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正义的代价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劳伦斯·李默尔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记录两位律师历经十四年艰辛将煤矿业大亨梅西公司老板绳之以法的故事,读来令人振奋。

唐·布兰肯西普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一直是梅西公司的老板,他的企业经营着为美国近半的电力公司提供原料的煤炭产业,然而,财富和影响力对于他和他的公司来说还不够,他们计划迫害潜在的公司和个人,只要他们对梅西公司构成威胁,罔顾法律购买西弗吉尼亚的审判官,并且完全无视煤业的行业安全标准,从而酿成了成千上万的矿工无畏地殒命。

劳伦斯·李默尔著的《正义的代价》是一部关于公司腐败的振奋人心的真实故事。

内容推荐

企业贪婪,司法腐败,政府不作为……商业精英与权力精英共谋,践踏普通人的生活。正义是否还在?

两名维权律师,一位出身社会底层、一位出身律师世家,维护司法公正的信念,使他们走到一起。然而,他们的对手却是煤炭帝国掌门人布兰肯希普。

在这起历时十四年、历经峰回路转又一波三折的诉讼中,商业帝国如何与法官和公权力勾结,挤压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无视百姓的权利乃至生命,践踏司法的公正?

《纽约时报》知名记者劳伦斯·李默尔,在庭审纪实作品《正义的代价》一书中,全方位呈现美国县法院、州上诉法院和联邦最高法院的审判现场,追踪布兰肯希普煤炭帝国发家史,讲述美国大企业利用巨额资金操纵地方法院法官选举、干预司法公正,以及最高法院力挽狂澜的故事。

目录

各章提要

主要人物

第一部分

丛林法则

第二部分

无法想象的世界

第三部分

收购风波

第四部分

金钱与权力联姻

第五部分

风波再起

第六部分

翻案

第七部分

黎明时分

第八部分

一切都是幌子

第九部分

为正义而战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丛林法则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你必须接受丛林法则……

如果法官都能够被收买,就没有什么公正可言了。

1

2009年3月3日,在黎明前的几个小时里,正值晚冬时节,天气寒冷逼人,托尼娅·哈特菲尔德(Tonya Hatfield)蜷缩着身子站在黑魃魃的美国最高法院大楼外面。往年的这个时候在华盛顿特区,樱桃花都该要开放了。可是今年,这座城市却迎来了一场八英寸的降雪。工作人员已将法院围的积雪铲除干净。哈特菲尔德爬上四十四级台阶,来到了法院正门,那里已经有三个人在排队等候参加上午的开庭。

年过四十的哈特菲尔德身上穿着厚重的大衣,手上戴着皮手套,但脚上的鞋子无法抵御近乎零度的严寒。因为着急赶在大雪封路之前到达华盛顿特区,结果从西弗吉尼亚州南部的家中出发时,她匆忙间忘记穿上冬季御寒的靴子。现在,鞋子里的脚趾已经冻得麻木了。

哈特菲尔德以前只来过一次华盛顿。当时,她还是十一年级的学生,满怀兴奋之情,憧憬着美国民主精神的圣地。她是矿工的女儿,从小接受的教育使她相信,当其他所有的办法都行不通时,法庭还可以帮助穷人在有钱有势阶层面前伸张正义。心中怀着这样的信念和理想,哈特菲尔德离开了位于西弗吉尼亚州吉尔伯特(人口只有四百一十七人)的家,前往肯塔基大学法学院求学。拿到学位后,她回到家乡吉尔伯特,开设了自己的律师事务所。然而多数时候,她办理的都是些人身伤害之类的小案件、房地产决算案件、遗嘱赠予类案件以及其他的法律事务。

哈特菲尔德的初衷,是想要运用法律手段来为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伸张正义。然而,她办理的案件每次只会与那些高官显贵不痛不痒地擦身而过。她认识到,在明戈县,煤炭公司已经有效地控制了政治体系,因此,存在种种严重贪腐和不公正的乱象也就不可避免了。对于像她这样的年轻律师来说,受理这样的诉讼案件无外乎是一次又一次的徒劳抗争而已,所以哈特菲尔德曾经一度考虑离开这个行业。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她遇见了匹兹堡律师布鲁斯·E.斯坦利。当时,她正在办理一起牵涉到两名矿工在煤矿死亡的案件,斯坦利是她的合伙律师,而涉事煤矿就隶属于阿巴拉契亚最大最有实力的梅西能源公司。

斯坦利鼓励哈特菲尔德一定要坚定从业信心。此后,她一直坚守在律师这个行业里,没有再产生退出的念头。今天早晨,她顶风冒雪驱车三百六十英里,赶来旁听斯坦利接手的另外一起涉及梅西公司的案件。对于斯坦利来说,这也是他首次进入最高法院。斯坦利作为记录律师可以轻而易举地踏进最高法院的大门,但是哈特菲尔德并不想麻烦他去帮自己弄一张参加上午十点庭审的通行证,她打算同其他人一起排队碰碰运气。

此刻已是黎明时分,哈特菲尔德抬头仰望四层楼高的法院大楼,镌刻在佛蒙特大理石外墙面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几个大字映入眼帘。即便有幸进入法庭参加庭审,她也不敢相信,自己能够目睹最高法院的法官将那句话践行到她朋友的案件审理中,因为,果真如此的话,司法行为将得到重新定义,其影响范围不只是西弗吉尼亚州受制于煤炭资源的法律体系,而且也将波及整个美国的每一个法庭。

等候在最高法院外面的哈特菲尔德冻得瑟瑟发抖。两英里外,西奥多·B.奥尔森(Theodore B.Olson)正驾车穿行在城市中空无一人的街道上。这位六十八岁的律师身穿厚实的羊毛外套,一边开车驶过这权力走廊,一边在头脑中思考着几个小时后他将在最高法院进行辩论的案件。

奥尔森浓密的栗色头发颇有里根的风范,看不到其中哪怕半点花白的痕迹,脸部具有典型的男性特征。在陪审团面前,他的这张面孔可能很有男性魅力。但是今天上午,这样的魅力却不会对他有什么帮助,因为他要面对的陪审员是最高法院的九位法官。奥尔森的公众形象非常谦逊内敛,可作为律师,他需要处理最为棘手的法律问题,因此他的内心深处是极其自尊和自负的。在最高法院,律师们只有半个小时时间来进行案情陈述,官司的输赢就在区区几分钟里见出分晓。

P15-17

序言

矿工们生命中最大的麻烦,就是他们的宿命思想。

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在西弗吉尼亚州南部的煤矿工作过一段时间。那是在1971年,当时我读了哈里·考迪尔(Harry Caudill)的《夜幕降临坎伯兰》一书。在他的笔下,对肯塔基州东部阿巴拉契亚高原的民众遭受剥削、贫困潦倒生活的描写堪称经典。他们的人生中,贫穷和苦难随处可见,然而细细品味,却也不乏某种坚毅和真实的特质蕴含其中。我知道,这些特质在我自己的人生中是缺失的,于是,我放弃了自己位于曼哈顿西区的寓所,驱车南下,前往西弗吉尼亚州,希望创作出以那个地区和人民为主题的作品。

当时,煤炭行业正值多事之秋,乱象纷呈。1969年,改革派候选人约瑟夫·“乔克”·雅布隆斯基(Joseph "Jock" Yablonski)竞选矿工联合会主席失利,在自家床上被枪杀,同时遇害的还有他的妻子玛格丽特和他们二十五岁的女儿夏洛特。这次谋杀给煤炭行业留下了恐惧和猜疑的阴影。直到四年后,矿工联合会主席安东尼·“托尼”·博伊尔(Anthony "Tony" Boyle)因雇凶谋杀雅布隆斯基被定罪,这种情况才有所好转。

我来到西弗吉尼亚州南部的时候,主张改革的“民主矿工”组织正在开展运动,意在接管贪污腐败的工会。同时,煤炭公司也在紧张地提防着所谓的外来煽动者挑动矿工闹事。在那里,我唯一的社会关系是一位朋友的朋友,他在贝克利经营一家家具店。贝克利人口一万六千人,是西弗吉尼亚州中南部最大的城镇。这位朋友告诉我,若真想了解这个世界,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当煤矿工人。

矿工联合会和威斯特摩兰煤炭公司同意我到矿井工作,前提是,我不能告诉任何人自己是记者,而且我的写作内容只能涉及矿工工作本身,不能涉及工会政治。第二天,我来到贝克利城外被称为埃克尔斯六号的矿井上班,我的班次是大夜班,时间从午夜到次日早晨八点。

当上矿工的第一天夜里,我按时赶到更衣室。矿工们上班前在那里换上工作服,下班后在那里冲洗掉身上的煤尘。我到那儿的时候,正赶上第二班矿工离开矿井。身穿崭新的工作裤和绿色长袖衬衫,头戴崭新的黑色头盔,我看上去就是个不折不扣的新手。当我和同班次的其他矿工乘电梯下降到一百五十英尺深的竖井中时,心里非常紧张。1914年,从我工作的矿层下行三百英尺处,曾经发生过一次爆炸,一百八十六名矿工在那次事故中丧生,那是西弗吉尼亚州采矿史上第二大矿难。十年后,又发生了一次爆炸,这次十九人遇难。

那之后这个矿井没有再发生过如此严重的事故。不过,矿工们在每次下井之前,都会把写有自己名字的锡制标签挂到更衣室的布告板上;当他上完班回到地面上,再把自己的标签摘下来。如果矿工被困井下或是死于事故中,这块八角形的金属片就能够告诉人们,井下被困和遇难的都有谁了。

矿工在井下工作一辈子,平均能赶上三到四次重大事故,事故有时会严重到矿工必须休养一段时间。当矿工退休时,他们往往会罹患黑肺病而咳喘不已。这种病就是由于长期大量吸入煤尘所致,病人往往身体虚弱,痛苦不堪。即使没有患上黑肺病,矿工也会患上其他疾病而缩减寿命。

尽管面临种种风险,对于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的普通人来说,煤矿的工作仍然可以让他过上体面的生活。此外,当时男人们赚大钱的途径还有一种,那就是离开他们热爱的山地,到底特律的汽车装配线上找份工作。

我告诉大家,我之前是纽约北部汽车修理厂的机修工,来到此地是因为我需要工作养家糊口。而大家对我的解释深信不疑,原因就在于此。一个男人丢下他看重的一切,去陌生的地方谋生,他们认为这样的做法合乎情理,不足为奇。可以这样说,几乎从我在煤矿的第一个夜班开始,矿工们就接纳了我,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这很重要,因为如果人们不喜欢你,那么你很可能就呆不长。

如今,矿工初次下井之前必须接受为期一周的安全教育。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可没有为矿工上岗提供这样的准备工作。新来的矿工要依赖同班组的前辈传授自我保护的办法。比如,如何避开头顶上悬着的明线以免触电;再比如,如何系紧鞋带以免鞋带卷进传送带把人也绊倒在传送带上,轻则皮肉受伤,重则丢掉件命。

……

布兰肯希普是美国煤炭行业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巨头。他是在阿巴拉契亚地区煤炭行业每况愈下、一蹶不振的背景下开始起家的。当时的西弗吉尼亚州迫切需要出现新的领导者,来帮助该州实现新的转型。煤炭行业未来的预期越糟糕,布兰肯希普的权势反而越加牢固。十多年来,似乎只有这两位匹兹堡的律师做了些有实际意义的事情,对布兰肯希普控制西弗吉尼亚州和煤炭行业的局面起到了阻碍作用。为了把公平正义带进美国的这个角落,两位律师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司法诉求。

在美国,许多人都认为西弗吉尼亚人属于另类民族,他们地处偏远,不值得给予关注。斯派克电视台曾经制作过一套关于西弗吉尼亚煤矿的电视系列节目,节目编辑在影像下方增加了字幕,让人感觉矿工们讲的都是晦涩难懂的外语。

但是,我在理解他们的语言方面从来没有感到困难。因此,我驱车前往西弗吉尼亚州,重新踏人那个多年前我就曾了解过的世界。行驶在山路上,我不停地回忆起那些多年前与我共事过的矿工。在我看来,矿工们生命中最大的麻烦就是他们的宿命思想。他们经常会怀着碰运气的念头去做那些不安全的事情,其实他们知道不应该这样做。他们认为,假如糟糕的事情终将发生,那么无论你做什么或者你采取什么样的预防措施,这些事情还是会发生;既如此,那就不妨按照自己的意愿想怎样做就怎样做。

斯坦利的父兄都曾经是矿工。与我曾经共事过的每一个矿工一样,他也是地道的西弗吉尼亚的儿子。但是,斯坦利却丝毫不为山区的宿命论所累,福西特也是如此。两位律师竭尽自己的全部精力和能力,与布兰肯希普进行斗争。不论处于多么绝望、多么孤立无助的境地,他们都拒绝放弃。在这里,我要讲的就是他们的故事。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0:4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