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一连发生好几桩谋杀案,死者的性别、生活背景各不相同,哈玛比警局的警员们全体出动,最终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巧合:死者都是四十四岁,小时候都读过同一个学前班!警方推测,凶手可能是学前班里的某个孩子。但究竟是怎样的仇恨,纵使已经过去了38年,仍让犯罪者难以释怀,继而大开杀戒?警方抽丝剥茧,一步步揭开了真相。隐藏了38年的不堪往事,最终稿浮出水面……
来自犯罪小说原乡——北欧的精彩推理,最紧张、最震憾、最发人深省的侦探佳作《血色姜饼屋》,一部令整个欧洲都胆战心惊的犯罪小说!
本书由凯琳·季哈森编写。
一个人被谋杀,两个人被谋杀,三个人被谋杀,一连四个人被谋杀!
他们的性别、职业、生活背景各不相同,为什么会相继遭此劫难?
哈玛比警局的警员们全体出动,最后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巧合:四名死者都是44岁!小时候都就读于同一个学前班!
警方推测,这桩连环杀人案的凶手可能是当年学前班里的某个孩子。到底是怎样的血海深仇,纵然已经过去了38年,仍让当事人难以释怀,继而大开杀戒?当年看似宁静的学前班,到底隐藏了怎样不可告人的秘密?是什么心理“后遗症”,让曾经单纯的孩子变成了杀人恶魔?
《血色姜饼屋》中惊人的暴力场景基于作者凯琳·季哈森自己真实的童年经历。在她笔下一个个令人发指的血案背后,是校园暴力引发的童年之殇。低龄化的校园暴力已成为全世界孩子成长中巨大的阴影,值得我们深思和警醒。期望寓意美好、平安的姜饼屋,不再是教育的伤痛和童年的噩梦。
卡特琳娜霍尔姆城
1968年10月
在一座青草茵茵的山丘顶上,坐落着一幢安妮王朝式样的楼宇,褐色墙壁外环绕着高大的苍松。建筑周围有白色角楼,窗框还都是圆角的,让人体会到一抹童话般的诱人色彩。在夏季,孩子们在房子周围的松树荫凉下玩耍嬉戏。可这时已经是深秋,黑魃魃的松林有点让人提心吊胆,活像一群无言的警卫,既保护学龄前的孩子们免受冬季的严寒之苦,也防御不速之客的侵扰。一场初雪还没有融尽,像条湿漉漉的毯子覆盖着大地。四野寂静无声,只能远远听到一条狗在吠叫。
忽然楼门推开了,喧闹的孩子们蜂拥而出。孩子们有的身穿整洁的新衣服,有的衣裳陈旧褴褛;有的个头高大,有的身材矮小;有的干瘦,有的圆胖;有的一头金发,有的头发乌黑;有的梳着发辫,有的脸上有雀斑;有的戴着眼镜,有的戴着帽子;有的孩子步行,有的蹦蹦跳跳;有的在说笑,有的在聆听;有的跑在前面,有的落在后面。
楼门砰然关上,接着再次打开,只见一个小姑娘走了出来。小姑娘头戴白色毛皮帽,身穿红色厚棉衣,身后跟着个男孩。男孩身穿深蓝色棉上衣,脖子上围着围巾,头戴红白黑三色相问印有卡特琳纳霍尔姆SC冰球队的帽子,但是在卡特琳纳霍尔姆城的这片区域,男孩子们必须为KSC冰球队呐喊加油。这女孩名叫卡塔莉娜,男孩名叫托马斯,两个孩子一路并不交谈。女孩脚步匆匆,走下山丘直奔那扇黑色的大铁门,奋力把门推开自己刚能走出去的一道缝,出门后把门关上。男孩紧随其后,但推开铁门前停下脚步,深吸了一口气。
来到大门外的人行道上,他终于发现,原先的担忧并非多余。只见孩子们聚集在马路对面的街角,卡塔莉娜显然并不踌躇,径直朝兽群般的小恶霸们走去。托马斯没有穿过马路,他匆匆改变路线,向左转弯,绕道回家,没走几步,孩子们便扑向卡塔莉娜。一个名叫安一克莉丝汀的女孩从来脸上挂着讥笑,眼睛里闪出恶意的凶光,这时一把夺下卡塔莉娜的帽子,丢给绰号叫“国王”的小霸王汉斯。其他幸灾乐祸的孩子顿时齐声嚷叫,放声大笑。
托马斯停下脚步,打算出手帮助卡塔莉娜,可他还没打定主意,那帮孩子就瞅见他了。小霸王汉斯做个手势,几个孩子冲过马路,一齐扑向托马斯。其他孩子如野蛮残忍的恶狗般跟着扑来。卡塔莉娜待在原地没动,惊魂甫定又稍感莫名的安慰,毕竟这次遭难的不是她自己。她俯身捡起不再洁白的皮帽,无奈戴在头上,然后穿过马路,凑近看热闹。
二十三个孩子中为什么会有二十一个或二十二个孩子结盟?领头的几个孩子忽然变得狂热,行动像一个人似的,虽然并不明说,却显然表现出不容置疑的权威。半数孩子一齐动手,用跳绳和围巾把这个吓傻的小男孩绑在一根灯柱上,另外一半孩子到处拣石块,准备投打他。他们的默契是打哪儿来的?
托马斯无力抵抗,也不嚷叫,只能坐在又湿又冷的沥青路面上,一声不吭,一动不动,冷眼观望着同班学友。有几个孩子用石块投打他,石块打在他脑袋上、脸上、身上。有个孩子抓着他的脑袋撞向灯柱,撞了一下又一下,另一个孩子用跳绳抽打他。几个孩子站在一旁放声大笑,有几个孩子低声交谈,一张张小面孔上露出会意的神色,一副优越神色,还有几个孩子只是站在一旁被动观望。其中一个就是卡塔莉娜。她此时已经不由自主融入同学们的圈子了。
施虐过程中,老师走到人行道上。她朝捆在灯柱上的男孩和周围的孩子匆匆扫视一眼,竟然举手跟离她最近的女孩挥手说了声再见。
施虐过程结束得像开始一样突然。没出半分钟,孩子们便作鸟兽散,变成放学后欢天喜地的正常孩子。大家有的踽踽独行,有的三两结伴,朝不同方向走开。马路边只留下那个六岁的小男孩,他浑身疼痛,心中有说不出的悲愤。
P1-2
季哈森笔下的人物个个饱尝童年时种下残忍结出的恶果,无比惊心动魄。书中每条线索细致交织,编织出惊人的最终结局。
——约翰·弗登(美国推理悬疑小说作家)
凯琳·季啥森的讲述栩栩如生,仿佛她在用文字作画,将读者的心灵越抓越紧。
——彼得·詹姆斯(英国警匪小说作家兼制片人)
“晗玛比警局侦探系列”小说节奏紧张,令人陶醉。精心安排的迷人情节几乎在迫使读者一口气读完。
——贝里·福肖(英国记者兼警匪小说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