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八万四千问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出版社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前言/序言

在我少年时,中国的现象非常神秘莫测,我从大人们那里听到各式各样的事。一方面,中国是个让人生畏的国度;但同时中国也是一个佛国,拥有一些最为重要的佛教圣地,一些伟大的帝王曾是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佛法护持者。我也是听着文殊师利菩萨在五台山化现的传奇故事长大的。

多年以后,我有几次机会访问了中国。尽管时间流逝, 有关中国的悖论和矛盾给我带来的困惑却从未停止。一方面, 据我有限的观察,今天中国的城市里,Prada专卖店好像比书店更多;但同时,我却在机场和火车站的畅销书柜台上看到关于精神和灵修的、特别是佛教类的书籍,这使我觉得不可思议。在这个国家,有的年轻人卖肾去换iPhone;同时,在这个国家,也有很多年轻聪明的大学毕业生能够瞬间抛弃世俗荣耀去追寻心灵真理。

对我而言,这恰好证实了佛陀说过的话——无论我们人类发明了多少办法来让事物变得更简单易行、功能强大、可测度、可称量,因无法让一切尽在掌握而带来的愤怒也永远不会消失。事实上,我们在物质上越富有, 我们的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就越强烈而明显。

然而,和很多国家不同,中国有着追求更高真理的传统和习惯。中国孕育了一些世上最伟大、最有智慧的人, 如老子和庄子。我毫不怀疑,即便在这个物质主义的时代, 在霓虹灯、摩天大楼、咖啡馆和百货商场之间,那些不安于眼前情景并想要超越这一切的中国人,会寻找一些更有意义的东西。

一如往昔,我感觉佛教将会在中国人的心灵中扮演重要角色——无论是在理智层面、在迷信层面,还是在真实觉悟的层面。我自己就是一名佛教徒,最近去西安法门寺朝拜佛指舍利的时候,我深受鼓舞,倍感欣慰。在那里,人们对佛指舍利无微不至的照料与无以复加的恭敬,即使在佛陀的故乡菩提伽耶也是看不到的。

所以我感觉佛教会在中国驻留,至少目前来说是这样。为什么不呢?如果我们所拥有的全都可量、可数、可见,那生命就没有什么意义可言了。能够拯救人类的是我们对其背后的秘密——最有力量却不可测度的心灵奥秘——的关心与好奇。而在中国道家和佛教的传承里, 探索这种奥秘的传统可谓源远流长。

当我和中国朋友们吃饭或喝咖啡时,他们无论老少, 都并不仅仅把我当成可以预测彩票中奖号码或香港赛马赢家的算命先生,而是以其想要探究奥秘、了解未知事物的愿望,引燃了很多场对话的火花。

如今这个年代,当我们啜饮咖啡、茶或者法国白兰地时,我们极少讨论诗歌、书籍和哲学,无论是古代的还是当代的。如果我们讨论这些,咖啡和法国白兰地将会变得很有格调。伦理道德家可能会认为,喝着白兰地或者吸着雪茄烟讨论佛法是不合适的。但考虑到物质主义的力量是如此强大,我们的时间又是如此短暂,一个精神主义者可能会认为,即便我们只是在咖啡桌边零星而随意地聊上几句佛法,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本书中的问答是在咖啡馆里或足球比赛间产生的, 并不是什么深奥或者能给人启发的内容。但是如果你碰巧读到它们——如果你没有什么特别殊胜的业,抑或你与佛法的业缘仅限于我们问答的可怜水平上——你可能会因此产生好奇心,从而更加专注地去探寻那些物质主义世界所无法测度或预测的事物。

希望至少对一部分人而言,这本小书能发挥另外一种作用。和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样,中国在不断改变。尽管信息技术的新形式激增,但讽刺的是,过量的信息供给却使很多年轻人似乎比从前更加疏离。全球上百万人正在日益激烈地挣扎,为了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给自己找一处容身之地——不仅指一份好工作,还包括找到一种办法来弄明白自己究竟是谁。为了寻求身份认同, 我们甚至听说数以千计的人采取了难以想象的极端手段。因此,要指导人们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一处适当的位置, 有效信息就显得日益关键。希望接下来的对话至少能够为一些正怀着热诚而探索的人开启大门。

作者简介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当今影响力的佛教上师之一,全世界公认极具创新精神的年轻仁波切。秉持不丹藏传佛教优良传承,倡导无宗派运动。著作《正见》引发中国知识分子学佛热潮,另著有《人间是剧场》、《佛教的见地与修道》、《不是为了快乐》等多部著作。曾导演电影《高山上的世界杯》、《旅行家与魔法师》。建立“悉达多本愿佛学会”,全球设有十一处教学与修行中心;创办“钦哲基金会”与“莲心基金会”两处公益机构;发起“八万四千”公益计划,目标是将所有佛陀的教言翻译为现代语言,并免费与大众共享。

亮点展示

八万四千万亮点展示.jpg

精彩书摘

1.为什么我在这里?我是怎么成为现在的我的?为什么我对某些人和事物有强烈的好恶,而对其他的人和事物却漠不关心?为什么我是中国人而不是阿拉伯人,为什么我选择出生在北京而不是摩洛哥?为什么我甚至有“心”?总之,佛教怎么解释,为什么事物是现在这个样子?

佛教认为,我们以这样的形态存在,事物以这样的形式呈现,是因为数以亿计的因和缘,每个因缘又有其自己数以亿计的因和缘。所以即便我们诞生在同样的家庭和环境中,也会有数以亿计不同的因和缘,使得一些人害怕蜘蛛,可把龙虾腿塞进嘴里时却没有任何不安:使得一些人看到鲜血就眩晕,却把生鱼片视为无上美味。

但是有一个因我必须单独强调,那就是我们的心识。这是最大的一个因。如果没有心识,就不会有生命,也就无法体验其他因带来的负担与快乐。

2.仁波切,有些相信万能力量的人对佛教中因果与缘起的概念持怀疑态度,您对此有何看法?

对于相信存在一种万能力量的人来讲,万能力量本身就是因缘——虽然在究竟意义(胜义谛)上,那可能是他们相信的唯一的因缘。当然,在相对意义(世俗谛)上,我不认为他们的意思是,当煮蛋的时候,在煮蛋这件事中存在一个上帝或万能的力量,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只需要向上帝祈祷鸡蛋被煮熟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加水、点燃气,或者创造其他煮蛋的因和缘。

不同的人总会信仰不同的对象,他们各有自己正当的理由。不同的人也会对其他人的信仰抱有怀疑,他们也有自己正当的理由。对于佛教徒来讲,相信万能力量是一切事物发生的因,这种观点是非常可疑的。佛教徒不愿意认为万能力量在背后操纵一切,因为佛教徒会想,如果万能力量有那样的能力,那么他也一定有慈悲。为什么他还让我们痛苦?他不是慈悲的吗?因为有能力,他应该解决所有的问题,而不应该坐视我们的痛苦。所以佛教徒更愿意相信,万能力量不是导致一切的终极的因,事物的出现与消失是由于无数的因和缘。

对于一个佛教徒来讲,万能力量的创造者是人自己的心识——就是前面我提到的那个心识。因为我们的心识相信万能的力量创造了我们,于是我们认为上帝存在。所以其实是我们创造了上帝,然后再把创造我们这件事归功于他。

3.没有宗教信仰或者崇尚物质主义的人也不相信佛教中因果和缘起的概念,您对此有何看法?

没有宗教信仰或者崇尚物质主义的人并不是不相信因缘,只是他们对于因缘的理解有限,因而只相信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因缘。他们不能接受全部的因缘,那是小小的心识弄不懂、想象不到,也够不着的。换句话说,他们或许能理解经历了家庭悲剧的儿童为什么长大后会变得抑郁,但他们不会去想这个人最初为何选择出生在那样的家庭。

再比如,父母送孩子去上最好的中学或大学,希望最后孩子能找份好工作。父母们相信自己已经尽一切可能来创造有利条件——有利的因缘,但很多时候,孩子依然没能找到好工作,或者第一天上班就被诊断出胰腺癌。父母或许会认为这很不公平,他们会痛苦,会怪罪他人,或许还会变得愤怒,尽管自己都不知道为了什么而愤怒。这说明他们忘掉了隐性的因和缘,那些因缘可能是在过去世中累积的。

所以,仅仅片面地而不是完整地理解因缘,使得人们陷入各种各样的希望与恐惧之中,并最终引向痛苦与悲伤。

P2-P5

目录

001 认识佛教

佛教是获得解脱和自由之道。

023 关于因果与轮回

轮回中的事情只会暂时显得美好。

051 关于修心和修行

修心的目标是真正懂得一切事物的真理。

077学修佛法与日常生活

学修佛法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从我们误认为是现实的那种幻觉中逃离。

105 关于烦恼、爱情、关系、婚姻与我执

你感到孤单和无聊,所以想要一个伴侣;而你也是自私的,所以想要独立。

137 乘

佛法就像不同种类的医药与疗法,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形下奏效。

163上师和传承

上师是医生,我们是病人,而佛法是药。

187活佛体制与转世

有时候我想我宁愿在城市的某个地方重生为妓女,这样可以避开精神物质主义的贪腐而利益众生。

203 佛教与现代教育、艺术及社会

我们的孩子正在忘记自己是人。

229 关于死亡

死亡是生命不可避免的一大部分。事实上,在佛教里,死亡随时都在发生。

内容简介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四年来首部作品。“佛法能够解决你们的所有问题。”宗萨仁波切在《八万四千问》前言中写道:“当我和中国朋友们吃饭或喝咖啡时,他们并没有把我当成预测彩票中奖号码的算命先生,而是以其探究未知事物的愿望,引燃了很多场对话的火花。” 书中所论,都是大家所关心的话题,同时也可能是一个热心寻求智慧的中国人最常遇到疑惑的地方。包括如何认识佛教、因果与轮回、佛法与日常生活、烦恼、爱情、关系、婚姻、我执、上师、活佛、传承、佛教与现代教育、佛教与艺术、佛教与社会等。宗萨仁波切以超凡的智慧和幽默的语言为舟楫,帮助大家在这个物质主义空前强大的世界里弄明白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去往哪里。这本小书,将为人们解答所有问题。

编辑推荐

《八万四千问》以问答的形式,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回答了关于佛教中若干问题。诸如因果与轮回,修心与修行,学修佛法与日常生活,烦恼、爱情、婚姻,佛教与现代教育、艺术、社会等。作者希望通过这些回答,指导人们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一处自己适当的位置,为广大读者开启一道通往安宁和自在的心灵之门。

内容推荐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 作者回答了关于佛教中若干问题。诸如因果与轮回, 修心与修行, 学修佛法与日常生活, 烦恼、爱情、婚姻, 佛教与现代教育、艺术、社会等。作者希望通过这些回答, 指导人们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一处自己适当的位置, 为广大读者开启一道通往安宁和自在的心灵之门。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