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出版社编的《东北抗联--绝地战歌》介绍:莽莽林海皑皑雪原,东北抗联的指战员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壮烈悲怆的乐章。白山黑水,记录着一个个英雄儿女惨烈得令人心悸的事迹。历史的记忆,因为一个个可感可叹的事迹而撼人心魄,因为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人物而感人至深。杨靖宇威震敌胆,赵一曼视死如归,赵尚志宁死不屈,八女投江义无反顾……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成长,这些人物事迹,不断充实着我们的知识记忆,使我们的思想认知不断丰富、情感世界不断丰满。这样的记忆积累,也是民族意识和国家意志的重要传承。我们的灵魂,也在这里得到净化和升华。
中共党史出版社编的《东北抗联--绝地战歌》介绍:“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东北抗联,这支日本侵略者14年间“剿”不灭、杀不绝、困不死的英雄队伍,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壮烈悲怆的乐章。他们的名字就是民族的丰碑,他们的故事当传之久远。名家考实、抗联老战士亲历回忆、抗联后代回访记录……拂去历史的尘埃,一个真实的东北抗联呈现于我们面前,他们用生命奏响的那首绝地战歌亦将被永久铭记。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
1936年秋天,以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和第二军为基础,正式组成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著名共产党人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治委员。副总司令王德泰、魏拯民。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诞生后,响亮地提出“不分见解,枪口一致对外,坚决抗日”,广泛建立反日统一战线,团结各种抗日武装队伍,通过对日军作战,使抗日力量迅速壮大,全军很快发展到6000余人,成为坚持东北抗日战争的重要力量。
东北抗日联军积极开展广泛的抗日游击战争,极大地打击了日军,振奋了东北人民的抗日信心。在东北人民群众心目中,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一直是一位神话般的传奇人物。
据笔者考证,杨靖宇身材高大,1米90以上,威武魁梧,浓眉大眼;五官端庄,仪表堂堂;品德高尚,文采风流;文武兼备,军政皆优;爱护群众,亲近官兵,深受东北抗日联军指战员和东北人民群众的爱戴。
而且,杨靖宇对党忠诚,意志坚定;善于学习,重视团结;城市工作,工人运动,农村工作,武装斗争,事事能干,样样精通。挥毫擅长写文章,挥臂能够打冲锋;可以“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在对日军作战中,杨靖宇既能运筹帷幄,精心部署,组织协调,指挥作战:又能冲锋陷阵,双手使枪,左右开弓,弹无虚发。遇到危急关头,他常常冲锋在前,身先士卒,射杀日军。为了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杨靖宇以苦为乐、以苦为荣,长期战斗在东北的白山黑水、冰天雪地之间,甘洒热血写春秋。
所以,东北抗日联军指战员和东北人民群众都亲切地称他为“杨司令”。
另据考证,中共中央曾经任命杨靖宇为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任职文件尚未公布时,杨靖宇已经壮烈殉国。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建立后,为了打通与山海关内的中共中央和工农红军的联系通道,把抗日游击战争推进到辽西、热河一带,先后调集兵力,进行了两次西征。
1936年6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第一军第一师进行第一次西征。
1936年11月下旬,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第一军第三师从兴京出发,进行第二次西征。抗联将士越过南满铁路,冲破日军重重封锁,12月下旬进抵辽河岸边。这时,因为日军一方面围追堵截,一方面严密封锁辽河,抗联将士找不到渡船,很多战士受伤,损失很大,最后返回了清原游击区。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主动出击,袭击日军战略后方,牵制日军入关,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全国抗战。
1937年7月,杨靖宇率领第~路军第一军一部,从桓仁西进到吉林、奉天铁路沿线,向日军展开进攻。第一路军第二军在额穆、辉南、濛江、抚松等地频频袭击日军。第一路军各部队协同作战,攻击日军据点,捣毁日军的“集团部落”等,掀起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新高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37年底,第一路军进行较大规模的战斗33次,毙伤日伪军1300余人,俘敌120余人。
1938年5月11日至6月1日,中共南满省委和第一路军总部在辑安老岭山区五道沟召开领导干部联席会议——第一次老岭会议。会议确定“坚持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游击战中,保持实力,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的策略方针,决定再次组织西征。P6-8
“九一八”的历史记忆
1931年9月18日,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记忆。那个时候起,“九一八,九—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悲怆、凄婉的咏叹在一代代中国人中传唱。同时传颂的,还有东北抗联以及东北民众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事迹。
19世纪下半叶,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国弱民穷的中国,自然逃不出列强的魔爪。中国东北,相继为俄罗斯沙皇和日本天皇及军部所觊觎,进而明火执仗侵占并争夺,持续祸害中国百姓的生命财产。1904年2月8日,日俄战争爆发,沙俄因国内革命无力撑持,于1905年9月5日被迫与日本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将中国旅顺、大连等地租借权和长春至旅顺铁路及附属财产移让日本。从此,日本政府步步为营,实施侵占东北、征服中国的图谋。
“九一八”,作为日本侵略中国的标志性事件,把中国人民逼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危险就在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和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采取不抵抗政策。日本侵略者肆无忌惮,占领东三省,扶植溥仪成立伪满洲国,贪婪窥伺中国内地,随时准备如饿虎扑食般蚕食和侵吞。
抗日救国,不做亡国奴!中国共产党人、爱国官兵及民众揭竿而起,组织起各种抗日武装。至1952年,形成了50万之众的东北义勇军,与优势装备的日本关东军及伪满洲国军殊死战斗。几经挫折,几经失败,以共产党人为主体的抗日队伍顽强坚持下来,并逐渐成为东北各抗日武装的中流砥柱。1956年2月20日,杨靖宇、王德泰、赵尚志、李延禄、周保中、谢文东等联合发表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建制宣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为东北抗日武装的核心领导力量。
从1951年到1945年,近百万平方公里的东北大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14年抗日救国战争,是全国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起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牺牲最为惨烈的重要部分。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东三省的游击战争,在全国抗战未起以前当然不发生配合问题,但在抗战起来以后,配合的意义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那里的游击队多打死一个敌兵,多消耗一个敌弹,多钳制一个敌兵使之不能入关南下,就算对整个抗战增加了一分力量。至其给予整个敌军敌国以精神上的不利影响,给予整个我军和人民以精神上的良好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莽莽林海皑皑雪原,东北抗联的指战员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壮烈悲怆的乐章。白山黑水,记录着一个个英雄儿女惨烈得令人心悸的事迹。历史的记忆,因为一个个可感可叹的事迹而撼人心魄,因为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人物而感人至深。杨靖宇威震敌胆,赵一曼视死如归,赵尚志宁死不屈,八女投江义无反顾……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成长,这些人物事迹,不断充实着我们的知识记忆,使我们的思想认知不断丰富、情感世界不断丰满。这样的记忆积累,也是民族意识和国家意志的重要传承。我们的灵魂,也在这里得到净化和升华。
(本文作者系中共党史出版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