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血魂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黄世中
出版社 黄山书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作者黄世中是温州大学退休教授,现已移居美国。作者在出版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小说《昨夜群星陨落》后,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又根据家乡厦门与泉州等闽南地区抗日战争的故事,虚构成《血魂》。书中的主人公四代人都有真实人物的影子。正是这些前辈经历腥风血雨,才换来新中国的辉煌历程。正是在历史上湮灭的一个个小家庭的悲欢离合,才汇聚成整个中华民族的兴盛。

内容推荐

黄世中著的长篇小说《血魂》以1938年厦门沦陷,爱国青年成立“中华抗日复土血魂团”进行抗日活动为背景,以李家的聚散离合为线索,展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历程。李汝成和高云岚在厦门沦陷后组织游击队,转移到灵峰山脉继续抗日。他们不得不面对与亲人、战友的生离死别,但是他们为了中国人民的自由与富强而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

本书文笔流畅,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而全面地展现了中华儿女面对外敌入侵时同仇敌忾、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同时又表达了中国传统家庭父子、夫妻、兄弟之间血浓于水的真情。

目录

本书以1938年厦门沦陷,爱国青年成立“中华抗日复土血魂团”进行抗日活动为背景,以李家的聚散离合为线索,展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历程。李汝成和高云岚在厦门沦陷后组织游击队,转移到灵峰山脉继续抗日。他们不得不面对与亲人、战友的生离死别,但是他们为了中国人民的自由与富强而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本书文笔流畅,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而全面地展现了中华儿女面对外敌入侵时同仇敌忾、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同时又表达了中国传统家庭父子、夫妻、序曲

 (一)灵峰歧海

 (二)李家

 (三)黄家

 (四)赵家与何家

 (五)三清观与蝴蝶洞

 (六)圆通寺与圆智庵

第一章 一夜激情

 (一)李文清“上头”

 (二)人面桃花

 (三)情窦初开

 (四)偷食禁果

第二章 悲欢离合

 (一)“女丐”颜雪梅

 (二)梅子李荫

 (三)荷风梅雪

 (四)了却尘缘

 (五)寄养三清观

 (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第三章 歃血盟誓

 (一)厦门沦陷

 (二)歃血盟誓

 (三)《鹭江血魂报》

第四章 “血魂团”怒吼了!

 (一)暗杀日寇和汉奸头目

 (二)偷袭日本军营

 (三)洛阳桥锄奸

 (四)一分为三

第五章 潜伏鼓浪屿

 (一)转移灵峰山前夜

 (二)思子台边风自急

 (三)都是中国人!

 (四)汉奸“敲竹杠”

 (五)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第六章 忠臣烈士有国无家

 (一)竟是谁家之天下!

 (二)“虎孙”李梦阳李晟

 (三)“兔子孙”八字都带卯

 (四)李晟“度啐”

 (五)人人有责!

 (六)李解元慨然出山

第七章 雄兔眼迷离?

 (一)不像“雄兔脚扑朔”

 (二)不同乌龟赛跑

第八章 大刀和旗帜

 (一)人从宋后羞名“桧”

 (二)虽未成功终可法

 (三)大刀进行曲

 (四)青天白日与铁锤镰枪

 (五)三清观跪认母亲

第九章 醉中亦话兴亡事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连襟同心同力

第一○章 枫叶初丹

 (一)父子司令

 (二)海陆两路不须愁

 (三)鼓浪屿情报组长

第一一章 决战前夜

 (一)天行健,地势坤

 (二)誓师,祭旗

第一二章 戴云山阻击战

 (一)激战玳瑁坡

 (二)援军来了

 (三)掩埋好同伴的遗体

第一三章 血洗灵峰

 (一)解决漳城问题

 (二)转移入赣

 (三)溪水为之不流

 (四)浅一点,妈妈会找我

 (五)不报此仇,不是中国人!

第一四章 未雨绸缪

 (一)陆海聚会

 (二)一切准备停当

第一五章 再战蝴蝶洞

 (一)通盘谋划

 (二)杀杀敌人的威风

 (三)引蛇人洞

 (四)报仇了!

第一六章 家道中落

 (一)栖居圆通寺

 (二)怎样看中国的历史?

 (三)“扁华堂”药店

 (四)小栀子李馨

第一七章 艰难时日

 (一)小小猫,跳跳跳

 (二)盂兰盆节

 (三)铁鼎被人端走

 (四)有心“解甲归田”

第一八章 日本投降了!

 (一)转学圭峰

 (二)纪念抗战胜利大会

 (三)海祭

第一九章 削职回家

 (一)真“解甲归田”

 (二)古井贡酒

 (三)酒论

第二○章 在龙岩县被捕

 (一)赴龙岩谋出路

 (二)被捕

 (三)进保密局笼子

 (四)第一次过堂

 (五)屈打成招

第二一章 保密局抢人

 (一)商议南下漳城

 (二)打人漳城党部

 (三)进人保密局

第二二章 躲进蝴蝶洞

 (一)艰难的选择

 (二)三清观见母亲

 (三)第一次进蝴蝶洞

第二三章 被绑架

 (一)悄悄下山

 (二)突遭横祸

 (三)二百元换一条命

 (四)不见人影

第二四章 感悟人生

 (一)不是肉,是白萝卜

 (二)到圭峰小学插班

 (三)从洪水中趟过

 (四)生命的价格

尾声:景物依旧,人事全非

 (一)两岸解冻

 (二)又见灵峰山

 (三)丁香花祭

后记

试读章节

孩子呢?带上山,还是交给李解元?带上山,可以自己带大,总是自己身上的一块肉,但是读书呢?科举没有了,要进学校,山上哪有学校?那就交给李家吧。李解元和夫人都疼小法文。李家又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夫人、小姐都知书达理;学校就在李家庄……离山上又不远,要看,随时都可以去看看。自己同姐姐一起修道,一世清心、清静。对,就是这样,下午回去前,再同姐姐商量商量。只是,李老爷想给法文改姓改名,好不好?汉声只有这一点骨肉,可以姓李,也可以改名,但陈姓旧名还是应该保留……李老爷说,长大以后就告诉法文,父亲、母亲是谁;夫人还说,要领回去,随时都可以领走……有这样好的人家吗?那不等于让人家白养了?

宋紫云和文清,还有四个小道姑,都没心思吃饭,大家只是胡乱地吞了两口,就一起走进宋紫云卧室。雪梅还是闭着眼睛,胸脯一起一伏地喘着气,分明仍是虚弱。四个小道姑站一会就退出去。文清看了师傅一眼,轻轻问道:

“要不要叫醒雪梅姐?”

宋紫云摇了摇手,示意她坐下,问:

“我看你就不要再下山去,按我们原来商量的,在山上好好把孩子生下来。这是你未婚夫黄景熙的骨肉,他肯定在黄花岗起义中牺牲了……我会劝你父亲把这个外孙认下来。”

“师傅说得是,这是我表兄景熙的骨肉……我把孩子出生需要的东西都带上山了,就不再回家了。师傅明天就可以下山同我父亲母亲说我怀孕,要在道观把孩子生下来,景熙就留下这一点骨肉,我不能去打胎……但是,雪梅姐下不下去?”

“这倒不要紧,你决定了,下午我就叫紫霄和道静到你家去,先说雪梅身体不适,你也得在山上照顾她一下,其他的事暂时都不说。我会交代紫霄,连我们姐妹重逢的事情,暂时也都不要说起。适当的时候,我会找解元公,把你怀孕和我们姐妹相逢的事告诉他。”

“行行,师傅安排就是。别的都没什么,只怕我父亲吵起来,弄得黄家和我外祖赵家都知道了……”

“不会,李解元很聪明,不会这样做。我想起一句很土、很俗气的话,叫什么来着?叫‘自己脱裤子,把光臀露出给人看’,李解元怎么会这样做?新年开春以来,一直是大雪,下不了山。你只管放心,我知道怎么说服你父亲。”

颜雪梅虽然闭着眼睛,可意识清醒。听了姐姐同文清的谈话,觉得像有什么大事情一样。心里嘀咕着,要不要问一下?能帮文清和李家什么忙吗?如果能帮上,也算是对李家的一点回报。想着反正是姐妹,问问也无妨。颜雪梅张开了眼睛,觉得脑子更清醒一些了,就问:

“姐你刚才说的,好像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我能帮上忙吗?”  雪梅的一句话提醒了宋紫云:

“妹妹,你说李解元想要收养法文当儿子,你怎么想?”

“我刚才清醒一些,也在想这事。本来我想去广州,法文正好可以留在李家;有命回松江再来看看;没命回来,法文也有个好人家……现在,我都拿不准了。汉声的骨肉我得把他养大,也总是夫妻一场。可我又怎么养呢?我想如果带着小法文,同姐一起在三清观,吃住自然没有问题,可读书呢?法文住山上,走到李家学堂也得半天,怎么上学?汉声讲过,‘教’比‘养’更重要。我们可以在山上住,小孩住三五年也可以,但一辈子住下去,难道也让他终生信道?所以有个想法,同姐商量,文清妹子也说说看。”

“你说说,姐帮你分析,我们一起出出主意。”

“我想就让解元公收养,保留双姓,两个名字。小时候就改姓李,另起名;成人以后就随他自己,喜欢叫什么就叫什么。解元公说,长大以后就告诉他原来的姓名、亲生父母,让他常到三清观来。

“我是这样想的:一是李解元和夫人没有儿子,非常喜欢法文,我来的第一天就看出来了。二,李解元家底殷实,能够培养孩子读书成才。三,学校很近,就在李家祠堂。四,李家是书香世家,解元学识渊博,知书达理,能养、能教;将来成人了,孩子的婚姻大事也一定能操办得很得体。第五,离三清观不远,同在一个乡镇,我们随时都能看到;孩子有什么事,我们都能尽一份责任,不会挂在心上……还有,按照汉声的想法,他一心想孩子将来能成为国家有用之才,由我来养、来教,未必有可能;让李家来养、来教,就有希望!”

李文清听了,非常感动,她不仅想到小法文,也想起自己腹中的孩子……

宋紫云一直在注意听妹妹的话,她想到法文在李家,雪梅同自己住在三清观,这主意好。但是,开始的两三年,至少一年半载,小法文还不能离开雪梅,雪梅是否继续住李家,还是住观里,把小法文也带上山呢?是每星期带一两次去李家,还是常住?

宋紫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雪梅以后,两人一直在思考如何解决使大家都感到方便。

P46-47

序言

(一)灵峰歧海

这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处丘陵地带,三面环海,像是一个伸人海中的小半岛。半岛西面的戴云山,终日云雾缭绕,高耸人云,从南到北将半岛遮掩起来,使它与外界形成一种自然的隔绝,屏挡着半岛与山外的往来。里面发生什么事情,山外人也都不大清楚;而外面的人也很少进到半岛,可以说是“天高皇帝远”的地方。

在泉城晋县与惠县交界的洛阳古镇以北,有一个深入大海的半岛;半岛名叫灵歧,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称呼,很难考证清楚。

从戴云山东麓起,一条叫灵峰山的山脉由西向东横亘,直到海滨,这大概就是灵歧“灵”字的由来了。

至于“歧”,就是歧海,当地人叫“港”“海港”“海湾”,也叫“歧海”。灵峰和歧海,各取一个字,合起来就是“灵歧”。

“歧海”似乎也有古义可查。《山海经·海内南经》就有记载:

“瓯居海中。”晋人郭璞注:“在歧海中也。”

明代状元杨慎在《升庵笔记》中说:

“郭(璞)注歧海,海之歧流也,犹云稗海。”

考《广雅·释诂二》:“稗,小也。”原来歧海就是稗海,就是小的海。到唐代,南方靠海的人仍称“歧海”,闽粤似乎都有这种称呼,唐人诗中就有“歧海”。

广东紧靠南海的香山(孙中山的故乡,现在叫中山市)人郑愚,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与李商隐同年,官至礼部侍郎。他的《幼作》诗云:

台山初罢雾,歧海正分流。

渔浦扬来笛,鸿逵翼去舟。

“歧海”同“港”“海港”,是同一个意思;有时也叫“海湾”。歧就是分支,分叉;歧海就是大海之歧支,分叉,深入而伸进陆地的小海港。所以半岛北面,灵歧人叫北歧,也叫北港;南面,叫南歧,也叫南港。“港”就是小海,就是郭璞说的“海之歧流”。

灵峰山再往东,快到海边时,似乎突然断了,形成一个山谷;谷东突地又矗起一座独立的山峰。远看山巅,像一个马头,“马脖”上又生出六扇扁形的山岭,像是马的鬣毛;有说是“龙旗”,是李家庄的风水所在。灵歧人都称这六扇山岭叫龙旗山;有人怀疑说应该是“龙髫山”,因为鬣毛像“髻”,不是“旗”;也有人认为六片山岭像六面旗子,所以叫“龙旗”没有错。

龙旗山的走势似乎又向东伸人海中,但到滨海的悬崖峭壁时断了。可是,隔了一片小海峡,又有一座山高高隆起,十分险峻,像是龙马的背脊;但当地人说是老虎的背脊。有人猜想,海中这座高山,本来应该是同灵峰山脉相连的。在远古的某一个时期,海水泛滥,淹没了山脉相对较低的一段,使它沉人海中。而东端的那座高峰没被淹没,就仍然屹立海中。灵歧人称这海中高峰不叫山,叫蝴蝶岩。据说岩下有一个洞叫“尾蝶洞”,也叫“仙姑洞”,是“尾蝶仙姑”的洞府,灵歧人称蝴蝶叫“尾蝶”。但好像没有什么人进过这个洞。

发源于戴云山的灵峰溪,从西向东,经过上坑、中坑、下坑、坑尾四座较大的村落,然后流入歧海。位于灵峰山脉的中段有座笔架山,是灵峰山脉的分支,由三座小山阜相连,形同笔架。乡人说,这是灵歧的文脉所在。

依据灵峰溪的流向,从西向东居住着三姓家族:李姓,黄姓,赵姓。三姓在整个灵歧古镇有一万多人口。先是李姓,后来是黄姓,再后来是赵姓,都是由族长带了族人搬到这里来开基的,依照古义古称,都称“庄”。中坑李家庄,下坑黄家庄,坑尾赵家庄。据说李姓最早来时,看上灵峰山南一大片平洼的土地,就取名“中坑”,取义带有“中心”的意思。然后黄姓在灵峰溪的南面,占地安了家,叫“下坑”。又迟一些时候,赵姓在溪南靠海的地方安了家,取名叫“坑尾”。

这样在灵歧就有了“中”“下”“尾”三个坑了。中坑在灵峰溪北,下坑、坑尾在溪南。

关于这灵歧三大姓从什么时候起,迁徙到这里,有许多说法。

李姓的来历,有说是东晋衣冠南渡时,北方有一李姓人家率领整个家族,一直南逃到这里。有说是唐朝末年,黄巢起义,中原震荡,唐皇室裔孙有一支逃难南奔,率先到这里,定居开基,传下了李家庄。

稍迟,又有了黄姓。族谱记载,黄姓在唐末五代时期,从光州固始县(今属河南省)举族南迁,多处流徙,后来到了灵歧。

到了宋末,谢太后降了蒙古人,元朝建立以后,一支赵姓皇族的子孙,南逃到灵歧,赵家庄人就是赵宋皇帝的后裔。

李、黄、赵三家可谓书香门第,只是到清朝末年,除了李家的第三十三代李开先中了举人外,黄、赵两家裔孙都没有什么功名。乡人说,笔架山就是李家庄的文脉所在,李家祠堂离笔架山最近,又兴办了家塾,民国时成了灵歧古镇著名的小学。

除了三家以外,还有一个村落,聚居有许多姓,因为何姓居多,就称为何家村。

(二)李家

在李家庄最为显耀的是李家大祠堂。祠堂里敬奉着开基的祖先,自一世祖到五世祖,以及有功名的祖宗。祠堂后厅,高高挂着一个大匾额,镌刻着“父子进士”四个阳文大字,左边下面有“天圣?年”。哪年?字迹漫漶,看不清楚。查“天圣”,应是北宋仁宗的年号,共十年(1023年一1032年)。祠堂内厅左边有五个进士匾额,右边有五个举人匾额;中厅左‘会魁’,右‘解元’,还有‘奉直大夫’,‘奉正大夫’。外厅中间是‘博学宏词’,左右匾额是什么,忘了。下了外厅,就是天井。大门内是玄关。

……

根据传说,这“蝴蝶洞”至少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而岩窟道观后来只剩下一个地名叫“岩窟”,就是现在的三清观旧址。

宋紫云于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年)来了以后,为了防备清廷万一来抓捕,就开始设计要挖一个地洞。后来,她居然从宫观后院发现了一条隧道,有石阶,可以上下。再后来,又发现隧道通到海底,从海底隧道过去,再往上有暗道掘成的山嶝,就是岩窟。这岩窟直通歧海中间的一座大山,就是“虎岩”,宋紫云凭借红灯照拳会学到的一套软硬功夫,单靠一个人的力气,居然在虎岩洞口内外的密林里,起了一间密室,并且在洞口造了一口井,筑了井栏,加上井盖作为掩饰。

但是,有一条从岩窟山嶝转而下通海面的暗道,却是宋紫云人住以后的新发现。有一天,宋紫云将提灯灌满了洋油,准备将庄亲王所赐珠宝和部分金子藏到岩窟,她从隧道一直下到海底,又经过海底隧道,上了暗道山嶝……就在山嶝近半的地方,她发现一直往前是“虎岩”的出口,而在右手方向,似乎另外伸出一条往下的斜坡,虽然没有层级,但自然生成的高高低低的钟乳岩,很容易上下攀登。她慢慢下去,不仅发现一个很大的洞穴,洞穴边缘,还有活动的水流。奇怪,这两条细细的小水沟,流到什么地方去?她壮壮胆,沿着水流的方向走,很快,洞穴又逐渐变得小了,变得越来越狭窄,两条小水沟居然汇成了一股水流,唱着潺潺的声音。水流两边越来越狭窄。由于倾斜的坡度不大,宋紫云一手提着灯,一手摸着两旁的崖壁一直跟着流水下去……忽然前方露出一点微光!宋紫云继续往前,原来又是一个洞口。她很快作出判断,这洞口显然比“虎岩山”上的出口要低得多。能不能从这里到达海上呢?宋紫云看看灯油还很多,就大胆再往前,一直到了洞口边上。她蹲在一块小岩石的后面往洞外看:像是一片汪洋的港湾,波浪不大;在港湾尽头似乎有一座长条形的巨岩隔着外海的海水,不时有浪花冲起,发出哗哗的浪涛声……

“没有错,这里是虎岩山麓通向歧海自然生成的一条隧道。”宋紫云想,这个出口,也许因为那座长条形的、屏障似的巨大岩石,阻挡了人们的视线,所以几千年来就一直没有被发现。她笑了笑,自言自语道:

“蝴蝶洞,哪里还有什么蝴蝶?称为岩窟,倒还是名副其实。”

辛亥以后,灵峰山三清观,住了七个道姑:道长宋紫云,俗名颜风荷。紫云的妹妹紫雪,俗名颜雪梅。紫文,俗名李文清。另有四位小道姑道清、道静、紫霄、紫丹。

民国三十年,阳历1941年11月,三清观宋紫云参加了李家庄李汝成、李开先组织的灵峰山抗日“血魂游击队”,并任副司令。由于游击队在戴云山阻击日军,灵峰山遭到日本飞机的轰炸和“围剿”,李家庄被炸毁,夷为平地,老百姓被屠杀了二百多人。李开先的夫人赵淑,在日寇的“围剿”中也被杀害了。三清观也不能幸免,道观大厅几乎全被炸毁。

(六)圆通寺与圆智庵

在李家庄的西面,笔架山和何家村之间有一座寺庙,叫圆通寺。圆通寺的住持,几年前云游五台山去了,就再也没有回到庙里来,圆通寺就空了好几年。

何家村有一个叫何友生的人,据说与何友良还是本家,是远房的堂兄弟。祖上因为赌博输了钱,几十亩地都卖给了何友良的祖父。到友生这一代,不会读书,又不会营生,他看上圆通寺的产业,有屋,有水田,有山园,还有年节各处来上香许愿,供佛的礼钱和供品,就向何友良提出想要出家,人住圆通寺。但是,圆通寺是多年前李家庄的解元公,李开先捐资修建的,这个事必须经得李开先的同意。于是何友生就求助何有良,让他找解元公说说情。

后来何友生进人圆通寺,给自己起了个法号叫圆海,后来同一个北方逃难来的女施主朱二妹好上了,就还俗娶朱二妹为妻,还生了个儿子叫何晓钟。后来何友生不知得了什么病,死了。朱二妹就削发为尼,法号智通,把圆通寺改名为圆智庵。

后记

2009年,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笔者在安徽黄山书社出版了长篇小说《昨夜群星陨落》,反映清末宣统二年(1910),倪映典领导的广州庚戌新军起义;宣统三年(1911),孙中山和黄兴领导的黄花岗起义。

本人于2008年移居美国,小说是在美国撰写完成的。当时有旅居美国的台湾学者,建议拿到台湾拍摄电视剧。而温州的一位朋友则认为,可以在浙江拍摄,并告知,温州电视剧制作中心,拟联合其他电视台,投资2100万人民币,改编成三十集电视连续剧,并说已经得到几位企业家的支持(在网易163和126刊登了消息)。因此,本人于2009年9月即自美国回到了温州。

但是,事情出现了反复,没能拍成。据说,电视剧制作中心某位领导认为,“历史剧赚不了钱”,表示反对。当时黄山书社总编辑、编辑部主任、责任编辑正好有事到温州,顺便协调此事,没有结果。笔者在温州居住了五个月,也作了一些协调工作,没能说服,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返回美国后,2011年完成了另一个长篇《相忘于江湖》,2013年完成了又一个长篇《风雨兼程》,两书的故事背景、人物,均为《昨夜群星陨落》的继续。

2014年,笔者将《相忘于江湖》投寄给安徽黄山书社。编辑部回电云:“题材很好。但本书内容自抗日战争至1961年,时间跨度24个年头,显然是太长了。而且,篇幅也超过了八十万字。是否分成两部……”根据编辑部的建议,遂决定将《相忘于江湖》“一分为二”:抗日战争的题材,改名为《血魂》,先行出版。1949年以后的内容仍定为《相忘于江湖》(1949—1961),待与《风雨兼程》(1961—1966)进一步统筹修改后再出版。

《血魂》是根据笔者的家乡,厦门与泉州等闽南地区抗日战争的故事,虚构而成的一部小说。其中主人公四代人,李开先,李文清、李春申、李汝成、郭丁香和李晟、陈缓歌等,虽有真实人物的一点“影子”,但大多为虚构,不可坐实。

笔者在《昨夜群星陨落》的《序曲》中曾有一段话:

中国人本来就喜欢拿小说当作事实,弄出许多是非来。自从胡适之的“自传说”出来以后,《红楼梦》就被索隐来索隐去,许多人因此成了“曹学家”。说贾宝玉就是曹雪芹,雪芹的妻子就是“薛宝钗”其人,是“金玉良缘”;雪芹的后妻是“史湘云”其人,因为湘云有金麒麟,也算续一段“金玉缘”。还有人更引证雪芹的诗友敦敏《赠芹圃》诗“燕市哭歌悲遇合,秦淮旧梦忆繁华”的诗句,证明这个“遇合”的新人就是“史湘云”,已经沦为乞丐了。如此等等。这些索隐真是绝妙的“构想”。对此,我并不反对,而且还很有兴趣。但我不知自己写出来的东西,会不会有人说,书中某某人就是作者自己,某某人就是他的同事,某某朋友,甚至附会成什么人的恋人、情侣,那就会弄出许多笑话,引起某些人事纠纷,令人哭笑不得。

把上段文字抄录在这里,没有别的意思,就是希望读者,把《血魂》只当作虚构的小说来看。特别是小说中出现的第四代李晟,他和邻村同学陈缓歌的相爱,其“影子”只是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伙伴”“同学”,千万莫作实事看。

由于将《相忘于江湖》分拆为两书,《血魂》经过修改、增补,也只有三十余万字,作为续编,与五十五万言的《昨夜群星陨落》,五十一万字的《风雨兼程》相较,在篇幅上,就显得很不相称。因此,今年决定对《相忘于江湖》和《风雨兼程》,都进行适当的删节,两书都准备控制在三十五万字以下。这样,《血魂》《相忘于江湖》《风雨兼程》的字数也就相当了。不过,能否接续出版,还是一个“未知数”,希望还能在黄山书社继续出版。笔者原非小说家,在温州大学人文学院任教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论、《易儒道佛与中国传统文化》、唐诗宋词、李商隐研究等课程(在黄山书社出版有《类纂李商隐诗笺注疏解》三百五十万言,以及其他古典文学研究论著十多种),与小说创作从来就不搭边。之所以“改换门庭”,实在是因为在美国缺乏中国古代文史方面的史料书籍,无法继续进行研究;为了打发时间,聊以写写小说,亦弄笔而已。

黄山书社,是时代出版集团所属的著名出版社,为全国百佳出版社。感谢黄山书社汤吟菲、朱莉莉女史对本书出版的支持。

以上拉杂地写了一千来字,算是《后记》吧。

2015年12月8日 于美国马里兰州哥伦比亚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3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