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往事--人与书(精)/文化人生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孙玉蓉
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我当即说:‘我们不要谈薪水!我们的薪水,是美国庚子赔款;庚子赔款,是全国四万万人,吃了许多苦的血债!我们拿来受用,心里本觉得难受;少拿些,少担些罪孽,也心安理得!’薪水问题,会场上就算一句话抹过!”

二、钱基博批评拜金思想的部分言词被披露于报端,引起清华学校校长的不悦,致使他决计不再续聘。1926年春,在召开教授会之后,钱基博曾将自己批评清华学校拜金思想的事,写信告诉了胞弟钱基厚,并把自己心中对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人品的担忧也写在了信上。他说:“现在读书人,眼睛只看见钱;不问钱的来源,干净不干净!这样唯利是图,从前人讲的‘见利思义’,没有人肯去思;只要有人给他钱,一切可以做;照此下去,中国前途,不堪设想!”

不曾想他的部分话语被范烟桥写入了《宾朋小志:钱子泉先生》文稿中,并发表在上海《申报·自由谈》副刊上。标题上所写的“子泉”,是钱基博的字。那个年代,读书人之间交往,互相称谓通常只称字、号而不称名,以示尊重。范烟桥的文章可给钱基博招来了大麻烦。首先是惹得清华学校校长曹云翔很不痛快,他让人转告钱基博,不要发不利于本校的意见。钱基博当即回答:“很容易!曹校长认我不利本校;我到暑假跑就好了!我也知道现在全国大学的待遇,没有一个比得上清华!这一只金饭碗,没有人舍得抛;我有决心抛给曹校长看。”到了暑假前夕,校长室工作人员三顾茅庐,给钱基博送来了续聘三年的聘书,钱基博虽然碍于情面勉强接受了,但是,最终也没有践约。他说:“我极爱护所在之学校,然而决不顾恋自身在学校之地位和利益。苟其和我中国人的立场有抵触,我没有不决然舍去的。”

三、1926年暑假期问,78岁老父亲的去世,使钱基博心中悲痛,总感到有一些未能尽到孝心的遗憾。于是,他最终下决心不再回清华学校了。

以上三个原因是“钱基博从他自己这一方的角度,回忆了事情的经过,解释了其中的缘由”。最近,笔者从钱基博早年的同事、朋友、20年代在京师图书馆工作的俞泽箴(1875—1926)的日记手稿中,读到了一些有关钱基博在清华学校期间鲜为人知的史实,或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钱基博在清华学校那段不堪回首的经历。

1925年9月9日,是清华学校开学的日子。钱基博在开学前夕,已经由无锡抵达北京清华园。9月8日,他从西郊清华学校进城,到位于东城的京师图书馆看望老朋友俞泽箴。因为他来京前后,均未曾函告在京的朋友,所以他的来访,给俞泽箴带来了惊喜。俞泽箴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子泉来,为余带来《西堂全集》及《鲒琦亭集》各一部。子泉以圣约翰已告结束,来清华任国文讲席,不见已六年矣。追话前尘,殊多枨触。”

俞泽箴是晚清经学家俞樾的侄孙,是著名红学家俞平伯的堂叔。他早年毕业于北洋大学,曾任无锡竞志学校、吴江丽则女子中学教员,江苏省立图书馆主任等。他在江苏工作期间,结识了许多朋友,家学渊源的钱基博就是其中之一。他们都是才华横溢之士。

自1919年秋俞泽箴到北京谋职,至1925年9月与钱基博再度见面,已相隔六年有余。六年多不见的南方老友,竟然在北京相聚了,怎能不欢喜雀跃!他们各自的现状自然要谈,忆往叙旧也是少不了的。岁月沧桑,感慨良多。(P4-5)

目录

自序

名人往事

 俞泽箴日记中的清华教授钱基博

 教授书法家的“润格”

 周作人与罗念生的往事

 北大双才子友谊贯终生——记俞平伯与傅斯年的交往

 音乐家张肖虎早期歌剧创作拾珍

 柳亚子与俞氏书札

 潘光旦与雷海宗的最后一面

 谢国桢醉书长诗,

 张贤亮与俞平伯

 郑子瑜以文会友

 俞平伯纪念馆巡礼

 遥想施蛰存先生

名人与津沽

 燕京大学教授笔下的魏士毅烈士

 顾颉刚日记中的天津

 顾随与《大公报》副刊

 顾随早年译作

 周作人津门淘书

 历史的屈辱无法忘记——潘光旦笔下1937年9月的津沽

 俞平伯咏海河风光

 俞平伯的起士林情结

 俞平伯与吴玉如的唱和诗

 陈荒煤与天津的文化缘分

 陈荒煤的五封手札

 周汝昌与天津教席

 新闻前辈范瑾老人的两封手札

 吴小如与卞僧慧的交往

缅怀乡贤

 劳荣,一位不该被遗忘的作家和翻译家

 深切缅怀卞僧慧先生

 怀念关永吉先生

 从天津成长起来的女作家张秀亚

 解放区文学研究的促进者——怀念石坚同志

 张学新的解放区文学研究

书的故事

 京师图书馆失窃案

 《红楼梦辨》的奇遇

 方纪与《不连续的故事》

 孙犁与他的《津门小集》

 王昌定与《海河春浓》

 周叔昭与《夏夜的故事》

 李四光与国立京师图书馆

 周作人、傅孟真谈北大图书流失问题

 刘半农藏书的好去处

 王伯祥藏书捐赠记

 谈“顾颉刚文库”

编书得失

 《俞平伯序跋集》编选感言

 《俞平伯旧体诗钞》编后记

 友谊的见证——《俞平伯书信集》成书始末

 编选《俞平伯全集》得失谈

 《俞平伯年谱》编纂感言

 记忆有时是靠不住的,

 《周作人俞平伯往来通信集》成书始末

 听吴小如先生评说周俞通信集

 《周作人俞平伯往来通信集》修订版后记

 《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散文杂文编》编后话

 《天津作家纪念文集》前言

 《书边闲语》前言

 《艺术咏叹》前言

往事钩沉

 南开话剧演出《我俩》

 天津的“普希金百年祭”专刊

 随笔作家江寄萍

 乡土文学作家马骊

 暴露文学作家王朱

 艺术史学者冯贯一

 招司早年的文学创作

 饥饿的描写

 《诗》月刊创刊之前

 谈骆驼社、《骆驼》和《骆驼草》

 关于“敦煌经籍辑存会”的两则日记

 周作人与《同声月刊》

 俞平伯集外《日记》解读

序言

承蒙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厚爱,将拙著随笔集《往事:人与书》列入“文化人生丛书”出版,深感荣幸,衷心致谢。

拙著《往事:人与书》所记述的均为新文学运动以来,近百年间的文坛往事,即文坛上的名人与书的故事。所谓人是说文坛上的文化名人,他们在文坛上的闪光点,他们为文坛做出的贡献,他们之间的文化交往,名人与地域文化以及与相关书籍的历史人文往迹等,都是值得记忆的。所谓书,也是与文坛名人相关的书,有选编书籍的体会,有阅读书籍的收获,有新发现关于书籍的史料等。

本书收入文章69篇,分为六个部分,大体按所述人物、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编排。

第一部分为“名人往事”,收人文章12篇,谈及的文化名人有清华学校大学部教授钱基博,北京大学教授马叙伦,音乐家张肖虎,学者施蛰存、郑子瑜等。谈的比较多的是文化名人之间的交往与友谊,如周作人与罗念生切磋学问的往事,俞平伯与傅斯年保持终生的友谊,柳亚子与俞平伯的交往,潘光旦与雷海宗两位老友的最后一面,谢国桢为俞平伯楷书长诗《重圆花烛歌》的故事以及作家张贤亮眼中的晚年俞平伯等。

第二部分为“名人与津沽”,收入文章14篇,或是作品中有关于天津人的纪事,如《燕京大学教授笔下的魏士毅烈士》,或是作品中有关于天津早年历史风貌、历史事件的记载,如《顾颉刚日记中的天津》《历史的屈辱无法忘记——潘光旦笔下1937年9月的津沽》《俞平伯咏海河风光》《俞平伯的起士林情结》等,也有文化名人在津工作所留下的痕迹,如《顾随与(大公报)副刊》《顾随早年译作》《陈荒煤与天津的文化缘分》,也有与天津相关的文化名人间的交往,如《俞平伯与吴玉如的唱和诗》《周汝昌与天津教席》《新闻前辈范瑾老人的两封手札》和《吴小如与卞僧慧的交往》等。

第三部分为“缅怀乡贤”,收入文章6篇,所纪念者劳荣、卞僧慧、关永吉、张秀亚、石坚和张学新,均为不同历史时期天津文化建设的有功之臣。他们从不同角度为天津的文化建设、文学创作与研究做出了贡献。他们是应该被缅怀和铭记的。

第四部分为“书的故事”,收入文章11篇,多谈及名人与书的往事。其中《李四光与国立京师图书馆》《周作人、傅孟真谈北大图书流失问题》《刘半农藏书的好去处》《王伯祥藏书捐赠记》以及《谈“顾颉刚文库”》五篇,均为介绍文坛名人与图书馆历史往事的小文章。其实读书人对图书馆都是感情深厚的,没有图书馆,就没有那么多著名学者的出现。图书馆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

第五部分为“编书得失”,收入文章13篇,多谈及编书的往事与所思所感。编选书籍其实是广泛搜集史料和阅读学习的好机会,如编选《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散文杂文编》,不仅从阅读作品中受到教益、净化灵魂,更从与原作者和其亲属的通信中,受到感动和激励。我们得到了那么多作者和亲属的热情支持与鼓励。作家吴强去世了,吴夫人尹卜甄老人挂号寄来了《老黑马》《战士的葬仪》等我们所选吴强作品的复印件。作家师田手患病十几年,他的亲属田琴芳在“昼夜护理”病人的情况下,还及时回信,告诉我们:他的作品《春天的野火》一文“过去整理目录时,就未查到出处”。她叮嘱我们,如果查不到,可以在《解放日报》上另选一篇他的作品。深受感动的我们立即回信,把在《文艺阵地》杂志上查到的《春天的野火》的复印件,寄给田琴芳,借以表达我们的感谢。当然,编选书籍也是留有遗憾的工作。如《俞平伯全集》,不只是《坚决与反动的胡适思想划清界限——关于有关个人<红楼梦)研究的初步检讨》一文未被收人《全集》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实际遗漏的作品还有许多,都有待日后去完善了。

第六部分“往事钩沉”,收入文章13篇,其中多数文章是从尘封的报刊中挖掘出来的文学史料,有些特殊历史时期的报刊损毁严重,很多文献资料无处查阅,因此,就把能够查阅到的部分史料随笔记下,为那个时代的作家、学者留下一点足迹,这就难免挂一漏万,遗憾不可避免,因此,我们挖掘和搜寻史料的工作也就仍将继续下去。其中与天津有关的8篇短文放在了前面,最后5篇现代文学史料姑且殿后。

总之,本书中的所有文章都是有史料依据的,本着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尊重与真诚,作者始终恪守着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的原则,有的史料是孤本,如《北大双才子友谊贯终生——记俞平伯与傅斯年的交往》一文中,记述了抗战胜利后,傅斯年曾将I锰游晚年所作的《书事》诗,书赠给文坛好友俞平伯,表达对抗战胜利的喜悦。俞平伯将此诗笺收藏了二十年,不幸在“文革’’期间被抄家焚毁。1988年夏,时已八十九岁的俞平伯忽然回忆起了四十余年前傅斯年书赠的诗笺,思念之情难以抑止。他情不自禁地录下此诗,并书跋语:“孟真兄昔为我书,颇有豪气,惜稿久佚,以志永怀。”落款处,他还加盖了“知吾平生”白文印章,郑重交给儿孙收藏。事后,俞平老之哲嗣俞润民先生向我讲述了这段往事,并展示了俞平老的手迹。如今,俞润民先生也已辞世多年,记下这段反映老知识分子爱国情怀、铮铮铁骨的往事,就可以使其免于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述往事,思来者。文化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资源与精神财富,我们有义务薪火相传,责无旁贷。

现当代文学是一座富矿,深入挖掘会有许多精彩的史料、人物和事件的细节与内涵浮出水面,从中寻觅出历史的脉络,清晰呈现出前辈学者所做出的贡献。因此,越发觉得搜集史料是具有重要价值和历史意义的。爬梳剔抉,乐在其中。

感谢责任编辑张元卿为审阅本书付出的辛劳。张元卿是一位学者型编辑,他擅学习,勤思考,对我国传统文化感情甚深,治学严谨,下功夫挖掘城市文化记忆,成果丰硕。尤其可贵的是作为编辑,他善于启发作者的思维,调动写作积极性,开阔思路,催人奋进。本书中的多篇短文就是接受张君约稿后陆续补写出来的。他无声的督促与鞭策,功不可没。

本书所收文章大都在报刊上发表过。本次结集,有个别文章小有改动。感谢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为我提供了以随笔文字与读者进行交流的机会。虽然我已倍加小心谨慎,但是,限于学识水平,疏漏终难避免,敬请读者诸君不吝批评、指教。

内容推荐

孙玉蓉著的《往事--人与书(精)/文化人生丛书》是关于民国时期名人往事的专书,有往事钩沉,也有书刊解读,都以史料为依据,扎实可信。特别是关于俞平伯及其友人的考证文章,提供了很多研究新文学史的新史料。关于天津文史的一组写人记事的文章,寓史实于平实的叙述之中,真挚感人。

编辑推荐

孙玉蓉著的《往事--人与书(精)/文化人生丛书》所记述的均为新文学运动以来,近百年间的文坛往事,即文坛上的名人与书的故事。所谓人是说文坛上的文化名人,他们在文坛上的闪光点,他们为文坛做出的贡献,他们之间的文化交往,名人与地域文化以及与相关书籍的历史人文往迹等,都是值得记忆的。

本书收入文章69篇,分为六个部分,大体按所述人物、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编排。

述往事,思来者。文化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资源与精神财富,我们有义务薪火相传,责无旁贷。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4:5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