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玉洁著的《周姐姐讲成语故事(史记列传卷2)》中,将出现“众口铄金”“泰然自若”“不经之谈”“因人成事”“平步青云”“明珠暗投”“一字千金”等成语,以及和这些成语相关的战国时期具有影响力的张仪、邹衍、孟尝君、申春君、信陵君、范雎、廉颇、蔺相如、鲁仲连、屈原等人的故事。这些古人曾经影响过他们那个时代,在战国曲折离奇的国与国之间的纷争,人与人之间的纠葛中,这些人物所经历的事情各不相同,却都被镌刻进了历史。他们的很多故事借助成语而流传,成语也因他们的故事而有了典故。
| 书名 | 周姐姐讲成语故事(史记列传卷2) |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 作者 | 周玉洁 |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周玉洁著的《周姐姐讲成语故事(史记列传卷2)》中,将出现“众口铄金”“泰然自若”“不经之谈”“因人成事”“平步青云”“明珠暗投”“一字千金”等成语,以及和这些成语相关的战国时期具有影响力的张仪、邹衍、孟尝君、申春君、信陵君、范雎、廉颇、蔺相如、鲁仲连、屈原等人的故事。这些古人曾经影响过他们那个时代,在战国曲折离奇的国与国之间的纷争,人与人之间的纠葛中,这些人物所经历的事情各不相同,却都被镌刻进了历史。他们的很多故事借助成语而流传,成语也因他们的故事而有了典故。 内容推荐 周玉洁著的《周姐姐讲成语故事(史记列传卷2)》以司马迁的《史记·列传》为蓝本,详解出自“列传”的经典成语,挖掘成语的典故出处,以历史人物故事诠释成语内涵。通过简明易懂的《史记》成语故事,梳理历史脉络。让小读者通过阅读成语故事了解相关国学知识、理解成语、走近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精粹。本书不仅是一本让小读者领略《史记》精妙,为中小学生打好历史知识基础的工具书,还是一本妙趣横生的成语故事集。 目录 《史记》 张仪列传篇 瞋目切齿、众口铄金 张仪说服魏王与秦国结盟 坐山观虎斗 陈轸劝秦惠王坐观韩魏之战 樗里子甘茂列传篇 泰然自若、息壤在彼 秦武王与秦将甘茂为攻韩立约 孟子荀卿列传篇 不经之谈、赤县神州 邹衍推出新学说 束帛加璧 梁惠王厚礼赠高人 高门大屋 齐王为贤才建高楼大厦 孟尝君列传篇 鸡鸣狗盗 孟尝君在门客的帮助下逃离秦国 掉臂不顾 三千门客离孟尝君而去 平原君虞卿列传篇 毛遂自荐、脱颖而出 毛遂向平原君推荐自己 因人成事、三寸之舌 毛遂说服楚王救赵 魏公子列传篇 修身洁行 侯嬴拒绝信陵君的厚礼 一言半辞 信陵君窃符救赵 引车卖浆 信陵君礼贤下士 春申君列传篇 物至则反、五合六聚 申春君上书秦昭王 三千珠履 春申君的门客穿戴奢华 范雎蔡泽列传篇 危如累卵 范雎死里逃生离开魏国 平步青云、擢发难数 范雎举出须贾的三条罪状 睚眦必报 范雎恩仇必报 乐毅列传篇 君子绝交不出恶语 燕国功臣乐毅弃燕投赵 四战之国 燕王喜不听劝阻攻赵大败 廉颇蔺相如列传篇 价值连城、完璧归赵 蔺相如出使秦国 负荆请罪、刎颈之交 廉颇和蔺相如成为生死之交 纸上谈兵 徒有虚名的将军赵括 田单列传篇 出奇无穷 田单出奇制胜打败燕军 鲁仲连邹阳列传篇 辞金蹈海 贤士鲁仲连为赵国出力分文不取 如胶似漆、明珠暗投 邹阳在狱中上书梁孝王 屈原贾生列传篇 泥而不滓、随波逐流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屈原 吕不韦列传篇 奇货可居 吕不韦当上秦国宰相 一字千金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试读章节 瞋目切齿、众口铄金张仪说服魏王与秦国结盟 ·听故事 张仪是战国时期的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人。他和苏秦都曾拜在兵学大师、纵横家鬼谷子的门下,学习兵学和游说之术。 苏秦学成后,投奔到赵王手下,为赵王游说六国形成合纵联盟,以抵御秦国。 张仪学成后,也去游说诸侯,但张仪却没有得到诸侯们的信任。那时,苏秦在赵王的资助和安排下已开始了游说六国的计划。苏秦害怕秦国攻打赵国和其他诸侯国,破坏了他的合纵计划,他想找个合适的人先去稳住秦王。 当苏秦得知张仪也在各国游说,却还没被诸侯任用,他就暗中派了一个门客送给张仪财物和车马,促成了张仪去拜见秦国的君主秦惠王。 秦惠王任用了张仪。正当张仪与秦惠王策划攻打诸侯时,苏秦暗中指派的那个门客才告诉张仪说,他之所以供给张仪财物车马促成他的秦国之行,正是受苏秦的指派。因为苏秦害怕秦国攻打赵国,所以想请张仪在被秦惠王重用后,能阻止秦国攻打赵国。 张仪答应了门客,他向门客表达了对苏秦的感激之情,并承诺他不会与秦惠王谋划攻打赵国。 公元前328年,张仪在秦国担任了国相。在当了四年国相后,张仪又担任了秦国的将军。 又过了两年,秦惠王为了达到拉拢魏国,让魏国臣服于秦国的目的,免去了张仪的国相职务,指派张仪去魏国。 秦惠王三年(公元前322年),张仪在魏国担任了国相,但实际上他仍是秦惠王派往魏国的一个卧底。张仪到了魏国后,屡次提出请魏惠王与秦国连横结盟的建议,但魏惠王没有采纳。 张仪在魏国一等就是四年,他一边暗中拿着秦王给的丰厚赏赐,一边促成魏惠王与秦国交好,但直到魏惠王去世,张仪也没有达到他的目的。 魏惠王去世后,魏襄王即位,张仪又劝说魏襄王与秦国连横,魏襄王也无动于衷。张仪反复劝谏,却一点作用也没有。他就偷偷传话给秦惠王,让秦惠王对魏国使用武力,给魏国一点颜色看看,以迫使魏国臣服于秦国。 在秦国的攻击下,魏国战败。 第二年,齐国攻击魏国,魏国也战败了。 这时,秦国想要再次去攻打魏国。秦军这次朝魏国进攻时,顺路先攻打了韩国。秦军打败了韩国军队,并杀死了八万韩国官兵,这使诸侯们都感到了恐慌,魏襄王也感觉到了巨大的危险。 张仪乘机对魏襄王说:“您看,魏国吃了秦国的一次败仗,又吃了齐国一次败仗,秦国马上又将对魏国发起一次进攻,要是您再不做出联盟的决断,后果将不堪设想!” 随后,张仪给魏襄王分析眼下的局势说:“魏国土地纵横不到一千里,四面都没有要塞保护,敌国可以长驱直入。魏国的南边和楚国相连,西边和韩国接壤,北边是赵国,东边是齐国。魏国四面的国境都需要防守,光这四面边境的防御,就得占用十万兵力,而魏国的士兵总共才不过三十万。魏国一旦和邻国起冲突,势必要举全国之力去应对,那就得征用边防守卫的兵力。而一旦边防士兵被征调,守护国境的兵力不足,周边的楚国、韩国、赵国和齐国,随时都可能乘虚而入,将魏国分割得四分五裂。” 魏襄王叹气道:“正因为如此,我才不敢与秦国结盟,而想加入这几国的合纵啊!” 张仪说:“那合纵之说,对您而言根本没什么用。亲兄弟都有反目的时候,更何况彼此虎视眈眈的几个国家?想要凭一个盟约,去保住魏国的安宁怕是靠不住。如果大王您不与秦国结交,秦国只要出兵攻打卫国夺取了阳晋要地,那么合纵联盟中这几个国家互通的道路就被阻断了,您遭受攻击时,其他的几个国家想帮也帮不了您,即便你们合纵又有什么用呢?如果您与秦国结盟,有了秦国这个靠山,楚国、韩国就不敢对您动手,您就能高枕无忧,不必再去提防其他那几个国家对您的侵扰了。”P7-11 序言 亲爱的朋友,这仍是一本关于成语、典故和历史故事的书。 这本书中提到的成语和典故故事都来源于《史记·列传》部分。中国西汉时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首创了“列传”这一史书体裁,《史记》中有七十篇列传。在这些列传中,有很多典故,衍生出许多成语。它们作为中华文化璀璨的珍宝,从数千年前,流传到现在。 为了和你分享这些成语与典故故事,我写了《周姐姐讲成语故事》的《史记》系列图书,我用简明的文字、易懂的故事,搭建一座桥梁,让亲爱的你,能更轻松地走进国学、走进历史。 因为篇幅的缘故,我把出自《史记·列传》部分的成语和故事分成了好几卷,这一本是第二卷,是来自《史记》十四篇列传中的三十九个成语和二十九个典故故事。 我写着写着,会偶尔从成语、历史与典故中回过神来,在心里和读故事的你聊一聊。有时候我会想象你的模样,会想是谁在阅读这本书,想你所感兴趣的会是哪一个故事、哪一个人物…… 我讲着故事,有一天,忽然想起一个问题——我小时候接触到的第一成语是哪一个? 思绪回到很多年前,那时,我才上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的第一课,是选班长。班上的同学大部分都互不相识,老师对我们也都不了解,让谁当班长好呢? 老师站在讲台上,微笑地望着我们,说:“请大家毛遂自荐吧!” 我坐在那里,环顾四周,疑惑着“毛遂自荐”这生疏的词语,完全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 后来,班长还是选出来了。后来,我们还学了一篇课文叫《我选我》,就是讲一个学生自我推荐当班干部为集体做奉献的事儿。我也大概明白了“毛遂自荐”这个成语的意思。不过也只是明白了个大概,因为那时我还不知道“毛遂”是个人名,不知道他是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门客,他曾自告奋勇地自我推荐要去营救赵国。 我小时候没看过成语书,也没系统地听过成语故事,倒是大人们常说些我听不懂的话,比如“人言可畏”“众口铄金”,比如“坐山观虎斗”,比如“三寸不烂之舌”,比如“士为知己者死”……大人们有时说起话来真是让孩子们听不懂,但学过这些成语,明白了它们的意思后,再去听这些语词,就会觉得既简明又生动,十分有趣了。 在这本书中,将出现“众口铄金”“泰然自若”“不经之谈”“因人成事”“平步青云”“明珠暗投”“一字千金”等成语,以及和这些成语相关的战国时期具有影响力的张仪、邹衍、孟尝君、申春君、信陵君、范雎、廉颇、蔺相如、鲁仲连、屈原等人的故事。这些古人曾经影响过他们那个时代,在战国曲折离奇的国与国之间的纷争,人与人之间的纠葛中,这些人物所经历的事情各不相同,却都被镌刻进了历史。他们的很多故事借助成语而流传,成语也因他们的故事而有了典故。 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古人,了解他们所处的那个遥远的时代,从中获取知识,增长见闻,启迪智慧,以古鉴今吧!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继续讲故事给你听。 感谢你阅读这本书!祝亲爱的你快乐! 周玉洁 二〇一五年七月三十一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