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采葑小集(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群山
出版社 海豚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群山著的《采葑小集》的出版,适逢其时。作者评装帧的文字,并非泛泛而谈,他既探究封面的构图、用色,木刻的刀法,线条的意蕴,字体的匹配,又追索画家的经历,画面的含义,乃至不同版本封面的演变。作者引导着我们,去体味老一辈设计家对于书的理解——如何从传统的、民族的文化里汲取营养,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锻造新的形式,如何避免符号化的表现,如何用简练而有效的语汇勾画书的内涵,如何保有一种雅致的书卷之气……简而言之,是如何创造一种独具中国意味的书籍设计。这些温厚、雅洁的文字和美丽的封面,行之久远,将成为爱书人流连的纸上花园。

内容推荐

《采葑小集》是一本关于图书装帧设计的随笔集。作者群山在文中洋洋洒洒近十万字,内容从说书、说人,到说装帧设计,凡是与书有关的内容,无论是人还是事,都是作者描述、捕捉的对象,文笔细腻灵动,感情真挚。书中共收录文章四十余篇,每一篇文章都涉及一本或几本相关图书的封面,而且附有所谈论封面的彩图,图文相辅相成,相映成趣,颇值得一读。

目录

采葑小集(三十八):《少年儿童歌曲选》(第一集)

采葑小集(三十九):《诗的技巧》

采葑小集(四十):《风雪人间》

采葑小集(四十一):《海陵王》

采葑小集(四十二):《南渡北归》装帧谈屑

采葑小集(四十三):得书杂记

后记

采葑小集(八):《守望莱茵河》

采葑小集(九):《恋歌》

采葑小集(十):《古恋歌》

采葑小集(十一):《闲话扬州》

采葑小集(十二):《热恋》

采葑小集(十三):《古庙集》

采葑小集(十四):《战中人》

采葑小集(十五):《白马底骑者》

采葑小集(十六):《前夜》

采葑小集(十七):《彷徨》

采葑小集(十八):《杨高传》三部曲

采葑小集(十九):《王贵与李香香》

采葑小集(二十):《孔雀》

采葑小集(二十一):《再生曲》

采葑小集(二十二):《春鸟集》

采葑小集(二十三):《岭南春》

采葑小集(二十四):《我和儿童文学》

采葑小集(二十五):《八十自省》

采葑小集(二十六):《英雄格斯尔可汗》

采葑小集(二十七):《东风第一枝》

采葑小集(二十八):《珍妮的肖像》

采葑小集(二十九):《听雪记》

采葑小集(三十):《金塔一样的麦穗》

采葑小集(三十一):《迎春曲》

采葑小集(三十二):《农村大跃进歌谣选》

采葑小集(三十三):《晦庵书话》

采葑小集(三十四):《龙套集》

采葑小集(三十五):《江浙访书记》

采葑小集(三十六):《瓿斋戏剧杂咏》

采葑小集(三十七):《外国童话选》

采葑小集(三十八):《少年儿童歌曲选》(第一集)

采葑小集(三十九):《诗的技巧》

采葑小集(四十):《风雪人间》

采葑小集(四十一):《海陵王》

采葑小集(四十二):《南渡北归》装帧谈屑

采葑小集(四十三):得书杂记

后记

试读章节

采葑小集(一):《落叶》

落叶的意象自古以来就多被文人骚客赋予伤感凄凉、孑然孤零的涵义,所谓“落叶悲秋”是也。但也有例外,比如写散文的诗人徐志摩,在其散文集《落叶》中,将落叶比喻为自己的思想抑或感情。他写道:

我有一个比喻,我方才说起秋风里的枯叶;我可以把我的思想比作树上的叶子,时期没有到,他们是不很会掉下来的;但是到时期了,再要有风的力量,他们就只能一片一片往下落;大多数也许是已经没有生命了的,枯了的,焦了的,但其中也许有几张还留着一点秋天的颜色,比如枫叶就是红的,海棠叶就是五彩的。这叶子实用是绝对没有的;但有人,比如我自己,就有爱落叶的癖好。他们初下来时颜色有很鲜艳的,但时候久了,颜色也变,除非你保存得好。所以我的话,那就是我的思想,也是与落叶一样的无用,至多有时有几痕生命的颜色就是了。你们不爱的尽可以随意的踩过,绝对不必理会;但也许有少数人有缘分的,不责备他们的无用,竟许会把他们捡起来揣在怀里,间在书里,想延留他们幽淡的颜色。

我一向以为一个好的诗人倘要写散文的话,也定当不会太差。徐志摩乃为显例。读者从前引这段话中会读出一种怎样滋味呢?自谦吗?也许有那么点意思吧;但自谦之余,充溢其间的难道不是潇洒、率真而又自得、自负的态度吗?这便见出真性情的志摩了。别的不论,能写出真性情的散文,当

为此书设计封面的是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不愧为高手。他以作家关于落叶寓意的解释为切入点’以简略的笔法描绘了一组“到时期了”、“有风的力量”、“只能一片一片往下落”的枫叶。那落叶将黄方红,叶脉遒健而清晰,色泽靓丽而魅人;它们飘飘洒洒从空而降,像是在列队翩然起舞,又像是一群结伴旅行的好友,透出从容、洒脱和决然的姿态,我们从中读不出一丝的悲凉凄切,倒是感到了一种欢快愉悦的气氛,细看细想却又分明能感到成熟、潇洒之美,极其准确地完成了该书主题的表达,也为志摩的个性气质传递了信息。书名和作者姓名以美术字为之,写得风姿并茂并安顿在落叶画面的左侧,与画面成珠玉并置之态势,在布局上显得匀停协调而又落落大方,良可为传世经典作品。

写散文的诗人徐志摩于一九三一年因飞机失事不幸罹难,可恶的上帝倒真的反其意而用之,使我们的志摩真的有如落叶般的永远飘零于悠悠苍天了,思之哀思不尽,痛心不已。

此前似乎从什么书刊中读到过关于《落叶》封面的解读文章,那意思总的是说落叶寓意着凄凉、悲愁的。我对此不以为然,我甚至怀疑持此说者是否真的读过《落叶》。P1-5

序言

“银鱼妞妞”这个名字,是在一个聚集了装帧爱好者的豆瓣小组里撞见的。银鱼,自是书虫儿之意。看其发言,用词古雅,语句绵密,思路清晰,而且显然藏书甚丰。我想,这是一位爱好古典文学的女士吧。那时,《北京青年报》的《青阅读》创刊不久,我要编辑一个专谈书籍设计的版面“美书馆”,正在寻找作者。网上偶遇如此一位“知书达理”的女性作者,那是一定要设法拜见的。

至今还记得约定见面的那个傍晚。我沿着中南海的红墙,向北走到西安门大街。这里是北京旧城的核心地带,灰色的老教堂辟出一片静谧,沿街却煞是热闹,有总是排长队的栗子摊儿,有售卖烧饼、奶酪等各色美味的小窗口,与这市井风情紧邻的,是国家权力的心脏。

暮色渐渐沉落,下班时间到了。迎面走来招呼我的,却是一位身形瘦长的夫子,与想象迥然有别。然而讶异之感稍纵即逝,网络世界,原本就亦幻亦真;而他的解释似乎也颇为简单:“银鱼妞妞”原本是他帮女儿取的豆瓣网名,后来女儿不玩豆瓣了,于是他就接着玩儿,此外并无别的意思。

以后就渐渐熟悉起来。见面所谈,多为书人书事。他撰文的笔名“群姗”,依然给人秀雅之感,却是本名巧妙的谐音。不过我更喜欢有点戏谑似的称他为“组长大人”,他创办并主持的那个豆瓣小组中人,买书之多,眼界之宽,议论之精,令我惊叹。

群山先生喜欢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出版物的封面,他这本《采葑小集》以及为我的版面所写的专栏即由此展开。他评装帧的文字,并非泛泛而谈,既要探究封面的构图、用色,木刻的刀法,线条的意蕴,字体的匹配,也要追索画家的经历,画面的含义,乃至不同版本封面的演变。他会为一个不知名的设计师搜遍网络,也会因一个抽象的花卉图案去翻查植物资料。热爱之深、用力之勤,可见一斑。

群山先生常说,往昔之书,封面美丽优雅,图案以小见大,或契合书的主旨,或富有装饰性,散发着浓郁的文化味,一脉书香,尽得风流,今日的出版物罕有其匹。这话我非常赞同。摩挲旧版书,即便封面已磨损,纸张已泛黄,那种温暖醇厚的气息,依旧令人着迷。装帧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呈现不同的风格,一味慕古并不现实,但是,什么是书籍设计的灵魂?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的图书步入市场化运作,书籍设计的面貌也随之大变。那时,艳俗的封面、起皱的压膜随处可见,名社的书也犹如地摊货,长着廉价的面孔。从手绘转向电脑设计的生涩,印刷装订等技术环节的粗糙,也推波助澜,将书籍设计抛入深谷。如今,我们已经走过那个尴尬的过渡时期,技术条件大大提升,但是面对读者日益精细的阅读口味,有灵魂的书籍设计,又有多少呢?

我想,《采葑小集》的出版,适逢其时。作者引导着我们,去体味老一辈设计家对于书的理解——如何从传统的、民族的文化里汲取营养,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锻造新的形式,如何避免符号化的表现,如何用简练而有效的语汇勾画书的内涵,如何保有一种雅致的书卷之气……简而言之,是如何创造一种既非日本又非西方,而是独具中国意味的书籍设计。

无论谈话、行文,还是小组里发帖讨论,群山先生都是谦谦君子,面对不同意见,他点到即止,从不争辩。“采葑小集”,固然是采撷封面之意,但葑菲之采,终究是自谦之辞。祝愿这些温厚、雅洁的文字和美丽的封面,行之久远,成为爱书人流连的纸上花园。

尚思伽

二〇一五年二月

后记

收在集子中的,大多是我发表在《北京青年报》的《青阅读》专刊“采葑小集”专栏上谈书封设计的小文,倘严格分类的话,我想它们大约也还勉强称得上随笔之类的文字吧。名之为《采葑小集》,其实也并无深意存焉,我的解释是:采,即采摘、采撷之意;葑者,封也,犹书封也;小集,便是把这些小数量的小文章集合起来的意思。仅此而已。

我的文章作的不好,只是根据自己一时的兴之所至信手涂鸦,既无文采也立意平平,更谈不上专业,只能徒惹高人一笑,这些我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但是平心而论,我确乎是个爱书之人,对于这一点,我却常常自许也颇为自负。打自有意识买而读之、读而藏之开始,至今也已攒下三万余册各类图书。这个藏量,自不敢与图书馆试比高低,但就个人而论,莫说是北京,便是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怕也为数不多。于是有不少过访的亲友问我:这些书都看过么?这让我感到难堪。其实他们的意思我明白,但这些书我此生此世是肯定读不完了;然则倘若认真,称这些书我都“看”过,怕也不是诡辩。因为它们之中不仅仅有许多工具书、资料书压根是不能也不必读完的,也还有很多“看起来很美”的书,这些书不必说内容如何,便是看上一眼封面画,也足可消解疲惫、纾解忧烦、淬炼神情、大快朵颐。有谁竟说这不是一种“看”呢。如此,倒终于找到一种欺人也是自我安慰的法子——我在百无聊赖、既无心做事也无心读书的境况下,一次次踱进书房,从多年积攒的故纸堆中开始“采葑”:而稍有会意,竟也无所忌惮起来,却偏偏还要附庸风雅、付诸笔墨。起初只是自赏或贴于“豆瓣”做个备忘,也不枉“曾在我家”一回,不料却招来众多同好,可见吾道不孤也。于是每有新品,皆于网上夸示与同好,日积月累,竟也积得四五十篇之多。

中国现当代的图书装帧艺术,尤其是封面设计,原本是有着优良传统的。“新文学作品”中,姜德明先生有《书衣百影》正、续两编展示于世,曾让多少爱书人艳羡、神旺不已;因了寒斋有幸藏有一些此类图书,故而也“采撷”少许,虽不能望《书衣百影》之项背,但自认为也还不算次品。然而这些书如今坊间究竟求之不易,不提也罢。就当代书籍的封面来说,在某个年代也是出过不少精品的。某次到止庵先生府上观书,但见出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期的不大、不厚、锁线、平装然而封面极其漂亮的书,一批批整齐排列于其庋架之上,着实令我俯仰不置、兀自独坐冥思者多时……然则不知从何时起,“落花流水春去也”,好景不再,漂亮的书衣终于有如“广陵散”一般的沉寂、飘渺了……古云“文以载道”,这实在是个太过苛刻的标准,以我的小书和才情,是断断达不到要求的;但是倘要说到有所寄托,倘还不仅仅限于几个同好在一起玩玩的话,那么则无妨把这些小文看做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爱书人的呼吁,进而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书籍装帧艺术家能够看到这本小书。  感谢著名作家、《北京青年报》的《青阅读》专刊编辑尚思伽女史,是她首先发现我的文字继之盛情邀约使之见诸报端并为小书作序;感谢出版家、散文家俞晓群先生主动提出贵社愿意出版小书并予以大力支持;感谢朱敬利、谭文雯女士为本书的编辑、出版所付出的辛劳。

群山

二〇一五年三月于北京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2:2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