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尼克斯著的《李鸿章回忆录/亲历中国》讲述了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李鸿章的各个方面。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而李鸿章是在晚清时期在内政外交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同时它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对中国近代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书语言准确到位,不拖沓,符合人物传记的语言风格,同时能让读者能够了解到李鸿章的各个方面以及那一时期的中国历史。
| 书名 | 李鸿章回忆录/亲历中国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美)曼尼克斯 |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曼尼克斯著的《李鸿章回忆录/亲历中国》讲述了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李鸿章的各个方面。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而李鸿章是在晚清时期在内政外交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同时它是淮军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对中国近代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书语言准确到位,不拖沓,符合人物传记的语言风格,同时能让读者能够了解到李鸿章的各个方面以及那一时期的中国历史。 内容推荐 1913年,一本洋洋洒洒17万字的新书在英国和美国同时出版,轰动欧美,名为《李鸿章回忆录》(Memoirs of Li Hung Chang)。该书作者曼尼克思,是美国著名战地记者,自称在华期间与李鸿章有过多次会晤,并号称此书从多达160万字的李鸿章手稿和日记中节选编译而成。书中展现了李鸿章作为文人一面的浪漫,作为外交活动家的卓越成就,和在甲午海战失利后的内心苦闷。 曼尼克斯著的《李鸿章回忆录/亲历中国》是一部疯狂的作品,令美国新闻界蒙羞,却造就了文学史的奇观;在普遍撒谎的年代,一个比真相还要真实的谎言,令自身也成为一页凝重的历史…… 目录 译序 晚清奇局中的李鸿章 原编者前言 关于本书——《李鸿章回忆录》 原序 《李鸿章回忆录》的意义——美国国务卿眼中的李鸿章 第一章 从文的宏图伟志 第二章 关于基督教文明的观点 第三章 和戈登将军的交往 第四章 与慈禧太后的关系 第五章 在大饥荒时代 第六章 立志献身农业 第七章 反思中日甲午战争 第八章 戊戌变法前后 第九章 参加沙皇的加冕典礼 第十章 德意志纪行 第十一章 出访法国和英国 第十二章 穿越大西洋抵达纽约 第十三章 美利坚见闻 第十四章 手记中的小故事 第十五章 在义和拳危机中的作为 第十六章 辛丑剧变 第十七章 赴朝平叛 第十八章 割让台湾 第十九章 对于政要们的评价 第二十章 鸦片陋习和贸易 译后记 一部奇书的是是非非 附录 李鸿章年谱 国内外对李鸿章的评价 李鸿章部分诗作欣赏 试读章节 李鸿章从同时参考的四千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名列二甲第三名。尽管西方人士对中国的教育方式有着非常不同的看法,在当时的中国和那个时代,天资卓越的李鸿章依然是那一代同受中式教育的年轻人中最具天分的人之一。 李鸿章的这番抱负说明了他具备崇高的理想。没有人能够否定,正是他的勤奋与努力,很大程度上成就了他的理想,使之成为现实。那些高度关注李鸿章前程并给予其鼓励的人,皆是如此认为。 在其回忆记录中,李鸿章常常不时并无意地、却又匆急地写下自己的深思熟虑,表露满腔的勤勉与苦心。所有这些,都在向人们表明,从求学伊始到终老之日,他最为珍爱的是自己的文学事业,他期望自己成为中国历史上传颂千古的诗人、散文家和历史学家。 “我希望有朝一日我将成为中国的诗坛领袖!”1846年,他如是写道。“我不过一位如媒体人一般的文士。”五十年后,他对纽约的一位记者亦如是说道。 “1846年1月——今日,我考完了殿试的最后一科,我知道自己排名靠前,将光耀入仕途!我自知那时下笔如有神助,因四书五经皆熟烂于心。” “我坚信,即便是礼乐诸学之宗——周文王姬昌来做我的考官,我之应策也会让其满意而归。是的,从大周朝开始,礼乐已然不断发展繁盛,不过我同样也能让他大吃一惊。他教育世人,六艺乃是人生必须之重要技能,可他并没有得以详细解说经典,因为那时经典还未如如今这般重要。” “今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那位伟大君王(周文王)把乐放在首位。这点,我尚有欠缺。如今,有身份的人,是不会在大街上奏乐、在集市里唱歌的。射,我也不成。不过,只要我稍加练习就能上手。因为我的家族在2800年或者2900年前,诞生过一位伟大的祖先,他因射术超群而闻名遐迩。他曾创造出了亚洲的第一张弓。相传,他从不知名的树中取出树心,浸泡在小母猪的眼泪里数周之久,制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结实、最精准的弓。现在,我完全可以勤加练习并成为射箭高手,但我不想成为一个兵丁。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如今的青年士子,依靠打猎、射箭是不可能光宗耀祖的。” “有关于御。人们如今不常用到马了。况且,也并非只能用马来拉东西。我也不打算骑着骆驼走南闯北。再说,骑骆驼,也算不得是古书所谓的御术。” “但是我知道,我完全可以用其他的技艺来取悦周文王,这就像我努力让(这位年轻的学子罗列出了一长串的名单,足有二百七十余人之多)满意一样。我熟读经典,博览群书,擅长书法。我的书法干净雅致,见过它的翰林们皆如是品藻。我还通晓算数,掌握天文地理,熟知社会与宗教的礼仪,诗词歌赋无一不通。若非精通天文地理、民俗人风,何以成为伟大的诗人呢?” “并不是身为进士就可以写下经典的作品的。一个人在进阶取士,受教于翰林之后,必须对文艺创作抱有极大的热情。而这热情的背后,是不竭的渴望与坚守。如此,他便可以在同辈中脱颖而出,名满天下。”(P2-3) 序言 关于本书——《李鸿章回忆录》 与其说《李鸿章回忆录》这部书是笔者在自抒己见,不如说他是在替李鸿章为自己辩护。当然,传主李鸿章本人也很乐于为改善他的国家和民族而进言。值得提醒读者们注意的是,这份译稿的很多内容,是首度公之于众。 李鸿章不是一个心思仔细的人。当他北上天津时,大量手稿被遗留在了汉口。当他从直隶总督任上调离时,他又将二十四年来所写的大量手稿遗留在了天津。直至李鸿章去世后,他那位在两广地区做官的侄子,才从汉口、广州、上海、南京、苏州、北京、天津等地,将他的手稿陆陆续续收集在一起,并存放于李鸿章在广州的故居里。 大约是在两年前,即1911年左右,经大清国政府准许,并征得李鸿章遗产托管者和继承人的同意,我们才得以着手研究李鸿章的资料和笔记,并委托曾在李鸿章身边做过英文秘书的罗伯斯上校将它翻译出来。协助他完成此项工作的,还有一位曾追随过李鸿章的幕僚——王秀才,还有广州城的一位老员外。 李鸿章的日记有洋洋洒洒一百六十多万字,他所做的笔记也是浩如烟海。然而我们只摘选了部分内容译成英文,同时这些日记也是首次与英美读者见面。 读者也许会注意到,我们有时会在单独的大主题下,设置出不同的小标题。事实上,原稿中的主题纷繁芜杂,而且喜欢做微言大义。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仅仅一行字就概括了一群人,陈述了很多事。而此后,当李鸿章在另一个地区担任不同职务时,他又会把这个主题重新提起,这时他会就此写上三页、五页或者二十页。再后来,时过境迁,他又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解读同一个主题。 因此,将李鸿章的全部手稿结集出版显然是不可能的。而最好的方式,是对他的日记和其他手稿加以筛选,并冠以恰当的标题,同时将内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还有一个需要说明的是,翻译们在将李鸿章的优美文字转换成英文的过程中几乎未遇到太多困难。然而,译者们在确定日期这个问题上,却变得手足无措。在早至他在天津担任直隶总督时,李鸿章一直采用的是一种中国特有的甲子周期和帝王年号纪年法,并在手稿上做了大量标记。就连参与这项工作的中国学者,也往往困惑不解。最终,他们一致同意删掉很多日期,并一致认为,如果想把写作每个条目的确切日期弄清楚,即便交给研究中国历史的资深专家,也需要一年的时间才可能完成。 1870年以后,尽管李鸿章大体上采用了现代的书写方法,但是为某些条目和手稿标注日期时,他还是会走极端,比如他这样写道: “光绪某年,农历五月十三日,未时。可恶的一年。” ——他会用这种方式记录不太重要的想法,但是完全忘了标注准确的时间和地点。这些历史资料,可能会激起全世界的兴趣。但凡出现类似情况时,我们尽力都会把日期补上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把这件事与李鸿章一生的某个阶段适当地联系在一起,而并不是刻意去提高或降低《李鸿章回忆录》的政治、历史或文学价值。 或许有人会说,这本书单薄的容量,无法囊括李鸿章所写的,涉及不同主题的全部或者大部分内容。但是,编著者如此选择的目的,志在于收录那些他认为最有广泛和持久意义的文字。 威廉·弗朗西斯·曼尼克思 1912年12月1日,上海 后记 一部奇书的是是非非 韩利利 刚刚接手翻译这部著作的时候,我并不认为这部由美国人所写的《李鸿章回忆录》有什么奇异的地方。可能是我先前对晚清历史与人物了解甚少的缘故。只是暗自猜测,这个美国记者威廉·弗朗西斯。曼尼克斯真的很厉害,居然能透过号称世界第一难语言——中文(且还是文言文)的藩篱,整理出这么有意思的一部《李鸿章回忆录》。 待我查看了若干的资料之后,我的看法改变了,大为惊讶,这部看似很平常的英文著作里,居然蕴藏着一个巨大的奇闻: 原书的作者曼尼克斯,是一位资深的美国新闻记者,像任何一位热情好动的美国公民一样。他有写作的才华,也不甘于平庸,早年曾经参军,当过战地记者,参加过古巴战争。因为在战地表现得勇敢、卓越,在美国,他甚至还一度和另外一位赫赫有名的战地记者——海明威齐名。 就是这样一个非常典型的美国记者,浑身上下充满了不安分的气息。1900年,他作为美国第九步兵团的一名普通士兵,随部队参加了八国联军的行动,在中国只待了短短的几个月。1901年4月,退了伍的曼尼克思回到了美国。之后,再也没有去过中国,也没有跟中国人发生过任何亲密接触。 然而,曼尼克思非常短暂的中国之行,没有触动他研究中国的兴趣,更与李鸿章似乎搭不上边。退了伍之后,他暂时没有稳定的工作,在西海岸旧金山等城市四处漂泊。直到1911年11月,他跑到了夏威夷的檀香山,在本地的一家《广告者报》里担任新闻记者,才算稳定了下来。 在檀香山的生活压力要比在北美大陆轻松很多,曼尼克斯租了一座小别墅,过起了安静舒适的生活。但不久,生性好动、桀骜不驯的曼尼克思和报社老板关系搞僵了,一怒之下辞职了事,并开始了酗酒。愤愤不平的曼尼克斯在困顿中,冒用老板的名义给自己开了小额的支票。被查出真相之后,银行报了警。曼尼克思锒铛入狱,被判了一年监禁。 监狱好歹也能解决后顾之忧,曼尼克斯就利用蹲监狱的一年光阴,开始写作这部《李鸿章回忆录》。那时候,由于殖民扩张,欧美主要国家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东方热潮,市面上最畅销的书,不是西方的经典,而是介绍东方的各种书籍。看准时机的曼尼克斯,就请朋友们给他从狱外借来大量有关中国和日本的书籍,准备大干一场。 由于曼尼克斯毕竟是位大名鼎鼎的作家,监狱方也很关照他,专门给他配了一张书桌,夏威夷的总督给他送来了一台旧打字机。曼尼克斯就在牢房里,号称掌握着独一无二的资料,创作了这部《李鸿章回忆录》。 他一边写作,一边投稿,很多报刊杂志都刊登了他“整理”的这份回忆录。纽约、伦敦两地的报纸争相刊登和转载,给予了作者高额的稿费。曼尼克斯也赚得盆满钵满,没有一个在押犯人有他这般风光的。这部“回忆录”的推出,也激起了美国的新一轮的“李鸿章热”。人们争相通过这部书,议论这位已经死去足足有十多年的中国晚清大臣。 曼尼克斯本人也深受其益,除了挣到一些稿费之外,还因此被减了几个月的刑期。出狱后,他在夏威夷风景秀丽的谷地买了一栋房子,乐滋滋地安享自己奋斗的成果。这部书的书稿,在纽约和伦敦报纸上刊载,也引起了出版界的注意。很快就有一家以严谨著称的出版社找到了曼尼克斯本人,要求出版这部著作。曼尼克斯便重新整理了自己的各篇文字,并编写了这部书前面的那段原作者前言。 他言之凿凿地宣称,这部书是通过李鸿章的子侄们获得了他遗留的日记和文稿,并邀请到李鸿章的英文秘书,以及他的幕僚和仆人协助,才得以翻译成英文并编纂问世的。出于学术的谨慎起见,出版社还特意将书稿送给这部回忆录所提及的当事人,曾任李鸿章谈判顾问的前国务卿科士达审阅。科士达认真地审阅了书稿,最终确定作者所撰的文稿毫无问题。为此,他还欣然为本书提笔作序,对李鸿章大加赞美。 1913年,这部由科士达作序的《李鸿章回忆录》成书出版后,其热销程度更如火上浇油。美国上下纷纷传阅,讨论李鸿章和中国文化,很快,这部书就达到了第八次印刷。曼尼克斯本人也大赚一笔,并用挣来的钱,成立了一家“太平洋联合通讯社”,向美国各大报刊推销自己的新闻服务。为了节约成本,曼尼克斯煞有其事地为通讯社虚构了社长、理事、特派记者、财务总监等人。不过,由于曼尼克斯经营得太随意,他的生意毫无进展。最终,他不得不关闭通讯社。 然而,这部书巨大的影响力还是引来了专业学者们的注意,其中包括在中国生活多年的美国使领馆人员。他们通过公开的资料发现,这个“回忆录”里李鸿章自叙的很多细节,与历史事实并不符合。为此,出版社不得不致信曼尼克斯本人求解。心虚的曼尼克斯为了逃避追问,又虚构出一个自己的经纪人“莱昂纳多”出来回复争论。这位经纪人“莱昂纳多”称曼尼克斯先生正埋头整理回忆录的第二卷,无暇与学界争辩。 在出版社不断催促之下,这位“莱昂纳多”又宣称,曼尼克斯手中持有李鸿章家族的证明,中国政府允许他查阅文件和档案的批文以及中国文化主管的嘉奖信。这位吹牛大王更大言不惭地宣称,时任中华民国总统的袁世凯,也非常喜欢这本书,百读不厌,要给曼尼克斯授勋。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曼尼克斯甚至愿意拿出五千美元,跟质疑者打赌。 由于曼尼克斯太过于花样百出,加之之前他那些不良的信用记录,出版社更加怀疑他。他们开始多方打探曼尼克斯所撰写的这部书的真伪。为之,他们甚至通过线人,打探到了李鸿章之子——李经迈。这位线人,正是李经迈的英文老师。在回复老师的信中,李经迈说他父亲并没有记日记的习惯,身边也没有诸如英文秘书罗伯特、幕僚王秀才这些人,他本人既没接待过曼尼克斯,也没有听说中国政府何时批准过这位曼尼克斯大人查阅档案资料。他毫不怀疑,这一整本书都是伪造的。 出版社的质疑,令曼尼克斯招架不住。他又通过自己监狱中的狱友宣称,是自己一个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哥哥“约瑟夫”给自己提供了资料。这位约瑟夫甚至还发表一系列有关李鸿章的论文。出版社急忙查阅最近多年的人文类期刊杂志,发现并没有一位叫“约瑟夫”的发表过一篇有关于李鸿章论文。显然,这位“约瑟夫哥哥”也是曼尼克斯杜撰出来的。 于是,质疑的呼声更高了。学界联想到李鸿章曾有一位英文秘书,是美国人威廉·毕德格(William.Pethick)。这位毕德格跟随了李鸿章二十多年,保存了李鸿章大量的官方和私人文件。据说,装了整整一大箱。1902年,他因病去世后,这些文件在战乱的中国神秘失踪了。这些文件,会不会被曼尼克斯盗取了呢?大家查到曼尼克斯在军队服役的记录,发现他1901年4月退伍后就回到了美国。而毕德格在中国,两人生活也并无交集。显然,曼尼克斯的资料来源并不在他宣称的那些“秘密手稿”当中。 曼尼克斯在书中号称他在华期间见过李鸿章的面,采访过李本人。然而,作为八国联军的海军陆战队员,在中国期间,他的部队正与清军交战,能采访到李鸿章殊为不易。出版社查考到他的行军档案,也未曾发现任何他能与李鸿章见上一面的记录,没有查到他在那段时间所写的采访李鸿章的报道。 最终,出版社查到了曼尼克斯在监狱中向各大图书馆所借阅的图书。他们发现,他所有的资料都取自这些图书(甚至连错误都一致的)。他所做的,不过是模拟了李鸿章的口吻,把这些资料陈述出来,形成回忆录风格的著作。为此,出版社重新出版了该书,并加上了长达几十页的考证记录,让曼尼克斯的名声扫地。 曼尼克斯因为他的造假行为而付出了惨重代价。这位曾经一度和海明威齐名,颇有才华和巨大潜力的作家,成了新闻界和文化界人尽皆知的骗子,声名狼藉。报社、出版社都不敢再用他的稿子。他在美国西海岸默默无闻且郁郁寡欢地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光阴。 在翻译此书的过程中,陶林和我对书中所涉的历史事实进行严格比照,很容易就发现曼尼克斯在虚构与编造:书中,“李鸿章”的叙述热情洋溢,完全没有一个中国科举士子和权臣的中庸平和之感觉。所涉的历史事实,在大方向上没有错误,而在细节上,反而有欲盖弥彰之感。 可作者的失败,并不影响这部极富传奇色彩的伪书进一步畅销不衰。时至今日,它依然带着这段貌似匪夷所思的传奇,流传在历史传记类图书的畅销书架上,不能不说是一段趣闻。尽管近年来,不断有专家“揭批”这部虚构之作,很多粗心的历史学者,甚至依然把它作为信史采用。 这恐怕更因为它毕竟差不离地描绘了李鸿章的一生,向美国读者展示出了一个乐观、自信和忧国忧民的中国政治家、外交家的正面形象,传播了“正能量”。另外一点,恐怕还在于曼尼克斯自己的小聪明,他不吝借“李鸿章”之口,对美国与美国国民的友善、真诚与热情大加褒奖。这自然让美国读者心花怒发,喜闻乐见。也正因为此,我们才乐于将这部书翻译给中国的读者阅读,或许,更能加强中美两国公民之间心灵的沟通,让大家领会到这种大洋彼岸流传的热情与善意。 这部书的翻译,我们采用的是美国佛吉尼亚大学馆藏的豪斯顿·密夫林出版社1913年第一次出版的原版书。我们严格遵照原文进行翻译,尽最大的可能接近原书的原貌。为了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真实的李鸿章,我们特意在附录中选编了李鸿章的年谱、史传、评价与诗歌作品。由于译者学识有限,疏漏难免,期待着您的批评与指正。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