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张维迎寓言经济学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作者 岑科//傅小永//邓新华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其经济学深入浅出,他擅长将繁复艰涩的经济学理论、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用形象的比喻、寓言阐述出来。

岑科的《张维迎寓言经济学》是中国人的经济学启蒙书;领导者洞察改革的透视镜;企业家穿越竞争的指向标;老百姓关注经济的入门图。它精选张维迎著作和演讲中的41篇经济学寓言,涵盖张维迎经济学理论体系。著名漫画家邝飚创作配文漫画。

内容推荐

岑科的《张维迎寓言经济学》以张维迎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将大量散见于其著作和演讲中的寓言提炼整理,精选了其中可涵盖张维迎经济学理论体系的44个寓言,从体制改革到企业命运,分层次、分侧面,通过厘清寓言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及逻辑和特定的时代背景及社会观念变迁的来龙去脉,使读者能够快速而便捷地轻松进入经济学领域,了解一个好的经济制度应该遵循的那些最基本的准则,并对中国社会经济现实有个直观和客观的认知。

目录

序 言(陈志武)

作者前言

上篇 体制改革

【市场与政府】

 杯水和井水—财富瓜分与财富创造

 重组“老夫少妻”—中国经济增长的奥秘

 假如让狼照看羊—社会保险有危险

 砍了小树当柴烧—企业为何不讲信誉

 警惕“卖拐”—管制带来大问题

 把美女画成猴子—“市场失灵”是误判

【改革道路】

 中国改革的“太极图”—市场化先于民主化

 村长悄悄换斑马—用政治手段化解改革障碍

 转换“价格温度计”—市场发展的关键一步

 盖不住的一筐烂柿子—企业改革争鸣与波折

 保姆何以糟蹋主人的家—企业改革争鸣与波折(续)

 充满希望的囚徒和恐惧的自由人—怎样为改革“提气”

 先怀孕,再保胎—改革需要冒险精神和行动力

 华盛顿夫妇解放黑奴—既得利益者如何变成改革者

【宏观经济调控】

 幸运的拖拉机—从金融危机评价制度优劣

 敞开大门让你偷—美国金融危机教训

 “柳传志”对“周小川”—经济转型靠什么

 三天岂能治好慢性病?—政府刺激政策的是与非

 被淹死的皇后—巿场信仰和现实抉择

下篇 企业命运

【企业与市场】

 月光下与树影下—为什么是老板监督员工?

 在每个人的脑门上标注财产—为什么会有职业经理?

 和尚与庙—市场的声誉机制

 找不到别人的错都是你的错—市场的责任体系

 小伙子还是老太太?—职业经理人的道德约束与激励

 送一筐果子给邻居—产权保护与产权分享

 电视机与土豆—越容易欺骗消费者的商品越需要品牌

【国企弊病】

 变压器理论—“国资委”主任算不算企业家?

 假如把月亮交给农村老太太—被误会的“科斯定理”

 乾隆皇帝的生产率—国企赚钱靠什么

 牢固的钉子和摇晃的墙—企业理论与中国国企改革

 精神病医院里生活的正常人—国有上市企业带坏了民营企业

 如果赌资可以报销—中国股民为什么愿意陪庄家玩

 18岁小伙娶80岁老太—越要死的“壳”越值钱

 为吃果子砍倒树—国企要么改革产权,要么消亡

 正常人被捆绑,残疾人去参赛—国企与**无缘

 蒸不熟的馒头—上市公司被迫欺骗股民

【企业转型】

 自己凿洞才能当菩萨—企业急需打造核心竞争力

 朋友的朋友是朋友—市场秩序靠大家

 枣死三年不算死,桃活四年不算活”—活得久才算活得好

 从耍猴到马戏团,再到剧院—电子商务的成长

 做品牌犹如“叠罗汉”—价值链就是责任链

 老大与老二的不同命运—绿色经济靠市场

后记 四两如千斤

试读章节

村长悄悄换斑马

——用政治手段化解改革障碍

从前,有一座村庄,马是那里常用的牲口工具。但它们干活很懒,效率很低。村长看到邻村的斑马干活很有劲,就想把村里的马换成斑马,却遭到大部分村民的反对。村民们说:我们祖祖辈辈都跟马生活在一起,你凭什么要把它们换了呢?村长感到阻力很大,不得不另想办法。他在晚上等村民睡觉以后,偷偷拿一桶漆,在马背上画了许多白道道。第二天,村民们发现马变成了斑马,就去问村长是怎么回事。村长说,我没有换成斑马,只是觉得好玩,画了些白道道,不信你们仔细看就知道了。村民们仔细地看,确实,马还是原来的马,没有真正改变,于是就没有计较此事。而村长每天晚上继续画更多的斑马。渐渐地,村民们习惯了把马和斑马看作是同一样东西。村长找准机会,把画上白道道的马真的换成了斑马。直到有一天,村民发现他们的马被换成了斑马。但因为斑马比马更能干活,给村里带来许多好处,大家也就高兴地接受了这个转变。

这是张维迎在2008年中国改革30周年前后经常讲到的一个寓言 。它反映了中国改革中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顶层设计和观念障碍。在这个寓言中张维迎所说的“村长”,实际上指的是邓小平等改革领导人;用斑马替换马的过程,就是中国改革用市场经济替换计划经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平很早就意识到计划经济的弊端和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但由于长期的思想惯性和误区,许多干部和群众并不认可这一点,因此改革面临巨大的障碍。为了化解障碍,改革领导人采用了一些政治、宣传策略,把过去的计划经济政策冠以新的称谓,又在新的名称下注入市场经济政策的内容,直到新的政策逐步取代旧的政策,同时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的进步,改革就在相对平稳的过渡中顺利完成了。这个渐进的过程反映了政治家的知识、策略和顶层设计在推动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表明,人的观念和习惯可能构成阻碍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这两个判断不仅被中国改革的历史所证实,也对中国未来的社会变革有重要启示。

阻碍改革的习惯观念

在“村长换马”的寓言中,村民们反对引进斑马的原因,并没有经过真正的理性思考或实践检验,而是出于一种不愿改变现状的本能,或者说对传统习惯的保守。这种情况在中国改革过程中出现过很多次,包产到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众所周知,包产到户作为中国改革启动的**重要标志,是由安徽小岗村几十户农民冒着生死风险发起的。但这项改革出现后招来许多非议,民间有顺口溜说:“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政府中有官员说:“包干到户……没有统一经营,不符合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性质,不宜普遍推广。”甚至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也认为:“包产到户不宜提倡。中国单干了几千年,还是没粮食吃,还是受穷。”在反对包产到户的人群中既有高层领导,也有普通干部,还有一般群众,他们反对改革的原因不是结成了什么权力、利益联盟,而是出于某种思想观念。1980年代初随着个体经济发展,社会上出现关于雇工劳动是不是剥削的争论,也是同样的情况。很多人反对改革并不是为了维护所谓的既得利益,而是出于一种保持现状的本能。历史上也有很多例子,譬如满洲人建立清朝以后,汉人不愿意留辫子,可是强制实行几百年以后,到辛亥革命时要剪去辫子却很困难。没有别的原因,就是人们已经习惯了。同样,在中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几十年中,由于长期宣传灌输和政策执行,捍卫公有制和警惕资本主义复辟也成了多数人的习惯和本能。这就是在“村长换马”的寓言中,村民们一开始就反对引进斑马的原因。

推动改革的政治策略

那么,邓小平等改革领导人是不是一开始就认清了市场经济的方向了呢?有段历史很能说明问题。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等人,作了一次没有公开的谈话。在这篇题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谈话中,邓小平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79年的时候,连包产到户的改革都很困难,“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对中国大多数人而言简直是异端邪说,邓小平却直言不讳地说出来,可见他的观念是非常先进的。不过他当时没有公布这篇谈话,1983年出版的《邓小平文选》中也没有收录,直到1994年出版《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时才公之于世。这表明邓小平对市场经济早就有自己的看法,但为了避免意见冲突,他没有公布自己的观点,而是提倡“不争论”,期待广大干部群众在实践中逐步取得共识。

就像“村长换马”的寓言中所描述的那样,为了推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邓小平等改革领导人运用了一些政治宣传策略,对原有体制进行新的命名和包装,然后在新的命名下注入新的政策内容。例如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将中国经济体制概括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就是一种类似在马背上画白道道的策略。“有计划的”这个限定词,相当于告诉思想守旧的人,“计划经济”这匹马没有变。而在“商品经济”的名义导向下,很多市场化改革措施就容易出台了。一个显著的变化是,1985年以后,中国政府开始大规模放松价格管制,承认计划外价格的合法性。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提出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是一次重要的理论创新。因为社会主义既然处在“初级阶段”,就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政策措施,所以到1988年,私营企业通过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取得合法地位。这是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中无法想象的。有了这些铺垫,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显得顺理成章。不过此时,距邓小平**早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已经13年过去了。

……

P75-79

序言

从1999年认识张维迎至今,我在许多场合听过他演讲,看过他的著作,而每次听下来、读下去,都不得不敬佩他的清晰逻辑和寓言表达能力。这些年里,他陕西老家村里的枣树、井水、山羊、猴子、“老夫少妻”、“少夫老妻”、和尚、庙,等等,都是“张维迎寓言”中的主角或场景,也成了众多关心中国经济和改革话题的同仁们熟悉的“朋友”。不知是陕北口音的讲故事魅力,还是张维迎的天赋,反正只要经过张维迎一讲,深奥的市场经济逻辑既通俗易懂,又让你感到“经济学离我好近”!

好多人热衷于强调各个社会的差异,张维迎却更关注不同社会背后的共同逻辑,因为人的本性是一样的。其实,这方面话题不太难搞懂,基于常识就能理解:如果没有共性,人类怎么和平相处、沟通理解呢?但是,在中国,常识未必就是常识。所以,到**后,还是需要多听、多看张维迎的寓言和故事,他以独特方式让我们明白“普世问题”不仅存在,而且是人的本性所致。

张维迎说,几十年前,在他老家陕北吴堡县黄河边上的村庄里,“捞河炭”曾是村民们一个重要的生活来源。每次等黄河大水退去,人们就争先恐后冲向河滩,把自己的草帽、衣服、麻袋、扁担,甚至是内裤,盖在那些被大水从上游冲下来的煤块上面,以示“有主”。后来,在1990年代初,张维迎在英国留学,读到了英国学者沃姆斯利在1932年写的一个真实故事,说在英国约克郡的一个渔村,每次大风暴后,潮水卷起的木头就会搁浅在海滩上,那里世世代代的渔民们始终遵守一个规矩:谁**早跑到沙滩给无主的木头做上标记,木头就归谁所有。

这就怪了!张维迎说,“这两个地方相隔万里,一个在英格兰的海岸,一个在中国西北的黄河边,两个村子之间肯定不曾有过交流,但他们的游戏规则完全一样。”

而在我自己跟彭凯翔、何石军和林展针对清代买卖妻妾行为的研究中,也碰到类似的“普世问题”。按照Levine(1997—2001)的介绍,公元前2000年的希伯来文献在谈到娶妻时通常用“买妻”、“获取妻子”这样充满交易与产权转让的词语,所付价钱或彩礼都归女方父亲,而且在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中,就规定“丈夫为了还债,可以卖妻”。明码标价的妻妾买卖不只是在传统中国、印度、非洲等社会比较普遍,而且在英国也是到19世纪后期才完全结束。那么,不同社会又是如何规范卖妻的仪式以确定其“合法性”呢?关于传统中国卖妻的习俗,可以从19世纪初期流传于河北定县的秧歌戏《耳环记》中看出来,中国人民大学夏明方教授把其中剧情总结为:(一)有一个公认的卖妻市,买卖双方及当地人都知道其位置;(二)卖主往往大声吆喝:“你们谁买媳妇来!”(三)被卖者身上插上一根黄白草棍或类似物品,作为待售标记;(四)买卖双方经过一番激烈讨价还价,谈好价格;(五)卖方把草棍和妻子交给对方,收到彩礼,交易完成。

按照英国的汤普逊教授介绍,英国民间也很早就推演出一套妻子买卖的程序,“买卖一个妻子……是高度仪式化的,它必须公开并用公众认可的礼节来操作。”到19世纪,英国人买卖妻子的过程大致分三步:第一,用缰绳套着妻子的身子,丈夫用右手牵着缰绳,把妻子带到公开市场上走两三圈,宣布马上把妻子拍卖;第二,在公开市场上大声进行竞价拍卖,出价**高者胜;第三,价格确定后,到旁边公共酒吧中,在有证人在场的情况下交钱、签署买卖合约,之后由买方牵着缰绳把买到手的妻子带回。汤普逊强调这过程中**为关键的是缰绳、公开拍卖、付钱,否则就不合法。

由此看到,英国和中国之前的卖妻仪式也是惊人地相似,连草绳或缰绳的使用、拍卖都一样!就像张维迎说的,英国和中国相隔那么遥远,好多世纪以前肯定没有交流,但他们却独立地推演出了类似的卖妻习俗,连仪式都相似!这背后是什么共同的东西或说“普世”的东西在起作用呢?那么,到底是什么驱动了张维迎家乡的村民和英国海边的居民,分别推演出相同的确认东西“有主”的“普世”规则?又是什么促使传统中国和英国的民间社会,分别推演出类似的卖妻仪式呢?

其实,不管是白人、黑人,还是黄种人,有两方面的诉求是共同的:一是为了活着,也就是说,当面对生和死的选择时,都会选择活着;二是为了活得更好,也就是说,在稳定和动乱、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之间选择时,都会选择稳定和确定性。

所以,我们的研究发现:在现代金融市场出现之前,世界五大洲上,各社会都没有发达的主动规避灾荒等风险事件的工具,所以,一旦碰到灾荒冲击,一旦一家人面对生存挑战时,都会被迫变卖任何值钱的东西和人,而对于父系社会里的许多普通人来说,妻子和子女可能是家里**能变现的“财产”。于是,就有了现代金融之前的各社会普遍存在买卖妻子、子女的习俗。而仪式和规则是为了活得更好。亦即,各社会需要想办法建立明确的规则,通过规则的明确度来降低未来冲突的概率,减少产权的不确定性以及交易成本,提升交易契约的可靠性。一个社会或许在某个时间点不理性,甚至做傻事并导致冲突或遭遇劫难,但为了活得更好,他们必须理性地总结、完善规则,迈向让社会个人都能活得更好的规则,包括产权规则和交易仪式。

“为了活着”和“为了活得更好”—这就是各“普世”现象、“普世”价值背后的驱动力,也是世界一体化大趋势的动力所在。岑科、傅小永、邓新华三位作者为了合著《张维迎寓言经济学》这本书,不仅花了几年工夫研究张维迎的演讲、著作和其他许多文献,而且也对张维迎的寓言做了精彩的提升,以让各寓言、各故事更加“接地气”。他们努力的结果当然不错,因为这部著作会消除社会中还仍然流行的许多误解与误区,也为中国今后必需的改革做关键性的知识铺垫。中国从汉代到宋代、明代、清代,甚至到民国,不缺短暂成功的改革,但是从历史长河看,那些改革都是昙花一现,而它们的成功之所以不能持续,是因为过去两千年里市场经济的逻辑不仅没成为常识,而且没有人真正搞清楚过。为了使这次改革的成就能长久持续,我们需要用张维迎的寓言去普及市场的逻辑。

陈志武

2015.5.13

后记

四两如千斤

我们中的一位,没有上过一天正规的经济学课程,但有那么一年多的时间,每次出差,行李中总要夹带本张维迎老师的《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在张老师的著述中,这本书是偏向学术的,但界面依然友好,大白话深人浅出,娓娓道来,两三个小时的飞行,看一两小节,琢磨个把问题,飞机落地,意犹未尽。这本书再版时改叫《理解公司》,容易识记,但尚未达意。它借“公司治理”之名,说的却是人与人之间如何实现合作,乍看是理解公司,实则是理解人性。通达人性是张老师经济学的特点。好的经济学,总是先见自己继而通达众生的吧。

经济学如此强势,我们或多或少总要接触些。有些经济学让人生畏,在于它们缺乏真实的生活场景。它们界面乏味,在黑板上构思曲线,在茶杯中闹腾风波,没有现实的烟火气息。比方说,在任何年代,做生意都是最普遍、最典型的经济事务,经济学本该平易近人,给如何做好生意提供诸多裨益。但现在,企业家、职业经理时常调侃经济学家——最近的新闻说,某知名企业家告诫同行,谁听经济学家的话谁的企业一定完蛋。这不是企业家、职业经理的错而是经济学家之错。在遥远的亚当-斯密的年代,商人们是争相阅读《国富论》的。阅读某些经济学好比是费劲报销,财务室原来就在一楼隔壁,出门即到,但先得上到五楼、再下五楼,绕个大弯不得门而人。传播、推广好的经济学,不仅对如何做好生意,还对社会观念的塑造至关重要。

记得有一次从陕西吴堡县城去榆林市区的路上,同行的《当代陕西》杂志社的一位老大哥建议,大量比喻散见于张老师的著述,能否考虑出个合辑。这也是我和车内另一位朋友的多次提议。张老师经济学之所以友好,“比喻”是功臣,抽象结论之后,时常紧随形象比喻,信手拈来,精准有趣,生活意象丰富,可意会又可言传。水银温度计与不胀钢温度计、月光下与树影下、和尚与庙……最著名的,大概要算“在马背上画白道造斑马”了。大家热议,但张老师专注开车,未置可否。这事过去三四年了,只记得车窗外黄土高原寂静辽阔,大家有一种要推荐好经济学的强烈热忱与冲动。直到去年这事又被提及。

等真正动手时,才理解了张老师的用意。这事远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这些比喻看似轻巧,但暗含深刻的经济学道理,它们又通常是反驳当时社会上的某一主流看法或社会成见,而主流看法、社会成见又涉及特定的时代背景,厘清背后的经济学逻辑和社会观念变迁的来龙去脉则颇需费一番周折。所谓四两拨千斤,四两亦如千斤。待终于厘清思路,能否简易表达可能又成了问题,心头是一回事,笔头是另一回事了。

您现在看到的,正是我们的习作。我们希望它是通往张老师经济学的一段铺路石,一条捷径;希望它能和张老师的经济学一样轻松、悦人,引发您的好奇心并让您浮想联翩。当然,我们首先希望没有曲解张老师的本意。无论这些愿望是否达成,我们都自信地向您推荐这一学习方法。对中国改革的描述汗牛充栋,如果以一匹斑马比喻它,我们就能精要并准确地理解它如何开始并何以成为今天的模样。比喻是通过事物A到达事物B,到达事物B的方式千万种,我们相信只有长时间的思考和浸染,才能想象出一匹斑马,也只有一匹斑马才较可能概括出中国改革的核心特征。我们推荐这一便捷、精当的对经济学、对中国现实的认知方式。

和您一样,我们仅仅是业余爱好者。每天下班后坐在书桌前,我们就开始想象斑马、看管羊的狼、被淹死的皇后、列车上的老太太、愿意娶老太太的18岁小伙子、和尚与庙、美女与画家;想象乾隆皇帝的生育能力、想象把月亮交给农村老太太、想象等待营救的囚徒,直到看清楚那位皇帝根本没穿新衣服。三四个月时间里,我们沉湎于这一奇幻之旅,以至于当它结束的时候,我们怀疑身边的每一个现实都包含一个还未被点明的经济学寓意,也许经济学最开始的模样就是这般直观和通达!有时半夜三更,我们会兴奋地给同伴发一条吹嘘微信:我读懂了经济学!我们所经历的也许正是您所要经历的,希望您能同样体会到便捷认知的愉悦和知识精进的幸福。

这本书也许还有助于消解您对张老师可能的误会——报纸杂志上那种习惯性的误会。好比无论著作还是公开场合,张老师常推崇“企业家”,由此他被称作“依附权贵”、“利益集团代言人”。“月光下与树影下”这则寓言也许能告诉您这一曲解的缘由。这则寓言真正想说明的是人有能力上的区别,有些能力是天生的并且只有少数人有,这是理解张老师经济学的起点,也是理解自由企业制度的关键。一个经济体越依赖于创新,就越依赖于杰出才能,也就是张老师所说的“企业家精神”。如果您有兴趣,还可以尝试从这个起点出发,设想什么是真正的公平,设想一个好的经济制度应该遵循的那些最基本的准则。

好的比喻需要洞察力,还需要率真与勇气。这本书里的比喻,不和稀泥,不拐弯抹角,它们逻辑彻底,单刀直人,在一个混沌和遮蔽的语境中,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启蒙”二字有各式各样的含义,但其要旨都是说真话。比起认知能力的提升,建立这一道义上的自我要求也许是我们在这趟奇幻之旅中的最大收获,相信对您来说亦是如此。

这本书是“张维迎寓言经济学”的初级版本,我们期待更精良的版本,事实上它应该由所有的读者共同完成。您在阅读张老师寓言故事时有任何想法都可以给我们发邮件。我们的邮件地址是: yuyaniingji@sina.com。

书评(媒体评论)

不知是陕北口音的讲故事魅力,还是天赋,反正只要经过张维迎教授一讲,深奥的市场经济逻辑既通俗易懂,又让你感到“经济学离我好近!”

——陈志武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1:0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