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各国、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体现。世界各国、各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民族特色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犹如一道美不胜收的艺术长廊,让人目不暇接,欲罢不能。无论是展现丰富多彩的本国传统文化的民间故事,还是千姿百态、风格独具的国外民间故事,都会使你获得难得的精神享受。
由陆城主编的《中外民间故事(插图版)》中所讲述的中外民间广为流传的、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给读者以心灵的启迪和美好的向往。希望小朋友们能够从中感悟人生启迪,培养出良好的性格,提高自身的修养,使自己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陆城编的《中外民间故事(插图版)》中,中国篇包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流传最广、人人皆知的传统经典民间故事,如《白蛇传》。《白蛇传》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描述的是一个修炼成人形的蛇精与人的曲折爱情故事。故事包括雨天借伞、法海遂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节。表达了人民对男女自由恋爱的赞美向往和对封建势力无理束缚的憎恨。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再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它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常有人把《梁山伯与祝英台》称作“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然而,同样体现了人类对爱情忠贞精神的“梁祝”,不单比“罗朱”早了上千年,其故事内容也曲折生动得多。外国篇中同样是世界各国家喻户晓的经典传说之作,如《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讲的是打柴为生的贫穷弟弟阿里巴巴和哥哥赛西姆遇到强盗的事。阿里巴巴的勇敢和女仆马尔赫娜的机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根据此故事改编了同名电影、人偶剧等。
铁拐李原名李凝阳,生得英俊高大,而且还天生就懂得使灵魂出壳的方法。他一心想要修炼成仙,却苦于没有高人指点。
一次,他听说老子在华山讲道,便想去向老子请教。可是他住的地方离华山十分遥远,走路去肯定来不及,于是他就想使用灵魂出壳的方法去华山学道。灵魂一旦出壳,必须在七日之内返回到躯体内,否则人就会没命。因此李凝阳就叫来了自己的徒弟,让他看管好自己的躯体,以免被野兽给吃了。李凝阳的灵魂出壳后就匆匆赶去了华山,徒弟细心地照看着师父的躯体,不敢怠慢。
到了第六天,徒弟的哥哥突然来找他,说母亲病危,希望他能赶快回家看看母亲。徒弟心里十分焦急,想赶快回家,但又不能不管师父的躯体,实在是左右为难。
好不容易挨到了第七天中午,徒弟还不见师父的灵魂回来,实在等不及了,又怕师父的躯体没人照看被野兽吃掉,就匆匆地把他焚化,然后赶回家看望母亲去了。
傍晚的时候,李凝阳的灵魂回来,发现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躯体。他急忙赶去徒弟家,才知道原来自己的躯体已经被焚化了。李凝阳也没有时间责怪徒弟了,他的灵魂一路走着,希望能在第七天结束前再找到一副躯体。
这时,他突然看到路边躺着一具尸体,便急忙附了上去。等他灵魂归壳后才发现,原来那具尸体是一个乞丐的。那乞丐不但长得丑,还跛了一只脚。但是木已成舟,李凝阳从此只好做一个丑人了。后来,他用在华山学到的方法修炼多年,终于成了仙。
钟离权和铁拐李相比可就帅气多了,不仅身材高大、容貌俊美,还有着一种放荡不羁‘j’’的气质。钟离权在成仙以前是汉朝征讨突厥的领兵大将。他骁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当时掌握朝廷大权的奸臣梁冀十分嫉妒钟离权,不想让他再立战功,于是便在一次战争中阴险地分配给钟离权一些根本没有一点战斗力的老弱残兵。敌人趁夜洗劫了汉军大营,钟离权率领的部队大败。钟离权本人也身负重伤,只好逃进深山,打算恢复体力后再回都城请罪。
钟离权在山中边走边想自己的遭遇,心中既气愤又懊恼。身受重伤的他不得不停在一棵树旁休息,不久就昏迷了过去。
恍惚中,钟离权好像看到一位神仙从树林中走出来,给他分析时事,说如今朝中奸臣当道,忠臣都受到迫害,劝他留在山中修炼,不要再回到朝廷中去了。
钟离权醒来后,回想神仙说的那些话,觉得很有道理,便决定留在山中,不再回去。他在山里静心修炼,不久就得道成仙了。
曹国舅是八仙中最后一个成仙的,他的成仙过程也很有趣。
相传宋仁宗的曹皇后有两个弟弟,人们称他们为大国舅和二国舅。八仙中的曹国舅是那个大国舅。
P21-P22
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因浮躁而充斥“浅阅读”的环境里,易于接受新事物的青少年们,他们对读书的认识,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体验式阅读”“快餐式阅读”“图片式阅读”等阅读方式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
在公众场所,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妈妈,别再给我买这些没用的图书了,给我买个iPad就足够了,在那上面阅读既方便又快速。再说了,现在是高科技时代,我才不要看那些纸质书呢。”听到孩子们的央求,大多数父母下意识地就遂了孩子的愿,放下手中原本选定的图书。如此可见,孩子们真正的书本阅读退化到了何种程度!
中国是一个图书出版大国,但我们的购书量只有发达国家的十几分之一,更别说阅读了。如何进一步激发和扩大阅读兴趣,不仅事关中国能否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转变,更关系到全民族的文化素养。毕竟,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因为不读书,有人说中国人现在已经进入“笨蛋时代”:没有常识的谣言,愣是有人信;长生不老的药方,愣是有人买。“人傻钱多”的歪理也开始成为当下很多人的正解,这与我们从前提倡的“知识就是力量”恰好相悖。在这种形势之下,如何让青少年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前提下,学习好的文化知识,能够有效地深层次地阅读一些优秀的图书作品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由一批资深教育专家和中小学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编辑出版的“新课标无障碍经典阅读”系列图书,就是一套目前很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经典课外读物。全书遵循从“基础”到“拓展”,体现层级深入的理念,展现精神成长的过程,关注阅读对青少年的精神塑造及人生成长的影响,将素质培养作为核心编辑理念。本书系所选内容篇目也均为教育部颁布的“语文新课标”必读书目,或为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考试试题中常见的世界文学名著。同时,在体例设置上,编辑对每本书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独到的评析、介绍,用通俗明快的语言文字,将学术性、知识性的内容,通过浅显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
人类的文学成果是人类的文明成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一时代的重大文学现象和优秀文学作品,并不会随着这个时代的远去而成为过去。它们蕴含着客观的真理和历史的启迪、永恒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歌德说:“道不尽的莎士比亚”。别林斯基也说:“普希金是要在社会的自觉中继续发展下去的那些永远活着和运动着的现象之一”。这无异于说,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生命总是处在历史的永久运动之中,并且总是和世世代代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培养广大青少年对文学的爱好和阅读,了解文学的主要内涵,提高文学修养,应当是每个中学生的必修课。
开放的中国正走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国需要继承人类文化的全部优秀遗产,需要具有世界意识的建设者。青少年朋友们,希望这套“新课标无障碍经典阅读”系列图书能够成为你们奔向未来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
纪连海
好书必然是能启迪人性和给人以精神滋养的。因此,我特别关注每一本名著中所传递的宝贵人生经验和成长智慧。希望本书能成为同学们喜爱阅读、乐于接受、可资引用的课外读物,能够给同学们带去知识和智慧,成为同学们的良师益友。
——纪连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