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境界
“后生可畏”这句老话用在铁石心身上是最贴切不过的了。你看看他,才弱冠之年纪,方圆百里,已无人敢与之争锋。提起铁石心这名号,连那些向来摆老资格的武林前辈也不得不承认“英雄出少年”。
关中的“灞桥双煞”不信小小年纪的铁石心真有如此能耐,特地寻访而来。他俩放出大话:什么铁石心,非打得他豆腐身不可!灞桥双煞明白,铁石心再厉害,无非年少气盛罢了,论武功套路,百分之百是雨前新茶——嫩头。好,打趴了铁石心,看谁敢不服。
有人对铁石心说:“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关中乃中原武术之正脉,千万小瞧不得,是否避其锋芒,再做打算。,,
铁石心说:“寻也要寻这种对手比试一下,切磋一下,哪有躲之避之的道理。管他双煞三煞,让他们尽管放马过来,我静候就是。”
灞桥双煞来到娄江之后,扬言要打到铁石心喊他俩师傅为止。
铁石心像赶集看耍猴似的来到了江边的南码头,只见灞桥双煞已摆开场子,正在口吐狂言呢。
铁石心年纪虽轻,一旦比武打擂,从不示弱,从不心软,其出拳之快,出拳之重,常使刀口上舔血、棍棒下讨生活的镖师、杀手也目瞪口呆。
铁石心为了让灞桥双煞输得心服口服,先让了他俩三招,而且是徒手与手执利剑的灞桥双煞相搏。好个铁石心,一个“仙人躲形”躲过双煞的正面袭击后,一个移步换形,闪到了双煞的右侧,当双煞感到一阵风起时,已来不及化解抵挡了,只见铁石心一跃而起,一个金龙探爪,双煞的心口已分别中了铁石心千钧之力般一爪,双双倒在地上。在一片喝彩声中,铁石心连看也不看一眼,缓步而去。
铁石心的武功虽是了得,但人们总觉得他小小年纪,未免太铁石心肠了。
铁石心听到这种议论后也不恼,没事一般地说:“我追求的是达到武功的最高境界,在这个过程中,死伤是难免的,不铁石心肠,何以达到武术的最高境界呢?”
铁石心认为要达到这种境界,唯一的出路是外出寻访高手,寻访名师,否则,哪怕在家再面壁十年二十年,再苦修苦练到头发雪白、胡子尺把也没用。
在一个大雾迷漫的早上,铁石心抛下年迈的双亲,独自一人仗剑而行,以武会友去了。
一路上,铁石心听说了一位又一位名声大得吓人的前辈与同道,但交过手后,十有八九都徒有虚名,弄得铁石心极是失望。正当他心灰意冷时,他听到一个新的信息:愚山之顶住着一位心愚师太。心愚师太有云:“武术之最高境界乃天人合一.人剑合一,心到剑到,心静剑静,心剑到处,无坚不摧。,’
据山下坊间相传:心愚师太从不佩剑使刀,可折柳枝为剑,摘树叶为镖,哪怕细嫩如麦苗,也能手起苗飞,取人性命。铁石心听得呆了,自己苦苦寻觅的、追求的,不就是这种绝技、这种境界吗?如果练到了这等层次,岂不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铁石心决定上山拜师。
正当铁石心要上山之际,有位老妇人捎来口信:铁石心的老母命在旦夕,叫铁石心速速回去见最后一面。
铁石心觉得,天地万物,没有比追求武术的最高境界更重要的事了,他硬硬心肠,向家乡方向拜了三拜,头也不回地上了山。“慢!”那位老妇人喊住了铁石心,问铁石心是否有口信捎回?
铁石心回答道:“我心里只有武术的最高境界!”
老妇人问:“你追求武术的最高境界又是为了什么呢?,,
铁石心竟被问住,是为了称霸武林,还是为了青史留名,抑或是为了万民敬仰?铁石心实在没认真想过。
老妇人又告知说:“这心愚师太有三不收徒的怪癖你知道不?”
铁石心忙打听哪三不收。原来心愚师太定出规矩:为名为利者不收,争强斗狠者不收,不孝不贤者不收。
老妇人自言自语道:“你老母亲正弥留之际,却不思回去看望、服侍、送终,如此不孝子孙,心愚师太断不会收的。”
“那我快马加鞭回去,给我老母亲送终后再来拜师。”铁石心有点怀疑这老妇人就是心愚师太。
“就算尽孝了,贤呢?不如从身边的善事做起,心诚则灵。”不等铁石心细问,老妇人顾自走了。
铁石心想想,心不甘,连夜上了山,镜花庵的尼姑告诉铁石心,心愚师太就在山脚下。
铁石心把在上下遇到的老妇人的形象描述后,尼姑遗憾万分地只说:“无缘无缘。”再不肯说其他。
铁石心闷闷不乐地回到了家,谁知老母亲无病无灾,健身健饭。
秋夜静坐,铁石心回忆与老妇人一问一答所有细节,突然悟到:那老妇人所言乃修身养性之根本,若做到心无各心无利、有孝心有贤心、身怀绝技而又不称雄称霸,岂非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武术的最高境界?他又转而想到了心愚师太天人合一、人剑合一、心到剑到、心静剑静、心剑到处、无坚不摧的剑诀,他似乎什么都明白了,他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练什么了。
据说,此后的铁石心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P8-11
凌鼎年先生是当今中国微型小说的一代宗师,也是开山祖师。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大宗师,能实战,有辉煌战绩,有创见,有理论,有组织能力,有号召力,而且大度包容,桃李自成蹊。我佩服他!
喜欢读武侠小说的,不妨读读凌鼎年的微型武侠小说;喜欢读小说的。更应该看看凌鼎年的微型小说。因为他的微型小说,不少已入选多国教材.可以传世,并正在成为经典,而他本人就是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界的一个传奇。
——温瑞安(著名小说大家、新武侠四大宗师之一)
营建书香社会,培养阅读习惯,引导阅读很重要,如何把阅读变成悦读,不妨试试从悦读微小说开始。
——马步升(甘肃省作家协会主席、甘肃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微小说,乃时代的宠儿。走近中考,走近高考,走近千千万万读者。读点微小说,对写作有帮助,对提高文学修养有裨益。
——墨白(先锋小说家、剧作家,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微型小说,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文体之一
凌鼎年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45万字,初中生不少于260万字。从数量上说不算多。但家长、老师和学生都知道,现在的中学生课业负担重,压力大,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阅读就显得格外重要,要把时间花在有效的阅读上,即对写作有帮助的阅读上。
如今的阅读渠道,与20世纪已大不一样,不但有丰富多彩的纸质书籍,还有网络文学、手机阅读、微信文字等。有正能量的,也有乱七八糟的,对中学生来说,低俗读物的诱惑很大,盲目阅读的危害也很大。
我是从上海第二教育学院中文系毕业的,做过教师,目前,仍然担任十几所大专院校与中小学校的校外辅导员,每年都要到各地的学校去讲课,与中学生接触相对多些。我觉得我们有责任为中学生创作、编辑、出版、推荐好书。
以我的创作实践、社会经历与阅读经验,我认为微型小说是极为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种文体。为什么如此说呢?
第一,微型小说的篇幅在1500字左右,短小精悍,与一篇课文的篇幅相当。阅读不用花太多的时间,不会影响正常读书与做作业。
第二,微型小说属于纯文学范畴,不以离奇的故事取胜,不以惊悚的情节吸引眼球,没有诲淫诲盗、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等糟粕,是比较干净而健康的文体。
第三,微型小说的主要题材是现实主义的,内容大部分与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都比较接地气。
第四,微型小说作家的中坚力量是中小学教师与各报刊的编辑与专栏作家,文字功底都比较过关,语言都比较纯真、优美,对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有借鉴作用。
第五,常言道“船小好掉头”,因为短小,可以说凡中长篇小说用过的艺术手法,微型小说都尝试过,并且不少文体探索篇层出不穷,题材的突破,结构的创新,立意的拓展.文体的探索,人物的塑造,语言的借鉴,常出新意,为中学生作文的多样化写作提供了诸多范本。
中学生需要微型小说,需要优秀的微型小说。鉴于此,我们选编了这套丛书,入选这套丛书的几位作家都是微型小说文坛的名家,在圈内颇有盛名。最少的也出版了好几本作品集,有的出版了一二十本,最多的已出版了四十多本。这几位作家都有作品被收入教科书,收入高考、中考试卷和模拟试卷。读他们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走近中考,走近高考。
我说微型小说正走近中考、高考,我说读点微型小说,对中考、高考作文有利,并不是一厢情愿式的自说自话,也不是想借中考、高考来炒作微型小说,而是基于二十多年中考、高考的实际情况分析而得出的一个客观结论。
近年,高考增加了除诗歌以外的“文体自选”,这样一来,凡接触过微型小说或以前尝试过微型小说创作的学生就占了便宜,他们可以根据题意,虚构内容,。编造故事,很可能应了那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老话,模而仿之就轻车熟路了。
2015年各省市的高考作文题目,有一半以上是非议论文范畴,在记叙文的题目中,大部分是可以写成微型小说的,这方面中学语文老师最有发言权。也许因为这个原因吧,我担任校外辅导员的几所中学,每年都请我去讲微型小说创作。他们的语文老师说:“凡会写微型小说的学生,高考作文成绩一般都高于其他同学。”——我相信这是真话。
近几年微型小说不仅走近高考,还走近中考。如果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就会发现十多年来,中考、高考的作文题目,大都属于话题作文的范畴,话题作文无非是写人记事,抒发感情,书写感慨,而与此最接近的当数微型小说。
我因近年常应邀去初中、高中讲课,故有意识地搜集了二十多年来全国各省市中考、高考的作文题目,我分析后,得出结论:以话题作文为主。而话题作文与微型小说无论在篇幅、立意、结构、写法上都十分接近,读微型小说,写微型小说,对高考作文有借鉴、有启迪、有帮助。难怪有行家认为:微型小说是学生读之受益、老师教之省心、家长闻之放心的文体。
这次选编的这套丛书,入选的都是当今微型小说文坛最具实力的名作家,其作品各有特色。因篇幅所限,不展开评点。平心而论,收入这套丛书的作品都属微型小说的一流水准,作品好读好看,可品可鉴,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读到自己喜欢的作品。既是学习写作的极佳范本,也是消遣欣赏的上好精神产品。
凌鼎年著的《中国微经典--天下第一剑》收录了《功成名就后》《天下第一剑》《关门弟子》《无情剑》《复仇》《侠盗》《异数》《童子身》《对手》《独行侠》《两难选择》等小说作品。
凌鼎年著的《中国微经典--天下第一剑》选取了中国高水平的微型小说作品,内容通俗易懂,语言简约凝练,适合大众阅读;主题鲜明,以微知著,涵盖亲情、爱情、友情、励志等当今社会最热衷讨论的话题,易引发读者共鸣;所入选的文章涵盖了知名作家的成名作、代表作,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旨在用最简单的故事、最朴实的语言,描述最动人的情节,表达最真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