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日方阻挠 实现东北易帜
张作霖被炸死后,奉系军阀面临着归顺国民政府和日本军国主义阻挠东北易帜的严重斗争。日本少壮派军人炸死了奉系领袖张作霖,极大地伤害了奉系的民族感情,日本军国主义成了他们不共戴天的敌人。摆在奉系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就是归顺国民政府。张学良认为:“凭东北一隅,难以抵抗日本的侵略,只有国家的统一,才有希望转弱为强,否则豆剖瓜分的局面,终难幸免。”因此主张息兵,实现中国统一。
1928年6月8日,北伐军和平接收京津,冯玉祥主张乘胜追击并消灭奉军。蒋介石则怕出兵东北,遇到日本人的干涉。只要东北易帜,就不要使用武力,既可以保存实力,更可巩固他在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和平解决,并取得阎锡山、李宗仁的支持。
张学良被推举为东三省保安司令后,立即对易帜做出了响应,致电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和其他国民党领导人,表示顺从民意,决不妨碍中国的统一运动,并愿派一代表团赴北京谈判。7月初,张学良派王树常、邢士廉、米春霖、徐祖贻等人组成代表团赴北京与国民政府磋商易帜事宜。10月,蒋介石在北京西山碧云寺接见了东北代表团。邢士廉递上张学良写给蒋介石的信。内称:“东三省通电服从国民政府,改换旗帜;东三省成立政治分会,实行委员会制;张学良任政治分会主席,杨宇霆、张作相、万福霖任奉、吉、黑三省政府主席;所有兵权,暂由原任统率。”蒋介石看罢露出笑容:“请诸位转告汉卿,东北须先易帜,实行三民主义,余事再请示国民政府。”他稍加停顿又说:“热河先行易帜。”10月14日,蒋介石在六国饭店宴请奉方代表。席间,奉方代表陈述了东北现状:“张学良将军易帜之心坚定,希望早日实现统一,但环境困难,滦州撤军正在进行,日本要求张学良将军承认大元帅所签订各项条约,否则不承认张学良将军之地位。”蒋介石说:“能精诚服从本党,统一中国,甚佳!如系勉强作形式上的统一,不如待瓜熟蒂落。”临别,蒋介石又叮嘱奉方代表:“以自家人办自家事,以三民主义统一东北,绝无其他主张。转告汉卿,政府准备派刘光、张同礼等人前往奉天具体磋商易帜事宜。”
同日,蒋介石代表刘光、张同礼抵奉天,与张学良商谈东北易帜。张学良表示,对易帜、实行三民主义毫无异议,但有四个问题须亟待解决:①外交方面,请立示机宜;②党务方面,先派员赴南方见习,再行举办党部;③政治分会问题,应由东三省人士充任;④对热河军事行动,恳暂停止。
蒋介石为加快东北易帜进度,又派何成浚、孔繁霨为南京全权代表赴奉,直接同张学良商谈。19日,热河宣布易帜,试探日本的态度。
日本炸死张作霖后,田中义一依然保持他的“满蒙”政策,对张学良采取拉拢的策略。6月25日,日本驻奉天总领事林久治郎奉田中训令,劝告张学良:“东三省应外御敌人,内修治安,维持现状。”当田中得知张学良赞成统一、准备易帜的消息后,立即改变策略,实行高压手段。7月19日,林久治郎向张学良递交田中首相的警告书,内称:“①南京政府含有共产党的色彩,其地位尚未稳定,东北殊无与之联系的必要;②如南京政府以武力压迫东北,日本愿不惜牺牲、尽力相助;③东北财政发生困难,日本银行愿予以充分接济。”张学良看了田中的警告书,做了委婉的答复:“东三省政治,依民意而定,东三省父老子弟如主改制,则个人殊无权可以违反。”张又问:“是否可将日本不顾中国统一的意见或东北不能易帜是由日本干涉的情形向南京政府报告?”林久治郎无言以对。(P144-145)
序言 百年中国,百年梦想 于友先
前言 张氏父子千秋功过
第一章 从聚啸绿林到奉天省大督军
张作霖世家
以保险队起家 称雄辽西
弃暗投明 接受招安
为清廷效命 消灭巨匪
辛亥革命参与镇压沈阳同盟会起义
张作霖从报效清廷转身投靠袁世凯
第二章 整顿内部 加强对东北三省的统治
张作霖懂得马上得天下 不能马上治天
以柔克刚 制服奉军内讧
命吴俊升围剿内蒙古叛匪 巩固内疆
图谋节制吉、黑两省
第三章 奉系军阀问鼎中原
抛弃张勋 投靠段祺瑞
张作霖奉命充作调解人
直、奉两系共同成为中央政权的后台老板
外部势力策划外蒙古第二次独
第四章 直奉大战
直、奉两系争夺控制中央政权 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爆发第一次直奉战争 奉军败北退出关外
奉系总结战败教训 张氏父子决心雪耻图强
孙、段、张结成反直三角同盟 对付直系
山海关发生激战 直军失利
第五章 直奉战后 冯奉交恶
段祺瑞上台执政竭力均衡冯、奉两军势力范围
奉军南侵被孙传芳率五省联军挫败
郭松龄勾结冯玉祥、李景林 誓师推翻张作霖的统治
奉、郭两军巨流河决战 郭松龄兵败被杀
第六章 郭松龄反奉引起奉冯战争
张作霖与吴佩孚捐弃前嫌
吴张结盟共讨冯玉祥
吴主持南口战役国民军战略性退却
第七章 北伐军誓师北伐 北洋军阀岌岌可危
北伐军对北洋军阀各个击破 分化收买
张作霖被推举为安国军大元帅 主张同南京政府对等议和
孙、鲁两军惨败 使奉军局势进一步恶化
张作霖下令奉军总退却 北伐军和平接收京津
第八章 日本迫使张作霖兑现“满蒙觉书”
日本肢解我国东北是它的基本国策
日本采取高压手段迫使张作霖签订《修建铁路协定》
日驻华大使芳泽迫使张作霖就范 张坚决予以抵制
关东军施展阴谋 张作霖皇姑屯遇害
第九章 张学良实行东北易帜 归顺南京国民政府
排除日方阻挠 实现东北易帜
以阻挠国家统一罪枪杀杨宇霆、常荫槐
张作霖与杨宇霆的是非评说
第十章 张学良坐镇东北帮蒋除患
听信蒋介石蛊惑 强行接管中东路
中苏武装冲突 东北军失利
爆发中原大战 张学良出兵武装调停
第十一章 张、蒋的政治蜜月
蒋介石邀请张学良去访问南京受到热烈欢迎
石友三投张不久又勾结日本特务机关倒张
东北军配合友军打垮石友三部队
第十二章 “九一八”事变及东三省、热河沦陷
日本关东军偷袭北大营 一夜之间占领沈阳
张学良的不准抵抗和学生的游行
张学良受十九路军英勇抗战的启示 恢复抗日信心
东北军只抵抗13天 热河落入敌手
张学良代蒋受过 辞职下野
赴西欧取经 赞赏墨索里尼的法西斯统治
豫、鄂、皖“剿共”受挫对“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产生怀疑
第十三章 由拥蒋反共抗日到拥蒋联共抗日
西北“剿共”再次受挫醒悟到只有停止内战才能抗日救国
张学良、周恩来在肤施达成拥蒋联共抗日共识
东北军、十七路军和红军形成三位一体共同抗日局面
第十四章 张、杨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张、杨诤谏蒋介石停止内战 遭到蒋的拒绝
张、杨软禁蒋介石 迫使其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南京政府讨伐派和主和派斗争激烈
宋氏兄妹飞西安同张、杨和周恩来谈判 达成君子协议
张学良亲送蒋回南京 蒋以怨报德将张软禁
第十五章 “西安事变”推动国共合作实现举国抗战
蒋介石违背诺言 将张学良移送军事法庭审判
蒋介石逼迫张学良瓦解西北三位一体
国共谈判达成协议 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3们
第十六章 张学良被长期幽禁
幽禁溪口仍不忘赴前线带兵杀敌
度过十年幽禁要求获释 蒋介石旧恨未消理
蒋介石兵败大陆 把张学良押解台湾
宋美龄让张学良皈依基督 嘱咐他解除管束后勿再犯上作乱
第十七章 晚年恢复有限度的自由
会见亲友须经上峰批准
与赵四小姐终成眷属
赠送蒋介石挽联 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
尾章 访美和移居夏威夷安度晚年
如果国家需要他 仍愿意为国家效力
无日不有怀乡之感 一有机缘 定当踏上旧土
张学良晚年的遗憾是没能回家看看 101岁陨落
夏威夷
张氏父子千秋功过
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俩在民国时期是最具有传奇性的历史人物,在近现代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张作霖是在我国极端贫穷落后,日、俄肆意侵略我国东北的年代成长起来的。他出身绿林,没有念过几天书,既非名门望族,又无宦途背景,与北洋政权也无密切渊源,凭着他的过人的精明和非凡的才能,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仅用17年的时间,从一个区区巡防营统领一跃成为北洋军阀末代元首,这在民国时期是罕见的。张作霖是个有政治头脑的军阀,他不像段祺瑞那样刚愎自用、不计后果,也没有吴佩孚的高傲自负、宁折不弯的性格。他精于政治权术,善于窥测政治方向,施展纵横捭闺的手段,实现他的政治目的。辛亥革命时,张作霖追随赵尔巽扑灭奉天同盟会的独立运动,袁世凯窃踞民国大总统时,认为张作霖稳定北方有功,任命他为民国的二十七师师长。张勋复辟时,张作霖派杨宇霆参与复辟活动,当发现张勋复辟不得人心,转过头来抛弃张勋,投靠段祺瑞。直皖战争时站在直系一边,打败皖系,反过来又推崇段,拉段反直。直奉战争第一次败北,第二次则把吴佩孚打得落花流水,最后成为北洋军阀的最高统治者。然而,这时的北洋军阀已四分五裂,只剩下奉系军队,张作霖面对精锐的北伐军的北伐备感孤立,抵挡不过北伐军的攻势,将部队撤出关外,不幸被日本关东军暗算。
张作霖是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作为军阀,他有逆潮流而动的一面,他参与和发动的军阀战争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给老百姓带来劫难和痛苦;他有强烈的反共思想,在安国军统治北京期间,派警察和宪兵搜查苏联大使馆,逮捕中共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李虽只承认自己是国民党员。还是把他杀害了,张作霖应负历史责任。但是。他也做过一些好事。他在主政东北期间,顶住了日本的侵略,维护了东三省主权的完整。日本驻华公使芳泽谦吉逼迫张作霖签订修建东北五铁路的协定,张作霖拒绝签字,由于他不肯出卖民族利益,被日本关东军认为是侵吞中国东北的障碍,将他置于死地,应该说他保持了民族气节。张作霖还镇压了蒙匪陶克陶胡、巴布扎布勾结外国、分裂祖国的叛乱活动,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在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他和孙中山先生进行过合作,在孙中山处境困难时给过慷慨的资助。有益于国民革命。在他主政东北期间,还积极发展教育,修建铁路,开发葫芦岛等事业,为东北建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张学良未及而立之年,即身负重任,其父遇难后,子承父业,继为东北统治者。他深知日本时刻图谋侵略东北,仅凭东北一隅不足以抵抗日本的侵略,遂归顺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东北易帜,使军阀割据多年的国家实现统一,这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应该给予肯定。张学良被南京政府授予陆海空军副总司令之职坐镇北平时,日本关东军趁东北防务空虚,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作为东北军主帅理应进行抵抗,但是,他唯蒋介石之命是从,执行不抵抗政策,不进行抵抗,以致丢掉东北,失守热河。张学良作为地方行政长官是负有重大责任的。出洋回国后,受命出任鄂、豫、皖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执行蒋介石的先安内后攘外的政策。然而,“剿共”屡屡受挫,加上日本侵略日益猖獗,将要侵占华北进而侵占全中国,使他心情倍加痛苦,开始对“安内必先攘外”的政策产生怀疑,意识到必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才是出路。张学良和周恩来在肤施的会谈,使张学良由反共拥蒋抗日向拥蒋联共抗日转变。此后,多次向蒋介石诤谏,屡遭蒋拒绝,张学良和杨虎城毅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软禁了蒋介石,迫使他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开展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转折点。张学良在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很好地解决了以下三个问题,争取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最好前途。
……
张学良晚年接见记者时提出疑问,他不明白蒋介石为什么没有杀他,却把杨虎城杀了。当年国民党右派和黄埔系是主张杀掉张学良的。蒋介石遭受西安之辱,也不是不想杀他,但是蒋要杀张学良不能不有所顾忌。张学良对蒋介石统一中国、爬上中国领袖的宝座是有特殊贡献的。张学良从国家大局出发,主政东北以后,立即投靠蒋介石,使蒋轻而易举地完成了中国的统一。中原大战时,蒋介石和阎、冯、李反蒋联盟作战,双方实力相当,张学良成了左右战局的核心人物,张学良在这场战争中,支持了蒋介石,东北军入关进行武装调停,阎、冯、李的军队立即土崩瓦解,从而为巩固蒋介石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蒋介石对张学良的功绩不能不有所考虑,这是蒋不杀张的原因之一。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是拥蒋不是反蒋。他出于爱国抗日的目的,对蒋实行兵谏,逼蒋停止内战,领导全国人民抗日。蒋介石对陈布雷说:“张汉卿年幼无知,犯上作乱,而杨虎城则是真正的肇事者,他利用了张汉卿的天真、阅历浅。戴笠几次报告:张汉卿是不主张杀我的,而杨虎城几次要加害于我,是张汉卿派自己的卫队严密保护我的,张汉卿可以不杀,但军纪国法的尊严要维护。”这是不杀张的原因之二。张学良送蒋回京,堵住了蒋介石杀张的口实,如果把送他回京的张学良杀掉,进一步暴露他的凶残本性。必将产生兔死狐悲、众叛亲离的恶果,这是不杀张的原因之三。张学良送蒋回南京,有宋美龄、宋子文和端纳担保张的安全,张被蒋扣押后,宋子文、宋美龄向蒋介石提过要保证张的安全,宋子文还和蒋介石争吵过。宋关龄是蒋介石的夫人,宋子文是蒋介石的大舅子,对他们的劝告,蒋介石不能不留面子,宋氏兄妹都说过:他们对不起张汉卿,这是蒋不杀张的原因之四。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强烈要求,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支持,甚至也得到国民党内部主张抗日的军政要人的同情,这使蒋介石不能不慎重考虑如何处置张学良,这是蒋不杀张的原因之五。蒋介石出于这些考虑,不能不刀下留人。
但是蒋介石一辈子也忘不了西安被扣之辱,出于个人的积怨,他不能轻饶张学良,要软禁他一辈子。蒋要张学良“读书”,所谓读书,就是洗脑,用“读书”捆住张学良的抗日救国的思想。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学良几次要求参加抗日,蒋介石让宋美龄传话要他好好“读书”。张学良无可奈何,潜心研究起明史,他想到台湾大学教授明史,蒋介石不允。后来,宋美龄要张学良研究基督教,张学良从此皈依基督,成了虔诚的基督徒,以至万念俱灭。蒋介石不仅限制了张学良的人身自由,而且用宗教的方法消灭了张学良的思想自由。
尽管张学良成了虔诚的基督教徒,但是他的爱国情怀没有褪色,仍然关心着国家的统一。20世纪30年代就因主张国家统一、停止内战,而身陷囹圄。他生前仍关心两岸的统一。他曾跟美国之音记者说:“我个人衷心希望两岸双方能和平统一起来,我非常反对中国分裂。当年我有权势在手,我就是赞成统一的,如中原大战种种事我都是如此,我很反对内战的,我非常希望和平统一,这是我最大的希望。”他在台北90祝寿盛典上说:“假如上帝有什么意旨,我为国家为人民还能效力的话,我必尽我的力量,只要我所能做到的,我还是照着和我年轻时一样的情怀去做,只是我已衰老了。”
纵观张学良的一生,他为探索抵御外侮、救国图强的真理,走过了漫长曲折的道路。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他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推动了伟大的抗日战争提前发动,并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毫不夸张地说:“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现代史的进程:张学良为了国家的统一和富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爱国主义的杰出代表,他被周恩来誉为千古功臣是当之无愧的,他永远值得中华儿女的怀念和敬仰。
陈廷一、刘禹著的《我本英雄(张作霖张学良)》讲述了草莽出身的“东北王”张作霖凭借武力,曾一度获取北洋政府的统治宝座,却因不甘成为日本人的傀儡,被日本兵炸死。出生在父亲征战马车上的张学良,继承了其父的权力,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展现了英雄的另一种本色:他宣布东北易帜,实现了全国形式上的统一;他爱国至上,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推动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由此,他本人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囚禁生涯。
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俩在民国时期是最具有传奇性的历史人物,在近现代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陈廷一、刘禹著的《我本英雄(张作霖张学良)》讲述了张作霖是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作为军阀,他参与和发动的军阀战争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给老百姓带来劫难和痛苦;他在主政东北期间,顶住了日本的侵略,维护了东三省主权的完整。
纵观张学良的一生,他为探索抵御外侮、救国图强的真理,走过了漫长曲折的道路。他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爱国主义的杰出代表,永远值得中华儿女的怀念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