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之著的《孔子的故事》是魔法象故事森林系列之一。名家品格,高山仰止;名家故事,励人心志。让孩子从故事中汲取养分,心怀理想,勇敢成长。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者之一。他提出启发式教学方法,将因材施教运用于教学过程。
| 书名 | 孔子的故事/魔法象 |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 作者 | 李长之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长之著的《孔子的故事》是魔法象故事森林系列之一。名家品格,高山仰止;名家故事,励人心志。让孩子从故事中汲取养分,心怀理想,勇敢成长。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者之一。他提出启发式教学方法,将因材施教运用于教学过程。 内容推荐 李长之著的《孔子的故事》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魔法象故事森林推出的作品之一。孔子是中国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他提出启发式教学方法,将因材施教运用于教学过程,被尊称为“万世师表”。李长之的语言睿智不乏风趣,他以简约而深刻的文字让小读者轻松了解孔子的一生,给他们以文化的熏陶和智慧的启迪。 目录 1没落的贵族和孤苦的幼年 2幼年时代的鲁国文化空气 3在挫折中前进 4教育事业的开端 5和的会见 6走向成熟的道路 7在齐国政治活动的失败 8在齐国的收获和影响 9在混乱的鲁国中的寂寞 10继续从事教育事业 11从中都宰到司寇 12在外交上的胜利 13和鲁国贵族的斗争 14终于出走 15在卫国受到监视 16过匡城留 17到了晋国的边界上 18仍然回到卫国——不愉快的三年 19过宋国时遭到迫害 20停留在陈国 21孔子绝粮 22勾留在楚国的边境 23再到卫国和归鲁 24归鲁后的政治言论和政治态度 25专心从事教育工作 26编写《春秋》 27整理诗歌和音乐 28弟子颜渊和子路的死 29后的歌声 后记 附录:李长之和他的《孔子的故事》 试读章节 5和老子的会见 南宫敬叔做了孔子的弟子以后,曾向鲁昭公建议派他和孔子一块儿到周的京城洛阳去观光。鲁昭公答应了,便给他们俩一辆车子,两匹马,还派了一个仆人,打发他们到洛阳去。 好学的孔子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因为历史悠久的京城洛阳有丰富的文化宝藏,而且大思想家老子也在那里。老子这时担任保管文物的工作,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院院长。 老子听说孔子来了,便套上车,到郊外去迎接。又叫他的僮仆把路打扫干净。孔子也依照当时的礼节,从自己车上下来,把作为见面礼的大雁捧着,送给了老子。 老子比孔子年纪大得多,经验阅历也丰富得多,他所接触的文物史料也远比孔子这时所接触到的广博得多。因此,这一次会见,对孔子是极其有益的。这时孔子还在壮年,在求知和修养方面,积极和热情有余,但是还不免有些急躁、粗枝大叶,仿佛还需要更阔大的胸襟,需要在精神内容上更加丰富一些,还需要从更高的眼界对自己已经获得的学识技能加一番审量。而在这些方面,老子恰是有资格对孔子有所助益的。从老子方面来说,他似乎缺乏孔子那样的积极和热情,好像缺少什么朝气似的,但是和孔子的精神凑合起来,就可以构成一种宝贵的东西了。老子和孔子都是中国文化史上极其杰出的人物,他们的会见是灿烂的古代文化史上饶有意义的一页。 孔子向老子请教了很多东西。甚至就是孔子所熟悉的礼数方面,也证明老子比他懂的多。例如出丧的时候逢见日食怎么办,小孩子死了该葬到近处还是远处,国家有丧事的时候不避战争对不对,战争的时候应该把已死的国王的牌位带着还是不带,等等,老子都根据事实和情理给孔子做了明确的解答。老子也深深器重像孔子这样一个虚心求知的人。 孔子在洛阳住了几天,要离开了。老子依依不舍地给他送行,并且根据自己的处世态度,告诉他道:“我听说,有钱的人给人送行的时候是送钱,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给人送行的时候是赠几句话。我没有钱,姑且冒充一下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送你几句话吧。第一,你所钻研的,多半是古人的东西。可是古人已经死了,连骨头也烂了,不过剩下那么几句话。你不能把那些话看得太死。第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生的是时候呢,固然应该出门坐坐车,阔绰一下;如果生的不是时候,只要过得去,也就算了。第三,我听说有句老话:会做买卖的都不把东西摆在外面,有极高的道德的人都是很朴实的。你应该去掉骄傲,去掉很多的贪恋,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这对你都是有好处的。一切事不要太任性,否则在家庭也不合适,在朝廷也不合适。我要告诉你的,就是这些话了。” 孔子深深地玩味了老子的叮嘱,怀着感激的心情离开了洛阳。孔子回到鲁国,见到自己的弟子,还不住地赞美老子说:“鸟,我知道它会飞,可是会飞的还常被人射下来。鱼,我知道它会游水,可是会游水的还常被人钓起来。兽,我知道它会走,可是会走的还常落了网。只有一种东西,我们不能控制它,它爱云里来就云里来,它爱风里去就风里去,它爱上天就上天,这就是传说中的龙。我没法捉摸老子这个人,老子就像龙一样吧。”P20-22 后记 孔子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所以我们要讲他的故事。 我们讲孔子的故事,主要是想让大家看一看孔子在当时是怎样生活的,以及当时的人(各式各样的人)是怎样看待孔子的。我们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进步性,但是正如稽文甫同志所说:“承认孔子有一定的进步性,并不是要提倡尊孔读经。” 对于孔子要不要加以评价呢?当然要。这笔账总要算,应该算。毛主席教导我们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但是在这本小册子里是不是就要“给以总结”呢?不能够。这主要是因为作者的思想水平有限,没有能力做这个工作的缘故。就是前面所讲的故事,也只能是从作者的思想水平出发而编述下来的,在选择取舍之间,在解释评论之间,错误一定难免。写出来,也只是请读者指教!这不是客气话,是实话!因此,也就谈不到什么“给以总结”了。那是要留待更辛勤的、更精通的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工作者来完成的。 也许有读者要追问我究竟对于孔子是怎样看待的。我在这里,也就把我极不成熟的看法谈一下。谈得不对的地方也一定有,还是诚恳地向读者讨教! 第一,从孔子所处时代的社会性质来看孔子。孔子处在春秋时代,以我理解,春秋和战国实在是一整个时代,这个时代是中国奴隶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的过渡期。春秋和战国诚然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个不同,在我看来,只是社会变动的剧烈程度表现不同罢了。在春秋时期,社会变动还没有达到质的突变,而在战国时期则完成了这一变革。郭沫若先生说: 依据《史记》,把绝对的年代定在周元王元年,即纪元前475年。在这之前的春秋作为奴隶社会的末期,在这之后的战国作为封建制的初期。 如果划界的话,这样划界自然也可以。但是这当然不是说历史是可以截然划开的。而这样的划界,我觉得还不如把春秋战国当作一整个过渡期,因为这样对一些学术思想的演变要好解释些。只是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是奴隶制时代而不是封建社会,在这点.上,我是同意郭沫若先生的看法的。 第三,在孔子对于中国文化的一些具体贡献如教育事业、编写历史、整理诗书上,在孔子一些有价值的言论(包括智慧和经验)上,在孔子本人的“学不厌、教不倦”的积极态度上,大多数现代学者几乎没有异议,我认为这也就是应当肯定下来的东西。所以,所谓对孔子也还不能“给以总结”,并不等于对孔子来一个“不可知论”。我们应该把可以肯定的东西和还在争论的问题分别开来。 第四,无论谈孔子的历史地位也好,还是谈孔子的具体贡献也好,我们一定要避免个人崇拜。这不只因为个人崇拜是不应该的,是会产生毛病的,还因为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首先是不合乎事实的,是不科学的。孔子无论有多高的成就,是和当时的社会发展分不开的,而社会的发展首先是广大劳动人民所推动的。孔子的出现也不是孤立的现象,就像同时期的政治家子产、晏婴等,也已经具有和孔子相近的才能(虽然发展的方向不同);就像同时期的普通人长沮、桀溺等,也已经具有和孔子对社会变动同等的关切(虽然看法不同);就像“士”这个阶层,当时一般也都在活跃着——他们都是生活在同一时代里呵。孔子一生经过了一些发展,这些发展也都步步可寻,都和他的丰富经历、刻苦努力分不开,而这些丰富经历、刻苦努力,也只有在他那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才有可能实现。决不能把孔子当作奇迹! 这就是我对于孔子粗枝大叶而又肤浅的看法。至于本稿之成,也经过了一些岁月(现在呈献给读者的是第三次稿,这第三次稿也经过四次删改),中间阿英同志提过宝贵的意见,也得到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同志的很多帮助,这样才写完(但并没有写好!)。我要谢谢他们,并期待读者给我更多的教益! 长之 1956年5月26日记于北京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