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马本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马国超//张鸣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章子牙河边

一九○二年农历大年初三的清晨,早已冰封的子牙河,又铺上了两尺多厚的大雪。这场大雪从除夕的晚上伴着稀疏的爆竹声就开始下了,雪片像鹅毛一样,纷纷扬扬整整下了三天。一眼望去,蜿蜒曲折的子牙河成了一条银光闪闪的白带子。

在子牙河的北岸,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上,坐落着一处回民居住的村子,叫东辛庄。如今下了这场大雪,更点染得白光耀眼,成了一片银色的世界。这里是冀中平原一个较大的回民居住点。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居住在黄河上游的西域回民,由于黄河泛滥,灾荒连年,闹得家破人亡、尸骨遍野。有经验的老人说,太阳是温暖的,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走去,才会找到安居乐业的宝地。为了求生,于是这伙穷回回们,三家一伙,五家一群,搭帮结队沿路讨食,黑夜白天地往东赶路。一路上,贫困、饥饿、风雨、寒冷不断侵吞着他们的生命,当子牙河挡住去路的时候,他们仅仅剩下四户人家了。

俗话说:“天下黄连最苦,世上回回最穷。”回民是被人瞧不起的民族,按当时的“王法”,穷回回是没有资格居住那些富庶之地的。他们只好选了这块兔子不拉屎的盐碱地定居下来。这块贫瘠的处女地,是用他们勤劳的血汗和辛酸的眼泪开垦出来的,因此,他们给自己这个新生的小村落起了名字,叫“东辛庄”。随着时代的推移,这东辛庄由开始的四户,发展到现在的五百多户。当人们走进这东辛庄,可以看到在村中间有一个天然的小水湖。村落被这湖水分成了两个小自然村。水湖东边的一半叫东头,西边的一半叫西头。中间有一座小桥把东西两头连接起来。

今天,村东头南面的三间土坯房,被大雪封住了门。房前屋后,上上下下一片雪白。天刚蒙蒙亮,土坯房的主人马永长就起来了,他望着这封门的大雪,自言自语道:“啊,今年的雪可真好呀!从年三十儿一直下到这会儿,下的要是白面就好哕。”他披上一件黑色的旧棉衣,手拿一把高梁秸儿扎的扫帚准备到院子里扫雪。他拉开门闩,轻轻地推了两下,可是两扇门被雪堵住了,没有推开。这时从院子西厢房里传来了几声婴儿的啼哭。马永长使尽力气,用膀子撞开一扇破门,将扫帚一扔,踏着膝盖深的积雪三步并作两步往西厢房里跑。进了房,他立即将火盆捅得旺旺的,乐得他不知说什么好。原来,他的第二个儿子呱呱坠地了。

马永长是个穷得拿着饭锅当钟敲的庄稼汉,斗大的字,识不了半升;可是他总是整天乐呵呵的,仿佛没有愁闷的时候,天塌下来也能当草帽戴,东辛庄人说他是个“天天乐”。三年前,他家生了第一个儿子守朋,如今又看见二儿子出生在这大年初三,他透过窗户,望着外面一片白花花的瑞雪,心想:在这动荡的世道,难}昆的年头,自己还能“连添贵子”,这一切乃是真主所赐。马永长从妻子手中接过婴儿,心中真有说不出的高兴。他请阿訇①给二儿子取了个吉利的回回名,叫“优素福”,学名叫“马守清”。他,就是后来成为名将的马本斋。

本斋出生以后,清朝已日薄西山,奄奄一息。子牙河两岸,到处都可以听到反清的呼声。本斋十岁那年,中国最后一个皇帝(宣统),终于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拉下了马。这一重大的变革,能给人民带来多少好处呢?这些天来,本斋的母亲总爱到子牙河边去遛遛,她总希望从行船人的El中能得到一些关于“改朝换代”的新道道。

本斋的母亲叫白文官,是河间城里人。她出生那年正是前清光绪元年。她父亲名叫白景奎,是个老老实实的庄稼汉。白文官落生后的第三年,母亲又给她生了个小妹妹,父亲白景奎自然有些不高兴。俗话说,多一个儿子多一个帮手,因为没有儿子,白景奎也为此常向自己的老伴发脾气。可是天不遂人愿,白家接二连三的一共生了五个女孩子,老老实实的白景奎也就认了命,从此再也不要了。

白文官的爷爷是位三代祖传的土中医,十里八乡的还有些小名气,穷苦老百姓有病有灾的,都愿意请他去给诊治。一来是好请,二来是钱给多给少他不计较。他治疗小儿天花最拿手。传说,只要你撩开门帘,他站在门口,一眼就可以看出躺在炕上的孩子,身上生的天花哪个好,哪个不好,然后,只开一付药就手到病除。因此,河间周围的穷百姓们凑钱给他送了一块匾,匾上写着四个大字:“妙手回春。”

爷爷对自己的五个孙女并不讨厌,他常对儿子白景奎说:“男子能顶家,女子也能过日子。”所以,他不仅教育自己的孙女们怎样勤俭持家,操劳家务,还经常给她们讲《说岳全传》、《徐母骂曹》、《孟母择邻》的故事。P1-3

后记

当我们决心要把民族英雄马本斋的事迹写成书的时候,感到无比的光荣,同时,也觉得这项工作是很艰巨的。

马本斋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一位受到党的培育和倚重,受到人民大众爱戴的群众领袖。他的英雄事迹,一直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每当人们,特别是“回民支队”的老战士们回忆起马本斋,他们都寄予深切的怀念。但是,多年来,对于他的生平事迹,大多是口头传说,有一些文字记载,其材料也是零零碎碎。为此,在写《马本斋》时,我们想力求比较系统地、生动地记叙英雄的一生。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遵循几条原则,做了大胆的尝试,愿意提出来求教于读者,特别是革命老前辈们。

一、在写作之前和写作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搜集和查阅了许多有关马本斋和回民支队的历史资料;曾到北京、天津、石家庄、沧州、马本斋的故乡本斋村(原东辛庄)等地,走访了当年在回民支队战斗和工作过的老同志;还访问了马本斋的胞弟马进坡、女儿马国志、侄女马国凤等同志。他们回忆了大量生动的事迹和故事,提供了较为准确的第一手素材,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更有利的是,本书作者之一马国超同志是马本斋烈士之子,他多年来,通过家庭和父亲生前的老战友、老部下,搜集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资料,这给我们写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二、此书我们是力求按传记文学体写作的。在写作中,凡是在过去的宣传中有争议之处,或是遵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加以肯定,或是回避。马本斋烈士战斗的一生,经历过的事情相当多,打过几百次仗,书中未能一一叙述,我们只选择了这三十四个章节,想以此表现出英雄的几个重要阶段的思想品质和战斗姿态。

另外,在事实的基础上,对某些细节,根据人物的性格和情节的发展需要,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和集中概括,以求达到生动、感人的艺术效果。

三、书中涉及一些活着的人,一般来说,我们只用其人之事,不用其人之名。但对已经去世的人物,则用了真名。

四、本书有些章节中写了一些敌人内部的活动情况,这些资料的来源是通过当年侦察员、地下工作者提供的材料,还有俘虏的口供,以及当时的报导和传说加以适当安排的。在人物传记文学中,如何恰如其分地反映敌人的内部情况,我做了初步的尝试。

此书之所以能顺利地完成,是由于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同志,特别是回民支队老战士的大力支持的缘故,他们分别帮助提供了口述和文字材料。

在写作过程中,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民族画报社、河北省献县文化馆、河北省河间县文化馆、中国青年出版社《红旗飘飘》编辑室、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等单位,也提供了宝贵的文字图片资料和给予大力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我们的思想水平低,艺术实践少,缺点、错误在所难免,希望读者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

作者

一九八○年十月

目录

第一章 子牙河边

第二章 母亲的心愿

第三章 神奇的子孙梁

第四章 闯口外

第五章 “五族共和”的幻想

第六章 夹缝里生存

第七章 山谷逢“女侠”

第八章 志在何方

第九章 解甲归田

第十章 芳草逢春

第十一章 同心人终成眷属

第十二章 “三请诸葛”

第十三章 夜离狼穴

第十四章 隐居异乡

第十五章 水上的火

第十六章 练拳院

第十七章 回民义勇队

第十八章 初战告捷

第十九章 扫帚炮

第二十章 “大少爷”回家

第二十一章 冤家路窄

第二十二章 义杀叛徒

第二十三章 司令员演戏

第二十四章 打入深南

第二十五章 新鲜事儿

第二十六章 本斋回来啦

第二十七章 不怕死的回回

第二十八章 不只是我一家

第二十九章 英雄之母

第三十章 回奸难容

第三十一章 滴水穿石

第三十二章 巧设连环

第三十三章 在落鸦村的时候

第三十四章 永远出征的战士

附录

后记

内容推荐

马国超、张鸣编著的《马本斋》是一部描写抗日民族英雄马本斋的人物传记体小说。马本斋(1901~1944),是抗日英雄马本斋的经名,原名马守清,回族,共产党员,河北沧州献县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创建人,抗日民族英雄。他率领回民支队驰骋在冀中平原,英勇善战,威名远扬。毛泽东同志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1944年随部队赴延安途中,马本斋带状疱疹发作,又感染肺炎,病逝于山东莘县。2009年9月,马本斋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编辑推荐

马本斋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一位受到党的培育和倚重,受到人民大众爱戴的群众领袖。他的英雄事迹,一直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每当人们,特别是“回民支队”的老战士们回忆起马本斋,他们都寄予深切的怀念。但是,多年来,对于他的生平事迹,大多是口头传说,有一些文字记载,其材料也是零零碎碎。为此,在写《马本斋》时,马国超、张鸣力求比较系统地、生动地记叙英雄的一生。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