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二战经典战役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作者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时刻关注编委会编著的《二战经典战役》以“二战”中最关键、最经典的战役为切入点,从正反两方面诠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役进程,并辅以珍贵的战争纪实图片,全景再现了“二战”的全过程。波兰亡国背后有怎样的大国博弈?坚如磐石的马奇诺防线因何一夜间土崩瓦解?孤悬海外的英伦三岛何以挡住德军的疯狂进攻?斯大林为何对希特勒突袭苏联的军事准备视而不见?日本联合舰队在中途岛究竟犯下了哪些致命错误?……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那战火纷飞的岁月,沿着这些战役的发展进程,感受那血与火所带来的炫目与桎梏……

内容推荐

时刻关注编委会编著的《二战经典战役》着重选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经典战役,从正反两方面,以全新的角度诠释了这一期间的一系列战役内容。例如:闪击波兰、血战阿登、鹰击不列颠、血捍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偷袭珍珠港、搏杀中途岛、梦断马奇诺……在这些战役中,各国优秀的军事天才在这些经典的战役后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的启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及战后的世界格局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目录

第一章 闪击波兰

 No.1 德国人的仇恨

 No.2 希特勒最推崇的战术

 No.3 苏德举杯言欢

 No.4 紧急召回的攻击令

 No.5 态度决定命运

 No.6 侵略者的表演

 No.7 摧枯拉朽的“闪击战”

 No.8 亲临波兰前线

 No.9“绥靖”政策的牺牲品

 No.10 任人宰割的羔羊

 No.11 完美的战术“闪击战”

第二章 魂断马奇诺

 No.1 战场上的友谊

 No.2 法国人的伤痛

 No.3 马奇诺防线横空出世

 No.4 法国人还留了一手

 No.5 让英国佬开开眼界

 No.6 曼施坦因的神来之笔

 No.7 棋差一招

 No.8 生死倒计时

 No.9 突破马斯河

 No.10 希特勒的神经质

 No.11 索姆河战役

 No.12 马奇诺是永远的伤痛

第三章 不列颠空战

 No.1 丘吉尔上台

 No.2 继续战斗

 No.3 英国的处境

 No.4 全民备战

 No.5 德国空军的实力

 No.6 牛刀小试

 No.7 “鹰日”攻击

 No.8 血与火的考验

 No.9 伦敦大轰炸

 No.10 英国人的幽默

 No.11 首相的性情

 No.12 胜利的希望

 No.13 燃烧的考文垂市

 No.14 不可逾越的英吉利海峡

第四章 突袭苏联

 No.1 明争暗斗

 No.2 苏芬战争

 No.3 大清洗

 No.4 刚愎自用

 No.5 执迷不悟

 No.6 希特勒的戏法

 No.7 “巴巴罗萨”计划

 No.8 战略取舍

 No.9 基辅告急

 No.10 最大的围歼战

 No.11 希特勒的得与失

第五章 列宁格勒保卫战

 No.1 大战之前的序曲

 No.2 北方集团军群

 No.3 雷霆行动

 No.4 渡过西德维纳河

 No.5 斯大林的愤怒

 No.6 希特勒御驾亲征

 N0.7 勒布的攻势

 No.8 临危受命

 No.9 一步也不后退

 No.10 最后一搏

 No.11 困死列宁格勒

 No.12 伟大的胜利

第六章 偷袭珍珠港

 No.1 美国的孤立主义

 No.2 日本的太平洋战略

 No.3 山本五十六

 No.4 日本海军的强硬派

 No.5 锁定夏威夷

 No.6 秘密备战

 No.7 世纪之谜

 No.8 弄巧成拙

 No.9 卑鄙的偷袭

 No.10 日本人的盛宴

 No.11 美国宣战

 No.12 断肢再生

第七章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No.1 蓝色作战

 No.2 领袖的面子

 No.3 外围战

 No.4 哈尔科夫会战

 No.5 希特勒横插一脚

 No.6 正面交锋

 No.7 全民动员

 No.8 朱可夫与保卢斯的较量

 No.9 激烈的巷战

 No.10 老鼠战争

 No.11 天王星行动

 No.12 德军投降

第八章 博杀中途岛

 No.1 尼米兹临危受命

 No.2 恢复士气

 No.3 首战告捷

 No.4 山本五十六的愤怒

 No.5 轰炸东京

 No.6 复杂的作战计划

 No.7 向中途岛出发

 No.8 争分夺秒

 No.9 大胆的决定

 No.10 换来换去

 NO.11 无敌的“零式”战斗机

 No.12 生死6分钟

 No.13 魂归大海

第九章 征战阿拉曼

 No.1 墨索里尼的求助

 No.2 沙漠之狐

 No.3 隆美尔升任元帅

 No.4 丘吉尔的烦恼

 No.5 财大气粗

 No.6 止住沙漠旋风

 No.7 欺骗行动

 No.8 高手过招

 No.9 燃料之痛

 No.10 坦克坟场

 No.11 北非大捷

试读章节

No.1德国人的仇恨

波兰位于欧洲中北部,东接苏联,西临德国,南接捷克斯洛伐克,北临波罗的海,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二战”正式爆发前,波兰是一个拥有30.9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3400万人口、100多万军队的国家,其陆军军力在欧洲位居第五,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军事大国。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在英法看来,波兰是一个既可以阻挡苏联红色革命向西前进的脚步,又可以限制德国发展的国家,因此成为英法在欧洲诸盟国中重点拉拢和支持的军事盟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根据1919年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德国被迫割让大片领土给邻国。作为战胜国的波兰获得了原属于德国的极具经济和军事战略地位的西普鲁士和但泽自由市,拥有了一个通往波罗的海的通道,即“波兰走廊”。自此,德国领土被一分为二,东普鲁士和德国本土彻底隔开,成为远离德国本土的“孤岛”,这种赔偿方式激起了包括但泽和“波兰走廊”所在地的所有日耳曼民族主义分子的怨恨。《凡尔赛和约》在名义上惩罚了战败国,实际上是其他战胜国借此机会瓜分德国及其海外殖民地的行为。对此,德国人一直耿耿于怀,他们给予战胜国的,除了赔款,更有刻骨铭心的仇恨。

1933年,希特勒率领的纳粹党开始登上德国政治舞台,在德国建立了独裁政权。他大力鼓吹法西斯主义,积极扩军备战,德国迅速崛起。希特勒野心勃勃,他的首要目标是要让日耳曼人统治世界,消灭不共戴天的仇敌犹太人和苏联共产主义,其次是找英法算账,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之仇。此时的德国国力衰退,军备不整,希特勒对波兰采用了“假和平”的外交手段,在1934年与波兰签定了有效期10年的《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希特勒以极快的速度重整军备,在短短的几年间就把德国从《凡尔赛和约》的受辱者变成欧洲最大的军事强国。1938年,希特勒又独揽了德国海、陆、空三军的指挥权,担任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复仇”的火焰开始在他心中熊熊燃烧。“波兰走廊”的存在,给德国的经济、军事、交通等带来一系列的不利因素和隐患。从军事角度来看,波兰对德国是个极大的威胁,波兰西部地区的国土可以看成是插入德国躯体的一颗钉子,让德国感到极不舒服。

从1938年10月起,德国采用外交途径,接二连三地向波兰提出领土要求,要求波兰归还“波兰走廊”和但泽地区,并把在“波兰走廊”建筑公路、铁路的权利转让给德国。纳粹德国的侵略要求遭到了波兰政府的严词拒绝,这让希特勒很恼火,他决定用武力迫使波兰就范。他之所以选定波兰作为其侵略战争的开始,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波兰重要的战略地位,占领波兰是希特勒称霸世界的战争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希特勒和他的参谋部认为,如果不彻底解决波兰问题,德国还会面临“一战”中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局面。占领波兰不仅能获得大量的军事经济资源,而且还能将国土连成一片,大大改善自己的战略地位。既可以消除进攻英法时的后顾之忧,还可以建立袭击苏联的基地。

因此,德国在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后,下一步侵略的目标就定在了波兰。此时的德军已从北、西、南三面将波兰包围了起来,然而波兰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在所有与德国为邻的国家中,最感安全、最不担心德国侵略的就是波兰。这是因为波兰不仅认为自己的军事实力雄厚,同时它还有英、法两大国撑腰,所以波兰很盲目、很自信地以为德军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挑起争端。

No.2希特勒最推崇的战术

1939年4月28日,纳粹德国终止了《波德互不侵犯条约》,再次向波兰提出领土要求。同时,德军还制订了详细的侵波计划,代号为“白色方案”,其战略企图和作战指导是:将德军研究已久的“闪击战”理论首先付诸于波兰战役,利用其装备先进的坦克机械化快速兵团和优势航空兵,对波兰各战略要地实施突然袭击。首先歼灭维斯瓦河以西的波军主力,占领西部和南部工业区,然后在英法联军还未来得及参战的情况下,快速向波兰腹地推进,围歼波军残余部队,力求两周内一举灭亡波兰军队。按照这个方案,德军在波美拉尼亚和东普鲁士集结了由21个师编成的“北方”集团军群,下辖第三和第四集团军,司令官为博克上将;在德国的西里西亚和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展开由33个师编成的“南方”集团军群,下辖第八、第十和第十四集团军,司令官为龙德施泰特上将。两个集团军群像一把铁钳牢牢地夹住波兰,随时可以将波兰捏得粉碎。

“闪击战”,这种全新的、大胆的军事思想是“一战”后英国军事理论家富勒提出来的,他认为由于坦克的高度机动性,大量使用坦克部队可以实现速战速决的战略目标。因此,建立以坦克、摩托化部队为核心的强大战役预备力量势在必行,在空军的配合下,充分利用战役突破的效果,实现摧毁敌人防御体系的作战目标。他把攻击敌军指挥系统,瘫痪敌人作战体系与运用坦克部队实施纵深突击的思想进一步结合,形成完整的“闪击战略”军事理论。富勒的这种先进战术思想未能在英、法军界引起重视,反而被当作一种哗众取宠的笑柄,许多将军仍然坚持认为坦克只能配合步兵作战。

德军是世界上第一支应用“闪击战”理论作战的部队。经过德军将官们的研讨和推演,这种理论很快就付诸演练,形成了战斗力。这一点,在德军“闪击战”之父古德里安身上体现得最明显。他主张在攻击发起前夕,将兵力彻底集中于一个狭窄的正面上,形成重点后所造成的压倒性优势兵力,以决定性的冲击力突破敌人战线。突破的任务一般交给战车部队担任,战车部队将以营或连级单位组成“宽椎型”,也就是倒三角形战斗队形,进入敌人战线后向敌后深入。此时各部队指挥官会在部队先头,以其自身的观察掌握全局并随时将敌情向后回报。一旦成功突破,就全速向敌后方做大纵深的突进,各纵队即成扇形展开,沿着若干向前延伸的平行道路向前分散推进,以避免交通堵塞。“闪击战”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整个突进部队以敌人的交通线为目标,对敌军进行分割并包围遭孤立的敌军主力。待双钳合围后,剩下的工作就是围歼包围圈内的敌人。围歼的任务通常都交由步兵部队担任,装甲部队则从前线补给整合战力后再继续往下一个目标推进。

这就是德军吸收了富勒的“闪击战”理论之后创造出的全新战术,然而这种超前意识的战术思想却被战争狂人希特勒所看中并采纳,的确是全世界爱好和平人士的不幸。希特勒掌握了摧毁世界的利器,首个目标便对准了波兰,准备用实战检验一下德军的这一秘密武器。P10-14

序言

70多年前,德、意、日法西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四处侵略,猖狂得不可一世。侵略者用锋利的刺刀向人类“和平”与“自由”发出了最残酷无情的挑战,不仅严重践踏了人类的尊严与生命,更是人类历史上遭遇的一场空前浩劫,将整个世界都带入了痛苦惊悚的黑暗深渊。

在这场关系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巅峰之战中,正义与邪恶两大阵营间的终极厮杀,不经意间将人类的“战争艺术”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造就了一批“二战”名将,并由他们导演了一场场经典的战役。德军闪击波兰、突破马奇诺防线,英军与德国法西斯所进行的不列颠空战,苏联军民众志成城抵抗德军侵略的列宁格勒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日军偷袭珍珠港,日美双方所爆发的中途岛大海战,英军与德、意联军喋血阿拉曼……这些“二战”中的经典战役的进行,在人类战争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意、日法西斯头子们创立和使用的可怕的“战争艺术”,初期势不可挡,横扫千军;虽然逞凶于一时,最终却难以阻挡历史的滚滚车轮,在与盟军杰出将领的对抗中败下阵来。无论这些名将是站在正义一边,还是非正义一边,战争总是会给世人带来无休止的伤痛和苦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和炮火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每当人们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遗址或者目睹第二次世界大战保存下来的影像和文字资料,都会让人不由自主地追忆起那段炮火纷飞、正义与邪恶终极较量的岁月。

我们再次走近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典战役,通过那一场场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战役,一起重温那炮火纷飞的战争岁月,感受现今和平环境的来之不易。重温这些渐渐远去的历史,能让我们多一份心灵震撼,收获一些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

弹指一挥间,当今的世界形势,和平中依然隐藏着动荡和不安。我们重新审视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仅是为了对某个人物、那段历史有一个相对公正、准确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推彼及己,从中吸取教训,坚定我们致力于维护新世纪和平与稳定的决心和信心。

编者

2015年4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7:4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