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统著的《决战(华东解放战争1945-1949)/解放战争系列丛书》讲述了人民解放军在华东战场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也着重介绍了苏中七战七捷、激战孟良崮、向江南进军、百万雄师过大江、战上海等内容。全书以史实说话,披露大量难得一见的史料,文字晓畅,是国内不可多得的解放战争普及读物。
| 书名 | 决战(华东解放战争1945-1949)/解放战争系列丛书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刘统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统著的《决战(华东解放战争1945-1949)/解放战争系列丛书》讲述了人民解放军在华东战场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也着重介绍了苏中七战七捷、激战孟良崮、向江南进军、百万雄师过大江、战上海等内容。全书以史实说话,披露大量难得一见的史料,文字晓畅,是国内不可多得的解放战争普及读物。 内容推荐 历史能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生动的细节。历史人物能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关键时刻的表现。刘统著的《决战(华东解放战争1945-1949)/解放战争系列丛书》中一个个历史细节,告诉你,共产党为什么赢了?共产党是怎么赢的? 目录 第1章 全线出击 第2章 “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第3章 津浦路上争夺战 第4章 阴云笼罩下的“和平” 第5章 苏中七战七捷(一) 第6章 苏中七战七捷(二) 第24章 战略的抉择 第25章 豫东之战(一)攻克开封 第26章 豫东之战(二)血战睢杞 第27章 山东大反攻 第28章 攻济打援 第29章 策动吴化文起义 第30章 红旗插上济南城 第31章 从“下篇淮海”到“大淮海” 第32章 围追堵截黄百韬兵团 第33章 徐东大血战 第34章 “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 第35章 车轮滚滚支前忙 第36章 风雪陈官庄 第37章 向江南进军 第38章 百万雄师过大江 第39章 “紫石英”号事件 第40章 别了,司徒雷登 第41章 战上海 参考书目 华东解放战争各战略阶段国共双方序列表 后记 试读章节 第3章 津浦路上争夺战 1945年底到1946年初,山东部队主力奔赴东北,新四军主力相继北上.我军基本上完成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转移。陈毅元帅总结这个时期的形势是:“抗日战争结束,华东战场起了新的变化。一方面要抽调主力争取东北,山东六个师去了四个,黄克诚带3师也去了,华东的力量有所削弱;另一方面,华东面对上海、南京、徐州,国民党兵力很大,我们要重新组织战场,要统一力量,缩短战线。新四军北上山东,山东、华中两块合成一块;苏南、皖中、两广纵队撤回来,收回五个手指,捏成拳头。这是华东一个很大的特点。”“当时中央决定抽调主力去东北,山东、华中合并,撤回两广纵队、浙东的部队,缩短战线,吸引、分散敌人,进行各个击破,是完全正确的。华东执行是坚决的。” 我们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兼程北上,国民党军队也在平行地与我军赛跑。从抗战胜利以来,蒋介石一边同毛泽东谈判,一边迅速调动兵力沿平汉、津浦铁路北上,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并向解放区进攻。到1945年9月中旬,蒋介石就已经调动了36个军、73个师。其中一部分是国民党嫡系部队,由云、贵、湘、黔出动北上,或由越南海防、海南岛乘船北上。一部分是投降的伪军,蒋介石给他们加委封官,充当进攻解放区的先头部队。在这些调动的国民党军队中,第1l战区副司令长官李延年率12、97、骑2军进占商丘、徐州,准备打通津浦路徐州至济南段。10月,19集团军司令陈大庆率霍守义的12军、廖运泽的骑2军由徐州向济南推进,开路的是由伪军改编的吴化文部第3方面军。李弥率领的8军由海运到青岛登陆。抗战胜利的果实,绝不能让蒋介石轻易夺走。为了阻止国民党军从平汉、津浦铁路北上,中共中央连续发出破路指示。10月15日,刘少奇代表中央起草了《关于在铁路线上消灭和阻止北进敌军的方针部署给各局、各区党委的指示》。在介绍了日本投降两个月来的敌我形势后,指出:“目前华北、华中解放区作战的重心,应放在铁路线上,作战的主要目的是消灭和阻止北进之顽军。” 为了完成破路任务,刘少奇按各军区、军分区所在位置,分片负责,主要破坏津浦、陇海、平汉、正太、同蒲、平绥等几条干线,既要阻挡蒋军北上,又要防止阎锡山、傅作义部对解放区的进攻。但是,刘少奇特别指示不得破坏北宁线的北平至塘沽段,胶济线全线及津浦线徐州至海州段,为的是让投降的日军回国。在非解放区的铁路沿线,“应积极组织破路、袭扰、埋设地雷、翻车和相机打击顽军,务使其不能乘车而必须步行前进”。 刘少奇特别强调:“必须发动广大群众和民兵去进行破坏。凡群众在破路时,所获得的一切铁轨、枕木、电杆、电线及其他东西,均归群众所有,由公家定价收买。其破坏桥梁、道基、水塔、机车及车辆者,则由公家定价奖赏。对于铁路工人和路警,应十分注意联合和解释,其失业者,须加救济,使其参加破路,不反对我军破路。”“凡为我控制之铁路及在可能时,对于高出地面用土垫起之路基,及车站、月台等,均须彻底破坏。所有机车及车辆、行车用具均须彻底毁坏。”① 中央指示一下,各解放区军民闻风而动,在几天时间内,就将铁路扒了个稀烂。南北交通大动脉被切断,火车动弹不得。国民党军队北进的步伐被大大延缓了。与此同时,十万八路军、新四军部队和来自各解放区的干部,正源源不断、日夜兼程奔向东北。这一个月的竞赛举足轻重,共产党人尽管没有飞机、火车,就凭两条腿,硬是走在老蒋之前到了东北。如果没有破路的配合,这个先机是占不到的。P24-25 后记 当年我开始学习历史专业时,从没想到会从事军事历史研究。 1988年我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读完了博士研究生,一个偶然的机会,穿上军装,来到北京西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当时我的工作是《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编辑。 我被带进一个全新的领域,军事历史的研究使我增添了很多新知识,军队的锻炼也把我从一个书生变成了一个军人。我开始喜欢了这份工作。但是,除了日常编辑《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我的科研工作向何处去呢? 当时与我同办公室的是茅海建少校,工作之余我们经常闲聊。他告诉我:军事科学院收藏了大量的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档案,如果有兴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于是,我有空就钻进图书馆,阅读馆藏的军事档案。 当年叶剑英元帅创建军事科学院时,为了编写出权威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做了大量的资料积累工作。各部队都将他们的作战电报、战斗总结、组织编制、后勤、政治工作等方面资料全部上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0年代,各军都编写了自己的军史。编者都是当事人,作战过程记录得非常具体详细。军史历史研究部在60年代编写军战史时,采访了许多高级将领,开了许多座谈会,这些珍贵的史料生动地展示了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艰难曲折。这些原始史料,电报是抄在学生练习本上的,小册子是油印的,总结是手写的。我一边阅读,一边叹服这些前辈,他们的文字如此朴实,故事情节如此生动,绝大多数都是我前所未闻。阅读过程中,我被深深地吸引了。前辈们的记录,为我再现了那个炮火连天、出生入死的战争年代。 这么多精彩的情节,为什么我们过去出版的历史书没有反映出来呢?1987年军事科学院出版了三卷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这是军事历史研究部集体创作的成果。因为它是正史,要对解放军的发展和战争作权威的论述,要顾及各个根据地、部队,所以只能作宏观的叙述,不能包含很多细节。我突发奇想'我能不能从细节人手,来写解放军的历史呢? 解放战争是中国革命史上最辉煌的一幕。我在读史料时,发现第四野战军的史料最丰富、最细致。不仅因为四野打的仗最多,从东北打到了海南岛。还因为每次战役结束后,各部队都要进行细致的战斗总结,把作战中的经验、教训都原原本本地记下来,打一仗就进一步。当年中共中央指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从各地派往东北的都是精英。这些大秀才们把后方的工作,如土改、剿匪,也都写得深入细致。于是我白天做本职工作,晚上就在办公室边看史料边写作。到1996年,完成了第一部60万字的《东北解放战争纪实》。 当时,我还没有出版过一部专著,在学界是无名之辈。谁肯接受我这部书稿呢?我自不量力,找到了人民出版社。马列国际编辑室的王一禾编审把稿子推荐给了编辑部主任郇中建。他认为有新意,有价值,决定接受,并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田士章先生终审把关。田先生以一个资深老编辑的眼光,给我提出了细致中肯的修改意见,使书稿成熟了许多。但是我还是不自信,第一版以“东方出版社”名义于1997年出版。 《东北解放战争纪实》出版后,许多四野的老同志和后代反响很大,社会效果较好。郇中建先生提议以战区为单位,写一套完整的解放战争史。于是我继续承担了《华东解放战争纪实》和《中原解放战争纪实》。其余三本,《华北解放战争纪实》、《西北解放战争纪实》和《中南解放战争纪实》分别由我的同事袁德金、金立昕同志撰写。当这套书出齐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十年。 有读者问我:你写的这三本书,特点在哪里呢?写作过程中有什么心得呢?我认为,我写解放战争,追求的是原创性和历史的细节。 第一,战争是国共双方的大决战,没有事先注定谁就该胜,谁就该败。我们看到的三大战役都是打起来的场面,实际上战前的谋划运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阶段。就辽沈战役来说,双方统帅部的决心都没有错。蒋介石要东北国民党军全部撤离,毛泽东要林彪先打锦州,将卫立煌集团消灭在关外。而卫立煌不肯轻易放弃东北,林彪则担心打锦州会孤军深入,造成被动。为此,毛泽东和林彪两量了半年多,林彪才指挥大军包围锦州。而蒋介石和卫立煌并未惊慌,国民党军部署了廖耀湘的西进兵团和侯镜如的东进兵团,设想让范汉杰坚守锦州,吸住林彪主力,然后两面反包围林彪。如果范汉杰能够坚守一周,黑山或塔山又守不住,战局真的难以预料。但是无论廖兵团还是侯兵团,都没有全力以赴去攻击,而范汉杰仅仅两天就当了俘虏。这说明,上级运筹是一回事,底下执行又是一回事。统帅部的正确决策和各级干部战士的英勇顽强,二者缺一不可。 再者,在战前谋划的过程中,中共中央军委领导和战区指挥员实行了军事民主,上下通气,择善而从。粟裕在谋划淮海战役时,先设想了一个小淮海战役计划,以消灭黄百韬兵团为目标。但是毛泽东高瞻远瞩,让华野与中野合作,打一个消灭国民党军徐州集团的大淮海战役。国民党统帅部在谋划徐蚌会战时,原来准备先动手,取得战略主动权。就在杜聿明准备出征的那天,蒋介石突然改变计划,让他去东北,主动权就这样丢掉了。蒋介石不与部将商量,而且经常越级指挥,使下属莫名其妙,无所适从,与中共领导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第二,战役的过程中,会出现突发的战机和意外的情况,谁抓住了谁胜利。攻克锦州之后,林彪的部队已经疲惫不堪,按常规应该修整。而廖耀湘受到卫立煌和杜聿明的双重命令,一个让他回沈阳,一个让他下营口,廖来回协调,浪费了五天时间。林彪敏锐地抓住战机,命令攻锦部队全力奔赴辽西,在野外消灭廖兵团。各部队跑得吐了血,终于用两条腿追上了机械化的廖兵团,取得了辽沈战役的全胜。淮海战役中,蒋介石见黄百韬兵团覆灭,命令杜聿明集团放弃徐州,南下解救黄维兵团,然后渡淮河南下。华野距离徐州还有两天路程,如果追不上杜聿明集团,刘邓的中野将面临重大灾难。所以粟裕说这是战役中最紧张、最关键的时刻。华野在后面拼命追赶,邱清泉则要求途中休息一天。就这样,华野终于追上并包围了杜聿明集团,为淮海战役奠定了胜局。 第三,解放战争中除了作战,还有许多方面都与战争的胜利密切相关。例如中共的组织工作和解放军的战场政治思想工作,都表现出巨大的能量。我们都知道共产党打的是人民战争,一场战役有无数民工支前,形成声势浩大的场面。但是这些场面是中共的各级组织有序的动员、领导和实施的,就像一部机器,各个零件组合在一起,高速有序运转。而国民党的松松垮垮,无论从组织的能力和凝聚力,都无法和共产党相比。淮海战役结束,国民党18军军长杨伯涛被俘。他在被押解时亲眼看到了后方群众运物资、抬伤员、烧水做饭慰劳解放军的宏大场景。他由衷地叹服了,知道自己的失败不是因为作战,而是共产党有雄厚的群众基础。 在解放战争过程中还有一件大事,就是解放军把百万国民党军俘虏改造成了解放军。怎么能让他们调转枪口呢?我看到了一个华野政治部的小册子《改造俘虏工作的初步总结》,后来才知道是我的老首长奚原写的。从俘虏兵分配下连队,忆苦会启发阶级觉悟,用解放军的优良传统温暖人心,立功运动的奖励提拔,一步一步的思想工作都有实例,活灵活现。争取了人心,才能让他为你作战。在俘虏群中如何区分国民党军官和士兵,又有一套观察和分析的方法,使伪装的国民党军官插翅难逃。看了这些,你不能不佩服解放军政治干部的聪明和细致。改造国民党军俘虏,使双方的实力转换发生重大变化,这比战场上消灭敌人更有效果。这些生动的细节,还有土改、剿匪、城市接管等等,都被我写进书中。 第四,历史中最生动的是人物,人物最生动的情节来自关键时刻。关键时刻最能表现出将帅的才能,把握这些细节,人物就写活了。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几十万国民党军层层堵截。淮河是行进路上最大的障碍。当时国民党军在后面紧紧追赶,中原野战军想架桥已经没有时间。在这个关键时刻,刘伯承亲自到淮河查看水情。他坐着船,拿着竹竿试水深浅。突然他喊到:“可以徒涉呀!”于是10万大军徒涉过了淮河。刘伯承严肃地批评负责侦查的干部:“粗枝大叶害死人,硬是要害死人!”国军随后赶到河边,淮河突然涨水。国民党军将领长叹:“共军运气好。”岂止是运气,千载难逢的机会让刘伯承抓住了,简直如有天助。但是,如果不是刘帅亲临一线,下水调查,这样的机遇能出现吗? 公平地说,国民党军也不缺人才,也有很多能打仗的将领。1947年东北野战军二战四平。被围困的陈明仁顽强死守。战后,王耀武的考察团去四平,写了一个参观报告书,全面再现了四平战斗细节。战斗到了最惨烈的时刻,陈明仁已经没有预备队可用了。情急之下,他把辎重营的马夫派上战场。白发老营长带着马夫们坚守阵地,伤亡惨重后终于等来了援军。这也是很生动的情节,我都引用了。在书中,国民党军一些将领如黄百韬、胡琏、张灵甫、邱清泉,我也给予了客观的描写。但是跟了蒋介石,方向错了,再努力也难逃失败的命运。加上国民党军内部的派系斗争,钩心斗角、见死不救,与解放军的同心协力、顽强奋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历史能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生动的情节。读司马迁的《史记》,最经典的就是项羽的破釜沉舟,韩信的背水之战,张良拾鞋,荆轲悲歌。我们今天写历史,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指战员从井冈山到三大战役,同样是跌宕起伏,可歌可泣,精彩故事不知有多少。为什么非要把他们写得那么僵化,为什么不能写出他们的喜怒哀乐,写出他们的真实经历呢?谁都打过胜仗,也打过败仗。你只写胜仗,就让人不信服。如果你把全过程真实反映出来,更能让读者受到教育,历史也还原了本来面目。我的责任就是恢复历史的原貌,辉煌的革命史是由一个一个的细节积累铸就的。 人民出版社的老版本,目前书店已经很难买到。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有意再版这套“解放战争”系列。从《东北解放战争纪实》出版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0年。我也变成了军队退休干部,到上海交通大学从事东京审判课题研究。离开了军事科学院,无法进行大的修订。但是现在看这三本书,依然没有过时,许多史料还是有价值的。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齐书深编审和楼岚岚编辑、马瑞瑞编辑、王继峰编辑,为这套书的再版做了许多修订工作。军事科学院的同志进行了审读,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刘统 2017年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