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克,湖南嘉禾县人。1907年出生,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翌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北伐和南昌起义……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8年出版《浴血罗霄》一书,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萧克回忆录》是作者亲笔撰写的回忆录,曾在1997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 书名 | 萧克回忆录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萧克 |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萧克,湖南嘉禾县人。1907年出生,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翌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北伐和南昌起义……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8年出版《浴血罗霄》一书,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萧克回忆录》是作者亲笔撰写的回忆录,曾在1997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内容推荐 《萧克回忆录》曾于一九九七年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本书详细叙述了萧克将军自青少年开始,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南昌起义、井冈山战争……等七十年的革命经历。其中展现的不仅仅是一名共和国将军的战争史,一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史,更是近代中国一名青年知识分子如何成长为优秀共产党员的生动记录。《萧克回忆录》一书不仅给普通读者以启发,更是每一位共产党员的必读书。它对于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浴血罗霄》一书也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二〇一七年正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萧克将军诞辰一百一十周年,我们重版《萧克回忆录》,谨为纪念。 目录 第一章 青少年时期 第二章 投笔从戎 第三章 到“铁军”去 第四章 参加南昌起义 第五章 从潮汕到湘南 第六章 井冈山斗争 第七章 闽赣路上 第八章 战斗在中央苏区 第九章 重返罗霄山 第十章 北上与回师 第十一章 先遣西征 第十二章 湘鄂川黔岁月 第十三章 长征 第十四章 出发抗日前线 第十五章 率挺进军包围北平 第十六章 撰写《罗霄军》 第十七章 到晋察冀军区 第十八章 保卫承德 第十九章 平绥线之战 第二十章 安国会议前后 第二十一章 两度空城守石门 第二十二章 再办军校 第二十三章 进军中南 第二十四章 主持全军训练工作 第二十五章 1958年反教条主义 第二十六章 在农垦部工作 第二十七章 在“文化大革命”中 第二十八章 赴江西“五七干校” 第二十九章 军政大学时期 第三十章 军事学院八年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青少年时期 我的家乡是湖南省嘉禾县泮头乡小街田村。据1946年所修的家谱记载,我出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六月初五日戌时,即1907年7月14日。 嘉禾古名禾仓堡,秦朝时为戍五岭囤粮之所。由于这里地势险要,历代为兵防重地,故称堡。1639年,明崇祯皇帝在镇压了刘新宇领导的香花岭矿工及九峰、蓝山瑶民大起义后,以“禾仓离州治甚远难以遥制”为由,决定设立嘉禾县。 嘉禾地处湘南,名为禾仓,实际是穷乡僻壤,禾不嘉,谷不丰。从我记事起,就看到父兄和村里人们为生计而辛劳、忧愁。 我的家庭算是书香门第。从我的曾祖父起一直到我的堂哥,四代读书、教书。听父辈们讲,曾祖父萧人杰是贡生,后选儒学正堂。我没有见过曾祖父,但看到他亲自用毛笔抄写的一本《书经》,字迹工整,全书万余字,只错了一个字。我的父亲和伯父、堂哥常用它来教导我,让我学习祖辈认真治学的精神。 祖父萧贡伯也是贡生,他教了一辈子书,直到去世前一年,仍在教书。父亲有五兄弟,其中三个是学子。三伯父考中拔贡,四伯父和我父亲为贡生。在我的父辈中,三伯父萧覃荫学历最高,不仅在本省,还到湖北、安徽一带讲学。 三伯父家有很多书,不仅有旧书,还有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时期的书籍,如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宋教仁的《我之历史》等。我最爱到他家翻书看。记得读私塾时,三伯父写了一首四言韵文诗,有七八十句,记述了辛亥革命以后的历史,言简意赅,词句流畅,读后印象很深刻,直到今天,我还记得这样的文句“民国反正,不能善后,竞言共和,程度不够。四次革命,枪炮角斗,我诈尔虞,甲肥乙瘦。初次革命,推倒满清。铲除专制,帝室已倾。何人鼓吹,厥有孙文。谁能实行,克强宋卿……” 三伯父写的文章和诗词,本地文人互相传抄,流传新旧学界,我也喜欢背诵他写的诗词韵文。他有着典型的旧知识分子的特点,有文才而又正直、清高。他曾在本乡第二高等小学当校长,后到桂阳第八中学任国文教员。他常常读报,喜欢谈论国家大事,但胆子小,不参加政治活动。 我父亲萧覃茂早年教书。民国三年,因参与反袁运动,坐牢三个月。出狱后,就在城里参加了一个名叫“嘉善堂’’的组织,搞公共慈善事业,以后又在高等小学当管理员,有时也到本地区政府中办事,还当过“征收员”,做的事情很杂。 我祖父活着时,家里大概有十来亩水田。他死前分家。续弦的祖母和五个儿子各分得两亩地,我父亲后来又购置了一些田产,但数量不多。我刚懂事,就到田里参加劳动。记得那时我家有六亩半水田,还有一点旱地。我们那里是山区,水稻只能种一季,产量也不高。旱地种些红薯、豆子、花生、棉花等。地不够,又租了地主五亩水田,但缴完租谷也剩不下多少了。 我们兄弟姐妹九个,只活下来六个:两个哥哥、两个姐姐、我和一个妹妹。八口之家,开销不小。父亲是读书人,不参加农业劳动。母亲料理家务,也不能下田种地。大哥十二岁便辍学参加家务杂事。二哥和我要读书,家里的田请长工种。我记得这个长工在我家住了六年。农活是有人干了,但要付工钱,吃饭也多了一张嘴,种的粮食不够吃,多数年份要买两三个月的口粮,生活颇为艰难。 尽管生活艰难,我家仍充溢着书香气。三伯父和我父亲经常在一起作诗联对,诵经讲史。特别是逢年过节,请他们写对联的人应接不暇。他们不停地写,我就在一边磨墨,他们的文事活动和那些辞令隽逸、对仗工整、字迹秀美的对联,对我的文学爱好,是种启迪。 我母亲不识字,但会背不少古诗。小时候,我常常依偎在母亲的怀里,跟着她一字一句地学着背。我现在仍然背得出的《木兰诗》,就是跟我母亲学的。 …… P1-3 序言 萧克是我党著名的革命家、军事家、军事教育家,一九八八年出版的《浴血罗霄》一书,更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我社出版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中的《浴血罗霄》已多次加印。《萧克回忆录》曾于一九九七年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本书详细叙述了萧克将军自青少年开始,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南昌起义、井冈山战争……等七十年的革命经历。其中展现的不仅仅是一名共和国将军的战争史,一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史,更是近代中国一名青年知识分子如何成长为优秀共产党员的生动记录。《萧克回忆录》一书不仅给普通读者以启发,更是每一位共产党员的必读书。它对于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浴血罗霄》一书也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二〇一七年正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萧克将军诞辰一百一十周年,我们重版《萧克回忆录》,谨为纪念。 后记 前些年,有些同志曾问我:你经历了中国革命史上那么多的事情,为何不把它记下来?的确,我从开始当学兵、当下级军官、当大兵团指挥员和全军军训部部长及训练总监部部长,军旅生涯近70年,经历的事情成千上万,是该写一写。但是,事隔多年,许多情景自己也淡忘了,过去虽然保存了一些资料,但不全,特别是年纪大了,写这样的“大块文章”,心有余而力不足;更重要的是,中国革命波澜壮阔,我只是其中一滴水,写什么,从何处下笔?想来想去,一直犹豫不决。 1993年夏秋之交,我在北京西山小住,一些搞党史研究和文献研究的同志与我交谈,又动员我把自己的革命经历记录下来,以便后人做研究参考之用。我也考虑,从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到1985年离休,近六十年的时间里,可以说,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几个重要历史阶段,我大部分都经历了,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人。记录下这些经历,是有益的。老伴蹇先佛也鼓励我,在精力和体力都还允许的情况下,做好这件对党、对后代有益的事。与我相处十多年的秘书张国琦,热心促成这事。这时,我才下决心写回忆录。 近七十年的经历,真要写起来,难度是很大的。我就向总政宣传部求援,将帮我整理过文章的张东霞借出来,协助我撰写回忆录,一借半年,时间不够,又借半年。国防大学周炳钦、王科元,军事科学院的邵玺诸同志及原农垦部的一些同志也积极帮忙。马国文和姜义华同志都积极参与了本书的修改工作。在此,我对前述诸同志,一并致谢。 由于自己长期在军队,又多担任军事指挥员,写出文字,常常是今天在这里消灭了多少敌人,明天又在那里打了什么仗,真有“夫子自道”的味道。但事实就是如此,文字结构也只好这样了。我总认为,回忆录就是如实地记录自己记忆中的往事,事实是什么样就写成什么样,不修饰,不夸张。也正因为如此,记忆不准,错漏之处,在所难免;即便事实准确,也会有分析不当之处,希望读者指正。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