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孝经给现代人的启示(最新版)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曾仕强//曾仕良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孝经给现代人的启示(最新版)》是一部由曾仕强所写,宣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的通俗读物,同时也是一本诠释《孝经》的古籍整理普及读物。该书将先哲的金玉良言与当今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从看似浅显的语录经典却从中提取出生活的智慧,从而为现代人提供一种有效的人生参考,有助于读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营造更适合自己的心境和环境。

内容推荐

《孝经给现代人的启示(最新版)》是曾仕强教授亲著的又一部国学力作,曾教授严格按照《孝经》内容顺序,进行了严谨精到的解析和切中实际的阐发。全书共分18章,每一章均从主旨、注释、今译、引述、生活智慧、建议6个方面展开。不到1800字的《孝经》,是字数最少的一部儒家经典。由于孝道体现出家庭中最主要的伦理关系,并可以从中导引出孝治的观念,所以便把孝道扩大到了治国、平天下的境界。曾仕强教授认为,《孝经》所说的道理并没有落伍。所有的疑虑,最好等待用心研读《孝经》之后,再来重新评定。

目录

开宗明义第一

 第一章是全书的纲领,揭示孝道的宗旨:以孝立身行道。

天子章第二

 第二章说明天子的孝道,天子以身作则孝敬双亲,感化人民。

诸侯章第三

 第三章说明诸侯的孝道,诸侯遵守法度,谨慎谦虚,与民和乐。

卿大夫章第四

 第四章说明卿大夫的孝道,卿大夫的言行须合于礼法。

士章第五

 第五章说明士的孝道,士当以爱事君,以敬事长。

庶人章第六

 第六章说明平民百姓的孝道,广大人民要善用自然的条件,谨慎节约来侍奉父母。

三才章第七

 第七章说明孝道是天经地义的法则,贯通天地人三才,合而为一。

孝治章第八

 第八章说明以孝治天下的道理,上自君王、下至平民都遵行孝道,才能天下和乐太平。

圣治章第九

 第九章说明圣人以孝治天下的道理,圣人以德教感化人民,政令便能顺利推行。

纪孝行章第十

 第十章说明孝子事亲的行为,孝道要做到敬、乐、忧、哀、严,也要戒除骄、乱、争。

五刑章第十一

 第十一章说明不孝是最大的罪行,要君者、非圣人者、非孝者是招致天下大乱的根源。

广要道章第十二

 第十二章说明要道的意义,推广孝道可使国家安定、天下太平。

广至德章第十三

 第十三章说明“至德”的义理,君子教化人民孝敬父亲、敬重兄长、尊敬君王。

广扬名章第十四

 第十四章说明“扬名”的义理,移孝作忠,才能扬名于后世。

谏诤章第十五

 第十五章说明为人子、为人臣的道理,当父亲、君主做不义之事时,做儿子、做臣子的应该直言劝阻。

感应章第十六

 第十六章说明孝悌之道,可以感通神明降福庇佑,使天下人无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第十七章说明事君应有的表现,侍奉君王,要忠心耿耿。

丧亲章第十八

 第十八章是全书的结论,说明孝子办理丧事和祭祀时应尽的礼法,为人子女,应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试读章节

“仲尼居,曾子侍”表示《孝经》既不是孔子的著作,也不是曾子的记录;应该是儒家弟子集体整理出来的作品。

“居”和“侍”相对,表示师长和学生之间的伦理关系。既然要讲经说道,那么基本的礼节必须展现。

“先王有至德要道”是孔子对先王的敬重,这也是以身作则,把孝道融入教学。倘若一开口就告诉曾参“你仔细听好,我今日要教你人间至高的品德和重要的实践途径”,那就有失师道,顶多是经师而够不上人师了。

果然,曾子赶紧从座位中站起来,表现出十分的敬意,表示要洗耳恭听,对师长的教诲丝毫不敢怠慢,并且谦恭地说自己不够聪敏,还不知道有这么好的治世良方,敬恳老师赐教。如果换一种方式,他仍旧坐在椅子上,懒洋洋地问老师:“这个题目要不要考?”或者说:“我已经听说了,当然知道。”甚至于笑嘻嘻地说:“老师已经说过好多次了,说一些新的吧!”岂不是学生胡闹,而老师啼笑皆非?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直接说出结论,用意在醍醐灌顶。在曾参注意力集中时,先把重要的结论说出来。这不是一般人所说的“灌输知识”,而是使人醒悟或者获得启发的“灌输智慧”。假定曾参一连串提问:这是为什么?有没有实证?能不能举例说明?恐怕有效的教学活动,也将受到严重的破坏。

于是,孔子要曾参回坐,再细加分析。先把重点记住,然后慢嚼细咽。否则把次序颠倒过来,一开始就挑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那就违反了《大学》所说的“知所先后”的道理。影响所及,大概曾子后来也写不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经文,以传诸后世。

孝从“事亲”开始。事的意思是侍奉,但是含有实事求是、不马虎、不徒具形式的用意。人一生下来,最先接触的便是父母。伦理开始于家庭,而孝是基础,所以说孝为“德之本”。教育由家庭着手,把孝道实践出来,并且代代相传,成为最基本的教学准则。因此,教化由“孝”开展,成为中华文化的特色。不但举世闻名,而且长久以来产生着重要影响。

长大进入社会,不论从事什么工作,始终抱持为人民服务的热诚。不为非作歹而使父母受辱,最终建立功业,使自己的名声铭刻在人们心中。倘能因此为父母争得荣耀,那就是“以显父母”,才是孝的最终目标。

《孝经》全文,都以曾参求教而孔子讲道、解惑的教学活动,来诠释孝的内涵、类别、功能以及价值。“事亲”指心中有父母,时刻不忘孝敬和关心。“事君”是服务社会人群时,不要忘记扬名显亲。至少不使父母受辱,也就是自己不能被人责骂“没有家教”,甚至于遭受“这是哪家的子弟?如此不三不四、不懂得规矩”的辱骂,使父母颜面无光、羞于见人。“立身”则是由于“事亲”和“事君”两方面的实践和体悟,明白安身立命的道理即在于“以孝事亲及事君”,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道德责任,荣耀无比。先王通过这样的至德要道,获得良好的印证。想想为什么春秋、战国以后,一直没有办法达成这样的效果,才是我们现代重新学习《孝经》的最大意义。

P(5-7)

序言

《孝经》在儒家经典中,是字数最少的一部。其经文部分,只有一千七百七十八个字。然而早在汉代,《孝经》便已成为经学的入门参考读物。由于孝道是家庭中主要的伦理关系,所以很容易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而从人伦亲情中,导引出孝治的观念,更是把孝道扩大到治国、平天下的境界。

孝道和孝治,是中华文化独特的产儿。全世界只有中华民族把孝当做重要的品德修养,并且有一本《孝经》来加以规范。长久以来,“万恶淫为首,百行孝为先”在炎黄子孙的心中,占有极为强大的支配力量,也着实起了很大的作用。现代人对“万恶淫为首”似乎有所动摇,对“百行孝为先”则仍深具信心,果真是天祜中华,值得庆幸!

有《孝经》却没有慈经,引起许多人的怀疑和批判。孔子不是倡导“父父、子子”,彼此互相对待,各自善尽责任吗?为什么我们只提孝道,却不把它与慈道相提并论呢?

伦理关系当中,除了孝道以外,都是双向的。为什么唯独孝道是单向的?因为“父母可以把子女生下来,子女却无论如何,不能反过来将父母生出来”,这不是很简单明白的道理吗?我们尚未出生为人的时候,可以说一无所有;等到有了父精母血,把自己的身体创造出来,经过怀胎十月呱呱落地的时候,还不是光着身体,什么都没有吗?但是从连身体都没有的“无”,到总算孕育出有了身体的“有”,这种“无中生有”的关系,难道还不足珍贵、不值得永远感念父母的恩德吗?天地是我们的根,父母是我们的本。做人不能忘本,饮水才会思源,个人的价值观才有可能公正无邪,而道德修养也才能够日愈精进。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亲亲便是敬爱父母亲长,也就是孝。所以《论语·学而篇》直接指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不孝敬父母的人,必然无情;人而无情,怎么算是人呢?做人最要紧的是生活,生活最重要的是人情,人情最难得的是合理。合理的人情,则从孝敬父母开始。

孝顺、孝顺,真的样样都要顺从父母吗?当然不是。《论语·为政篇》记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孔子所说的“无违”,并非不违背父母的命令,而是不违反“礼”的规范,那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里仁篇》说得十分明白:“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母基本上都是人,难免有过失,子女当然不应该冒犯直言,必须委婉谏劝,使其及时返回正道。倘若父母执意不听,也不能争吵,暂时忍耐,等待父母心情平静时再谏。父母不听,子女对父母仍应恭恭敬敬,即使心里十分忧愁,也不应该有所怨恨。

经我们长期观察和亲身体悟,《孝经》所说的道理,并没有落伍。所有的疑虑,最好等待用心研读《孝经》之后,再来重新评定。相信现代人所有的烦恼、痛苦、恐惧和困惑,都和孝道密切相关。盼望各界人士一起来探讨,共同努力,务期孝道在廿一世纪得以发扬光大,至为感幸。

年年都是孝道元年,只要人类存在,孝道就不可偏失。我们且从开宗明义章说起,逐章加以说明。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8: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