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先贤与中国(1伟大生命的千姿百态)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小川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民族的先贤们生存极饱满,每一秒都充盈着张力,就像大树的年轮,一圈圈长得坚硬如铁。工业文明伟大的创造力伴随着难以测量的破坏力。生活趋于模式化和碎片化,“单向度的人”可能会愈演愈烈。如果价值虚无化、无聊加刺激的生存蔓延开来,那么,生命的意义就只剩下长度了。

《先贤与中国(1伟大生命的千姿百态)》是作者著名作家刘小川的散文集,将对现代性展开剥茧抽丝的追问,全书以文化、政治和军事先贤为主,也会涉及科技、宗教、经济领域的佼佼者,以及民间隐而未彰的的英雄好汉。

内容推荐

民族的先贤们为什么活得精彩?什么是人的深度生存?什么是人的多样化?什么是低沸点、足以持续万年的美好生活?《先贤与中国(1伟大生命的千姿百态)》作者著名作家刘小川创造性地使用史学、文学、现象学、人类学、心理学等手段,深入解读先贤故事,分类提炼先贤特质,用中国先贤的生命精华,引领读者运用先贤智慧辨认当下,充盈正气,走出精神性危机。只有读懂先贤的生存细节,才能真正领悟中国智慧。

目录

卷一 炼

 孔子周游列国,状如丧家之犬

 庄子失业编草鞋

 陶渊明扔官帽,辗转乞讨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清照:“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曹雪芹:“举家食粥酒常赊”

 鲁迅先生的八块银元

 毛泽东:“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卷二 食

 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魏武帝曹操:“食不过一肉,衣不用锦绣”

 怀素和尚吃鱼吞肉

 好吃嘴苏东坡:“啖美河豚,值那一死”

 王安石“吃政治”

卷三 色

 孔子见南子

 曹孟德猎艳的劲头与发动战争的动机

 光棍儿诗人兼基层小官白居易与《长恨歌》

 李商隐:“全家罗袜起秋”

 苏东坡:“佳人相见一千年”

卷四 智

 张子房的道家之智

 汉高祖刘邦的瞬间之悟

 军事天才韩信:少一智,灭三族

 赵匡胤的战略性决断

卷五 勇

 西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

 嵇康的勇

 韩愈的勇

 陆游斗杀猛虎

卷六 义

 李广、李敢、李陵与司马迁的生命冲动

 李白迁葬吴指南

 苏东坡出狱第三天,冲风冒雪归葬文同

 卓契顺、巢谷与苏东坡

卷七 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陆游:“为善不辞心力,为学只争朝夕”

 鲁迅:“浪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

 少年毛泽东读书时的一个念头

卷八 游

 庄子的逍遥游

 杜甫的另一面:齐鲁燕赵,裘马轻狂

 李贺的昌谷

 李贺揖别韩愈:“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

 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卷九 狂

 阮步兵的白眼

 李太白之最狂

 怀素狂,张旭颠

 晏几道:“醉拍春衫惜旧香,天将离恨恼疏狂”

 辛弃疾:“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卷十 饮

 且说头号酒鬼刘伶

 王导丞相不善饮,为何要烂醉如泥?

 醉翁欧阳修,酒坛子张方平

卷十一 美

 屈原:美政,美辞,美姿容

 郗璇与王羲之:“极品”夫妻,数十年氤氲调畅

 美神李煜

 曹雪芹:美得叫人心酸

 毛泽东:“战地黄花分外香”

卷十二 爱

 诗佛王维:“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李煜与大周后

 纳兰容若:情之滔滔大回流,堵塞全身所有的毛细血管

 邓丽君:农耕文明最后的歌手

卷十三 德

 尧舜故事

 诸葛亮为何厌恶曹操,忠于刘备?

 东晋王导丞相之盛德

 司马光卖马

 高太后的“不”

卷十四 孝

 宋代大孝子朱寿昌

 王安石丁忧的日子

 苏轼和他的幼子苏过

 岳飞的孝与忠

卷十五 钱

 孔子、庄子、孟子对金钱的态度

 刘邦大言不惭,自称贺万钱,空手得娇妻

 岳飞:“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则太平也”

卷十六 逝

 庄子的死而复生

 陶渊明为自己写挽诗

 苏东坡之死

 岳飞之死

 蒲松龄“倚窗危坐而溘然以逝”,窗外盛开着腊梅花

后记

试读章节

孔子周游列国,状如丧家之犬

大约公元前496年,五十五岁的孔夫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十多年,从胡子花白游到须眉尽白,舟车劳顿几万里。他想寻找一个理想国,推行他梦寐以求的周礼,重建秩序,结束天下纷争,回归尧舜之道。大视野清晰,大方向明确,后人概而言之:至圣先师洞悉了分久必合的历史潮流。也许农耕文明与汉语文化有此强大的凝聚力。

中华民族有个不变的方向,朝着大一统。

孔夫子率领一群各具本领的弟子,长途颠簸,从一个诸侯国到另一个诸侯国。有时吃得很好,有时饿得心慌。夫子块头大,又食不厌精,吃东西讲规矩,慢条斯理。颜回吃饭也慢,也许他的肠胃不大好。善于经商的子贡吃相优雅。膀大腰圆的子路一口半张饼,很快吃完了,溜到僻静处剔牙,模样惬意。《礼记》有规定,不可当众剔牙。

孔子先后在卫国待了三年多,卫灵公供他美宅美食美器,“俸米六石”,最终决定不再用他,用委婉的方式打发他。有一天,卫灵公盯着空中的大雁不吭声,孔子守在旁边说呀说呀,嘴唇翻累了,舌头麻木了,卫灵公仍在看大雁,鼻孔朝天,鼻息吹髯。于是,夫子知趣,次日卷铺盖,带了众弟子走人。

一些弟子沮丧,有牢骚,而老师出帝丘(今属河南)的城门,只一声轻叹。孔夫子这几十年,经历了太多的坎坷与磨难。据说这位儒家圣人生下地来奇丑,父亲差点不要他,大妈二妈以及九个姐姐、一个残废哥哥,难见好脸色。小时候他怪可怜的,脏活累活啥都干,“多能鄙事”,伙伴们还欺负他。长大了,不讲道理的子路不止一次揍他……

传道的车驾摇摇晃晃朝着远方,“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中原大地,荆楚大地,齐鲁大地,圣人的马车一天天旧了,咿咿呀呀,日行百十里,夜宿鸡毛小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体弱的弟子骑瘦马,孔武有力者步行,一个个对未来抱着憧憬。

一脸菜色的颜回体力跟不上,总是掉队,有一次他走丢了好几天,同学们急坏了,劳神费力把他从荒野中找回来。老师说:回啊,还以为你死了呢。

颜回躬身奉告:老师还健在,弟子不敢死。

师生间的这一简单对话,遂成两千五百年之经典。尊师重道由此生焉。

宋国是孔子祖先的封地,孔子对宋国很有感情。可是他不远千里跑到宋国一看,傻眼了。民不聊生,贵族和官员十分嚣张,奢靡之风大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宋国的大夫司马桓魋给自己造巨型石头棺材,造了三年未完工,石匠死掉几个,采石工和搬运工死伤不计其数。孔圣人气得胡须乱飘,诅咒司马桓魋:这种人死了,还不如早点烂掉得好!

圣人咒人死,死了还要早点烂掉,这是仅有的一次。  下人颠颠地传消息,司马桓魋暴跳如雷。孔子在宋国都城的一棵大树下向弟子讲礼仪,桓魋怒气冲冲赶来,挥舞短柄利器砍断大树,想把孔子砸死。殊不知,年逾六旬的孔子高度敏捷,闪开了。早年他是御、射的高手,干劳力的粗活一点不含糊,可能还打过架。不过,今人拍武侠片成瘾,恨不得把孔子拍成驾快车、弯弓射大雕的武林宗师。

孔子逃走了,一路上不疾不徐。桓魋带兵追杀,旷野尘土飞扬。弟子们非常焦急,催促老师:赶快逃吧,司马桓魋追上来可就没命啦。孔夫子捋须而笑,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老天爷赋予我品德,桓魋能把我孔丘怎么样呢?

孔圣人的大无畏真是活灵活现,凶险的时刻不忘为人师表。

不久前他路过匡地,被匡人误认为是另一个长人阳虎,围困五天五夜,差点丢了性命。阳虎是鲁国首望之族季桓子的大管家,也是身长九尺,杀过不少匡人。孔子被匡人当作阳虎,弟子们莫名其妙地混战一场,坚守了五天,请人调解才得以脱身。

司马桓魋未能追上来,孔夫子跑掉了,到了安全的地方,暗暗松了一口气。

孔子率领的这支传道队伍,摆脱了凶神恶煞的司马桓魋,且行且歌向郑国,对郑国又抱有信心。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队伍走散了。孔门弟子尊敬老师,却也自由自在各行其是。也许师生走散发生过若干次,也许圣人自驾游,兴来狂奔一通,把自己给弄丢了。他站在郑国都城的东门外东张西望,原本长长的脖子伸得更长,宽大的额头直冒虚汗,平日里“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舒坦惬意貌)的形象一扫光,失魂落魄,无精打采;又几个时辰不走开,仿佛立地要生根。巨腿长臂加上一颗硕大的脑袋,“立尽斜阳”。

夫子为啥不走开呢?他要等众弟子。等到半夜三更也要等。

郑国的人纷纷赶来看稀奇,好事者把孔夫子上上下下端详了,点评说:这个大脑袋长人怪得很,恐怕有九尺高……

子贡在城里匆匆寻找老师,大街小巷都找遍了,躲进角落里喘口气,摆正了衣冠,擦掉满脸的冷汗,寻思沿街再去找。有书生模样的郑人告诉子贡:东门外城墙下立着一个长人,额头像尧,脖子像皋陶,腰部以下比大禹短了三寸,一副狼狈不堪的形状,活像一条丧家犬。

郑国的书生连比带划,好像他亲眼见过尧舜禹似的。

子贡等不及听完,拔腿往东门跑。边跑边想:生得奇形怪状的长人,除了老师还有谁呀?老师咋又像一条丧家犬呢?难道九尺高的老师腿短吗?

陕西出土的汉代孔子、老子像,都有几分像外星人。

子贡在东门外找到老师,激动不已,扑上去呜咽,像孩子找到父亲;又支支吾吾讲了几句,孔子一听乐了,捋须笑道:郑国人说得对呀,我确实像一只丧家犬。

老师形如丧家的大犬,弟子们则如同流浪的小犬,从鲁国出发,奔向卫国、宋国、郑国、陈国、齐国、赵国、楚国……兜售仁义道德的学说,推广周礼三千,磨破嘴皮子,碰了无数的硬钉子软钉子。各诸侯国都忙于打仗或准备打仗,各利益集团忙着抱团或斗争,任凭孔子把遥远的尧舜和周公说到天上去,人家只关心眼皮子底下的实际问题。由此可见,现代糟糕的实用主义有它古代的源头。孔夫子咬定周公不放松,开端性地彰显了伟大的理想主义。百余年后的孟子豪迈宣称:“虽千万人吾往矣。”

宋国的庄子、楚国的屈原也是理想主义的开端性人物。华夏几千年文明史,理想主义始终是一面大旗,实用主义的滥觞不足以长期占上风。

P2-5

序言

自序

我很小的时候就对古代人物感兴趣,觉得他们太有趣了,个个面目生动,故事十分精彩。数十年来,我读了几百本写人物的书,脑子里装满了各类先贤的生存细节,从春秋战国到现当代,这些巨人仿佛活在我身上,年复一年亲近我,启迪我,指点我。我上街或是吃饭,他们也会突然闪现在我的思绪中:某个细节从历史的深处跳出来,情景历历在目。生存细节,是的,正是细节带出人物的整体形象与风范,带出中国历史的波澜壮阔。有些人物的生存细节甚至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影响了民族的兴衰。

瞄准人物的细节,或曰抓住生命的片断,捕捉刹那间的生命电闪,逼近他们的喜怒哀乐,展示其不可复制的丰富性。--我能做到吗?我能向司马迁的《史记》看齐,寥寥几笔就让人物活灵活现吗?试试看吧。本书以文化、政治和军事先贤为主,也会涉及科技、宗教、经济领域的佼佼者,以及民间隐而未彰的的英雄好汉。

生命是要讲强度的,生存要讲密度。本书唯一的目标,是尽我之所能,调动历史学、现象学、人类学、心理学、文学等手段,提取历史长河中的庞然大物的生命精华。

海德格尔环环相扣的生存论阐释,也许能让我进入人物的血液,切入历史的脉动。当年我在四卷本《品中国文人》的后记中写道:“不进入中国历代文人海洋般的生存实事,思之弹跳就缺了一大基点。我的弹跳散落在四十篇文字当中,也许不无思的气息吧。”眼下这个书写民族先贤的系列,以二十来个承载历史文化比较集中的汉字作基点,尽可能拢集人物的方方面面,使之血肉丰满,立体呈现。第一部写五十个人物,七十多篇文章,平均每篇约五千字。有些源头性的人物如孔子、庄子等,篇幅多一些。

笔者多年来孜孜以求的,是纯正的汉语表达。牢记德国大师的叮嘱:“少一些哲学,多一些思想的细心;少一些文学,多一些文字的保养。”

把活生生的华夏传统带到当下,前提是要辨认当下。不知今,焉知古?

民族的先贤们为什么活得精彩?盖因他们的生存极饱满,生命中的每一秒钟都充盈着张力,就像大树的年轮,一圈圈长得坚硬如铁。农耕文明几千年,中国人的本土性生存,乃是道德、风俗、审美的三位一体。生活之意蕴层笼罩着城市与乡村。工业文明两三百年,伟大的创造力伴随着难以测量的破坏力。就个体而言,由于分工太细,个体的体量缩小,生活趋于模式化和碎片化,“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可能会愈演愈烈。如果价值虚无化,如果无聊加刺激的生存模式蔓延开来,那么,生命的意义就只剩下长度了。

而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更令人担忧。危险在逼近,警钟已敲响。工业文明要懂得回望悠久的、质朴的、敬天畏地的农耕文明,否则,麻烦大了。  庄子的洞见直指现代生活的稀缺智慧:“物物,而不物于物。”人要驾驭物质,而不是相反。兴奋度是衡量人类一切生存质量的首要指标,兴奋一辈子而少消耗,少伤物,其中有华夏民族之大智慧存焉。本书将对现代性展开剥茧抽丝的追问。

我们回到常识吧,并且发问:什么是深度生存?什么是人的多样化?什么是低沸点的、足以持续一万年的美好生活?

回思中国历代先贤,也是为了在回行中获得一段助跑,以跃入今天,朝着明天。

后记

这部书酝酿十余年,写了一年半。还是每天早晨六点过开始干活,中午收工,写下千余字。写不快的。文字如同深山溢出的小溪,淙淙流过。游走运思之际,享受着水声、水花和水光。这年头到处都在嚷嚷快,我们且来文火煮茶,较量慢工夫。

有一部分文章写于峨眉山之半庐,半庐位于半山腰,海拔一千二百米,水和空气都是好的,月亮是童年熟悉的金月亮。“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陶潜)农人任大爷、鲁大伯,他们舒展的笑容、幽默的谈吐,跟城市人是不一样的。劳作一辈子,笑得那般开朗。你惦记他,他就惦记你:任大爷托人带给我一些山中的核桃李子板栗,我送他眉山永寿镇河滩地的烟叶。他叼着烟杆子,绕道来半庐聊天,一面收拾新开的菜地,扶正小树苗,有一句无一句的,像山里吹不定的穿林风,像飘浮山头的淡淡的云。

中国毕竟幅员辽阔,地域的差异维系了生活的差异。差异在,生活的意蕴就在。

鲁大伯说,1976年,峨眉山连下了四十八天的鹅毛大雪。这些年,山中的雪少多了,变暖,是否已经不可逆转?眉山的最后一大场鹅毛大雪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隆冬像阳春,腊月开遍三月花。再过几天,巴黎开全球气候变化大会,第二十一届。那么多坐专机的显赫政要,扯皮扯了二十届。美国人长期拒签《京都议定书》和世界文化多样性条约……

不说这些人,孟冬且进山。

生活的韵味儿要留下一些才好。冰川不要年年退缩。

大地,我们的大地。子孙万代的大地。

生态文明纳入了国家战略。

写人物,我的理想是因人物的不同,文章的风格自然而然产生变化,风格与人物对接。努力了几年后,发现了这种努力。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一条望不到尽头的绵绵长路。但努力获得了方向,人物固有的特殊神韵会在某种程度上显现出来,比如孔子不是孟子,李白不是李煜,更不是李贺。“重要的是培养对差异的敏感”(福柯),培养敏感的过程颇复杂,岔道歧途太多。敏感无止境。精神轨迹的探索颇似深山老林的探险。海德格尔尚且将《存在与时间》标识为“思到中途”,我辈努力再努力,窥得几条林中小径足也。

汉语的国度,老子和庄子的国度,也许对西方大哲的生存论阐释有某种先天的亲近。

唯有精神的强大者才有更多的精神记忆,强大者的物质记忆也闪烁着精神之光。

就我自己的阅读印象而言,欧洲和俄罗斯的普通人,对他们的民族先贤比较了解。而汉字门槛高,历代的经典著述浩如烟海,持续回思的难度大。中国的人物传记尚欠发达,海量的网络信息又来搅局。文化的传承、生活智慧的传承都是问题。反之,传播的空间也大,有待拓荒的处女地随处可见。学者、老师、作家,社会各阶层的洞达之士,共同来开拓。

如果将来有十分之一的人对民族先贤们心里有数,获得部分历史能量,那么,民间的价值系统会趋于稳固,人的多元、生活的多元尚可期待。

这个系列计划写三部,二百二十多篇文章,近一百三十个标志性人物。“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孔子),尽我之所能吧,点点滴滴地做。第一部围绕着十六个汉字展开,另外几个字,陆续呈现于后面两部。每个字都是华夏历史的铀矿。

宝山越挖越高,宝藏的后面有着更多的宝藏。

后两部的人物,将增加墨子、孙子、荀子、信陵君、范蠡、西施、商鞅、汉文帝、张骞、郦道元、华佗、曹植、赵云、关羽、庞统、葛洪、谢安、支遁、谢灵运、唐太宗、玄奘、惠能、魏征、颜真卿、吴道子、杜牧、岑参、孟浩然、赵普、宋仁宗、寇准、包拯、范仲淹、范镇、范纯仁、苏序、苏洵、苏辙、程夫人、沈括、佛印、辩才、黄庭坚、秦观、米芾、吴文英、宗泽、姜夔、朱熹、成吉思汗、朱元璋、唐伯虎、金圣叹、柳如是、李渔、罗贯中、吴承恩、胡雪岩、郑板桥、八大山人、王国维……现当代人物,大约有孙中山、章太炎、林语堂、齐白石、张大千、朱自清、徐志摩、戴望舒、冼星海、阿炳、熊十力、梁思成、林徽因、雷锋、钱学森、钱锺书、黄宾虹等。

历代人杰,万千巨峰耸峙,笔者的阅读范围和目力都有限,尚乞诸领域的方家指教。

小城相对安静。窗含“东坡岛”三千亩湿地公园。

写作强化了感觉,延伸了思绪,书房里也能蹦蹦跳跳,“天风海雨逼人”(苏轼)。兴奋年复一年,没有消耗多少能源,也没有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对写作的激情保持警惕,反观自身的固化,并且要意识到:这是一件永远做不完美的事情。强行军和慢工夫都是作家的日常功课。前者有如奔跑足球场,后者类似下围棋,打太极。

瞬间的直觉,通盘的考虑……

窗外下雨了,这场雨该有些冬天的滋味了吧。

内子王秀华认真看着书稿,这一幕如同二十年前。她以旁观者的清醒,赞赏或是持异议,有时十分钟打来几个电话。儿子刘寅贡献了本书的副题……这一层就带过吧。

想想云蒸霞蔚的峨眉仙山,想想远近的素心人,抽烟,喝茶,美食,音乐,小酒,远足与乒乓球。欣悦无处不在。生活照单全收。衷心感谢作家出版社的编辑袁艺方女士以及本书的装帧设计视觉共振的潘振宇先生。

后记就这样吧。

刘小川

2015年11月下旬改于眉山之忘言斋

再改于2016年3月1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9: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