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人间万物鲜
“春到人间万物鲜”,是摘自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句。
“人间万物鲜”的词意,别有一派生气、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正是时人所憧憬的前景。
新气象本来就不是无根的,它是脱胎于旧的窠臼,旧的渐去,新的油然衍生。
“天地革而四时成”(《周易·革》),在自然界,四季的形成,是因“天地革”(革:改革、变化)。在人类社会,何尝不如此?近三年来,因时局起了翻腾的变化,从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
刚过去的猴年,时局如猕猴的性格,喧哗好闹,弄得人人忐忑不安,但社会经济不仅没有受影响,反而有了新发展,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诡异。总之,只要不是停滞不前,有革新,有变化,社会便会进步。
今年十二生肖属狗,狗的禀性,既有忠勇的一面,又有凶悍好斗的一面。狗在十二生肖中,是最具争议的。在汉语中,狗如神台猫屎,受到诅咒多过褒奖,几乎世间所有坏处,都一古脑儿往狗的身上扣,如狗官、狗口、狗命、狗腿子、狗爪牙……不一而足。连以爱心著称的冰心,一见到狗,也给吓得走不动(冰心:《山中杂记》)。
汉人这种心态,与乎中国少数民族和洋人对狗的亲昵,大相径庭!后者把狗揄扬为忠信护主、有情有义的良伴。中国的满族有一个“义犬救主”的传说,相传少年的努尔哈赤被明军追杀,行将被烧死之际,幸得随身狗伴沾水扑火。在西方人士眼中,狗又更是可以日夕相处的忠实侣伴。
若上溯自中国古代,狗非但不是不祥之物,反而被视为禳灾祛鬼的禽畜。古人称狗是“金畜”,春时所生,用以守门护府,可见,狗之被痛贬为千夫所指的恶物,是后来的事。首先见诸中国文人笔下的狗品、多如哈巴狗、丧家犬或鲁迅笔下的落水狗之流,人见人厌。“文化大革命”,不知有多少正义之士、文化人被红卫兵当成狗头砸烂,还被踩上一脚!
屠格涅夫《散文诗》中有一篇狗的文章,描写人狗在暴风雨中互为依偎,患难中的温馨,倍添亲切感。换着中国文人,笔下的人狗相处,也许会被渲染成人狗对峙的怵怖气氛。
中国人对狗的认识,从社会发展来说,是陌生了,倒退了;少数民族、西方却是熟稔了、亲近了。文革把中国人对狗的仇恨,发挥到极致,以致人狗不分,可谓中国“狗文化”史无前例的大倒退。
有道是眼下中国大都市蔚为风气的养狗风,动辄以几万元、几十万元购一只狗为宠物,是否意味着中国人的“狗文化”的提高?这种过犹不及的举措,旨在炫耀财富,相信也非人狗之福,在未来的日子,“我们希望让人狗都得到改善,让人狗共生的世界回到中国。” 单是从国人对狗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水平,便使人对中国文化层次中的“狗意识”产生兴趣,本期“狗年文化”专题也许可以提供一点答案。名学者、“中国危机问题”研究专家何博传先生的《给狗看全相》,是他多年对狗观察、研究的心得。文章以丰富的知识,把中国人的“恨狗情意结”发挥得淋漓尽致,并带出国人的“狗忧患意识”,令人深省。
(原载1994年2月号《明报月刊》)
P15-16
中国现代期刊史上有三大里程碑,即《新民丛报》《新青年》与《观察》,第四个里程碑则非《明报月刊》莫属,以持久的影响力而言,《明月》更是后来居上。兹值《明月》五十周年纪念,我谨从读者的立场,向《明月》创始人和历届编辑人士致最高的敬意。——余英时
《明报月刊》自创办之日起就致力文化领域的学术交流与探讨,一贯坚持恪守“独立、自由、宽容”的信条。创刊50年来,《明报月刊》在海内外华人心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潘耀明
陈寅恪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要具有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明月》五十年来之所以有出色成绩,即是因《明月》主事诸君子是以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自勉自励的。——金耀基
潘耀明文章为时而著——读《明报月刊》总编辑的卷首语
春天,是播种的时候
教育与革命
自由是可贵的
时代精神的记载
岁首谈酒
黄金泪与现代人
春到人间万物鲜
“风云一报人”
征求“丑陋的日本人”
伯克利的“陈嘉庚楼”
政治是短暂的,文化是长久的
宗教情操的失落
哄哄的岁月
生命应放入学问才有意义
从蔡元培的“四字诀”谈起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谦下的美
科学与文学的因缘
华人文坛最风光的作家
知其不可为而为的血性
走出“孤独的迷宫”
诺奖与中国作家世纪情意结
“满天红影下如潮”?
世纪末的迷失
绚美的落霞
也谈从“历史三峡”走出来
读出活色生香
柏杨:历史峡谷中的“渡客”精神
顺时变通与历史吊诡
新世纪的翅膀
春天的情思
世纪的焦虑
茶香之外的梦
别忘了上帝赋予的山荫道
善读书不负花月
文明被自己吐出的污物所染
“因为你有言语,你胜于野兽”
中国人的脸与西洋人的“兽性”
书生并非空议论
运动家的精神
也谈“义利之辩”
为什么高天大地皆伏杀机?
危难见英雄:张学良将军祭
迎岁谈宝马精神
为文化之链输新血
勿忘天地之大德
凯尔泰斯的别思
走独木桥与雄健的精神
杏林子的人格力量
巴金、库切与强国梦
宋美龄跨世纪的恩义情仇
“春天,是复活的季节!”
我们尊重令狐冲的精神
她说,祖国是“有罪民族”
汲取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往前
维护新闻自由的光辉典范
诺贝尔文学奖与文学的“道”
中国作协换届:从巴金到铁凝
香港的文化意义
默默的胡金铨的德操
莱辛文字传达的“危险时刻”
迎接东方文化世纪
从鼠年说开去
改革开放新一章
美国的总统选举
也谈“美国必然没落”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季先生“孤独的信念”
历史的缅思
破读“高锟的笑容”
吴晗的启示
未来三十年的愿景
他说:“不在风里睡觉了。”
活着是寄宿,死了是回家
道德最大的秘密是爱
为了一个梦想
对香港溺爱的他
老根发芽与大和民族
想起胡秋原
她,成就了一代伟人
乔布斯与上帝
新年康乐
人与天道的关目
城岛的雨
人心在黑暗中
文学世界的莫言
春风传我意
老而不朽谓之圣
杨绛的启示
我们的家!我们的国!!
春日两帖
从“金庸的中国历史观”谈起
We must out ive the ma (外一章)
非洲“悄悄的文明革命”
和合许人自由
挖掘历史真相
事实就是如此
也谈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自由知识分子的风骨
也是新春感言
说“涵养”
心放正,眼睛朝下
传统文化与五四
运动记愧
隐身串门子
潘耀明文章为时而著
——读《明报月刊》总编辑的卷首语
黄维棵
卷首文章:刊物的眼睛
《明报月刊》创刊至今五十年,我读她至今也五十年。其总编辑任期比较长的,有三位:
早期是胡菊人先生,中期是董桥先生,最近二十五年则是潘耀明先生。每期的“她”,从头发、面庞、躯干到四肢,体态优雅,服饰变化多姿,诚然“内容”丰富,令人月月惊艳。我饕餮秀色,却不可能期期全“飨”;但有一个部分,则是月月必睹的,这就是她的眼睛——总编辑执笔的卷首文章。胡菊人忧国忧民,曾研究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处身“文革”时代,笔下义正辞严之外,偶有一股无名的忧郁。董桥自幼熏染书香,主持编政于“后文革”“前九七”之际,时局既明且暗,所写时有宋词那种委婉的风致。“前九七”“后九七”,潘耀明主编时期最长,时局在平稳与激荡间起伏不定,他尽心尽力经营《明报月刊》,其卷首语反映时代、守护文化、纵横议论,有一种明亮的风格。明亮,明耀,真是文如其名“耀明”。《明报月刊》数十年来的卷首语,美目盼兮,其眼神先后予人“忧郁”“委婉”“明耀”的印象。
文学书写的体裁甚多,仅以散文一类而言,就可分为多个子目。百多年来,世界各地报刊业蓬勃,报刊的“编者的话”或“卷首语”,应可成为一个“次文类”(Sub—genre)来加以研究。我数十年来多次搬迁,目前家里的《明报月刊》不齐不全,所存多为最近十余年的。下面只能是随意抽样,说说“明耀”。如果报刊的“编者的话”或“卷首语”还没有人专题研究过,那么,下面这块小砖,目的可大了:希望引来大玉。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报刊有宗旨,就像文章有主题。《明报月刊》的创办人兼首任总编辑是金庸先生。月刊在1966年初面世,而“文革”在年中开始。传扬文化,正是她的一个宗旨。衣食住行、典章制度、哲学宗教、文艺科学都是文化,也因此,她必然是一本综合性的文化杂志。在政治和人心经常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时代,文化是什么?文化必然包含思想,包含对自由、民主、正义的追求和讨论。文化离不开知识,离不开现实社会,因此刊物的内容,必然包括社会时事评论。报刊的宗旨,往往在政治上落实为立场。在香港办刊物,过去为共产党讲话,还是为国民党?现在香港挺蓝(建制派),还是挺黄(反对派)?在整体政治文化方面,持保守立场,还是激进立场?
《明报月刊》的读者对象是知识分子,以“不党不私”为其立场,不党不私就是有独立的思维。2016年1月号的《明报月刊》,是“创刊五十周年志庆特大号”:金禧大庆,封面正有金耀基所书“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十个大字。这十字金言,正如金氏所说,乃来自陈寅恪。十个字如金如玉,是她坚持的质量,是她恪守的承诺。
人的思维和行为,能完全自由吗?能完全独立吗?这是哲学、宗教、政治、心理、法律等学科永续探索的问题。报刊持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于是我们说;这是编辑报刊的理想态度。作为五十年的老读者,我认为当年金庸所揭示的原则,通过几代总编辑的悉力以赴,《明报月刊》基本上是符合了。
总编辑是报刊的舵手,是其宗旨的贯彻者、守护者。他让整本杂志的内容贯彻、守护其宗旨:他所写的“编者的话”或“卷首语”则可阐明、呼应其宗旨。《明报月刊》是综合性的文化期刊。因为是综合性,其总编辑必须视野广阔,使内容多元并陈;因为是期刊,他必须触觉敏锐,使内容不失时效。阅读舵手潘耀明多年来所写的卷首语,我发现这些篇章有如船长的航海志,记录航程的重大事件,以及他领航的感悟。在香港出版的《明报月刊》的多元内容中,必然有关于香港的,也应该有中国的,以至天下的。于是港事国事天下事,当然都关心。
香港人的荣耀
为了配合某些期的港人、港事专文或专题,举例而言,2017年2月号的卷首语乃有《一位奇女子的启示》一文。香港著名歌唱家费明仪在年初辞世,潘耀明说她“不光是音乐家,还是文化大使。从费明仪的人生实践,可见政治是短暂的,文化才是永恒的,它昂然超越于政治、党派、地域”。费明仪一生奉献给音乐,确然值得我们纪念。她的“明仪合唱团”在1964年创立,我那时读高中,竟然和一些校内同学获征召入团,滥“喉”过一段短暂时光,充分体会过她的热心和魄力。顺便指出,卷首语“政治是短暂的,文化才是永恒的”一语,洵为知言。
……
在卷首语获得“点赞”的文学艺术人物很多,又如杨绛。她在2016年5月25日以105岁极高龄逝世,7月号的卷首语怀念之。潘耀明1980年代初期访问过钱钟书,又曾出版过杨绛《干校六记》的英文版,比一般读者对这双文坛贤伉俪其人其文有更亲切的认识。卷首语写来情辞朗润,娓娓动人;对他们两位文风的比较,从“形象思维”入手,赅要而得体:“钱先生是汪洋闳肆,文采风流,学问深不可测,恍如浩瀚大海。相反地,杨绛女士彷佛一条滠滠潺潺的小溪,澄澈明亮,文如其人,文章也是温文尔雅,干净利落,一清到底……”卷首语的下半篇,语调变得沉重了。《干校六记》写“文革”期间知识分子的遭遇,如他们之被批判斗争。卷首语引述了钱钟书为妻子的书所写“小引”,钱氏认为此书应该加上另一记,即《运动记愧》。钱氏写道:“或者惭愧自己是糊涂虫,没看清‘假案’‘错案’,一味随着大伙儿去糟蹋一些好人;或者(就像我本人)惭愧自己是懦怯鬼,觉得这里面有冤屈,却没有胆气出头抗议,至多只敢对运动不很积极参加。”
“为时而著”的明隽小品
我认识耀明兄逾三十年。他的本业是写作和编辑,又主持多个文学社团,交游广阔,游踪遍天下,其抒怀叙事的散文,包括览胜观光的游记,性情活现,深得好评。这位香港作家联会的潘耀明会长善饮,与其前任曾敏之同具海量。印象中,他写的卷首语,却没有任何交游吃喝的内容;即使提到文友故旧,也是少私情而多公义:从个人交情出发,引申出时代社会的义理。一般刊物的“编者的话”“编者随笔”“编辑手记”之类书写,适可而止地偶尔提及交游与饮宴,可增进亲切感,加添阅读趣味。潘耀明的卷首语作风不同。卷首语一词,读起来是开卷有益的“卷”,是书卷之首的“首”,他一本正经以至非常严肃地执笔。
从金庸创办开始,以至潘耀明一路用心经营的《明报月刊》,潘耀明谦称她是“文化小屋”;海内外她的作者和读者,则盛誉其五十年来的卓越成就和广远影响,而可称为文化大楼。她以传播知识、思想、文化为责任,力求不党不私,发扬“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其文章应和唐代白居易主张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原则。潘耀明的卷首语守护、阐明月刊的宗旨,其内容配合月刊内容、紧贴时代,是大楼观景的窗户,是刊物明亮的眼睛。一篇篇卷首语独立来读,其辞理兼胜,堪称明隽的小品。其文章“为时而著”,如果二十多年串连起来阅读,则可看作一位文化人对时代感应的记录。潘耀明这样的书写,无形中更为文化刊物的卷首语提供了范例。
潘耀明著的《一代人的心事》为《明报月刊》总编辑潘耀明先生十几年来所撰写的卷首语选集,这些文章内容很丰富,涉及文化、历史、政治、名人等诸多方面,每一篇都能代表当时的社会热点或文化动向,很具阅读价值。
《一代人的心事》是潘耀明的散文集。
它是一个文化跟思想的窗口,照亮了整个华文世界的小小舞台。
一代人有一代人之理想,一代人有一代人之心事。
潘耀明的卷首语守护、阐明月刊的宗旨,其内容配合月刊内容、紧贴时代,是大楼观景的窗户,是刊物明亮的眼睛。一篇篇卷首语独立来读,其辞理兼胜,堪称明隽的小品。其文章“为时而著”,如果二十多年串连起来阅读,则可看作一位文化人对时代感应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