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宪编著的《擦拭》共分暮色中的麦田、梦在远方、大树的声音、想茶四部分内容。其中包含了《奶奶的雪和红棉袄》、《穿越北方的风雪》、《在最后一匹马消失之后》、《我美丽的诗思在路上》、《想说爱你真容易》、《暮色中的麦田》、《日月峡滑雪》等文章。
| 书名 | 擦拭/跨度新美文书系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王立宪 |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立宪编著的《擦拭》共分暮色中的麦田、梦在远方、大树的声音、想茶四部分内容。其中包含了《奶奶的雪和红棉袄》、《穿越北方的风雪》、《在最后一匹马消失之后》、《我美丽的诗思在路上》、《想说爱你真容易》、《暮色中的麦田》、《日月峡滑雪》等文章。 内容推荐 王立宪编著的《擦拭》是一部散文集。无论是回顾乡土的生命细节,还是展示前程里的自然风光,无论是置身校园的书香和树香中,还是身居家庭的温馨和美好里,都可看出作者对自然、生活和生命的敬重,都可看出作者浓浓的感恩意绪。作者以独特的角度进行诗性的表达,这是富于质感的文字,是一个思想者的深思独语。 目录 写作者与故乡(代序) 第一辑 暮色中的麦田 奶奶的雪和红棉袄 祖母时代 为谁流浪 姥姥的桥 失眠的河流 父亲与河流 父亲的羊群 穿越北方的风雪 盲人王立贵 大地上的细节 一只黄猫 从前的帽子 守望中的寂寞 旷野 故乡的雪野 暮色中的麦田 那逝去的 四面与中间 乡愁与记忆 昨天的火 如果没有那条河 荒凉的河岸 八月在河边 昨夜 激情的火焰 在百鸟之中 走过冬天 风在途中 在最后一匹马消失之后 送给乞丐的谷子 故乡的春天 目光所及 那一种绵长 什么比夜还深 吃土豆的人 钱问 旱地里的鱼 邻村 买在乡村 回头看水 未归的人 乳汁 村人姿势 从鸡鸣开始 家园深处的地名 异乡 第二辑 梦在远方 我美丽的诗思在路上 抚远 满归 晨明 室韦看马 感叹的方式 孤独而美丽 在这样的河流上 阅读树梢 这里的战争与和平 回望的地方 遥远的问候 我的两位老师 日月峡滑雪 梦在远方 行囊 第三辑 大树的声音 相聚的意义 围巾与花朵 问候的香气 祝福我们 雁过留声 我们如何当老师 门里门外 方言 大树的声音 纸船 课堂上的刺绣 替身 冬夜里的呼吸 这样的冬夜 冬天的“梅” 温馨提示 缓台上的雪 寒冷和温暖 一只小鸟 心情 六月的惆怅 在这个六月 孤独之大 今天的水 想说爱你真容易 敬意 第四辑 想茶 阿俊的童话车 想茶 衣兜 枕头 钱包里的照片 厨房知道我 熨斗 听放下水杯的声音 郊外的小园子 等待的姿势 汇款的老人 新年快乐 伤疤上的字 花朵的位置 闯入者 两棵树 擦拭 后记 试读章节 姥姥的桥 我曾看到过姥姥的一张照片,她老人家安闲地坐在那里,一身土布长衫,一个长长的烟袋。那该是姥姥晚年中一个晴好日子,那一天的板凳也是多情的,它让姥姥坐在上面,让她的一生得到一个短暂的休息。 由于大舅的关系,姥姥一生也没有安闲,痛苦最终把她击倒了。 大舅是旧社会中的文化人,日伪时期他是一个乡的动员股股长,土改时被关进了监狱。大舅没有走出那个时代的局限,在寻找生存出路的时候自己却走上了绝路。姥姥好多次走在遥远的雪路上去看她的长子。那是一个寒冷而沉重的冬天,她一个人穿着两条棉裤走在深雪里,她要把其中的一条送给她的儿子。因为当时规定不能给犯人带东西,而大舅还穿着秋装,为了不被发现,她只好把两条棉裤穿在身上。那时的姥姥很像一座缓慢移动的桥,一头是濒死的儿子,一头是儿子的父亲、新婚的妻子、弟弟妹妹,一头是绝望的哀伤,一头是难以言说的牵念,姥姥负载的太沉重了。辽阔的雪野,朔风中的乌鸦,还有墓地上的红棺材,她一个跟头接一个跟头地滚爬而过,她要给她的亲生儿子送去最后的温暖。从那一刻开始,姥姥的生命中便只有冬天了。 村里的几个无赖趁这个家遭难之际,合谋要抢大舅的遗孀——新婚不久且美丽出众的大舅母。那天早晨,姥姥把儿媳藏在一辆拉柴的爬犁上,混出了村子,回到了娘家。姥姥模糊的泪眼望断了关于长子的一切。 丧子失媳使姥爷重病在身,坚强的姥姥毅然决然地让二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她要让二舅为全家洗刷因大舅所蒙受的耻辱,她不想让子孙后代永远背负日伪家属的恶名。二舅去当兵,家庭的重担落到了姥姥的肩上。冬天的夜晚,姥爷已咳嗽得不能躺下,姥姥除了照顾姥爷,还要穿着单薄的衣服出去喂那一匹犁田耕地的老马。多少个夜晚,一盏马灯照亮马厩,也照亮了那些暗淡的日子。 卧床的姥爷需要调养。那时老舅还小,姥姥起早下河起须笼(一种柳编渔具)。乌龙沟冰冷的流水该记得一个女人的身影,该记得一个女人捕到鱼时的欣喜,那是多么难得的欣喜呀。 为了老舅上县师范学校读书的事,姥姥和姥爷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鉴于大舅的事,姥爷坚决不同意老舅去读书。当年的大舅能双手打算盘,肚子里有几两墨水,结果被征去当了什么劳什子股长,结果年轻轻的便送了命,读书有什么好果子。而姥姥却不这么看,她的理由是现在是新社会了。正是她的远见卓识,使老舅最终走进了县师范学校的大门。 送走了最后一个儿子,满腔的爱便转移到我的身上。母亲在家中排行最小,我却是下一代中的老大。我生之初穿的蓝色的小裤子就是姥姥给做的。选用深远的蓝色为我做那个小裤子,那一天的天也很蓝吧?那一天姥姥的天空也很蓝吧?裤腿上的刺绣是鱼的图案,我总觉得那是从姥姥爱的湖泊里游来的。那细密的针脚,让我想起神情的专注和无尽的慈爱。大布衫,长烟袋,从沟南走来我的姥姥。高粱地,玉米地,时间的微风穿越那绿色走廊,它是怎样掠过苍老的面额?那是多么艰难的年代,姥姥把烙好的白面饽饽送给我。那温软的话语,那慈祥的笑容,那对我长久的注视,是在补偿她平日的想念。 母亲不止一次给我讲起姥姥有一次来看我和妹妹(那时母亲刚生下妹妹)的情景。那是在一个雨后,被暴雨抽打过的小河仍暴怒不止,二道沟子的一个小木桥被冲毁了。那一天姥姥那么急切,那一天熟悉的放马人回家取了一块长长的木板横到沟子上,姥姥愣是从那木板上小心翼翼爬过来的。爱是可以穿越一切的,那时的姥姥是让我的回味悄悄走过的桥。 我稍稍懂事能和母亲去姥姥家看她的时候,她已是在病中了。坐在炕上。她依然一脸慈爱地望着我,向我问这问那。那时候,我还是一个不懂忧伤的孩子,就知道去外面疯闹。姥姥家的北面有一片很大的树林,不知道为什么那一年的夏天那里的蝴蝶那么多。我脱下背心,去追赶那一只只斑斓的快乐,它们像在和我开玩笑,忽而近,忽而远…… 我七岁那年的秋天,姥姥去世了,那一年她只有六十四岁。母亲抱着吃奶的弟弟去姥姥家时,我只听说是病重。几天后的一个晚上,母亲回来了。当我躺在被窝里问及姥姥时,母亲的回答是平静的,我用被子紧紧包住自己,百思不解死亡的意义。 在姥姥逝世三十四周年的那一年,我想起那个夏天的蝴蝶,想起了姥姥的死,写了一首诗《那个夏天的蝴蝶》:“七岁的我/很想变成外祖母屋后的一棵树/让那么多斑斓的蝴蝶/落满我的胳膊//我总也捉不住它们/那抡起的背心儿/像我的童年//不懂忧愁的孩子/才愿意望那些围绕我的快乐/我的病痛中的外祖母啊/那时就在后窗中望我//后来那些蝴蝶飞远了/夜色弥散开来的时候/我茫然于太阳的沉落/我的外祖母/也长眠在快乐飞不到的地方。”P14-16 序言 写作者与故乡(代序) 故乡是写作者一生的精神依托,无论这个故乡是乡间,还是城市。作为写作者的出生地,故乡在他的望眼里,也在他的心里。故乡有写作者的童年,有那么多快乐的往事,尽管故乡也有悲哀,但在童年的回忆里,快乐是最主要的部分。跳皮筋的快乐,小巷里的追逐,糖炒栗子的气息,在春天的原野上感知百鸟欢鸣,在夏天的池塘里感知扎猛子的快乐……这一切的一切都成为写作者快乐的源泉。花悦目光,草怡精神,羊伴土路,狗欢身边,鸡鸣霜晨,炉燃冬夜,在写作者的心中,故乡的一切都成为写作的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故乡是写作者的底气。生命曾经与故乡的这一切有过紧密的联系,所以这样的表达是坚实的。 写作者的回忆是执着的,这种回忆永远没有尽头。写作者在他的作品里重现了故乡,留下了他与故乡相伴的岁月,这样的表达连通了无数的心灵。文学是回望的艺术,写作者的回望里带着他一生的留恋,这种留恋也留给了后来的读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回望就有了久远的意义,它可以超越写作者生活的岁月。 写作者重视故乡的自然带给他的感受。日照东篱,月照板门,霜冷长天,雪白大地,四季的轮回不能不在写作者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心情是草木的心情,他语言的灵动是江河的灵动,他翅膀一般的想象是鸟儿的想象,他梦的飘逸是云朵的飘逸。爱默生在《自然》一文中说:“谁最见多识广,谁知道土地、流水、草木、天空有什么甜美和功效.以及如何获取这些魔力,谁就是富贵之人。”认识自然从故乡的自然开始。风撩拨衣襟和头发,露水打湿裤脚,虫儿爬上手心,写作者一点点地感知自然,其作品的开阔感就是从故乡的原野开始的,故乡是一个具体而微的世界。 写作者重视人在故乡中的表现。人的悲喜,人的命运,就是这一表现的主体内容。从一张笑脸到一片笑声,从一句话到许多句话,从一个面对到一个转身的背影,从一个弯腰到抬头痴痴地远望,故乡里该有着怎样的快乐,该有着怎样的欢聚与离别,该有着怎样的艰辛与渴望,该有着怎样的生命的短暂与爱的绵长。从外表到内心,从童年到老年,从自己到亲人,从亲人到别人,写作者把对故乡人的重视提高到特别的高度上,这使他的作品显示出无比的亲切和深邃。写作者会把故乡的许多眼神看成是对自己的照耀,会把故乡的许多笑容看成是对自己生命的映衬,会把故乡的许多话语看成是护佑自己的伞,会把故乡的许多思绪看成自己头顶的云。同时,写作者重视与人相关的物在故乡中的状态,狗吠鸡呜,牛哞马嘶,在写作者的作品中不仅仅是陪衬。人与物相依才构成生活,而人与物的命运是相通的,只是物比人的命运还短暂。写作者要从一个别样的角度写物,要让它们的呼吸融入人的呼吸,要有大悲悯。 写作者不仅在自己的作品里重现故乡,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故乡。故乡也不是永远不变的,故乡也不是处处美好,所以在自己的作品里创造故乡就成为写作者永远的追求,也就是说,这个故乡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故乡,还是心灵意义上的故乡。这种创造的美好就成了写作者近乎宗教般的心灵依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属于写作者的故乡的村庄消失了,即便有些写作者的故乡在城市,在日益变化的今天,也有他们许多不情愿的失去,所以创造故乡既是写作者命运中注定的选择,也是心灵的需要,审美的需要。 太多的写作者在远离故乡的地方写作,他们中有的可以把异乡看成故乡,而有的一辈子都融不进异乡。但不管怎样,怀恋都是写作者在远离故乡的地方的最大安慰。时光流逝,就是置身故乡的写作者,也无法走回童年意义上的故乡了。但用文字留住童年,这是写作者的特长,也是写作者的骄傲。帕屈里克·怀特在《回头的浪子》中说:“童年毕竟是艺术创作者所能汲取的最纯洁的源泉。”苏童在《童年生活的利用》一文中说:“一个写作者一生的行囊中,最重的那一只也许装的就是他童年的记忆。”怀恋童年并且表现,这是所有深思故乡的写作者的最大课题。远离故乡的写作者常常把异乡同故乡作对比,在这样的对比中人世的沧桑感就愈加浓厚,命运的冷风就吹得愈紧,思想的力量就愈加厚重。另一方面,远离故乡也使写作者的人生视野开阔了,在回首往事和正视现实中写作者的力量逐渐强大起来,那个在世界背景上的小小故乡也逐渐强大起来。人生的根基,以一种久远的力量作用于写作者的人生。人生前途的不确定性,让异乡漂泊多了许多酸涩,而故乡那个遥远的所在正以坚定的形象等待着我们的回归。对于异乡漂泊者而言,身体上的回归不容易做到,而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回归。故乡山河的教育,故乡亲人的期望,甚至当年那个瞩望远方的自己,都会成为写作者的力量。故乡与异乡的况味,我们有限的人生是品味不尽的。只有在外漂泊的人才更能理解故乡的重要,而身处异乡的写作者尤其如此。比之于出生在城市的人,我们不少出生在村庄的人不大愿意提及自己的出生地,似乎自己出生在农村就是低贱的。出生在农村的写作者应该以此为永远的骄傲,而出生在城市的写作者也不要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要知道,写作者无论出生在何处,他们都该是大地的赤子。在世界的意义上看故乡,就越发看出故乡的价值,写作者的望眼就越发深沉;在故乡的意义上看世界,就越发显出从故乡到世界的必然,就会把对故乡的爱带到世界的路上。放眼前程而又回溯故乡,对于写作者是多么重要。作家李娟有一篇散文《我家过去年代的一只猫》,写的是嗜赌成性的外公当年卖掉了草屋里的家私和外婆藏着的铜磬之后又要卖家里的一只猫,猫在第三次被卖到更远的地方之后没能逃回来。李娟写道:“那条被外婆无数次提及的大黄猫,如同被我从小养大一般,深深怜惜着它。当我得知它在远方迷失,难过得连梦里也在想:这么多年过去,应该往它的石钵里注上清水了!”“我不是一个没有来历的人,我走到今天,似乎是我的祖先在使用我的双脚走到今天;我不是一个没有根的人,我的基因以我所不能明白的方式清清楚楚地记录着这条血脉延伸的全部过程;我不是没有故乡的人,那一处我从未去过的地方,在我外婆和我母亲的讲述中反复触动我的本能和命运,永远地留住了我。”李娟借遥远年代的一只猫表现她强烈的寻根意识,极为感人。 在有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写作者对故乡的另一种表现。许多年前看到一位作家的一篇小说,当小说的主人公回到故乡,他看到的是亲情的淡薄,最后他不得不离开故乡,继续他漂泊的路程。小说带给我们非同寻常的思考:你所依托的美好故乡并不存在,人一生都在寻找故乡的路上。由此看来,对故乡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它所带给人的思考也是多方面的。 细细想来,人在途上的命题自古有之。李白的《静夜思》以一种通俗的表达寄寓游子的乡思,故乡之外的寒凉全在那一个“霜”字中,举头和低头之间,故乡的思绪无限地延长,这首诗因此成为所有思乡者静夜里的心理剖白。“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的思考是独特的,他借助一个细节,表达了远离故乡的人对故乡的惦念,令人佩服。看来,对故乡的表现需要独特的思索,要别开生面。 写作者与故乡,这故乡让人更多地想到村庄,但不要忘了,城市也是我们不少写作者的故乡。城市里的许多居民都是从一个个村庄走来的,这里值得写的东西很多,关键是写作者要写出独特的体悟来。 后记 这是我的第一本散文集。为了保证质量,收入的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作品,其中多数是近几年的作品。 同诗歌创作相比,我的散文创作起步较晚。1994年在《黑龙江晨报》上第一次发表了散文。1994年和1995年我写得比较多,多发表在报纸上。之后几年有零星的发表,写得很少。从2003年开始,我.又对散文创作产生了兴趣,到2006年和2007年形成了一个小高潮。近几年,我把很多精力投入到散文创作中,热情不减。 通过这些年的散文创作,我深深认识到,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角度,如果没有独特的体悟,如果没有好的语言,这样的散文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我喜欢余秋雨、周涛、刘亮程、鲍尔吉·原野、迟子建、李琦、李娟、李汉荣的散文,他们的散文总是有那么多独特的东西,他们散文的语言总是那么富有魅力,他们散文中的诗性尤其感染了我。这种诗性是创造的诗性,又是自然的诗性,也就是说,在他们的创作中没有那些模式化的东西,他们的匠心以一种极为自然的方式体现出来,这是我最佩服的。走进他们的散文,就是走进了他们美好的精神世界。新时期的散文创作,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散文创作告诉我们,打碎已有的创作模式,强化作家的主体人格,深思生活的土壤,强化语言的表现力,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 在外国作家中,我喜欢梭罗的散文,喜欢里尔克的散文,喜欢蒲宁的散文,也喜欢前苏联地理学家阿尔谢尼耶夫的纪实文学《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从他们的作品中我读到了热爱自然和热爱生活的情感,那种语言的征服力让我深感魅力是一种永恒的东西,它可以跨越地域、种族、偏见,永留在我们的心底。 从上述中外作家的作品中我们所感到的哪里只是文学方面的鼓舞,它是对整个人生的鼓舞。文学不是虚张声势的东西,它必须以作家坚实的脚步体现出它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家要在散文创作中倾注生命的热情,这样才能流淌出生命的华彩乐段。 在这些年的散文创作中,我得到了白荔荔、刘云开、潘永翔、宋晓玲、杨铭等编辑的帮助和鼓励,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白荔荔和宋晓玲在她们所编辑的刊物中,以大版面重点推出我的散文。让我非常感动。宋晓玲还是一位散文作家,在几次推出我的散文前,我们还未谋面。近几年,我的朋友诗人马合省和李琦夫妇十分关注我的散文创作,他们对我的鼓励和帮助让我心存感激而无以言表。我只能以不断的努力写出好的作品,来回报我的朋友们。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妻子张君艳,感谢她作为第一个读者所提的建议,感谢她的严格要求。 在我就要写完这篇文字的时候,东北的深冬刚刚洒下清雪。但愿我的散文是那清雪,让读者感受到一个思考者的纯情与美好。谢谢读我这本书的人。 王立宪 2016年1月19日于兰西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