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地区,是现在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等错综复杂关系的一个重要聚焦点。大国关系、地区安全、民族宗教矛盾乃至各种文明的激荡碰撞,都在这个地区充分展示与体现。应当说,目前的各种体现是在深厚的历史积淀上表达出来的。人类文明发展史是一个大历史进程,各种历史力量运动其间,各种正能量与负能量也在其间此消彼长。 要充分了解中东地区的这些历史积淀,必须要有对这个地区的历史、社会、文化、民族、宗教等问题的尽可能完整的了解。
《肥沃的新月地带诸国史(610-2000)/中东国家史》由哈全安著。
| 书名 | 肥沃的新月地带诸国史(610-2000)/中东国家史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 作者 | 哈全安 |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东地区,是现在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等错综复杂关系的一个重要聚焦点。大国关系、地区安全、民族宗教矛盾乃至各种文明的激荡碰撞,都在这个地区充分展示与体现。应当说,目前的各种体现是在深厚的历史积淀上表达出来的。人类文明发展史是一个大历史进程,各种历史力量运动其间,各种正能量与负能量也在其间此消彼长。 要充分了解中东地区的这些历史积淀,必须要有对这个地区的历史、社会、文化、民族、宗教等问题的尽可能完整的了解。 《肥沃的新月地带诸国史(610-2000)/中东国家史》由哈全安著。 内容推荐 “肥沃的新月地带”指地中海东岸与波斯湾北岸之间的狭长区域,包括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巴勒斯坦、以色列,是中东世界的心脏之所在。“肥沃的新月地带”诸国大多是诞生于奥斯曼帝国废墟之上并普遍经历西方殖民主义委任统治的新兴国家,却具有悠久的文明传统。 《肥沃的新月地带诸国史(610-2000)/中东国家史》由哈全安著。 目录 中东国家史概述 前言 第一章 伊拉克史 一、伊拉克王国的建立 二、君主制时代的国家与政党 三、伊拉克共和国的诞生 四、复兴党政权的兴起 五、萨达姆政权的内外政策 六、海湾战争后的国际制裁与国内局势 七、经济与社会的进步 第二章 叙利亚史 一、叙利亚共和国的诞生 二、议会民主制框架下的多党政治 三、复兴党政权的建立与阿萨德时代的内外政策 四、经济与社会的进步 第三章 黎巴嫩史 一、黎巴嫩共和国的兴起 二、战后黎巴嫩共和国的政治走向 三、经济与社会的进步 第四章 约旦史 一、约旦哈希姆王国的形成 二、侯赛因国王的统治 三、经济与社会的进步 第五章 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史 一、1948年中东战争前的巴勒斯坦 二、巴勒斯坦解放运动 三、以色列的政党政治与议会选举 四、以色列的社会结构与经济生活 五、中东和平进程 本书引用的参考文献 索引 试读章节 1258年蒙古军攻陷巴格达后,伊拉克相继沦为蒙古人的伊儿汗国和帖木尔帝国、土库曼人的白羊王朝和黑羊王朝以及波斯萨法维王朝的属地。 1639年·奥斯曼帝国军队征服伊拉克,进而将伊拉克划分为巴士拉、巴格达和摩苏尔三个行省,隶属于伊斯坦布尔的苏丹。英国人曾经将伊拉克称作土耳其人的阿拉比亚,区别于阿拉伯人的阿拉比亚即阿拉伯半岛。” 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伊拉克在诸多方面表现为明显的差异性和多元性。以摩苏尔为核心城市的伊拉克北部地区与安纳托利亚东部以及叙利亚北部联系密切,以巴格达为核心城市的伊拉克中部地区扼守叙利亚与伊朗之间的传统商路,以巴士拉为核心城市的伊拉克南部地区则是波斯湾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奥斯曼帝国对于伊拉克的控制程度不及对于尼罗河流域和叙利亚的控制程度,伊斯坦布尔苏丹的权力局限于巴士拉、巴格达和摩苏尔三座核心城市。广袤的乡村和沙漠旷野构成逊尼派阿拉伯人、什叶派阿拉伯人以及库尔德人部族的势力范围,政治生活具有浓厚的血缘色彩,国家制度与部族组织的密切结合构成伊拉克政治生活的明显特征,欧莱玛和苏菲教团亦有相当广泛的政治影响。 奥斯曼帝国的军事封邑曾经分布在巴格达周围以及北部摩苏尔和基尔库克一带,1800年时所剩无几。” 19世纪中叶即自坦泽马特时代开始,伊斯坦布尔的苏丹逐渐强化对于伊拉克的直接控制,巴格达总督穆罕默德。拉希德(1852-1857年在任)、纳米克(186l-1868年在任)和米扎特帕夏(1869-1872年在任)的统治权力明显扩大,传统部族势力开始被纳入国家的框架。 2 伊拉克作为地中海与印度洋之间的重要陆路通道,是英国与奥斯曼帝国、俄国、德国激烈争夺的场所。英国在伊拉克的外交使团。17世纪始建于巴士拉,1810年迁至巴格达。1868年,英国开通巴格达和巴士拉与印度之间的邮政联系。英国在伊拉克的势力扩张构成英属印度殖民地统治的延伸,经济渗透则是一战之前英国在伊拉克扩张势力的主要方式。 20世纪初石油的发现,加速了英国在波斯湾扩张的步伐。一战爆发后。英国与奧斯曼帝国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展开角逐。1914年11月,英军在法奥登陆,占领巴士拉。1917年3月,英军占领巴格达,进而控制巴格达以北的基尔库克一带。1918年11月,英军不顾土耳其政府的反对,占领摩苏尔。至此,英军控制伊拉克大部,只有靠近土耳其和伊朗边境的东北部山区以及包括纳杰夫和卡尔巴拉在内的少数什叶派地区尚处于英军的控制之外。 1918年一战结束后,伊拉克被纳入英属印度殖民当局的管辖范围·英国政府专员阿诺德·威尔逊成为统治伊拉克的最高长官。1920年4月,根据圣雷莫会议通过的协议,英国政府以国际联盟的名义在伊拉克建立委任统治制度。 3 1920年初·叙利亚爆发反对法国委任统治的民众运动,进而波及伊拉克。1920年3月,伊拉克的民族主义者在大马士革召开大会,宣布伊拉克独立。拥立麦加沙里夫(即哈希姆家族首领)侯赛因之子阿卜杜拉作为伊拉克国王。②同年4月,伊拉克爆发反对英国委任统治的民众运动,结束英国政府的异教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成为伊拉克民众共同的政治目标,现代伊拉克民族主义初露端倪。在巴格达和伊拉克南部,逊尼派阿拉伯人与什叶派阿拉伯人同仇敌忾。5月,巴格达举行反对英国委任统治的民众运动,逊尼派阿拉伯人与什叶派阿拉伯人一度组成政治联盟,推举15人作为代表,与阿诺德·威尔逊谈判,要求结束英国政府对于伊拉克的委任统治,遭到拒绝。6月,一名什叶派部族长老拒绝向英国当局纳税,遭到囚禁。随后,在什叶派宗教领袖阿亚图拉设拉兹的号召下,伊拉克中部及南部爆发什叶派的民众起义。纳杰夫和卡尔巴拉成为反英起义的中心。与此同时,库尔德人在北部发动起义。10月,英军镇压什叶派的起义,占领纳杰夫和卡尔巴拉。6000名伊拉克人和400名英军及印度士兵丧生。 1920年10月·佩尔希。考克斯取代阿诺德·威尔逊,出任伊拉克专员,着手起草宪法。筹集伊拉克人组成的临时政府,邀请巴格达的逊尼派长老阿卜杜勒·拉赫曼·凯拉尼主持由英国当局任命产生并由英国专员控制的内阁。 P22-P24 序言 “中东”一词源于西方殖民扩张的时代背景,原本具有“欧洲中心论”的历史痕迹和政治色彩。自19世纪50年代开始,英属印度殖民当局将介于所谓“欧洲病夫”奥斯曼帝国与英属印度殖民地之间的伊朗以及与其毗邻的中亚和波斯湾沿岸称作中东,用于区别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近东和包括东亚诸国在内的远东。1900年,“中东”一词正式出现于英国的官方文件,进而为西方列强普遍采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退出历史舞台,所谓近东与中东之间的政治界限不复存在,中东随之逐渐成为泛指西亚北非诸多区域的地缘政治学称谓,包括埃及、肥沃的新月地带、阿拉伯半岛在内的阿拉伯世界以及土耳其和伊朗,则是中东的核心所在。 中东地区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高原、山脉与大河流域构成基本的地貌形态。高原、山脉与大河流域错综相间的地貌分布,导致截然不同的经济活动与生活方式的长期并存。高原和山区大都地广人稀,适合牧养牲畜的经济活动。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和尼罗河水流量充沛,河水流经之处形成人口分布相对稠密的定居社会。游牧群体与定居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贯穿着中东历史的进程。 中东作为东半球的地理中心所在,地跨亚非欧三洲,处于地中海、黑海、里海、红海、阿拉伯海以及波斯湾、阿曼湾、亚丁湾、亚喀巴湾、苏伊士湾诸多水域的环绕之中,是联结印度洋与大西洋的桥梁和纽带,堪称“两洋三洲五海之地”。自古以来便是东方与西方之间相互交往的重要通道。黑海与爱琴海之间的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地中海与红海之间的苏伊士运河、红海与亚丁湾之间的曼德海峡、阿曼湾与波斯湾之间的霍尔木兹海峡,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中东诸地不仅在自然环境方面差异甚大,其人口构成亦极为复杂。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导致中东人口分布的复合结构和多元色彩,“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可谓闪米特一含米特语系、印欧语系和阿尔泰语系诸多分支的共同家园。闪米特一含米特语系、印欧语系和阿尔泰语系的不同分支皆曾生活在“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在中东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留下各自的印记。不同文明的汇聚与冲突。构成中东历史的鲜明特征。统治民族的交替出现,无疑是中东历史长河的突出现象。伴随着诸多统治民族的相继兴衰,统一与分裂的政治格局频繁更替,向心倾向与离心倾向长期处于激烈抗争的状态,政治疆域经历剧烈的变动过程。 2 中东地区的文明具有十分久远的历史传统,幼发拉底河一底格里斯河流域中下游即美索不达米亚堪称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美索不达米亚的北部称作亚述,南部称作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的北部称作阿卡德,南部称作苏美尔。欧贝德人亦称原始幼发拉底人,是巴比伦尼亚地区的早期居民。大约自公元前4300年起,苏美尔人进入巴比伦尼亚南部地区。公元前3500年开始,苏美尔人城邦渐露端倪,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序幕由此徐徐拉开。继苏美尔人之后,阿卡德人于公元前24世纪登上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舞台,两河流域进入闪米特化的时代。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者是阿摩利人。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一前1750年在位)当政期间,巴比伦王国的疆域囊括整个巴比伦尼亚地区。亚述地处美索不达米亚的北部山区,亚述城邦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国王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约公元前744一前727年在位)当政期间,亚述人统治着北起乌拉尔图(小亚细亚半岛东部)、南至巴比伦尼亚、西起地中海东岸、东至扎格罗斯山西麓的广大地区。公元前7世纪,伽勒底人兴起于巴比伦尼亚,进而取代亚述人成为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者。伽勒底人建立的政权称作新巴比伦王国,是为古代西亚闪米特人文明的最后阶段。 …… 约旦位于肥沃的新月地带西部和阿拉伯半岛北侧,在地理上构成阿拉伯高原的自然延伸,谷地、山区和沙漠呈南北走向,自西向东呈平行和错落的地貌状态。约旦谷地北起约旦河支流雅姆克河,南至亚喀巴湾,水源充足,人口稠密,农业发达。城市众多。东部沙漠位于阿拉伯沙漠与伊拉克沙漠之间,水源匮乏,地广人稀,贝都因人居多。约旦哈希姆王国的领土原本包括约旦河西岸和约旦河东岸两部分。其中约旦河东岸旧称外约旦,约旦河西岸位于巴勒斯坦的东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以色列占领约旦河西岸。1988年。约旦国王侯赛因宣布中断与约旦河西岸地区的法律和行政联系。1994年,约旦河西岸成为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的管辖区域。目前,约旦哈希姆王国的领土局限于约旦河东岸。约旦位于阿拉伯世界的腹地。绝大多数人口为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少数民族包括塞加西亚人、车臣人、亚美尼亚人和土库曼人。 地理意义上的巴勒斯坦位于地中海与约旦河之间。地处肥沃的新月地带西端。与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黎巴嫩、叙利亚相邻。巴勒斯坦西部的地中海沿岸地势低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人口稠密。加列利山、撒玛利亚山和朱迪亚山位于巴勒斯坦的北部,山间谷地构成巴勒斯坦重要的农业区域。约旦河西岸位于巴勒斯坦东部,《圣经·旧约》称之为朱迪亚,水源充沛,农业发达。南部的内格夫沙漠气候炎热,水源匮乏,人烟稀少。以色列国位于巴勒斯坦:以色列国的居民绝大多数为犹太人,亦有少量的阿拉伯人。“耶路撒冷”系希伯莱语,意为和平的去处,阿拉伯人称之为古德斯,意为圣城。萨赫莱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以及哭墙和圣墓大教堂,浓缩着耶路撒冷悠久的历史和宗教传统。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