客座研究员、青海大学三江源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青海省高校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此外,还不时接受社会各方面的邀请,去讲课、作报告。通过讲课、作报告这种形式,能够将自己的所学、所思、所做和大家进行沟通交流,这不仅是对我人生的一种丰富、历练,更能体现出我的价值所在。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人们对于理想、真善美的向往,用自己的行动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站在讲台上,我也深知自己所担当的重任,要想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这促使我加强理论和业务的学习,广泛涉猎不同学科的知识,不断给自己“充电”,以期不辜负台下的每一个人。作为一名官员,坚持讲课、作报告,不仅能够“教学相长”,提升自我,而且能够锻炼思维,锻炼口才。因为深奥的理论原理,在讲课作报告时总要深思如何通俗、易懂地进行讲解,如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表述。我愿登上讲台,讲课带给我的是一种陶冶、一种境界、一种激励、一种追求、一种享受,真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坚持学以修身。“立身百行,以学为基。”学习是一种习惯,是一种自我修养的行动方式,也是一种实现自我、提升境界的途径。刘向有言: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中外传统文化莫不重视读书学习。我国古人言:“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说的是读书学习与个人修养的关系。阅读,在人类文化史上的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因为“人不光靠他生来就拥有的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歌德《生活与性格》)。因为,如果“没有对知识的渴求,就不可能有完美的精神生活,从而也就不会有创造性的劳动生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大红大紫非我有,满床满架复何求。人生百样各有得,一世读书抵封侯。”这是中国人民大学陈先达教授就读书问题写的一首诗。“一世读书抵封侯”,在一些大富大贵者看来也许属于酸葡萄心理。不过,与“朝为骄子暮为囚”欲以读书终老而不可待者相比,一个人终生有书可读,而且能自由阅读,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人各有所求,读书人应以读书为乐。著名学者张中行先生说得好:“我主张多读书,念的书多了,脑子里装了孔子、老子、孟子、庄子,甚至西方的康德、爱因斯坦等等,一般的几张票子是看不起的。”多读书,对防止染上铜臭,避免犯罪,也有一定意义哩!我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是,“达时”读书固然重要,“穷时”读书尤为必需。记得,在20世纪90年代末,那时我在企业短暂工作,就改制的路径和方法上,为维护大家的利益,维护国有资产不流失,我与主管部门产生了分歧,我择善固守,坚持己见,惨遭免职。在决定工作去向时,我选择“休息”一段时间,在家“待业”的日子里,闭门谢客,如饥似渴地读了三十几本书,美美地充了一把电,是书籍陪伴我度过了人生比较昏暗的一段时光。学以修身,学以养德,学以养性。 好学才能上进,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让阅读点亮人生,让书籍陪伴终身,让自己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让自己共享梦想成真的机会。 (刊载于2015年第一期《党的生活》)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