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安、郑金华编著的《百团大出击(1940百团大战影像全纪录)》介绍了,“七·七”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并努力促成下,正式建立了全国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存在着两个既相互依存而又相互独立的战场:一个是国民党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军队担负的敌后战场。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进行了比较坚决的抵抗,并组织了像淞沪、忻口会战以及南京保卫战等,但是由于国民党坚持的是片面的抗战路线,最后在日军的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1940年,我国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日军为快速南下侵略全中国,一直在坚持打通华北到广州的路线,不断增兵攻打我国这条主要铁路交通线上的城市,国内抗日形势日趋严峻。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正面战场作战不利的情况下,迅速插入敌后,展开广泛的人民战争,发动起了广大的人民群众,创建了令世人瞩目的敌后抗日根据地。随着人民武装及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就担负起抗战的主要责任。百团大战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展开了。
王定安、郑金华编著的《百团大出击(1940百团大战影像全纪录)》全方位、多视角、全景式地记述了1940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敌后发动抗击日军的“百团大战”的全过程。珍贵的中日双方当时战地图片,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这段历史。本书兼具纪实性、文学性、史料性。
鸦片战争后,中国为东、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买单;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成为日本的摇钱树。
日本侵略中国,走的是公路、铁路,中国抗击日本,靠的是土路、山路。一个坐马车的民族,要打败一个坐火车、汽车的民族,靠的不只是实力。
毛泽东用9天时间写出了5万字的《论持久战》,成为国共双方都恪守的抗日行为准则。百团大战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友军的作战。百团大战后,一向低调的彭德怀,竟毫不避讳媒体采访;蒋介石说“应予以嘉奖”,但又禁止报道百团大战。使英美渡过浩劫的,不是他们自身,而是中国的百团大战。此战提升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增强了全国军民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心。
一、兵颓如山倒,国破家亡
自清朝末年开始,中华大地经历了一系列的列强侵略,而抗日战争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后一次反侵略战争。在1940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时刻,国民政府消极抵抗政策可以说是军事一直处于败绩的关键因素。大片国土的失陷让中国人民面临着国破家亡。国民政府以地域换取时间的战略也不得不被中国人民所抛弃。一场大的战争胜利才能让中国人民看到抗日胜利的希望。
1937年7月7日,日本中国驻屯军在北平城西南的宛平进行军事演习时,以一名士兵失踪为理由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方拒绝后,日军随即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了进攻,中国国民党第29军吉星文团进行了还击。事变发生后,华北的中国军政最高长官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第29军军长宋哲元在天津与日军谈判,试图以妥协换取事变的和平解决。南京政府判断日本有扩大侵略的可能,一方面通过第三国外交试图阻止日本侵略,另一方面针对事变扩大进行军事准备。11日,日本近卫文麿内阁决定向华北增兵,将事变升级为“华北事变”。17日,蒋介石发表第二次庐山谈话,表示“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卢沟桥事件)能否结束,就是最后关头的境界”,表明了准备全面抗战的决心。19日,宋哲元向日军妥协,准备将北平守军撤往保定,并承诺阻止中央军北上。24日,宋哲元收到南京政府关于日军增兵的情报,了解到全国的抗战呼声和南京政府的抗战意志,才开始准备抗战;但日本增援的朝鲜军和关东军各部此时已经到达进攻位置,25日攻占廊坊车站。26日,日本中国驻屯军获得参谋本部的动武授权,司令官香月清司向宋哲元发出最后通牒,日军当天在北平广安门与中国军队交火。27日,日本陆军下令进攻整个平津地区,并以三个师团增援华北,另各派一个师团前往青岛、上海。国民政府由于存在侥幸心理,始终处于和谈的幻想当中,没有积极应战。至28日,日军攻占南苑,中国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战死。月底,日军攻占天津、北平,第29军退守保定一线,日军全面占领平津地区。继失去东北以后,平津地区又陷入日军的统治之中。接下来的正面战场由于国民政府的单纯防御的指导方针,致使军队节节败退。
平津战役以后,日军企图三个月灭亡中国,兵分三路沿平绥、津浦、平汉铁路线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国民党政府命令以傅作义、汤恩伯、刘汝明等部合编的第7集团军、宋哲元的第1集团军和刘峙的第2集团军分别担任平绥、津浦、平汉线的防御,抵抗日军的攻击。但是由于军事装备与军事准备的差异,中国军队可谓是节节败退。
我们先把目光定位在平绥地区。随着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1937年8月11日,日军向南口发起进攻,中国守军不敌日军攻势,14日,南口失陷。紧接着,23B,日军占领居庸关,突破长城防线,:关东军一部于27日占领张家口。随后,继续沿平绥线西犯,察南、绥东和大同周围地区都被日军占领。
再看一看津浦线方面,日军第10师团于9月11B攻占马厂,22日起突破中国守军阵地,先后占姚官屯、沧县和德州。与此同时,日军另两个师团,在津浦线以西沿子牙河以南向西迂回,破坏国民党军的滹沱河防线。
平汉线方面也是节节败退。9月14日,涿县地区受到日军三个师团的攻击,虽然中国军队进行了抵抗,但阵地多处被突破,只得全线撤退。紧接着,中国军队在保定地区的防线被攻破,24日保定沦陷,随后石家庄、井陉、邢台、邯郸先后沦陷。此后,日军一部沿正太路西犯,一部调往上海方面,暂时停止了津浦、平汉线方面的进攻。
日军突破内长城防线后,开始向太原方向发起进攻。国民政府调集了16个师的兵力进行了大规模的防御作战,即太原会战。10月t3日,在空军的配合下,日-军以5.6万人向忻口发起猛攻,遭遇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军见正面进攻不成,遂迂回至中国军队侧翼,7-10月26日向娘子关发起进攻,连陷阳泉、平定。忻口守军两面受敌,被迫全线撤退。晋北、晋东日军会合进攻太原。11月9日,太原失陷,山西尽入虎狼之口。
日军占领平津地区以后,一方面扩大对华北的侵略;另一方面把魔掌又伸向了华东,企图占领上海、南京,打通南进门户,以军事压力迫使国民党政府投降,以实现其三个月亡中国的狂妄计划。8月9日,日军驻沪海军陆战队官兵两人驱车闯进虹桥机场寻衅,被中国保安士兵击毙,日军以此为借口,要挟中国政府撤出上海保安部队,同时向上海增兵。8月13日,日军以虹口区预设阵地为依托,向上海发起攻击。日军先后投入上海战场的兵力为10个师团和海、空军,共达30万人。中国军队分左、中、右三翼抵抗,组织淞沪会战。左翼为陈诚指挥的两个集团军;中间为张治中指挥的两个集团军;右翼为张发奎指挥的两个集团军。共47个师,约70万人。蒋介石亲自担任上海战场最高指挥官,顾祝同为副指挥,陈诚任前敌总指挥。淞沪会战开始时,中国军队采取攻势。14日,张治中命令3个师先后投入作战,突破日军杨树浦阵地,攻至汇山码头,占得了先机。8月下旬,由于日军不断增兵,国民党军划分守备区,并重新调整部署,以加强淞沪防御,蒋介石自兼第3战区司令长官,大部分沿海守备部队奉命支援市区作战。日军增派3个师及两个旅援沪,于9月30日发动总攻,10月26日攻占庙行和大场。日军统帅部急于在上海方面取得预期战果,遂将侵华重点由华北移至华东,又派第10集团军增援上海,于11月5日拂晓,利用大雾为掩护,在杭州湾的全公亭、金山咀登陆,对淞沪实施迂回包围。中国军队右翼因大部沿海守备部队奉调支援市区作战,猝不及防,阵地相继失守,战局急转直下,中国军队面临着被围歼的困境。蒋介石被迫于8日下令全线撤退。9日,日军攻占松江,12日占领上海。至此,淞沪会战结束,日军在华东地区打开突破口,直逼国民政府首都南京。
日军占领上海以后,趁势分三路进攻距离上海只有300余千米的国民政府首都南京。11月20日,蒋介石宣布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其军政机关陆续迁往武汉,由唐生智指挥10万部队仓促组织防御。12月3日,日军以6个师团向南京发起进攻,守军虽进行了抵抗,但是由于准备仓促,后方工事交接发生失误,加上中国抗战初期军队训练素质极低,防线很快被突破。12日,日军包围南京,中国守军奉命放弃城防进行突围,但是突围中由于没有周密的计划,各部队争相逃命,溃不成军。13日,南京失陷。日军占领南京后,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30多万中国同胞惨死于日军屠刀之下。接着,日军以一部渡江追击中国军队,进占滁县至扬州一线,切断了津浦线及江北大运河。日军两个师团南下,于24日攻占杭州。至此,宁沪杭地区全部被日军占领。虽然在华东方面日军的政治企图没有得逞,但是国民政府的财税来源被切断。P2-7
爆发于上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的抗日战争,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成功抵御外来侵略,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战例,是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屡遭外辱、屡战屡败之后取得的唯一一次伟大胜利。然而,中华民族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这场战争中,国共两党也都为此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记住这段历史,颂扬抗战英雄,并将全民族的抗战精神代代相传下去,对于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乃至对于海峡两岸和平统一,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大陆尚没有一套系统、全面介绍抗日战争,特别是包括国民党军队在抗日前线正面战场的全景丛书。在海峡两岸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今天,编辑这样一套丛书在大陆出版,已经到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时候。
由长城出版社组织、策划、撰写的《中国抗日战争战场全景画卷丛书》,集海峡两岸抗战研究成果,以纪实文学形式全方位、多视角地描绘了自1931年至1945年间中国抗日战争的全过程。
丛书作者均是当今军史、战史、军事文学及军事研究领域著名专家、学者、文学大家,参与创作及编辑。该套丛书通过不同渠道征集了反映中国抗战的万余幅历史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那场铭刻于史的战争,直观、真实地呈现于读者眼前。
本套丛书经过专家充分论证,并且得到了台湾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及国民党党史馆等有关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这套丛书分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正面战场
涵盖了长城抗战影像全纪录、平津抗战影像全纪录、一二八淞沪抗战影像全纪录、淞沪大会战影像全纪录、太原大会战影像全纪录、南京保卫战影像全纪录、徐州大会战影像全纪录、武汉大会战影像全纪录、长沙大会战影像全纪录、桂南会战影像全纪录、枣宜会战影像全纪录、中原抗战影像全纪录、中条山会战影像全纪录、滇缅大会战影像全纪录、滇西反攻战影像全纪录、缅北反攻战影像全纪录、浙赣会战影像全纪录、常德保卫战影像全纪录、衡阳保卫战影像全纪录、桂柳会战影像全纪录、湘西会战影像全纪录、上高会战影像全纪录、南昌会战影像全纪录、随枣会战影像全纪录、美国援华空军抗日影像全纪录、东北义勇军抗日影像全纪录、绥远抗战影像全纪录、中国空军抗战影像全纪录、苏军出兵东北抗日影像全纪录、侵华日军投降影像全纪录、审判日本战犯影像全纪录,计31册。
第二部分:敌后战场
涵盖了平型关抗战影像全纪录、百团大战影像全纪录、东北抗联抗日影像全纪录、八路军抗战影像全纪录、新四军抗战影像全纪录,计5册。
全书共36册,单册15-20万字左右,每册均配有百余幅珍贵历史图片。 此套丛书是建国以来第一次系统、全面地反映国共两党共同抗战的丛书,以报告文学形式全景式反映国共两党共同抗战的图书尚属首次。这是一项具有传承和警示意义的浩大工程。它将昭示后人:中华民族是不能分裂的,中华民族是有能力抵御任何外来侵略的,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比什么都重要!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