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牛是拉科塔人的勇士,是印第安文化的守护者。
面对压倒性的文化劣势,坐牛选择忠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坚持自己对世界、人生和死亡的理解。
他捍卫了文化的多元性。
在《坐牛(拉科塔族追求独立的悖论)(精)》中,作者加里·克莱顿·安德森记录了著名的小比格霍恩战役的胜利者、拉科塔民族的传奇人物坐牛的一生。多年来,历史学家们一直把小比格霍恩战役的惨败归咎于卡斯特的决策失误,并认为坐牛只是庸碌无为的领导,他赢得胜利只是因为卡斯特运气不佳。然而本书作者提出了截然相反的意见,并详细说明了坐牛参战的原因及其生活经历。
坐牛是拉科塔人的勇士,是印第安文化的守护者。
在他生活的年代,美国人采取民族同化政策,企图消灭印第安人的自我认同。面对压倒性的劣势,坐牛选择忠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坚持自己对世界、人生和死亡的理解,并相信这一切有利于他和他的人民。今天,坐牛已经成了反对文化同化政策的标志,被美国人民纪念。
加里·克莱顿·安德森著的《坐牛(拉科塔族追求独立的悖论)(精)》以全新的视角讲述坐牛的故事,在书中,坐牛不再仅仅是横扫美国第七骑兵旅的强悍战士,“西部狂野秀”中高尚的野蛮人,由于拒捕而被射杀的“最后一个冥顽不化的印第安骚乱分子”。他更为真实,我们看到了一个印第安小男孩成长为领袖的波澜壮阔的一生。
坐牛逝世近半个世纪后的1930年代,平原大旱,美国政府终于解除了对印第安舞蹈的禁令。印第安人跳起了久违的太阳舞,手里挥舞着坐牛留下的护身符,向神求雨,不一会儿,大雨倾盆。
编者前言
作者前言
序幕
第一章 拉科塔人和瓦死仇入侵
第二章 坐牛的部落和苏族的酋长们
第三章 坐牛和拉科塔家园保卫战
第四章 逃亡加拿大
第五章 立岩和鬼舞教的复苏:拉科塔的终结(1881~1890)
尾声
资料来源
第一章 拉科塔人和瓦死仇入侵
当美国人入侵到密西西比河(Mississippi River)西岸的时候,一场颇具历史意义的战役爆发了。美国人高举着民主和基督教的大旗,自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将这片广阔的土地从野蛮和无序的占有者手中拯救出来,并建立文明政府。而这片土地的原有者——那些印第安人,在美国人设想的新秩序中将毫无立锥之地。
然而,美国人的美好预想建立在了完全错误的假设上。这些印第安土著不仅有着高度发展的成熟文化,还有着虽不成型但颇具成效的政府组织。与他们的对手美国人不同,在这片平原上不断迁徙的各个游牧部落使用着同一种语言,这使他们彼此认同和团结,这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国家认同感。一样的沟通方式使他们得以建立起各种社会和政治机构,比如部落议事会和其他基于血缘关系的组织。最后,一种独特的宗教信仰产生了。尽管这种平原印第安人的宗教十分崇尚个人主义,每一个人都可以和伟大的神(Great Spirit)单独交流,但是也鼓励人们为群体、部落和民族的利益多行善事。
尽管美国人将这片平原视作被“本地的流浪汉”暂时侵占的自由无主的土地, 坐牛和他的拉科塔族,或者说苏族人,却始终将它当做自己的家园。美国人把这群“流浪汉”称作“苏族人(Sioux)”,而在他们的语言里,他们则称呼自己拉科塔人,意思是“人民”。任何外来者都不属于这片土地,更没有权力占领他们的土地,使用他们的资源,而那群被拉科塔人称作“瓦死仇(Wasicun)”的白人们,却正在这么干。在拉科塔人眼里,他们来自另一个地方,并且对这里既有的秩序、社会规则、政治礼仪几乎一无所知。
拉科塔人的社会政治结构源于他们创造的经济方式。1750年左右,拉科塔人开始驯养马匹,学会了猎杀水牛。于是,水牛成了他们主要的经济资源。水牛肉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水牛皮可以制作遮身蔽体的衣服;水牛文化甚至催生了宗教信仰和礼仪。拉科塔人当然也采集植物作为食物,但是水牛肉已俨然成为拉科塔人食谱的重中之重。随着时间的推移,拉科塔人的生存再也离不开水牛,他们敌视任何企图夺取水牛资源的人,并坚决地捍卫自己赖以生存的基础。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为了保护水牛资源,拉科塔人内部出现了许多由男人组成的团体。这些男性团体不仅负责捕猎水牛,并且守卫着他们围猎的领地。不久,政治结构就在这些团体中渐渐产生。这些团体相互之间偶尔也会因为荣誉和威望而竞争。为了缓和这些组织之间的矛盾,拉科塔人选举出酋长,领导权实行世袭制,于是,酋长在长老们的拥护下,带领拉科塔人主宰了密西西比河的上游,于1830年左右达到了其生存发展的巅峰状态。 在这个时候,一个将改变拉科塔人未来命运的男孩出生了。孩子的父亲名叫坐牛,男孩继承了这个名字,并将为之带来荣耀。这对父子属于特顿拉科塔人分支中一个叫洪克帕帕(Hunkpapa)的部落。这个部落占据着密苏里河(Missouri River)与黄石河(Yellowstone River)之间的广阔土地。小坐牛就出生在格兰德河畔,也就是今天的南达科他州的中北部一带。
P4-7
“坐牛”(Sitting Bull)这个名字会让人联想到许多画面:1876年在小比格霍恩(Little Big Horn)带领苏族和夏延族联盟横扫卡斯特(Custer)的强悍战士;威廉·比尔·科迪(William Bill Cody)的狂野西部秀(Wild West Show)中顽强、高尚的野蛮人;1890年由于拒捕而被射杀的“最后一个食古不化的印第安骚乱分子”。
但所有这些有关坐牛的印象都是由瓦死仇(wasicun)——印第安人对白人侵略者的称呼——勾画出来的。
然而加里·C.安德森却从坐牛的角度来讲述他的故事。安德森展示了小坐牛在洪克帕帕部族的特权家庭中、在位高权重的父亲和两个叔叔的羽翼下的成长经历。这个男孩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和考验,加入了各种男性团体和部落组织。他兑现了自己早年许下的承诺。第一次参加盗马偷袭的战役时,年仅14岁的坐牛一马当先,用自己的短柄小斧将一个克劳族骑士打翻在地。英勇的坐牛在男性组织、部落议事会及其他各种苏人组织中逐渐获得了更多的权力。他也擅长与拉克塔女神灵力·坦卡(Wakantanka)进行交流。坐牛对瓦死仇始终保持着坚决的敌对立场。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之间,随着苏人与瓦死仇关系的恶化,坐牛获得了更大的声望和影响力。
安德森巧妙地运用人类学材料,成功地还原了一些坐牛的历史原貌,但这是人类学,因为很少会有课本提及这些。安德森从多个方面论证了他的课题。安德森解释道,这个过程其实从他的孩提时代就已经开始了。他的母亲在北达科他州法戈市(Fargo, North Dakota)从事印第安孤儿领养的社会工作。安德森跟着他的母亲去过附近的几个印第安保留地,与印第安孩子们一起玩耍,了解他们的观念以及他们的“幽默感和对家人朋友的忠诚”。
安德森成功地抹去了坐牛身上的传奇性。“坐牛是一个真真实实的人,”安德森坚持道,“他的勇敢超乎想象,毕生都致力于保卫人民和民族独立的事业。”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把坐牛的故事放在“美国人物传记图书馆”系列丛书中有些怪异。也许,坐牛也不愿意与自己痛恨的白人归并在一起。他从没喜欢过联邦政府和瓦死仇的生活方式。
但是,从印第安人的角度出发,坐牛的确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坚定地维护着本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许这能给我们上一课。”安德森写道。他强调坐牛和他的追随者们十分维护自己的部族;甚至到了今天,他们也更关心自己的亲人朋友,而不是民主和投票。“如果这是印第安人民在美国的真实生活状态,”安德森问道,“那么有什么理由相信伊拉克人民会在短短几年内就能拥抱民主了呢?”
马克·C.卡恩斯(Mark C. Car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