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前夕民主主义阵营和自由主义阵营之间尖锐的思想斗争。屠格涅夫敏锐地反映了这一社会历史变革时期的尖锐斗争,刻画了两种社会势力——民主主义者和自由派贵族问的思想冲突。小说问世之初,即在文学界引起激烈争论。小说主人公巴扎罗夫是年轻一代激进的平民知识分子,与代表保守的自由主义势力的老贵族帕维尔和尼古拉兄弟格格不入。
| 书名 | 父与子/世界名著名译文库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俄罗斯)屠格涅夫 |
| 出版社 | 江西教育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父与子》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前夕民主主义阵营和自由主义阵营之间尖锐的思想斗争。屠格涅夫敏锐地反映了这一社会历史变革时期的尖锐斗争,刻画了两种社会势力——民主主义者和自由派贵族问的思想冲突。小说问世之初,即在文学界引起激烈争论。小说主人公巴扎罗夫是年轻一代激进的平民知识分子,与代表保守的自由主义势力的老贵族帕维尔和尼古拉兄弟格格不入。 内容推荐 《父与子》描写的是父辈与子辈冲突的主题。这一冲突在屠格涅夫笔下着上了时代的色彩。巴扎罗夫代表了19世纪60年代的年轻一代——激进的平民知识分子。而帕维尔和尼古拉则代表了保守的自由主义贵族的老一代人。当然,在对待年轻人的态度上,父辈中的人们态度各有不同,尼古拉比较温和,希望理解子辈,想跟上时代,只是不太成功。帕维尔则固执已见,信奉贵族自由主义,对年轻人的反叛耿耿于怀。父与子的冲突在广义上表现为帕维尔和巴扎罗夫之间的对立,由此,在巴扎罗夫身上塑造了时代“新人”的形象。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怎么样,彼得?还看不见吗?”一位四十岁刚刚出头的老爷问道。这是1859年5月20日,他穿着一件满是尘土的大衣和一条方格裤子,光着脑袋,从××公路边一家旅店里出来,走到低低的台阶上。被问的人是他的仆人,那是一个年轻的、脸蛋胖胖的小伙子,下巴上长着些许浅白色茸毛,一对小眼睛呆滞无神。 仆人身上的一切,不管是戴在耳朵上的绿松石耳环,还是抹了油的、色彩斑斓的头发,还是彬彬有礼的举止,都显示出这个人属于时髦的、先进的一代,他顺从地朝路上望了一眼,回答道: “看不见,连一点儿影儿都没有呢。” “看不见吗?”老爷又问了一次。 “看不见。”仆人又回答了一次。 老爷叹了口气,便坐到一条小板凳上。当他弯着两条小腿坐着,若有所思地打量着四周的时候,我们把他给读者作一介绍。 他叫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基尔萨诺夫。在离旅店十五俄里的地方,他有一片很好的领地,这片领地有两百名农奴,或者按照他跟农民划定地界、创办“农场”以后的说法,有两千俄亩土地。他的父亲,一个参加过1812年战斗的将军,是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大老粗,但却是个没有恶行的俄国人。他在军队里辛辛苦苦地干了一辈子,先后当过旅长和师长,经常驻扎在外省,由于官高位显,他在那些地方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像他的哥哥帕维尔(关于帕维尔的情况以后再谈)一样,出生在俄国南方,十四岁以前在家里受教育,身边都是些庸俗无聊的家庭教师、放纵不羁而又卑躬屈节的副官,以及团里的和司令部的其他人物。他的母亲出身科利亚津家族,闺名叫Agathe,但当了将军夫人以后便叫作阿加福克列娅?库兹明尼什娜?基尔萨诺娃,属于“喜欢发号施令的官太太”之列。她头上戴的是十分华丽的包发帽,身上穿的是窸窣作响的丝绸衣服,在教堂里她总是最先走到十字架跟前;讲起话来嗓门很大,而且滔滔不绝;早晨她让孩子们吻她的手,晚上孩子们临睡前她给他们祝福——总之,她的日子过得称心如意。作为将军的儿子,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尽管他不仅不以勇敢出众,而且还得了个“胆小鬼”的绰号——应当像他哥哥帕维尔那样去服兵役;然而就在获悉关于他的任命一事的当天,他摔断了一条腿,卧床达两个月之久,一辈子成了“瘸子”。父亲对他不再抱什么希望,让他走文官之路。他刚到十八岁,父亲就把他带到彼得堡,让他进了大学。那个时候,正好他的哥哥成了近卫团的军官。两个年轻人合住一套房子,并且偶尔受到身为大官的表舅伊里亚·科利亚津的监督。他们的父亲回到了自己的师里和自己的妻子那儿,只是偶尔给两个儿子寄来一张张四开的灰色大信纸,上面用奔放的文书体写满了字。这些四开大信纸后面的落款是“陆军少将彼得?基尔萨诺夫”,落款周围还精心画了一圈漂亮的、弯弯曲曲的“花边”。 P1-3 序言 译序 在19世纪中后期的俄国文坛上,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是一位与费·米·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列·尼·托尔斯泰齐名的作家,他们一起被誉为文坛“三巨头”。 屠格涅夫于1818年11月9日生于奥廖尔省一个世袭贵族家庭,父亲是退役的骠骑兵军官。他的童年是在母亲的祖传领地——奥廖尔省姆曾斯克县的斯帕斯科耶度过的。1827年全家迁往莫斯科,屠格涅夫先后在两所寄宿学校学习,1833年考入莫斯科大学语文系,第二年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科。学习期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曾出国深造,长期住在国外,1883年9月3日在巴黎附近的布日瓦尔逝世。 屠格涅夫的文学才能是多方面的。他以诗歌创作开始自己的文学生涯,早期写有数十首短诗和《帕拉莎》等四首长诗。他的诗歌曾经受到别林斯基的好评,后来还被选人格尔别里编的《大众读物》,不过他本人却认为自己没有什么诗才,甚至说他对自己的诗作有一种“完全的,几乎是肉体的反感”。其实,光是这些作品已经为他赢得了诗人的美名。后来他的小说创作中那种浓郁的诗意绝不是凭空而来的。 屠格涅夫还是一位出色的戏剧家。19世纪四五十年代,他的诗歌创作热情逐渐为戏剧创作热情所取代,从1843年至1852年的十年间,他写了包括《食客》《单身汉》《贵族长的早宴》《村居一月》等著名戏剧在内的十个剧本,它们不仅为他后来小说创作中那种强烈的戏剧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以其鲜明的社会心理倾向在俄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地位,为亚’奥斯特罗夫斯基和契诃夫的创作开辟了道路。 然而在屠格涅夫的创作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而且创作热情历久不衰的,毕竟是他的小说。从19世纪40年代直至逝世之前,他以小说作为自己的主要创作形式,写了《猎人笔记》和大量中短篇小说,以及六部具有连续性的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8)、《前夜》(1859)、《父与子》(1862)、《烟》(1867)和《处女地》(1876)。他在《六部长篇小说总序》一文中说:“我用尽力气和本领,务求诚挚而冷静地把莎士比亚所称的the body and pressure of time的东西和俄国文明阶层人士的迅速变化的面貌描绘出来,并体现在适当的典型中,至于俄国的文明阶层,那一向是我主要的观察对象。”。他的小说,特别是六部长篇小说,正是通过文学典型的塑造反映了19世纪40至50年代的时代面貌,以及贵族知识分子和平民知识分子的面貌。其中的罗亭(《罗亭》),拉夫列茨基(《贵族之家》),叶琳娜、英沙罗夫(《前夜》),巴扎罗夫(《父与子》)更是成了俄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不朽的典型。 《父与子》是1860年8月屠格涅夫在英国怀特岛的文特诺镇游历时开始构思的。两个月后,长篇小说的详细情节已经形成,主人公形象也已酝酿成熟。他在巴黎写好了开头几章,但小说的创作进展缓慢。1861年5月他回到故乡斯帕斯科耶,这是他曾经写出过《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的地方。在故乡熟悉而宁静的环境中,第四部长篇小说《父与子》的创作颇为顺利。7月30日脱稿,经过约半年的修改,1862年3月在《俄罗斯导报》2月号刊出。 小说的主要情节发生于1859年5月20日至同年7月,但在第二十八章(亦可视为尾声)中,作者简要地描绘了1860年1月尼古拉一家为帕维尔饯行的场面,并且交代了除巴扎罗夫以外的主要人物目前(亦即创作《父与子》尾声的1861年7月)的情况。因此可以说,《父与子》所反映的是1861年2月农奴制改革前后,主要是农奴制改革前夕的俄国社会状况。这是俄国历史上一个急剧变革的时期,农民问题与俄国的发展问题成为社会的焦点,而“一切社会问题都归结到与农奴制度及其残余作斗争”。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农奴制度摇摇欲坠,贵族阶级处于“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境地,一代平民知识分子正在成长,并将取而代之,成为时代的主人。“父”与“子”的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越来越激烈。 …… 《父与子》发表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虚无主义者”一词变得尽人皆知,甚至成了“革命者”的代名词。1862年俄历5月作家回到彼得堡时,适逢阿普拉克辛商场发生火灾,一个熟人对作家说:“请看您的虚无主义者干的好事!放火烧彼得堡!”两个对立的阵营内部都存在着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反动阵营有人对作者大肆攻击,而特务机关“第三厅”却在1862年的奏章中说:“为公平起见,必须提及:名作家伊万·屠格涅夫所著《父与子》一书,于世道人心确有其良好影响……屠格涅夫通过此一著作……以含义刻薄之名词‘虚无主义者’,对我国一般少不更事的叛乱分子痛下针砭,使唯物主义谬说及其代表人物同受震撼。”进步阵营有人认为小说是对革命民主主义者杜勃罗留波夫的歪曲和攻击,而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皮萨烈夫却对小说做了比较公正的评价:“巴扎罗夫是我们年轻一代的代表;他身上集合了那些零零碎碎地散布在群众中的特点,因此,这个人物形象能够鲜明清晰地浮现在读者的想象之中。屠格涅夫对巴扎罗夫的典型作过深入的思考,他对它的了解之正确,是我国任何一个年轻的现实主义作家所不及的。” 不管当时两个阵营怎样沸沸扬扬,意见相左,《父与子》毕竟经住了时间的考验,成了一部经典作品。它不仅以巨大的思想力量震撼了人们的心灵,而且以巨大的艺术魅力使人们为之倾倒。跟前三部长篇小说一样,《父与子》结构单纯,情节朴实,人物形象十分鲜明,并且富于论辩色彩和诗情画意。这是屠格涅夫长篇小说的总体风格。不过在《父与子》中,论辩色彩更强烈,诗情画意更浓郁,而且二者交织得更紧密,更自然,使它成为一部具有哲理抒情倾向的社会心理小说。 屠格涅夫是一个在中国有着广泛读者的外国作家。从1915年起,他的作品就陆续被译成中文,并且影响了几代读者的思想和几代作家的创作。今天,在世界文学各种流派作家和各种风格作品被大量介绍到中国的时候,屠格涅夫依然保持着他的光彩,受到中国读者的喜爱,这无疑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最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在翻译本书时,参考了巴金先生的译本,特此致谢。 张铁夫 王英佳 书评(媒体评论) 您(屠格涅夫)的作品中散发出一种略带涩味的温馨和微带甜意的哀愁,一直渗透到人的心灵深处。您掌握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怜悯心、讽刺、细致入微的观察、丰富多彩的色调,这一切是多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而且显得那么协调! ——[法国]福楼拜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