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生,一台单反,风吹日晒,勇往直前。
《为什么要出发因为远方在那里》是作者姚璐近三年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拍和所感都将在本书中娓娓道来。
梦想成真并没有想象的那样荆棘丛生,却也着实不易。
一个扛着三脚架到处爬山涉水的女生,一段追梦的旅程。
| 书名 | 为什么要出发因为远方在那里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姚璐 |
| 出版社 | 现代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个女生,一台单反,风吹日晒,勇往直前。 《为什么要出发因为远方在那里》是作者姚璐近三年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拍和所感都将在本书中娓娓道来。 梦想成真并没有想象的那样荆棘丛生,却也着实不易。 一个扛着三脚架到处爬山涉水的女生,一段追梦的旅程。 内容推荐 《为什么要出发因为远方在那里》一书介绍了作者姚璐在乌孙古道徒步的生死历练、拍摄千载难寻的万佛楼夕照、体验三宝侗寨热火朝天的村宴、深入神秘西藏腹地阿里北线,以及琼库什台、喀拉峻、阿勒马勒克、亚青寺和扎央宗一些小众景点的探秘等旅游故事。 目录 第一章 一个决定,一段坚持 呼伦贝尔大草原——那是时间过得特别慢的两个半月 浪费了180元——关于贫穷的记忆 指甲里尽是洗不掉的煤灰——在长白山脚下打工的日子 不曾有过的沮丧扑面而来——在卡瓦博格前泪流满面 硬座火车——夹杂着脚臭的泡面味 第二章 风光摄影的情怀 春天可以持续5个月 收集了4年的秋天 万佛楼夕照——稍纵即逝的瞬间 守候九寨沟的一场暴雪——那些和天气预报战斗的日子 看日出日落,云卷云舒——一些起早贪黑的故事 一 守候神仙湾的每一秒 二 月落下山——野狗出没的色达 三 冲向山顶——维多利亚港日出 四 在仙境中唇亡齿寒 第三章 我的旅行方式 漫长的等待换来一场空——风光摄影的常态 “傻子才会做的决定”——风光摄影的情怀 扎营羊湖——安静得只剩风在呼啸 乌孙古道——没有退路的绝望探险之旅 中土世界到万顷花海——从琼库什台到东喀拉峻 第四章 我眼中的世界,或许和你不同 阿勒玛勒克——在那杏花盛开的地方 阿里北线——广袤的尽头是荒芜 漠河——国境最北的雪 库车的门,伊宁的窗——维吾尔族的艺术智慧 色达——尘世中的一方孤岛 禾木——静静的村庄飘着白的雪 傣乡曼丹——孤独的坚守 三宝侗寨——热火朝天的村宴 喀什噶尔——历史在细细的小巷里流淌 夜空中最亮的星——论孤独与自由 跋 当你老了 试读章节 呼伦贝尔大草原——那是时问过得特别慢的两个半月 在呼伦贝尔的两个半月,是我看星空最频繁的日子。 当时的我并不知道夏末秋初银河最亮,并不知道星轨是什么,没有像一个疯狂的风光摄影师那样见到银河就架三脚架找前景,更没有为了一张银河或星轨的照片而彻夜守候,甚至手机电也没有观测星空辨认星座的软件。但同忆起那个夏天,坐在木质的台阶上面对草原,眼前总能浮现满天星斗。我抬头仰望,唱起“那一年我们望着星空.有那么多的灿烂的梦”。 辞职并不是什么慷天动地的事,只是因为领导对我要请3天假去柬埔寨旅游振振有词。对我早在几个月前就买好机票,却只提前一个星期请假的行为,他抛出了一句话:“你这是在通知我,不是和我商量。”随即便把请假条搁置一旁。我天生是个不喜欢拖泥带水和看别人脸色的人,压抑了一年的对于工作的质疑终于像火药桶被点燃了导火线。我仿佛再也忍受不了坐在明亮的写字楼里工作的重复和无趣。那种一眼可以望到头的生活,让我无法不去怀疑生命的意义。 递交辞晕的第二天,我就想去呼伦贝尔看大草原。离职后不久,我买了一张到海拉尔的火车票,踏上了这片陌生的土地。当时的我并不知道,这会是之后持续了4年且未完待续的旅程的第一站。 我一下子从高楼林立的魔都上海,来到了从未涉足过的呼伦贝尔。从海拉尔到额尔古纳的路上。经过陈巴尔虎旗草原、蜿蜒曲折的莫日格勒河和额尔古纳湿地。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如大海般辽阔的草原。 几次换乘汽车一番辗转之后,我来到了恩和,一个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额尔古纳市辖下的乡村。曾经为之疯狂、为之头疼的“打工旅行”式的生活,在辞职之后顺理成章地如愿了。对于之前联系好的在恩和青年旅舍做前台的生活,我有过许多幻想,幻想着没有雾霾、没有城市的钢筋水泥和万家灯火,幻想着策马驰骋草原,幻想着每天夜里在草原上散步,看着夜幕静静笼罩的大地。事实证明,一切比我想象的更加完美。我坐在面对草原的前台,透过落地玻璃窗看每天的夕阳、看夕阳下漫步的牛羊,一看就是两个半月,从盛夏看到了初冬。那是时间过得特别慢的两个半月。放眼望去,满目生命力,“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近在咫尺,近到我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偻看到。 曾经我的生活是每天穿不同的衣服面对相同的人,而如今,生活变成了每天穿相同的衣服面对不同的人。人来人往,每天结识着来自天南海北的驴友们,我们一起谈天说地。谈论那些或许只有在旅行时才会谈起的梦想、那些深埋心底却深深向往的生活方式。我们会因为一个共鸣欢呼、因为一些共识击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毫不相关。却在一个偏远的村庄相见恨晚。人生或许有许多个我们认为自己强大到可以去拥抱想要的未来的时刻,而在恩和,我确实记得那些两眼散发着光芒的人们的表情。 生活和生活之间的差距总是如此之大。那是我第一次沉浸在一个全然不同于城市的生活之中。在恩和这个临近祖国边境的乡村,民风淳朴,夜不闭户,每家人都住在干净清爽的俄罗斯式木刻楞房子里,用木制的篱笆围成一个院子,种着格桑花和向日葵。村里只有几家小商店,除了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和种类很少的食物外,几乎什么也买不到。仅存的一点对食物的期待莫过于去村民家买一些用鲜奶和亲手摘的蓝莓做成的冰激凌。清晨天还没亮就出门拍晨雾的我,总能遇到同样起了个大早出来放牧的牧民。他们赶着一大群牛羊,离开村子,向远方的山头走去。傍晚,坐在青年旅舍朝西的大厅里,牧民们每天准时地赶着奶牛和马来到河边的这片丰润的草地。待夕阳西下,牧民们赶着牛羊回到家中,温上一壶酒,这便是关于生活的全部内容。 P2-5 序言 “非常喜欢”——辞职4年拍风光 2012年7月辞职的时候,我23岁,梦想是成为一个风光摄影师。 因为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和一腔热血,从呼伦贝尔大草原开始,从一个摄影爱好者开始,我走上了这条前程未卜、充满争议的坎坷之路。 如今,转眼已经过去近4年。而我,成了一名自由的风光摄影叫币。每当站在浩瀚的星空下、站在巍峨的高山上、站在广袤的湖泊前、站在无边的沙漠中,我都能想起最喜欢的朴树的一首歌《旅途》: 路过高山,路过湖泊,路过森林,路过沙漠。 这曾经是许多人的梦想,也包括我。 我突然想起之前乏味的上班生活,那种在逼仄的空间里怨天尤人却无法改变的窒息和无奈。虽然诸如“再不疯狂就老了”的话像极了蛊惑人心的纵容,但仔细回想,若不是年轻时那股抛弃一切的冲动和勇气,那么,现在的我,一定心怀一颗逐渐平复却仍有一丝躁动的心,慢慢习惯于安逸的上班生活,习惯于百分之五的幸福、百分之五的痛苦、百分之九十日复一日的平淡,就像千千万万坚持抱怨和坚持上班的人们一样。 一个决定,或许就能改变一生。 4年前的我,坐在明亮的写字楼里,看着旅行论坛上那些在路上的人们,看着图片中那些壮丽的山川大地,疯狂地向往自由。4年后,我在网上发图片和文字,看着别人疯狂地向往我的生活。当许多人谈论起这成年后飞逝的时光和逝去的青春时,我脑海中却能浮现出无数个白天和黑夜,那些春夏秋冬,那些我走过的路、遇到的人、经历的事。 回首过往,不知道有多少个清晨.我在黑夜中出发。在山顶吹着寒风等待日出;不知道有多少个傍晚,我拍完日落,在骤降的夜幕中快步行走在野狗出没的山间;不知道又有多少个夜里,我为了守候银河,彻夜不眠地仰望星汉灿烂。爬过荒山、蹬过河流、走过湿地,脚上的淤青此起彼伏。早已习惯山里若有若无的信号,习惯没有自来水和电的住处,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交织在期待、失落和惊喜之间起伏的情绪。 而真正的热爱,是在经历了这些足以让人放弃的艰辛之后,依然保持在一片神山圣湖前感动的能力,依然保持在反复去过的地方发现不同景致的喜悦,依然保持在坐火车时看沿途风光的兴致,依然保持对看过很多遍的野花、湖泊、山川、河流、草原、雪山的迷恋。可以找到一件或两件自己热爱的事本身就非常幸运。或许我永远理解不了那些在某方面疯狂、执迷甚至狂热的人心中的那团热火,但我大抵可以用自己对旅行和摄影的热爱来将心比心。 我记得不知道多少人跟我聊起过面对这一眼望到20年后的生活的绝望,但其实又有多少人可以承受一眼望不到未来的风险和飘摇呢?看似自由的背后,又要承担起多少难以言喻的压力?放下可以是一瞬间的决定,也可以是一辈子无法逾越的鸿沟。抱怨何其容易。但去做一件事又何其艰难。选择了工作就等于选择了安逸,所要承担的是它附带的无聊和重复;选择了自由就等于选择了激情,所要承担的是它附带的风险、不被认同甚至失败。世界上并没有两全其美的事,所有看似美妙的生活,背后或多或少都有一段难以言说的辛酸。 或许大部分人并没有体验过坚持做一件并不主流的事情的滋味,只是坚持和别人一样,在一个雷同的环境里,和一群雷同的人,做着一些雷同的事。而出世般坚持一件事,本身就充满孤独。在已然成熟的社会环境中,理想显得势单力薄,甚至被认为可终,更别提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亲人的嘲讽、朋友的担忧,甚至父母的严词反对,像看不见的枷锁一样,捆绑着向往自由的心。似乎所有人都因自己生活安逸,就有权力去质疑别人所选择的动荡。我无力去评判那些所谓的“担忧”或“劝说”背后究竟有多少真心实意、多少虚情假意,只能用云淡风轻的笑容和不去解释的沉默,来应对那些永无休止的絮叨。 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中,当大部分人都忙碌于投机赚钱,忙碌于结婚生子,忙碌于讨论生存的法则,并冠以时代的罪证时,谈论梦想、意义,谈论那些微不足道却被我们真正喜欢的东西,似乎非常不合时宜。我曾经在大学里看着同学们遥想未来,讨论那些自由而无用的理想;我也看着他们在社会的洗礼中越来越少地提起曾经热爱的东西和试图坚持的执念。那些曾经在我看来或许有能力改变世界的人,如今大多也只是写字楼里平凡到不起眼的一员。记得以前觉得矫情的北岛诗句:“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如今却被证明是那么真实,真实到连“梦破碎”的伤悲都没有,仿佛它从未出现。 或许我们都已无力,或刻意避免聊起自己是不是变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模样。而这个社会也在一代又一代充满激情的年轻人最后沦为赚钱和育儿的机器下日复一日地运转。丰富的生活已经沦为一场电影、一顿聚餐、一次郊游。 虽然觉得无奈,但毕竟每个人有自己做出某种选择的理由,无可非议。只是有时,当我和朋友们谈起一些同龄却因为意外而丧生的朋友时,我仿佛感受到那原本遥遥无期的未来似乎近在咫尺,用一双火辣辣的眼睛注视着此刻的我们。死神降临得猝不及防、毫无征兆,生命仿佛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冗长。想起那些已然逝去的年轻生命,更加觉得,怎么能在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上浪费时间和精力呢? “许多事现在不做,就真的再也没有机会去做了。”这句话现在看来倒不像是危言耸听。如果不在年轻时选择推倒重来,那么,随着年岁渐长,也就越来越没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和信心了吧。当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岁月渐行渐远,猛然回首,才发现那么多遗憾无法弥补、那么多经历不曾尝试、那么多时间一晃而过,只能无奈地在另一条路上继续行走。这大抵就是和梦想渐行渐远的一种人生吧。 至于梦想到底能为人生带来多少好处或坏处,没有人会知道。它可以大到指挥千军万马,开拓出人生新的疆土,也可以小到堵住胸口,让人难受。浅尝辄止只能带来表面化的体验。而深入一件事,你不会知道它未来能给你带来什么,或许是成功而丰富的人生,或许是平凡却快乐的生活,或许兜兜转转回到原点,或许一落千丈……没有人能给出答案。只是,有未知才有惊喜,也正因为旅途坎坷,人生才会有那么多悲痛欲绝、那么多喜极而泣。钱可以再赚,可是青春却一去不复返。一辈子很短,不过可以用来做好一两件事。 我想起《灌篮高手》里樱木花道对晴子说:“非常喜欢,这次绝不是说谎。”也想起三井寿迷途知返时泪流满面说的那句:“教练,我想打篮球。”这是曾经渗透我们这一代,如今也快被遗忘的热血、激情、简单和执着。日复一日地坚持一件并不主流的事并不容易,但每当架起三脚架在山顶或湖边守候日出日落时,我仿佛能感受到体内涌动的那股还在燃烧的热血。每次住在没有自来水和厕所的地方,我打一杯水,对着满天星斗刷牙,那一刻的幸福,便足以支撑我去走更远的路。 后记 当你老了 旅行的日子里,经常有人举着酒杯对我说:“我有酒,你有故事。”随后一饮而尽。面对这种场合,我却总是不知道从何说起。当故事每天都在发生,也就稀疏平常,别人眼中的惊天动地,在我看来或许就如每天都在上演的生活一般,不必赘述。一个背包,一台相机,一双眼睛,就是整个天涯。 在我完成2015年一整年的风光拍摄,准备写年终总结前,那些夜晚,我反复思考一个问题:这些年,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是辛苦守候的日出日落,是完全不同的生活百态,是萍水相逢的莫逆之交,还是别的什么? 在谈到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时,年轻人总是踌躇满志,向往有一天可以带着自由出发。但又有多少人敢于冲破生活,一直走在路上呢? 读书的我们大抵是不懂什么是生活的,因为总有新鲜的东西需要学习、新的朋友需要交往、新的目标需要完成。每一天都被无数未知和新奇包围,我们用好奇的眼睛,急不可耐地想要更了解一些这个纷繁多姿的世界。而毕业后,真正踏入社会,我们才终于来到了此生都与之为伴的“生活”面前。 生活是什么?我看着无数曾经优秀的人们在写字楼里日复一日,看着他们把醒着的大部分时间分配给不喜欢的事情,看着他们时常要面对讨厌的人际关系。甚至令人不悦的社会规则,然后抱怨、消极。最后,只能拿爱情当作挡箭牌,携手相伴多年的至爱或相亲认识的异性,步入婚姻。从一个人生活,到两个人相伴,再到两家人相处,买房、装修、生娃开始成为主旋律,生活逐渐被琐事填满,对话里充斥着家长里短。到了30岁,自己的人生仿佛戛然而止,只是为了养育下一代,去那些独自一人本不愿去的公园、游乐场,重复着年少时学到的知识,透支着有限的人生经验,从抚育下一代中获得最大的自我认同。 生活纵然有千姿百态,但年岁渐长,我却越害怕如此一般的生活。平淡无奇对人生的消磨是致命的,而当大部分人都过上了这样的生活时,人们又好像有了保护伞一般,安居其中。渐渐地,开始害怕变化、害怕陌生,只愿意生活在自己为自己搭建的象牙塔里,终其一生为了维持现状而努力。至于对变化和惊喜的期待。则转嫁到孩子身上,逼迫下一代去做那些自己也做不到的事,却觉得理所当然,乐在其中。 我曾经觉得这是上一代人的生活,曾经天真地以为我们的人生一定会与前人有所不同。但当我坐在结婚的朋友家中,几个人一起看冗长而无聊的电视剧,并饶有兴致地讨论时,当我看着身边的人为了孩子逐渐失去自我、停滞不前时,我第一次感受到原来“生活”如此之近,甚至已经开始渗透到我们这一代。 人类千百年来,已经为生活提供了一个普遍适用的范本,恪守遵循,很轻易地就能过完一生。成年人的时间仿佛是不值一提的,今天过的和昨天一样,而明天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没有人再去关心你的成长,只关心工资的涨幅;没有人再去关心你的不安,只看到表面的安稳;没有人再去关心你的理想,只看到安逸的现状。失去了不断被填充的回忆,流逝的时间虚无得仿佛不曾发生。而回忆是什么呢?回忆是活着的证据。职场中辛勤耕耘的人们,有一天看到湛蓝天空下笑容满面背着书包的孩子们,到底会突然怀念过往,还是会满足于此刻?如果人生中最美好、最珍贵的记忆,已经遥远地定格在5年、10年甚至更久以前,那无论如何也让人觉得心酸吧。 生活中那些本不值得被关注的细节,被无休止地争论,甚至争吵。就在那永不停息的嘈杂之中,我突然明白了人是怎么变老的:当生活没有了新鲜感和变化,而是被无尽的琐事吞噬,当生活的大部分时间用在了维持现状,而不是不断进步时,我们也就慢慢老了。 于是我在纸上写下了这些年的最大收获:不为生活琐事所累,还有理想,还有情怀。 这些年,我做过青旅员工,也当过义工;做过户外领队,也开过淘宝店;签约过图库,也拍过广告片。我甚至盲目地试图考各种证书,以保留自己在职场的竞争力,也曾在迷茫的时候想过放弃,着手在招聘网站上寻找工作。小时候,我看着许多名人的经历,羡慕着他们跌宕起伏充满故事的传奇人生,如今才慢慢明白,那一行一行履历的背后,暗藏着多少无以名状的辛酸和痛苦的抉择。 我曾经也害怕自己会如那些旅行久了的人们一样,走得索然无味,却也不知该在哪里停留。值得庆幸的是,即使到今天,每次出发前我还会兴奋得失眠,似乎那份对旅行的爱深不见底,如最初一般热忱而真挚。大学四年最大的收获来自于“三观”的完善,而之后的4年,并没有让我变得越来越平庸而无趣,我看到了更丰富 旅途放大了我对时间的概念,时光不再匆匆流逝,而是被记忆填满。在路上的日子,我花非常少的精力处理自己的生活日常,比如洗衣服、整理东西。几乎不花任何精力在寻找美食上,食物的目的仅仅是果腹。甚至不需要考虑“今天穿什么”,因为只带了那么几件衣服。这种极其轻松的生活状态,为我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面对真正感兴趣的事物。换个角度说,也正是因为没有那么多琐事需要打理,我才不得不去思考应该做些什么才能让那些光阴不白白流逝。毕竟,我已经走出了枷锁,而最终能走向何方,全看自己。所有的时间都属于我自己,也正因为如此,一分一秒都不能被浪费。 “去旅行”当然不是冲破生活的救命稻草。世界有无数种简单的方法轻易地将人吞噬在琐事的海洋中,而在我看来,能做到“不浪费时间”,才匹配得上“冲破生活”这4个字。我害怕面对毫无期盼的人生,害怕在无尽的重复中耗尽年华,害怕年迈时回忆起自己千瘪而苍白的一生。说到底,最害怕的莫过于,人生才刚刚开始,却活得好像结束了一样。 我曾给自己定下30岁前环游世界的目标,而如今,单是新疆这一个地方就让我久久驻足。曾经以为世界只是那一个个地名,只要到过每一个国家,哪怕只是匆匆路过,人生便得以圆满。现在看来,未免过于狭隘,终其一生,或许也只能看到世界的皮毛。许多事都没法一蹴而就,而是要用很长的时间和耐心去做完。每个人都必须迈入老年,但如果脚踏实地,未来的自己必然会比此刻丰富,又有什么不好呢? 回想起当初辞职,我时常会想,如果不是年轻气盛的一时冲动,我大概也就如许多人一般,渐渐适应了几乎所有成年人都不得不面对的生活。长此以往,也就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勇气,失去了特立独行的坚持。自由职业的这些年里,我曾面对过许多人生岔路口,迷茫、彷徨、挣扎,但既然反对“职业规划”的无趣,也就无法参考任何的人生轨迹。每当完成一个阶段性目标,又会马上察觉到对下一阶段的迷茫。回头看,那些经历都能云淡风轻地被道出,但那时,无疑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般惶恐。 如今,让我得到最大快乐的,几乎都与赚钱无关,钱的作用只在于支撑我走到更远的地方。当我专注于寻找机位、拍摄风光,专注于融入各地生活,专注于交流和沟通、观察与思考,并在不断的旅途中获得更多成长时,我深深相信,这一切,都远比财富的累积来得可贵。我可以理解一些绝顶聪明的科学家,他们愿意把自己毕生的智慧贡献在实验室,而不是华尔街,一定是因为他们从研究中得到的快乐,远远高于赚得盆钵满溢。 2012年10月,在离开恩和的前一天,我把村子又走了一遍。被恩和的暖阳照耀的我,并没有多少不舍和伤感。毕竟我已经尽可能珍借了在这里的每一天。每段路都认真走,每段路都不留遗憾。相比于留恋,我更期待下一站的风景,就如同我所创办的风光明信片NexTop的初衷一样,我坚信,NextstopisyourNexTop!(下一站才是下一个巅峰) 所有的成功都不是顺便的。虽说风雨飘摇让我惶恐,但一成不变更让我沮丧。毕竟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妥协的人,不缺我一个。很庆幸在历经一切后,我仍然能快乐地行走在大地山川之上。 2015年12月,在香港的最后一天,我在清晨4点出门前往太平山顶拍摄日出。夕阳西下后,再次上山拍摄维多利亚港夜景。拍完收三脚架的时候,身边的陌生人对我说:“收工了啊!”一想,这确实是漫长一年的最后一个机位。 那天晚上,我坐在下山的15路双层巴士第二层的第一排。对于刚刚夜幕降临的香港来说,这一天或许才刚刚开始。半山狭窄的盘山路上街灯寥寥,偶尔能透过树丛看到灯火辉煌的中环熠熠生辉。从城市出发,最终回到城市,兜兜转转的近4年时光里,美好的回忆多到来不及珍藏,脑海里数不清的壮丽山河和城市灯火,数不清的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们和他们的故事。 眼前的繁华如三千东流水,安静得让人留恋。我想起了许多次坐大巴时那种美妙的感觉,只希望这条路永无止境,就这样开到世界的尽头。 书评(媒体评论) 年轻的时候,用脚去丈量这片土地,用眼睛去和它沟通,用相片去记录它,这是件极好的事情。 ——财经作家、《激荡三十年》作者吴晓波 或许是照片甜了些,因此文字就更涩一点,或许是文字更纪实了,照片就抒情些。姚璐的旅行随笔集就是这么一种图文良性自我协商的产物。 ——首位进入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终审中国评委、著名摄影评论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顾铮 风光摄影的困难之处在于寻找与等待,风光摄影师的经历则能让每一位读者观照人生中的光,从而拍摄属于自己的精彩瞬间。 ——畅销书《打工旅行》作者吴非 我们在远乡流浪、栖身时的兴致,源于我们对湖泊、山川、河流、草原存有同样的执念。那些在孤独的路上更与何人说的落寞,一段路程或一幅作品,需要等待与机缘。姚璐的旅途就像塞尔努达的诗“因为我们的孤独,因为我们生于世的短暂时光”而更显珍贵。 ——畅销书《搭车十年》作者丁海笑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