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全国拥有“中华老字号”最多的城市,现有“中华老字号”180家,本地的“老字号”也有40多家。上海形成都市不过一百多年,在中国算不上是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这么多的“老字号”,和其独特的发展历程是分不开的。贾彦著的《上海老品牌》选择五六十个最具代表性的上海老品牌,以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图片,图文并茂地还原这些上海老品牌的发展之路。
| 书名 | 上海老品牌 |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上海是全国拥有“中华老字号”最多的城市,现有“中华老字号”180家,本地的“老字号”也有40多家。上海形成都市不过一百多年,在中国算不上是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这么多的“老字号”,和其独特的发展历程是分不开的。贾彦著的《上海老品牌》选择五六十个最具代表性的上海老品牌,以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图片,图文并茂地还原这些上海老品牌的发展之路。 内容推荐 无论是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还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精神,打造了众多曾经为国人耳熟能详的品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的冲击和城市的转型,很多上海老品牌面临经营危机,有的不断突破寻求复兴,有的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贾彦著的《上海老品牌》试图追随历史的脚步,选择五六十个最具代表性的上海老品牌,以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图片,图文并茂地还原这些上海老品牌的发展之路,以点亮城市的名片,唤起国民的记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梳理和分析,力图为上海进一步的创新发展提供智慧和力量。 目录 前言 家庭“三大件” “蝴蝶”缝纫机:从持家到生活 昔日“凤凰”堪比“奔驰” 万斤粮求买一辆“永久”自行车 “上海”手表:“中国第一名表” 被瑞士行家青睐的“钻石”手表 “华生”电扇:送来夏日里的清凉 “海鸥”归来复刻经典 “三五”时钟:那个年代的家庭必备 老底子老味道 “杏花楼”月饼:“海上第一饼” “大白兔”:全世界销量最多的奶糖 “点心状元”王家沙 “上海有一家红房子西菜馆” 红色沙龙“梅龙镇” 怀旧“石库门”成就高大上 “泰康”:南京路上的食品老店 “老正兴”:让本帮菜走出上海 “真老大房”的来龙去脉 “正广和”:百年蝶变 荤菜素做“功德林” “梅林”罐头曾是香港餐馆首选 “佛手”:最早的国产味精品牌 “光明”棒冰:童年的味道 沪上最老牌西点“凯司令” 曾经辉煌的纺织业 “三枪”:射击冠军创立的内衣品牌 “414”毛巾:高档生活的代表 尼克松总统用过的“凤凰”毛毯 “恒源祥”:摘六项吉尼斯纪录 “民光”被单:家的温馨记忆 “海螺”:打造中国衬衫专家 “开开”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响当当的上海制造 “江南”:承载中国海洋梦 “上海”:见证国产汽车艰辛路 “双钱”:唱响中国制造 “飞鹰”刀片的兴衰 “白猫”:新中国第一包合成洗衣粉 中华情铸就“中华”牙膏 出身名门的“美加净”牙膏 让PLAYBOY女郎相中的“飞跃”鞋 “回力”鞋:助女排奥运夺冠 “美加净”:昔日美妆第一品牌 彭丽媛出访国礼“百雀羚” 国民文具“中华”铅笔 “英雄”钢笔的英雄事 百岁“龙虎”建造百年“清凉王国” 百年“信谊”基业长青 雷允上:向国家捐献“绝秘配方” “红双喜”:与世界冠军结缘 与中国画家共同成长的“马利”颜料 最好卷烟品牌“中华”诞生记 跨越百年的时尚 明星青睐的“王开照相” “老凤祥”金银技艺百年传承 “星火日夜”:全国首家24小时商店 “鸿翔”:曾为英国女王制作结婚礼服 干洗大王“正章” “培罗蒙”:海上西服的代名词 “朵云轩”:铸就商海艺术神话 “蓝棠”:开私人定制之先风 和平饭店:演绎上海滩百年传奇 永安百货:旧上海最上档次“公司” 布业老店“三大祥” 后记 试读章节 万斤粮求买一辆“永久”自行车 朱叶慧 1949年底,伴随着新中国成立,“永久”牌自行车诞生。 政治色彩太浓“熊球”改“泵久” 生产“永久”牌自行车的上海自行车厂,前身是1940年由日本人在上海东北角唐山路上开办的“昌河制作所”。作为当时上海第一家自行车厂,该厂主要生产26英寸“铁锚”牌自行车。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管了这家工厂,改生产“扳手”牌自行车。1949年5月上海解放,工厂获得新生。 军代表接管工厂后的第二天,原本中断了将近一年的生产即行恢复。厂里决定放弃使用“扳手”商标,于是请专业人员重新设计一枚新商标。当时受苏联的影响,新设计出来的商标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画面上一只北极熊站在地球顶端,熊即代表苏联,地球即为整个世界,寓意共产主义一定要在全世界胜利。商标起初定名“熊球”牌,后经反复讨论,取“熊球”谐音“永久”,并在商标最终定稿上增加了“永久牌”三个红字。这是“永久”自行车的第一个商标。此后至今,商标图案和“永久”的字形曾变化多次,但“永久”两字却一直使用至今,成为上海乃至全国人民心中铭记不忘的老牌子。 “泵久”二八大杠启领天下先 从诞生之日起,“永久”自行车即敢为天下先,开始铸造品牌辉煌。1952年,“永久”自行车年产量已近3万辆,占当时全国自行车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同时打开了出口渠道,开始走向世界。 1954年,上海自行车厂接下第一机械工业部交付的制造公制标定车的任务。仅用一年时间,厂里就完成标定车公制标准,其中涉及230个零件、1000多道工序,技术文件达416份,范围涉及机械加工、压力焊接、化工以及包装等诸多领域。这一标准统一了国内自行车零部件的名称和规格,也为自行车零部件的通用和互换创造了条件。1956年,我国第一辆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全公制标定型自行车——“永久”28英寸。PA型男车(也就是众所周知的“永久”二八大杠)制成,并于同年投入大批量生产。 在“永久”二八大杠后,永久厂创新不断,在国产自行车研制领域屡创第一,填补多项空白。1957年5月,我国第一辆全公制26英寸31型轻便自行车问世,并首次开创男式、女式车款,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1958年底,国产第一辆公路赛车在永久厂试制成功。首批投产的“永久”8l型公路赛车经各项试验和检验,均达到或超过设计标准或要求。上海自行车队在第一次全运会上就选用这款车,获得团体第一。1962年5月,永久厂开始研制更符合农村载重性能要求的自行车。这款ZA51型载重车正式问世后,被农民称为“不吃草的小毛驴”,广受好评。同年10月和12月,永久厂又分别试制成功102型轻型摩托车和我国第一代邮电车。1965年,我军第一支自行车队也采用了永久厂研制生产的特制军用自行车。 高价票 多卖粮只为买“永久” 改革开放后,永久厂继续坚持创新,不断试制生产新产品,并积极走向世界。1979年研制出的,SC67型公路赛车,经美国专业检测机构检测,产品质量完全符合该国安全质量标准。日本自行车从进入美国到打开销路花了近20年时间,而我们的产品却只花很短时间就“过关”了。SC67型车在国外引起强烈反响,时任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的老布什还特意和夫人骑了“永久”车在天安门金水桥畔拍照留念。至1989年,“永久”自行车已远销美、加、德、日等50多个国家,产品累计出口400多万辆。 20世纪80年代,上海人结婚时兴“三转一响”,“永久”自行车就是其中“一转”。在那个凭票供应的年代,即便有钱也未必能买到一辆“永久”车。一辆普通自行车价格在160元左右,最好的PAl3型车则要更高一些,而在黑市上一张“永久”车票竟然要卖到100元。这可比当时刚工作的大学生五六十元的月工资要高得多了。许多人因买不起或买不到“永久”车,甚至选择买一堆“永久”车配件来自己组装成车。 “永久”车不仅在上海本地很“吃香”,在全国也很有影响力。轰动全国的“永久村”试点即为一例。1981年秋,湖北《孝感报》报道了湖北应城农民杨小运提出超额交售2万斤公粮只求买—辆“永久”自行车,应城县委、县政府不仅答应其要求,还同时决定全年超卖万斤粮食的农户都供应—辆“永久”车的事情。《人民日报》予以转载。时任永久厂厂长王元昌得知“多卖粮只为买永久”后,即写信给《人民日报》,承诺在完成212.5万辆年生产计划的基础上增产1200辆,满足应城县的相关需求。很多职工加班加点干,当年10月中旬即将精心制造的1200辆“永久”车送往应城,受到应城人民热烈欢迎。正是通过此事,永久厂开始在应城县试点建立“永久村”。到1985年底,全国共建成22个“永久村”,11500位农民成为“永久村民”。 落低谷 “泵久”车涅蕖重生 “永久”车年产量最高的年代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数量达到每年340万辆。1993年10月,永久厂经批准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自行车行业最早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企业之一。不久又开始在上交所挂牌交易。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由于遭受欧美国家对中国自行车反倾销、五金交家电统购统销取消等事件,以及外来品牌进入中国大陆、国民出行交通工具日趋多样等原因,在整个行业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永久”车步入“低谷”。 2001年,上海民企中路集团入主“永久”,占有54%·股份并对其进行重组。“永久”车重获活力。2002—2004年,“永久”车连续三年实现全国内销第一,其产品种类也因适应市场新需要而更加多元化。特别是近年来公共自行车的出现,给“永久”车带来了市场新空间。 时代在变,作为一种出行工具,自行车不再像几十年前那样独步天下,但其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近年来日益得到大众特别是年轻人的青睐。“永久”自行车不仅是上海乃至全国人民的美好记忆,在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的合力下,这个与新中国同龄的“上海制造”工业老品牌必将永永远远,天长地久。P11-14 序言 《上海老品牌》缘起一次“触网”之作。2014年初,我们与上海东方网合作开设历史频道,旨在通过网络,宣传上海的历史,“上海老品牌”即为首批选题之一,撰写的90多篇文章在网上发表后,得到普遍关注和好评,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解放网等主流媒体都进行了转载。受此鼓励,同时也是出自对上海老品牌的一份热爱之情,我们觉得有必要将其进一步编撰成书。因此,选取了其中的60篇“精华”补充修改完善,并征集了大量历史图片,配编了“品牌大事记”等相关要素,终于在2016年付梓出版。 上海是全国拥有“中华老字号”最多的城市,现有“中华老字号”180家,本地的“老字号”也有40多家。上海形成都市不过一百多年,在中国算不上是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这么多的“老字号”,和其独特的发展历程是分不开的。 开埠以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上海从一个小县城逐步发展成全国的工商业中心,在远东也享有盛誉。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上海肩负着“服务全国”的重任,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有“半壁江山”之称,地位举足轻重,特别是轻纺工业产品,“上海货”一度就是“高档货”的同义词。改革开放再次使上海从“后卫”走向“前沿”,艰难褪去“工业城市”的外衣,转型于构建“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定位。 从上海的城市发展来说,虽几经转型,却可谓辉煌不断,时至今日,上海依然是中国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但若谈及老品牌,则非能够一语定论。 20世纪上半叶,上海老品牌迎来第一个辉煌期。一方面,作为近代中国最早被迫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城市之一,上海是外国资本进驻中国的主要据点;另一方面,外国工业的投资和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很多民族品牌,或是在洋货一统天下的夹缝中崭露头角,或是在轰轰烈烈的国货运动中发展壮大,抑或是在与洋品牌的营销对垒中完胜而出。而江海通津、华洋杂处的贸易环境,又促进了百货业、医药业、食品业、服装行业等一批商业老字号的诞生。 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是上海老品牌的第二个辉煌期。当时的上海已是一座有相当基础的工业城市,配套协作条件好,科技力量强,但缺乏自然资源。在“全国一盘棋”的方针下,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活保障得到中央的关心和全国各地的有力支持。而上海,也凭借它的有利条件为全国输送了大量工业产品,其中以缝纫机、手表、自行车为代表的“老三件”领先全国。据统计,上海产的缝纫机一度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二,手表占到全国的十分之九,上海调出的各种日用百货工业品占全国市场供应总量50%以上。当下许多国人对“上海货”的记忆,大都源于这一时期。 20世纪80年代末期特别是90年代以后,在国内新兴品牌和外资品牌的“内外夹击”下,上海老品牌进入衰落与复兴的时期。面对经济战略、支持环境和消费选择的巨大变化,有的老品牌及时转变观念抓住机遇,有的维持经营业绩平平,有的却成为存在的多余。 品牌之于一个国家或城市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好比我们现在说到美国会想到“苹果”和“微软”,过去说到上海会想到“永久”自行车和“海鸥”照相机一样。品牌是标志,是一个地区形象乃至实力的象征和说明。 然而,品牌又不等同于商标,它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最有效的“契约”,包含市场之外建立的长久信任。这就使得老品牌在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之间有更加两难的选择。一方面,过去的好产品积累的好口碑不应放弃;另一方面,新的时代产生新的需求和风尚,若要跟得上市场变化,必须与时俱进。 历史不应负重前行。尽管上海老品牌目前的生存状况并不尽如人意,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成功之道”。比如很多老品牌糅合了西方元素和东方的消费习惯,质量过硬是人们对“上海货”的普遍共识,这是对“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的生动诠释。又比如在制造业基础薄弱、对外依存度低的情况下,上海品牌能屡创奇迹,体现了那个年代“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强烈的主人翁精神和特有的激情。 对于企业来说,年代不同境遇不同,可以借鉴却无法复制,唯有精神,积淀成为激励后生的力量。因此,我们在选取“老品牌”时,并不完全限于今天比较成功的品牌,甚至也有个别已经消失的品牌。我们希望不仅可以从中反映企业的兴衰变奏,亦能管中窥豹反观时代之大势。我们更希望,饱经岁月洗礼的上海老品牌能够始终成为上海的“品牌”。 是为前言。 后记 本书的编写,得到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现代上海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徐建刚主任从立项到出版付出大量心血,并审读了全书;18位作者力求穷尽史料,数易其稿;尹伟中、马婉、姚吉安、张丽燕4位同事不辞辛苦,为图片征集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此外,由衷感谢为本书提供宝贵图片资料的新华社上海分社、中共杨浦区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上海美加净日化公司、中国第一铅笔有限公司、上海红双喜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上海王开摄影有限公司和上海实业马利画材有限公司。感谢对相关史料进行认真核实的上海雷允上制药有限公司和上海龙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本书所收录品牌的相关文字内容均来自公开出版物和品牌官网,部分图片来自《海派经典——中华老字号集萃》(上海市经济委员会编)、《上海市出口名牌》(上海市人民政府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编)、《辉煌的跨越上海工业50年》(上海市经济委员会编)、《上海经济(1949一1982)》(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经济》编辑部编)、《上海工业遗产实录》(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上海广告》(上海画报出版社)、《上海制造:1950-一1960年代》(秦风老照片馆编)、《上海老工业》(吴辰、陈海汶编)等书。因水平有限,本书难免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6年6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