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罗生门(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选)(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日)芥川龙之介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人生海海,你愿意糊涂并快乐地活着,还是痛苦却清醒地活着?芥川龙之介借《罗生门》表示,他选择后者。

人生在他眼里,是“一部缺了很多页的书”——“实在难以称之为书,但总算勉成一部”;

是“一盒火柴”——“太当一回事未免可笑,太不当一回事则很危险”;

是“不如一行波德莱尔”的无用之物……

23岁的时候,他给世界贡献了《罗生门》这部伟大作品。

30岁的时候,写了《竹林中》,这个故事把黑泽明推向了国际影坛大师的位置。

35岁的时候,留下“对将来模糊的不安”遗言后,伴着雨声和圣经,服安眠药自杀。

短短一生创作短篇小说148篇,故事取材新颖,文字精致冷峻。人们称他“艺术派作家”,他却淡淡摇头,说“创作只为造就我内心世界的诗人。”

他的小说里,尽是悲剧——被抛弃的没落贵族小姐,完成复仇大业后陷入空虚幻灭的武士,为了艺术看到亲生女儿被活活烧死却浮现笑容的画师……他擅长抓住人性冷漠尴尬局促不堪的一面,却并不戳破,唯美精致的文字反而唤醒了读者对芸芸众生的悲悯,对人与人之间的羁绊也有了更多体察与宽容。

内容推荐

《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也是这本短篇小说选的书名。

本书不仅收录了《罗生门》《竹林中》《地狱变》《河童》等最广为人知的经典名篇,同时精选了《英雄之器》《南京的基督》《丝女手记》《枯野抄》等国内罕见译作,共28篇。由黑泽明执导的《罗生门》,现已成日本经典电影之一,其原著正是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和《罗生门》。

故事之所以可以流传百年,往往因为它超越了时间。芥川龙之介就像你身边那位高冷的同学、孤傲的同事,看似不合群,却唯有他最懂人心。每个短篇,读完最多不过十几分钟,却如走马灯一样,呈现了从大人物到小市民的良心、感觉、神经、趣味……芥川的小说没有难懂的情结和架构,也不渲染社会环境,而是专注展现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谋篇布局,极尽巧思。人生中每一个隐秘不足外道的心思,或蠢蠢欲动,或幻灭怀疑,一百多年前的芥川龙之介,早就看破。

目录

导读

罗生门

鼻子

山药粥

手绢

烟草与魔鬼

大石内藏助的一天

女体

黄粱梦

英雄之器

蜘蛛之丝

地狱变

枯野抄

毛利先生

蜜橘

疑惑

舞会

尾生之信

南京的基督

杜子春

秋山图

竹林中

六宫小姐

小白

丝女手记

点鬼簿

河童

一个傻子的一生

译后记

试读章节

《蜜橘》

一个阴郁的冬日黄昏,我坐在横须贺始发的上行列车二等车厢的一隅,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车厢中早已亮起了电灯,除了我之外,再没有一个乘客,这是很少见的。我向外张望,与平日不同,昏暗的站台上,今天连一个送行的人影也不见,只有一条关在笼子里的小狗,时不时地呜呜悲鸣。这一切景物,都出奇地与我此时的心境相契合。一种难以言喻的疲劳与倦怠,恰如阴沉欲雪的天空,在我脑中落下沉重的阴影。我把手放在外套口袋里,甚至提不起精神把口袋里的晚报掏出来看看。

不一会儿,开车的笛声响起。我心里微微一松,把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漫不经心地等待着眼前的停车场徐徐后退的情景。可就在这时,检票口那边传来了急促尖锐的矮木屐声,随之而来的是列车员的叱骂声,我所在的二等车厢的门哗啦一声打开,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慌慌张张地冲了进来。同时,列车沉重地摇晃了一下,缓缓开动。月台的柱子一根根地从眼前掠过,运水车像被遗忘在那里,戴红帽子的搬运工正在向车厢内给他小费的人道谢——这一切景象,在喷入车窗的煤烟中恋恋不舍地后退而去。我的心情渐渐安定下来,一边点燃香烟,一边懒懒地抬起眼皮,瞥了一眼我面前座位上的小姑娘。

那显然是个乡下姑娘,干涩无光的头发盘成一个银杏髻,满是皴裂横纹的脸颊红得刺眼。一条脏乎乎的葱芽黄的毛线围巾垂到膝盖上,膝上放着一个大包袱,怀里又抱着个包袱,生了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攥着一张三等车票。我不喜欢这小姑娘鄙俗的相貌,她衣装的不洁净也令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居然笨得分不清二等车和三等车。所以,我点着香烟后,也为了忘记这小姑娘的存在,遂把口袋里的晚报摊在膝上,漫不经心地浏览起来。这时,从窗外落在晚报上的光线忽然变成了电灯光,印刷粗劣的数栏铅字意外鲜明地浮现在我眼前。自不必说,列车进入了横须贺线上许多隧道中的第一条。

可是,草草扫了一眼灯光下的晚报,我发现世间发生的无非皆是些庸常事件,难以慰藉我的忧郁。媾和问题、新郎新娘、渎职事件、讣告……自从进入隧道的一瞬间,我便有种错觉,仿佛列车行进的方向颠倒了过来,我一边感受着这种错觉,一边机械地浏览着一则则索然无味的报道。这期间,我当然意识到那小姑娘就坐在我面前,她的面目正如卑俗的现实化成了人。隧道中的列车、乡下姑娘、满纸庸俗报道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不是那不可理喻的、低劣而无趣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我感到一切都无聊之极,于是丢开未看完的晚报,又把脑袋靠到窗框上,死一般地合上了眼睛,开始昏昏欲睡。

几分钟后,我忽然察觉到什么动静,睁眼一看,那小姑娘不知何时已经从对面坐到了我身边,正使劲地试图打开车窗。不过,沉重的玻璃窗没那么容易抬起,小姑娘那满是皴裂的脸颊越发通红,吸溜鼻涕的声音和着细微的喘息,时不时急匆匆地传入我的耳中。我看到这番情景,自然也产生了几分同情。可是列车此时已接近隧道口,两侧的山腰正向车窗扑面压来,暮色中只有枯草还清晰可见,这一切景象都一目了然。所以,我无法理解小姑娘为何非得把关好的车窗打开。我只能认为,那仅仅是她一时的心血来潮。于是,我心底依然怀着阴暗的情绪,冷眼旁观那生着冻疮的手拼命去抬玻璃窗的情景,似乎希望她永远不会成功。可是,不一会儿,列车尖声呼啸着冲向隧道口,与此同时,玻璃窗终于啪嗒一声落了下来。一股浓黑的空气从四方形的孔洞中扑进来,仿佛把煤溶解了似的,转眼变成了令人窒息的烟雾,在车厢里弥漫开来。我的咽喉本来就不舒服,来不及用手帕捂住脸,就被喷了一脸烟,我剧烈地咳嗽起来,差点喘不上气。可是,小姑娘完全没理我,朝窗外伸长脖颈,目不转睛地望着列车前方,银杏髻的鬓毛在夜风中飘拂。我看了看她在煤烟和灯光中的身影,转瞬之间窗外一亮,泥土味儿、枯草味儿、水的味道清清冷冷地飘进了车厢。若不是这样,咳嗽渐停的我准会劈头盖脸地把这个素不相识的小姑娘骂一顿,再让她把窗户原样关好。

此时,列车已经安然地滑出隧道,正经过一个夹在枯草山头间的寒碜的郊外交道口。交道口附近满是破败的稻草房和瓦房,杂乱无章,挨挨挤挤,不成个模样。大概是道口的值班人在打信号吧,一面暗淡的白旗懒洋洋地在暮色中摇摆。我心想,总算出了隧道——就在这时,我看到道口栅栏对面的萧瑟景象中,三个红脸颊男孩正挤成一排。他们个子都很矮,像是被阴沉沉的天空压低了似的。他们的衣裳颜色暗淡,与郊外阴郁的景物如出一辙。男孩们仰头望着列车过来,一齐扬起了手,高高地扯着小小的喉咙,拼命叫喊起来,喊的什么却是听不分明。就在那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身的小姑娘忽然伸出生冻疮的手,使劲儿地左右挥舞,五六个染着温暖的阳光颜色、令人怦然心动的蜜橘,从空中落向前来送别的孩子们的头上。我不由得屏住呼吸,刹那间明白了一切。小姑娘大概正要去别处帮佣,她把藏在怀里的蜜橘从窗口抛下,以慰劳特意来道口送别的弟弟们。

暮色中的郊外的道口,小鸟一般高声叫喊的三个孩子,抛下去的蜜橘那鲜艳的色泽——这一切都在转瞬间从车窗外掠了过去。可是,这番情景却痛切而鲜明地烙在我的心上。我意识到,有一股难以言表的明快情绪涌上心头。我仰起头,注视着小姑娘,仿佛在看另外一个人。不知何时,小姑娘又回到了我面前的座位上,依然将满是皴裂的脸颊埋在葱芽黄的毛线围巾里,抱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三等车票……

此时,我才得以暂且忘怀那难以言表的疲劳与倦怠,以及那不可理喻的、低劣而无趣的人生。P197-201

后记

去年春天,我接到了来自果麦文化的翻译芥川龙之介选集的邀约。这邀请不期而至,却正契合了我多年的愿望。在纯文学作品出版殊为不易的今天,译者与心仪作品的邂逅实在是需要机遇,所以尽管当时我的精力并非最佳,还是欣然接受了邀请。

说起来,芥川龙之介一直是国人最喜爱的日本文学家之一,国内已有多个选译本,更难得地出版了《芥川龙之介全集》(山东文艺出版社)。不过,如果我们了解一下芥川的整个创作生涯,就会发现以往的选译本随意性较强而系统性偏弱。前辈们有的因为时代限制等原因,只能翻译手头可得的很少量作品,有的则是将自己在全集中所译作品另行出版为单行本,并不是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来全面介绍芥川各时期的代表作。至于芥川全集,则由于规模庞大,良莠混杂,显然更适合学术研究之用。

因此,我们在选题之初,就希望做一个充满诚意而贴心的版本。也就是说,我们期许的是一个包含芥川龙之介各时期代表作、全面呈现他的文艺思想和内心世界、同时又能使读者获得最大审美享受和最多信息量的译本。

首先,在篇目遴选和书的体例方面,经过好几轮斟酌,我们选取了28篇芥川的代表作,全面涵盖了他才气纵横的前期、古今并陈的中期和痛切告白的晚年作品。选材时我们不仅考虑作品的知名度和艺术成就,也注意它所反映的主题是否已多次重复,并尽量降低文化背景差异带来的障碍感,使阅读顺畅而愉悦。在书的体例上,由我撰写了一万余字的导读、加了百余条注释和9则解说。导读梳理了芥川的创作脉络,尽可能生动立体地表现了他的生涯与内心世界,其中或许有一些主观见解,但都是在严谨研读先行文献之后,怀着深切的理解与敬重之心写就的。对于注释和解说,我们的宗旨是尽量少写,一旦写出就是必要的和有含量的。以前我看前辈译家如周作人的译作时,就很喜欢看他的注释,有时候笔锋闲闲一荡,略说些人事掌故,给文章添了不少味道。因此,在翻译本书时,我也尽力向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比如《毛利先生》中出现了一个戏称“腰便大道”,意思是小职员来来往往的街道,特指日本东京皇宫到丸之内、大手町之间的街道,这一名称缘起于文学研究家马场孤蝶的雅谑,而它变得广为人知,还多亏了本篇“毛利先生))的助力。再如《地狱变》中的堀川大人,前辈译本中写作“堀川大公”,由于中国和日本都并不把尊贵的人称为“大公”,我以前还有点纳闷,不知他到底是皇室亲王还是地方诸侯。后来查找这位大人,才知道日本史上有好几位“堀川大人”,均为摄关家藤原氏的显贵,原来“堀川大人”这一称呼的含义就是他的身份大概是权倾天下的摄政大臣。至于那数则解说,则是在文章背景复杂、靠注释不足以说明的情况下斟酌添加的,比如《大石内藏助的一天》取材于日本家喻户晓的元禄赤穗事件,但中国读者就需要先了解这一大背景。无论注释还是解说,都并不把观点强加于读者,只是为了提供知识上的参考,帮助大家尽可能地接近日本本国读者所能获得的趣味。

其次,在翻译过程中,我把“美感”放在第一位,力求反映出芥川在文辞技巧上的用心。在同时代作家中,芥川可说是最重视形式之美,写作时字斟句酌,恪尽推敲琢磨之劳。他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又兼通西洋文艺,这使他能够自如地驱使多种文体和文风,或古雅端凝,或哀婉流丽,或庄谐并用,或圆润清澄。著者如此用心,译者也须努力回应原作,尝试不同的遣词风格,如“蜜橘”等现代文中字句追求平易自然,历史小说尤其是中国古典题材中,文辞则不妨稍存古意。例如“秋山图))中,“已罹龟玉之毁”“此图乃是白眉翘楚”“拊掌一笑”等句中,“白眉”等皆是芥川原句,显示出他高深的汉文造诣,所以虽然这些词句在现代汉语中并非常用,还是决意保留以存原作神韵。相应的,文章整体格调既雅,其他用语也须和谐,比如“食案”不宜写成“饭桌”“手札”也不可换作“介绍信”。总体而言,芥川的文风偏向典雅,所以文中或许存在读来略费思量之处,但文艺欣赏本是一种审美活动,辞采华赡是芥川文学的独特魅力之一,相信有心的读者自会细细涵咏。

在精练词句的同时,我还有意识地引入一些异域色彩的审美观念。比如在色彩名词中,日本古代常用“棣棠色(像棣棠花一样的金黄色)”“丁香色(煮丁香花苞染成的浅黄褐色)”“桧皮色(桧柏树皮一样的赤褐色)”等词语,翻译时我没有直接意译,而是原文引入并加注。这是因为,这些词语并非单纯表示颜色,它们其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审美趣味,洋溢着古典的诗情。就像我们传统的“胭脂色”“湘妃色”“秋香色”“藕荷色”,单单几个词似乎就使人看到一个精致的香闺,如果把它们换成“暗红色”“粉红色”“浅黄绿色”“浅紫红色”,则顿时意蕴全失。记得在古典文学课上第一次学到“棣棠色”时,对于那蔷薇科的金黄小花,我还全无知识,可是后来我发现它竟然很常见,甚至我居处的楼下都长着一丛丛的棣棠,每次看到那明亮生动的金黄小花,我就会想起有个民族自古爱惜它的颜色。

此外,平安时代女子在穿多重衣装时颜色上有固定搭配,日语称之为“袭”,我把它译为了“叠色”,比如春天穿的“樱花叠色”,一般认为是以紫红为里袍、以白色为外褂,秋天穿的“荻叠色”,则是以天蓝色为里,以暗红色为表。在《地狱变》中,良秀的女儿被烧死在一个春夜里,她穿的便是“樱花叠色”的礼服,《竹林中》中的女子穿的“荻叠色”衣裳,事件自是发生在满地落叶的秋日。体会到著者在细处的用心,那遥远的平安时代的风声月色仿佛也与我们贴近了许多。

回顾翻译过程,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它不时地唤起了我当年修读日本古典文学时的记忆,犹如睽违多年的故人,不经意间于此时重见,令人惊喜交加。例如《六宫小姐》中“昔年枕君臂”的那首和歌,记得在日研中心时张龙妹老师讲解“手枕”一词,说这是男女情浓之时以爱侣的手臂为枕,是一个十分旖旎的场景,但由于中国有“曲肱为枕”一词,因此在和歌翻译中常被误为枕自己之臂。时隔多年,在翻译芥川的契机下。我又得以重温那一心向学的单纯时光,不禁十分感慨。再如《大石内藏助的一天》中两位花魁娘子“夕雾”和“浮桥”,自然令人想到《源氏物语》里的,“岛原”“撞木町”“浮官人”等,也让人想起江户时代那活色生香的浮世风月。在时时遇到故人之外,新知也不在少数,像《枯野抄》中的《花屋日记》《烟草与魔鬼》中“四无用”的打油诗、内藤丈草的俳句等等都是这次翻译的新收获。虽然查找资料颇费心力,但幸而如今书籍丰富、资讯发达,总能满载而归。总之,在迄今为止的译书生涯中,这是我最多品味到“悠然心会”之感的一次翻译经历。

我着手翻译这部书稿,是在去岁仲春,到了提笔写后记之时,则又是一个“百草千花寒食路”的一年春好处。去年此时我正值孕期,而现在幼子已逾半岁,回顾这一年时光,感慨良多,芥川书稿注定与我人生中最特别的一段时期交融在一起。许多次深夜工作时,遥望楼下灯火依稀,天空寒星闪烁,仿佛能听到人生盛年在缓缓流走的声响,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意味,那也许是我与芥川最接近的时刻吧。

在本书终于付梓之际,感谢我的恩师、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张龙妹教授,在翻译中先生给了我很多指教与建议,还赠予我一套先生亲自校译的《今昔物语集》,尤其是当起初我因身体原因而心存踌躇时,先生笑言“勤奋的妈妈是最好的胎教”,勉励我振作,才终有本书的面世。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曹曼学妹给我许多有益的启发,她对芥川文学的理解和真诚敬业的态度都令我敬佩。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家人对我的理解和纵容,使我得以在这个特别时期依然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在我因不得不卧床而心生懊恼时,我的爱人并未责我草率,而是帮我录入手稿,还故作赞语以宽我心怀;擅写古诗词的老父亲每见文中译诗,必会点评“不合韵”,而后大笔一挥,替我“斧正”,那情景现在想来还让人忍俊不禁,也是我翻译本书过程中最温馨的回忆。

赵玉皎

于2015年春光韶盛之时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3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