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统著的《决战(中原西南解放战争1945-1951)》讲述了千里跃进大别山、决战淮海、进军大西南、征战万里、把红旗插上青藏高原等。书中内容包括:飞返太行、针锋相对战上党、平汉战役军政双胜、“和平民主新阶段”、黄河归故斗争、坚持中原、中原突围、铁流千里、艰难岁月、两路出击、鏖战鲁西南、歼灭“天下第一旅”、乌云笼罩的日子、翻过山顶、从“高树勋运动”到“王克勤运动”、横扫晋南、豫北攻势、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千里跃进大别山、在大别山站住脚、挺进豫西、大别山反围攻、出击平汉克洛阳、从宛西到宛东等。
| 书名 | 决战(中原西南解放战争1945-1951)/解放战争系列丛书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刘统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统著的《决战(中原西南解放战争1945-1951)》讲述了千里跃进大别山、决战淮海、进军大西南、征战万里、把红旗插上青藏高原等。书中内容包括:飞返太行、针锋相对战上党、平汉战役军政双胜、“和平民主新阶段”、黄河归故斗争、坚持中原、中原突围、铁流千里、艰难岁月、两路出击、鏖战鲁西南、歼灭“天下第一旅”、乌云笼罩的日子、翻过山顶、从“高树勋运动”到“王克勤运动”、横扫晋南、豫北攻势、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千里跃进大别山、在大别山站住脚、挺进豫西、大别山反围攻、出击平汉克洛阳、从宛西到宛东等。 内容推荐 历史能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生动的细节。历史人物能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关键时刻的表现。刘统著的《决战(中原西南解放战争1945-1951)》中一个个历史细节,告诉你,共产党为什么赢了?共产党是怎么赢的? 目录 第1章 飞返太行 第2章 针锋相对战上党 第3章 平汉战役军政双胜 第4章 “和平民主新阶段” 第5章 黄河归故斗争 第6章 坚持中原 第7章 中原突围 第8章 铁流千里 第9章 艰难岁月 第10章 两路出击 第11章 鏖战鲁西南 第12章 歼灭“天下第一旅” 第13章 乌云笼罩的日子 第14章 翻过山顶 第15章 从“高树勋运动”到“王克勤运动” 第16章 横扫晋南 第17章 豫北攻势 第18章 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 第19章 千里跃进大别山 第20章 在大别山站住脚 第21章 挺进豫西 第22章 大别山反围攻 第23章 出击平汉克洛阳 第24章 从宛西到宛东 第25章 战襄樊 第26章 巩固中原解放区 第27章 新式整军与秋季攻势 第28章 决战淮海 第29章 堵截黄维兵团 第30章 双堆集大血战 第31章 打过长江去 第32章 突破天堑追残敌 第33章 向大西南进军 第34章 西南国民党军起义投诚 第35章 进军西藏 第36章 红旗插上世界屋脊 参考书目 中原解放战争各战略阶段国共双方序列表 后记 试读章节 第2章针锋相对战上党 毛泽东到重庆谈判——阎锡山军抢占上党——刘邓部署上党战役——初战襄垣——刘伯承起草战术指示——上党外围攻坚——围困上党——老爷岭打援——乘胜追歼史泽波——刘伯承谈上党战役——毛泽东谈针锋相对,以斗争求和平 1945年8月28日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重庆九龙坡机场,15时37分,一架巨大的美式运输机降落了。等候已久的中外记者像打仗一样,冲到飞机前,不停地按动照相机快门。当周恩来第一个走下飞机后,毛泽东出现了。 从毛泽东走下飞机的那一刻起,他就成了各界关注的中心人物。人们对毛泽东表现出的崇敬和热情,是蒋介石没料到的。毛泽东那朴素的衣着和略显拘谨的举动,给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重庆,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大公报》8月29日的社评欢呼:“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 毛泽东与蒋介石的第一次会见,微笑和握手中隐含着较量。为了显示出“国家领袖”的风度,蒋介石盛宴款待中共代表团,对毛泽东表示:“任何问题皆可坦白提出,尽量发表意见。”然而在召集国民党要员商量对策的会议上,蒋介石定下三条基调:一、不得于现在政府法统之外来谈改组政府问题;二、不得分期或局部解决,必须现时整个解决一切问题;三、归结于政令、军令之统一,一切问题,必须以此为中心。他还说:对中共在政治方面的要求可予以宽容,而军事统一则严格要求,不稍迁就。①毛泽东则胸有成竹:“人民的武装,一支枪,一粒子弹,都要保存,不能交出去。”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他们都明白。 谈判从一开始就非常艰难。国民党方面拿不出任何具体建议,却对中共代表团所提条件百般刁难,讨价还价。蒋介石从来就没考虑和共产党在平等地位上谈判,他一面拖延时间,一面下达密令,指挥各路国民党军队加紧“接收”,与我军争夺抗战胜利的果实。 从1945年8月中旬起,驻潼关的国民党第1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出动九个军,一路沿陇海线东进抵达郑州,一路从风陵渡入山西占领运城。驻山西吉县的第2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以其主力部队沿同蒲线北上,到太原接受日军投降。另以第19军军长史泽波指挥四个师由临汾、浮山、翼城向晋东南的上党地区前进。第11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指挥三个军沿平汉线向河南新乡前进。在这种态势下,我晋冀鲁豫解放区挡在中间,既是国民党军难以逾越的屏障,也是国共两军斗争的焦点。 刘邓从延安回来之前,晋冀鲁豫军民已经开始了大反攻的行动。各军区部队和民兵奉命分头出击,攻打附近的县城和日伪军据点。一面广泛征召根据地群众入伍,猛烈扩大部队。当刘邓返回涉县的司令部时,李达参谋长正指挥太行部队攻打沁县,谢富治正率领太岳部队在介休、平遥作战,宋任穷、杨勇正指挥冀鲁豫部队攻打开封。但是,大多数盘踞在铁路沿线城市的日伪军都拒绝向我军投降,而是遵照蒋介石的命令,等待国民党军来接收。8月24日宋任穷、杨勇致电刘邓说:开封伪军庞炳勋部15000人和日军两个大队现仍坚决抵抗,“目前如攻开封,消耗过大,恐不能消灭庞部,又不能积蓄有生力量,对付蒋军北上”①。陈锡联上将回忆当时的情况说:“刘邓返回太行时,正值太行攻沁县不下。林彪就说:‘我们现在办事要实事求是,打大城市,成批地接收日军投降是不行的。日本投降是国际问题,它只能向合法政府投降缴枪。’沁县日军大队接我受降书后,复信不向我投降。我进攻,他要自卫。当时刘邓林陈分析了太行敌情和我军力量,在先打上党敌人或集中主力于平原打大城市的关键时刻,刘邓坚决集中太行、太岳、冀南三区主力,先解决上党敌人,并准备打敌援兵。”②P12-13 后记 当年我开始学习历史专业时,从没想到会从事军事历史研究。 1988年我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读完了博士研究生,一个偶然的机会,穿上军装,来到北京西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当时我的工作是《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编辑。 我被带进一个全新的领域,军事历史的研究使我增添了很多新知识,军队的锻炼也把我从一个书生变成了一个军人。我开始喜欢了这份工作。但是,除了日常编辑《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我的科研工作向何处去呢? 当时与我同办公室的是茅海建少校,工作之余我们经常闲聊。他告诉我:军事科学院收藏了大量的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档案,如果有兴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于是,我有空就钻进图书馆,阅读馆藏的军事档案。 当年叶剑英元帅创建军事科学院时,为了编写出权威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做了大量的资料积累工作。各部队都将他们的作战电报、战斗总结、组织编制、后勤、政治工作等方面资料全部上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0年代,各军都编写了自己的军史。编者都是当事人,作战过程记录得非常具体详细。军史历史研究部在60年代编写军战史时,采访了许多高级将领,开了许多座谈会,这些珍贵的史料生动地展示了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艰难曲折。这些原始史料,电报是抄在学生练习本上的,小册子是油印的,总结是手写的。我一边阅读,一边叹服这些前辈,他们的文字如此朴实,故事情节如此生动,绝大多数都是我前所未闻。阅读过程中,我被深深地吸引了。前辈们的记录,为我再现了那个炮火连天、出生入死的战争年代。 这么多精彩的情节,为什么我们过去出版的历史书没有反映出来呢?1987年军事科学院出版了三卷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这是军事历史研究部集体创作的成果。因为它是正史,要对解放军的发展和战争作权威的论述,要顾及各个根据地、部队,所以只能作宏观的叙述,不能包含很多细节。我突发奇想,我能不能从细节人手,来写解放军的历史呢? 解放战争是中国革命史上最辉煌的一幕。我在读史料时,发现第四野战军的史料最丰富、最细致。不仅因为四野打的仗最多,从东北打到了海南岛。还因为每次战役结束后,各部队都要进行细致的战斗总结,把作战中的经验、教训都原原本本地记下来,打一仗就进一步。当年中共中央指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从各地派往东北的都是精英。这些大秀才们把后方的工作,如土改、剿匪,也都写得深入细致。于是我白天做本职工作,晚上就在办公室边看史料边写作。到1996年,完成了第一部60万字的《东北解放战争纪实》。 当时,我还没有出版过一部专著,在学界是无名之辈。谁肯接受我这部书稿呢?我自不量力,找到了人民出版社。马列国际编辑室的王一禾编审把稿子推荐给了编辑部主任郇中建。他认为有新意,有价值,决定接受,并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田士章先生终审把关。田先生以一个资深老编辑的眼光,给我提出了细致中肯的修改意见,使书稿成熟了许多。但是我还是不自信,第一版以“东方出版社”名义于1997年出版。 《东北解放战争纪实》出版后,许多四野的老同志和后代反响很大,社会效果较好。郇中建先生提议以战区为单位,写一套完整的解放战争史。于是我继续承担了《华东解放战争纪实》和《中原解放战争纪实》。其余三本,《华北解放战争纪实》、《西北解放战争纪实》和《中南解放战争纪实》分别由我的同事袁德金、金立听同志撰写。当这套书出齐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十年。 有读者问我:你写的这三本书,特点在哪里呢?写作过程中有什么心得呢?我认为,我写解放战争,追求的是原创性和历史的细节。 第一,战争是国共双方的大决战,没有事先注定谁就该胜,谁就该败。我们看到的三大战役都是打起来的场面,实际上战前的谋划运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阶段。就辽沈战役来说,双方统帅部的决心都没有错。蒋介石要东北国民党军全部撤离,毛泽东要林彪先打锦州,将卫立煌集团消灭在关外。而卫立煌不肯轻易放弃东北,林彪则担心打锦州会孤军深入,造成被动。为此,毛泽东和林彪商量了半年多,林彪才指挥大军包围锦州。而蒋介石和卫立煌并未惊慌,国民党军部署了廖耀湘的西进兵团和侯镜如的东进兵团,设想让范汉杰坚守锦州,吸住林彪主力,然后两面反包围林彪。如果范汉杰能够坚守一周,黑山或塔山又守不住,战局真的难以预料。但是无论廖兵团还是侯兵团,都没有全力以赴去攻击,而范汉杰仅仅两天就当了俘虏。这说明,上级运筹是一回事,底下执行又是一回事。统帅部的正确决策和各级干部战士的英勇顽强,二者缺一不可。 再者,在战前谋划的过程中,中共中央军委领导和战区指挥员实行了军事民主,上下通气,择善而从。粟裕在谋划淮海战役时,先设想了一个小淮海战役计划,以消灭黄百韬兵团为目标。但是毛泽东高瞻远瞩,让华野与中野合作,打一个消灭国民党军徐州集团的大淮海战役。国民党统帅部在谋划徐蚌会战时,原来准备先动手,取得战略主动权。就在杜聿明准备出征的那天,蒋介石突然改变计划,让他去东北,主动权就这样丢掉了。蒋介石不与部将商量,而且经常越级指挥,使下属莫名其妙,无所适从,与中共领导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第二,战役的过程中,会出现突发的战机和意外的情况,谁抓住了谁胜利,攻克锦州之后,林彪的部队已经疲惫不堪,按常规应该修整。而廖耀湘受到卫立煌和杜聿明的双重命令,一个让他回沈阳,一个让他下营口,廖来回协调,浪费了五天时间。林彪敏锐地抓住战机,命令攻锦部队全力奔赴辽西,在野外消灭廖兵团。各部队跑得吐了血,终于用两条腿追上了机械化的廖兵团,取得了辽沈战役的全胜。淮海战役中,蒋介石见黄百韬兵团覆灭,命令杜聿明集团放弃徐州,南下解救黄维兵团,然后渡淮河南下。华野距离徐州还有两天路程,如果追不上杜聿明集团,刘邓的中野将面临重大灾难。所以粟裕说这是战役中最紧张、最关键的时刻。华野在后面拼命追赶,邱清泉则要求途中休息一天。就这样,华野终于追上并包围了杜聿明集团,为淮海战役奠定了胜局。 第三,解放战争中除了作战,还有许多方面都与战争的胜利密切相关。例如中共的组织工作和解放军的战场政治思想工作,都表现出巨大的能量。我们都知道共产党打的是人民战争,一场战役有无数民工支前,形成声势浩大的场面。但是这些场面是中共的各级组织有序的动员、领导和实施的,就像一部机器,各个零件组合在一起,高速有序运转。而国民党的松松垮垮,无论从组织的能力和凝聚力,都无法和共产党相比。淮海战役结束,国民党18军军长杨伯涛被俘。他在被押解时亲眼看到了后方群众运物资、抬伤员、烧水做饭慰劳解放军的宏大场景。他由衷地叹服了,知道自己的失败不是因为作战,而是共产党有雄厚的群众基础。 在解放战争过程中还有一件大事,就是解放军把百万国民党军俘虏改造成了解放军。怎么能让他们调转枪口呢?我看到了一个华野政治部的小册子《改造俘虏工作的初步总结》,后来才知道是我的老首长奚原写的。从俘虏兵分配下连队,忆苦会启发阶级觉悟,用解放军的优良传统温暖人心,立功运动的奖励提拔,一步一步的思想工作都有实例,活灵活现。争取了人心,才能让他为你作战。在俘虏群中如何区分国民党军官和士兵,又有一套观察和分析的方法,使伪装的国民党军官插翅难逃。看了这些,你不能不佩服解放军政治干部的聪明和细致。改造国民党军俘虏,使双方的实力转换发生重大变化,这比战场上消灭敌人更有效果。这些生动的细节,还有土改、剿匪、城市接管等等,都被我写进书中。 第四,历史中最生动的是人物,人物最生动的情节来自关键时刻。关键时刻最能表现出将帅的才能,把握这些细节,人物就写活了。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几十万国民党军层层堵截。淮河是行进路上最大的障碍。当时国民党军在后面紧紧追赶,中原野战军想架桥已经没有时间。在这个关键时刻,刘伯承亲自到淮河查看水情。他坐着船,拿着竹竿试水深浅。突然他喊到:“可以徒涉呀!”于是10万大军徒涉过了淮河。刘伯承严肃地批评负责侦查的干部:“粗枝大叶害死人,硬是要害死人!”国军随后赶到河边,淮河突然涨水。国民党军将领长叹:“共军运气好。”岂止是运气,千载难逢的机会让刘伯承抓住了,简直如有天助。但是,如果不是刘帅亲临一线,下水调查,这样的机遇能出现吗? 公平地说,国民党军也不缺人才,也有很多能打仗的将领。1947年东北野战军二战四平。被围困的陈明仁顽强死守。战后,王耀武的考察团去四平,写了一个参观报告书,全面再现了四平战斗细节。战斗到了最惨烈的时刻,陈明仁已经没有预备队可用了。情急之下,他把辎重营的马夫派上战场。白发老营长带着马夫们坚守阵地,伤亡惨重后终于等来了援军。这也是很生动的情节,我都引用了。在书中,国民党军一些将领如黄百韬、胡琏、张灵甫、邱清泉,我也给予了客观的描写。但是跟了蒋介石,方向错了,再努力也难逃失败的命运。加上国民党军内部的派系斗争,钩心斗角、见死不救,与解放军的同心协力、顽强奋战,形厩了鲜明的对比。 历史能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生动的情节。读司马迁的《史记》,最经典的就是项羽的破釜沉舟,韩信的背水之战,张良拾鞋,荆轲悲歌。我们今天写历史,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指战员从井冈山到三大战役,同样是跌宕起伏,可歌可泣,精彩故事不知有多少。为什么非要把他们写得那么僵化,为什么不能写出他们的喜怒哀乐,写出他们的真实经历呢?谁都打过胜仗,也打过败仗。你只写胜仗,就让人不信服。如果你把全过程真实反映出来,更能让读者受到教育,历史也还原了本来面目。我的责任就是恢复历史的原貌,辉煌的革命史是由一个一个的细节积累铸就的。 人民出版社的老版本,目前书店已经很难买到。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有意再版这套“解放战争”系列。从《东北解放战争纪实》出版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0年。我也变成了军队退休干部,到上海交通大学从事东京审判课题研究。离开了军事科学院,无法进行大的修订。但是现在看这三本书,依然没有过时,许多史料还是有价值的。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齐书深编审和楼岚岚编辑、马瑞瑞编辑、王继峰编辑,为这套书的再版做了许多修订工作。军事科学院的同志进行了审读,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刘统 2017年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