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止一心》总结了作者见君30年学习佛法的心得体会,解读了佛学的基本原理和本质面目,针对社会上各种谈禅讲佛说密传气功的浮躁风气、盲目崇佛甚至神秘化的倾向,提出佛教(尤其是禅宗)本质极简单,就是净化自心以达热爱众生、热爱现实生活。学佛不要成为一种做学问或玩戏论,只有老老实实地实践,且必以入世、关心他人、慈悲他人为己任,凡心存求秘、术、咒的都是外道,“佛法在世间”。
| 书名 | 唯止一心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 作者 | 见君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唯止一心》总结了作者见君30年学习佛法的心得体会,解读了佛学的基本原理和本质面目,针对社会上各种谈禅讲佛说密传气功的浮躁风气、盲目崇佛甚至神秘化的倾向,提出佛教(尤其是禅宗)本质极简单,就是净化自心以达热爱众生、热爱现实生活。学佛不要成为一种做学问或玩戏论,只有老老实实地实践,且必以入世、关心他人、慈悲他人为己任,凡心存求秘、术、咒的都是外道,“佛法在世间”。 内容推荐 见君著的《唯止一心》打通心理学、哲学和人生观的边界,与佛法融合,剖析了从“有”到“无”再到“真空生妙有”的佛学发展概况,并解读了三部真常系经典《圆觉经》《楞伽经》《楞严经》、两部禅宗经典《金刚经》《坛经》,以及具体修行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目录 再版序 序 前言 第一部分 人生漫谈 第一章 生存与生活 第二章 思维的困惑 第三章 佛学发展概况 第二部分 三部真常系经典 第四章 《圆觉经》 第五章 《楞伽经》 第六章 《楞严经》 第三部分 两部禅宗经典 第七章 《金刚经》 第八章 《坛经》 第四部分 静坐、行为与闲谈 第九章 静坐养生 第十章 行为与心理 第十一章 无为与闲谈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生存与生活 一 静下心来 静下心干什么?凡是学习佛法的都知道,入静啊!人静干什么?入定啊!如此就是学佛了吗?有的人一定二十几年,道的边儿一点儿没见着。 “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入静,是以定来指导动,以智慧来生活于世间,这才是超然拔群的圣者、觉者啊。只知定,不知有智,不是佛法。禅,即是静思维之意。静与定,是为正确的思维而做的准备和基础,它是手段,不是目的。 静与定,为各道之共法。儒家以入静为先,后而写文章;道家以入静为先,后而气走周天;医家以人静为先,后而望、闻、问、切;武家以入静为先,后而发丹田之力;佛家以入静为先,后而细细地观心……此为佛法之正宗。静而观心为真佛法也,其余为仿佛法也。 六祖得衣传,被惠明追杀,至走投无路处,躲在草丛之中。惠明追至,向六祖求成佛之道。六祖于是走出来对惠明说:你先静下来吧。惠明老老实实地盘腿静坐了“良久”…… 所以我们也要先静坐良久,然后再平心静气地看这第一部分人生漫谈。 请静下心,沏上茶,关掉电视,打发亲人去串门,独自静静地全身心地去看去品…… 学佛法,首先讲见地。见地不到,修也无益。所以不要急于知道腿怎么盘、气怎么走、心怎么观……众多的问题反把你弄得连个平常人都不如,紧张兮兮的,一点儿学佛的景象都无。咱们从人生慢慢聊起来,只希望哪句话相应了,对机了,能于诸位有所益。 见地是什么? 见地就是为什么要学佛法?佛法讲的是什么?学的目的是什么?怎么学?先把头脑中杂七杂八的理论放一下,从自己的亲自的体验体会谈起。 人活于世,无非是要生存,这是首要的,也是绝对的。其次才是要生活,这是高于生存的,人类所独有的。人人都懂得要生存,但很少有人真正懂得生活。二生存的真实 生存,是人作为物质的有机体的真实存在。而这存在必然有好生恶死的本能,必然有占有其他物质的本能。好生恶死的本能,保障了人存在的安全性,使人能下意识地躲避危险和危机。占有其他物质的本能,是人必须要吃、要睡、要性的必然。 (一)生存的真理是什么 为了生存,人类要奋斗,要竞争。也就是为了人类的安全和占有去奋斗,去竞争。安全和占有,是生命力的体现,是一种具有贪欲性的行为。可以说生存是以贪欲得到满足为其目的的,全部物质文明的成果无非是人类私欲发展的成果,不会超出这个范围。这叫人类的物质文明,绝不是牛、马、羊的物质文明。人类一点儿也没顾及它们的生存欲望,养着它们只是为了我们人类的贪欲而已! 不要一听贪欲就道貌岸然地警惕起来。生存的基础是食、色、睡也,对这三种最起码的追求就是对生的追求,哪一位可以道貌岸然地绝对不需要这三个东西?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你说为了自由,可以抛弃生命。伟大是伟大了,但我们所讲的自由是什么?是为了反对少数人的压制而使更多的人获得生存的自由,是让大多数人能自由追求食、色和睡的自由。这是人类的真理。“为了人,为了绝大多数人的生存”,这永远是人类的真理。 为了羊和牛,应大力发展草场,杀绝狼、虎之流,更不应吃它们的肉。这是牛与羊的真理,但不是人类的真理。 为了慈悲而放出少数犯了罪的人,这是少数人的真理,但不是全人类的真理。 追求人类的真理,是永恒的。所有的尊严、自由、仁爱、平等、人情、宗教等都是建立在对生存讴歌的基础之上的。换言之,这些形而上是对形而下的肯定才存在,才正确的。 P3-5 序言 两千五百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的讲坛上,面对众多弟子一语不发,只拈起一朵金色的优婆罗花,默默地观赏着。众多的眼睛都集中在那朵花上,全场一片肃静,空气中充满了不解的疑云。静了很久很久,突然人群中传出迦叶尊者会心的笑声。从此,禅宗开始在人间传播,经过漫长的岁月,传至如今,那笑声依然还在人间回响着,为人类文化宝库留下了精彩的一笔财富,同时也将迷雾一般的大量公案故事、禅宗话头语录,像迷魂阵一般推到我们这些既不懂又有兴趣的局外人面前。 佛祖留下的心印到底是什么?难倒了古今多少文人雅士。有多少高人墨客以猜谜之法对心印进行了错解,以至于以盲引盲耽误了多少后人。自古以来,偏有不服输的铮铮铁汉们,为了分明此事,弃家舍亲,两脚血泡地走遍山河大地,从黑发少年变成白发老翁,苦苦追寻着这原本的真实。一旦得到,他怎能不哈哈大笑,怎能不泪流满面…… 人杰地灵的中华大地,历代都有优秀的人才崛起,以青春的血液和不屈的顽强意志,为大地为人民牺牲着,奉献着生命的热情和爱。见君先生正是一位脚踏实地探寻人生真理的人,他以自己的身心为实验室,一步一个脚印地验证着前人留下的实验报告,“行一里路说一里话,行千里路说千里话”,花费三十年的光阴,用心血为我们托出了实践的报告——《原本的真实》。他从实证到佛经、从经典到生活,以生动幽默的话语,如拉家常般地直指本源,使千古之谜水落石出。同时对那些愚昧的封建迷信现象和邪门歪道的所谓大师大仙们,进行了无情的嘲讽和有力的批判。晦涩难懂的古经黄卷化作简单明白的生活,神秘莫测的大雾被层层揭开,终于露出佛祖那亲切平常的微笑,使我们如回到儿时故乡,获得了见到柴门茅屋老槐树时的心境,他老人家正打开屋门伸手迎接:“孩子!你们回来啦!” 让我们跟随见君先生一起去,喝杯清茶,与佛祖老人家谈谈离家这么多年的酸甜苦辣和一路风光吧。心的闸门打开了,一切爱的情感汩汩流出。 妙正居士 佛历2540年5月 后记 从1966年至今,自己学习佛法已30年。不敢说大悟,更不敢说得什么果,只是有些心得和体会罢了。大家常讲学佛法、学禅是为了了却生死、解脱轮回,做个大彻大悟的佛。而我的心得却是——这个大彻大悟的佛只是个无私无我、一心为众生的常人,一个老比丘而已。个中三昧,没有十年二十年的修行,是难以真正体会到的。行得万里说得万里,行只一二里,千万不要乱讲那万里的体会。 平常的俗人要一天一天地过日子;佛的日子也要一天一天地过,趣也,有昧儿了。 自己的这些体会,实在与世人众人的猜测和感觉相去甚远,有的地方似乎与佛教的教义也相悖。所以,本不想写这个小册子。宗教的问题向来很敏感,远之避之也就是了。但最近几年,学佛法的人日见多起来,这本是好事,但学偏了的人又实在太多,越学越神神秘秘的,越学越一身“佛气”……连挤公共汽车前也要念个密咒什么的。求神通以扬名市井者更是不少学佛法人的心理。为了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书市上谈禅、讲佛、说密、传气功的书铺来盖地,让人喘不过气。实在看不下去,所以自己也写上一本,并不想在本已沉重的佛学书上加码,只想减码,让真正学佛法的人喘口气,轻松些,潇洒些,实在些。 世上这三大宗教,都有各自的宗教形象、宗教目的和宣传目的。看破这些,你会觉得佛教(尤其是禅宗)极简单,一句话——净化自心以达热爱众生、热爱现实生活。 真正的无私无我,是净化自心到了最高境界的结果,这里没有学问,没有争辩,只有老老实实的实践。 而想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又必以人世、必以关心他人、慈悲他人为己任。没有这种思想,只是自了汉(即罗汉),充其量是个有神通的罗汉,小乘空果。有了这种思想,才算菩萨,才算走上大乘之路。 说到禅和密,也是个实践的事情,凡心存求个什么秘、术、咒,其结果统统堕入外道。历代禅宗大师都一再告诫大家,“佛法在世间”。密宗大师宗噶巴也一再告诫弟子,“先要见性,再发菩提心修密”。 “饿了吃饭,困了眠”,正是宗下很高的境界,我也以这句话来为“后记”做个结。 学习佛法的人们啊,让我们热爱生活,热爱众生吧。努力地修去自己的不良习气,早登无私无我之彼岸。 见君 1996年12月8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