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古希腊,还是在当代中国,生活的中心问题永远是一样的:善与恶、爱与恨、动荡与稳定、幸福与责任、自由与安全,而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心灵与头脑用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各种方式来诠释和面对,他们提供了足以穿越时空的、生生不息的伟大智慧。
薛玉楠创作的《蒙田--生活是一辈子的事》告诉你阅读蒙田的著作,我们必将有所取资,有所借鉴,从他关于处世、家庭、自然和宗教的思考与探索中,寻得指导人生的大智慧。
| 书名 | 蒙田--生活是一辈子的事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薛玉楠编 |
| 出版社 | 黄山书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无论在古希腊,还是在当代中国,生活的中心问题永远是一样的:善与恶、爱与恨、动荡与稳定、幸福与责任、自由与安全,而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心灵与头脑用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各种方式来诠释和面对,他们提供了足以穿越时空的、生生不息的伟大智慧。 薛玉楠创作的《蒙田--生活是一辈子的事》告诉你阅读蒙田的著作,我们必将有所取资,有所借鉴,从他关于处世、家庭、自然和宗教的思考与探索中,寻得指导人生的大智慧。 内容推荐 蒙田常说他不是一个学者,只不过是“漫无计划、不讲方法”地翻翻书,“闲话家常、抒发情怀”地写写文。这就造就了蒙田以随笔的方式讲述生活哲理的文字风格。《蒙田随笔全集》也因此成为许多“正直人的枕边书”,滋润过无数人的心田。薛玉楠创作的《蒙田--生活是一辈子的事》告诉你阅读蒙田的著作,我们必将有所取资,有所借鉴,从他关于处世、家庭、自然和宗教的思考与探索中,寻得指导人生的大智慧。 目录 闲话人生的艺术家(代序) 第一章 哲理与情感 第二章 生活与处世 第三章 家庭与教育 第四章 自然与宗教 第五章 语言与人生 试读章节 感觉与内心 肯定感觉是不会错的,应该让感觉发挥作用,我们发现这里面有差别和矛盾,应该到其他地方找寻原因;即使编造谎言和遐想(他们竟出此下策),也不能责怪感觉。蒂马哥拉斯发誓说,他眯紧眼睛或乜斜眼睛,从来没有见过烛光的重影。出现重影不是目光不对。而是看法不对。(《雷蒙·塞邦赞》) 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写道:“如果人家没有良好的意愿,我是无法为自己辩护的。”(《失踪者》)同样,你无法说服一个心存偏见的人。感觉、外在的语言和行为,都是内心的反映。内心是外在的根源,内心是俩斜的。则世界是倾斜的。 内心的基石 有识之士认为。只要自己在,就什么都没有失去。当诺拉城被蛮族摧毁时,波利努斯主教失去一切,也当了俘虏,他向上帝这样祈祷:“主啊,不要让我感觉这场损失。因为神知道他们丝毫没有触动我的根本。”使他内心丰富的财富,使他心地善良的善事都还完好无损。要会选择真正的宝藏,它们不会遭受天灾人祸,深埋在谁也不能走近、除了我们谁也不会泄露的地方。我们需要的是妻子、孩子、财产,尤其重要的是尽量保持健康但是对这些不能迷恋得让我们的幸福都依赖于此。应该给自己保留一个空间,由自己支配,建立我们真正自由清静的隐居地。(《论退隐》) 人在内心夯筑基石,无论外在环境如何变迁,他都能够生存于安稳之处。内心的宝藏,是幸福人生最坚实的基石。 内心井然有序 内心一切保持井然有序,这是一种美妙的人生。人人都会当众演戏,在舞台上扮演正人君子,但是在一切都可自由自在、不为人知的内心,做到中规中矩,这才是要点。接着可做的是使家庭、日常起居保持井然有序——那也是我们无须向人说明理由,不用做作,不用矫饰的地方。(《论悔恨》) 一个人的行为是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佛经《入菩萨行论》云:“唯应伏此心,何劳制其余。”生活应该是简单的,但这是从内心深处向外行走的结果。 自我的尺子 主要是我们这些人,深居简出,心中必须树立一套行为准则,以此自律,根据这个准则自勉或自责。我有自己的法律和法庭审判自己,有事在这里而不去别处告状。我根据别人的看法约束我的行动,但根据自己的看法来扩展我的行动。只有你自己才知道自己胆小还是残酷,忠心还是虔诚:别人看不透你,他们只是用不确定的假设来对你猜测:他们看到的大多是你的表现,不是你的本性。因此不要在乎他们的判决,而在乎你自己的判决。(《论悔恨》) 一个人应该在内心树立自我的准则、道德的准则、行事的准则。准则是我们心中的一把尺子,既可以丈量他人,也可以丈量世界。人有了自己的尺子,为人处世才懂得取舍,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P6-9 序言 米歇尔·德·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1533—1592),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作家,有《随笔集》《意大利之旅》等作品传世。蒙田写作的目的,恰如其在《随笔集·致读者》中所言,旨在“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寄语亲朋好友,作为处世之道而已”。如何正确对待人生中的苦与乐,如何处理人与家庭的关系,如何与自然、宗教和谐相处,在蒙田的作品中,我们都能找到答案。蒙田就像我们的人生导师,不断传授给我们“承受和战胜这些苦难的方法”,告诉我们什么是“好好生活与好好信仰的规则”(《论维吉尔的几首诗》)。 蒙田不仅自己是一位生活的艺术家,他还“乐意把处事谨慎的经验传给后来者”(《论意志的掌控》),以使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得幸福”(《沦悔恨》)。 人牛无疑是苫乐交织的历程,如何正确对待人生中的苫与乐,是每个人部必须面对的问题。蒙田不是禁欲主义者,他主张“对我们一生中追求的欢乐,必须给予更大的时空”(《沦饮酒》)。人的一生充满苦难,若不能享受当下,生命便是沉重的负担。享受生命,享受知识、乐趣、友谊和家庭的温馨,既能丰富和充实自己,也是对生命的回报。然而,“人不可能总是躲着痛苦,也不可能总是追求砍乐”(《雷蒙·塞邦赞》),享受欢乐与承受痛苦,皆是人生的必修课。蒙田认为“享受生活需要技巧”(《论阅历》),同样,正确对待苦乐亦需要人生的大智慧。 在蒙田书房天花板下的四十五根柱子和两条横梁上,刻着大量的希腊语和拉丁语格言,其中一条引自古罗马诗人卢卡努的作品,“保持分寸,遵守界限,顺其自然”。蒙田想用这句话提醒自己,也告诉后人,人生在世,只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剩下的就顺其自然吧,这样人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不快乐。 蒙田主张享受人生,但更强调“光明正大地享受自己的存在”(《论阅历》)。个人的享受,既要有所节制,又要遵循社会和自然的法则;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他人。除了理性地享受,蒙田还提倡理性地面对苫难。对丁苦难,蒙田认为,人生应该经历苦难,战胜苫难,但足,在苦难面前不懂得转身的人,也并不值得赘扬。面对苦难时,“要利用人生艺术不去深究其原因,避开其锋芒”(《论意志的掌控》)。避开锋芒的方式有很多种,蒙田对自残和自杀行为给予了兀情的鞭笞。他写道,“并不是所有的挫折都值得用夕匕亡去回避”(《塞弧岛的风俗》),而白残是“可怖的禽兽”行为(《论维吉尔的几首诗》)。“大自然规定生命的入口只有一个,生命的出口却有成千上万”(《塞亚岛的风俗》),面对苦难,最要紧的足找到正确的“出口”。 人与自然的关系,亦是蒙田关注的重点。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回归自然,是蒙田的自然观,其观点对下生活在当下工业社会的人们,无疑具有警醒作用。蒙田对人类的自以为足给予了批判,对自然界中动植物所禀有的神性给予了赞美。植物为我们遮风挡雨,动物则是我们的老师。蚂蚁持家,老虎不欺弱小,战马流泪,义犬追捕杀害主人的均手,大象忏悔自己的过错,人类所有美好的情感和高尚的品性,动物都具备。人并不比动物更伟大,我们和动物一样,皆有自身的脆弱,皆有生命的苦痛,皆有饥寒冻馁之忧。人应该和大自然相亲相爱,和谐共处。和谐发展的自然界是人类的休憩之所,是人类痛苦和欢乐的见证者.是人类幸福生活的根基。 蒙田关于人生、自然、宗教的论述颇多,我们无法面面俱到,只能简而述之,然其目的只有一端,那就是“活得幸福”。蒙田热爱艺术,更热爱生活。在《论身体力行》中,他写道:“生活就是我的工作、我的艺术。”蒙田用自己的生活为我们树立了艺术生活的典范。 蒙田的文字最大的特点在于以随笔的方式讲述生活哲理。看似闲话家常,读来风趣幽默,让读者总能从字里行间品出足以指导生活的大智慧。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教授如是评价蒙田:“他只是凭着自己的感悟写作,写大白话,从不自作高深,从不拉起一个学问家的架子唬人。”蒙田认为,关于人文的书没有理由写得艰涩而枯燥,表达智慧并不需要特殊的语汇和句型.读者也不会从厌倦中得到任何好处。 因此,蒙田提到的生活困惑,说起的平常小事,大多是我们每个人都曾感受到,也曾经历过的,故其作品读来亲切,品来有味。 本书篇幅有限,仅摘取了蒙田智慧箴言中的一部分,编为五个章节,分别为“哲理与情感”“生活与处世”“家庭与教育”“自然与宗教”“语言与人生”。阅读蒙田,我们必将有所取资,有所借鉴,“以此作出判断,调整自己的人生”(《论儿童教育》)。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