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回归实体(从传统粗放经营向现代精益经营转型)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作者 周晓寒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2016年经济增长放缓,回归实体经济,企业如何实现增长是广大商业界人士共同面临的难题。周晓寒著的《回归实体(从传统粗放经营向现代精益经营转型)》提炼工业时代管理范式的精华,结合互联网时代的连接特性,厘清商业中的基本规则。通过揭示商界人士真正在想什么、说什么以及担忧什么,本书分析了真实的商业困境,综合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经济环境,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内容推荐

商业的本质就是‘买和卖’的关系,是交换,是实体经营。无论是从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角度,回归实体经营都是唯一出路。现在虚拟经济发展过度,必须回归它的原有功能。只有让虚拟经济回归自己的基本功能,发展实体经济的成本才能降低,发展环境才能优化,发展新动能才能形成。回归实体,做好实业,让企业真正去精益求精、精进不懈地经营,以用户为中心,用C2B思维来提升经营水平,提高管理效率,这才是真正解决人们幸福生活的根本。

经营好实体企业的关键在于“内生能力”的增长,通过“转型升级”去获得“重生”和持续发展。周晓寒著的《回归实体(从传统粗放经营向现代精益经营转型)》介绍了企业转型的三种类型:

1.第一种从经营产品向经营模式转型(赚钱方式转型),就是“事”的平台转型,其本质是解决企业导向问题。

2.第二种从经营企业家个人向经营团队转型(组织方式转型),就是“人”的平台转型,其本质就是解决谁去做事的问题。

3.第三种从日常不规范管理向“精益管理”转型(运营方式转型),就是运营平台也叫“人与事”结合的平台转型,其本质就是解决企业员工做事科学规范的问题。

本书给实体企业开出的转型药方是“企业精益经营七大部”,这也是本书能够清晰指引转型的关键。这七个部分分别是:理念统一、战略规划、商业模式、组织体系、管控措施、精益管理和企业文化。精益经营是可持续经营的基础,需要借助于资本企业才可做大,持续的创新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最佳保障。

目录

推荐序

前言

第一章 回归实体是企业转型的唯一选择

 第一节 商业的本质终究要回归实体经营

一、回归实体经营才是中国经济的根本所在

二、实体经营企业才是解决人们幸福生活的根本

 第二节 企业经营之难在于没有真正回归实体

一、为什么当下企业如此焦虑

二、为什么当下企业经营如此艰难

 第三节 实体经营转型升级是唯一出路

一、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二、转型意味着痛苦,但也意味着重生

三、自我变革是企业持续领先的根本动因

 第四节 实体经营转型升级的新环境特征

一、经济总体增速放缓已成必然

二、市场正从商品经济转向产品经济

三、小众化消费时代已经来临

四、中产阶级将成为主流消费群体

五、低成本战略将难以为继

六、企业员工将以“80后”“90后”为主体

第二章 实体企业如何转型升级

 第一节 实体企业转型到底转什么

一、何谓转型

二、实体企业转型的三大方面

 第二节 对企业经营和精益经营的理解

一、何谓企业经营

二、何谓企业精益经营

 第三节 精益经营之道核心七大部

第一大部:回到初心——企业理念体系的构建

第二大部:明确方向——企业战略体系的构建

第三大部:盈利构建——企业商业模式的构建

第四大部:人员搭配——企业组织体系的构建

第五大部:系统建设——企业管控体系的构建

第六大部:运营规范——企业运营体系的构建

第七大部:打造氛围——企业文化体系的构建

 第四节 实体企业转型成功的七大关键点

一、领导者转型

二、找对人

三、有效沟通

四、构建精益平台

五、精益能力提升

六、持续创新学习

七、精益文化塑造

第三章 如何才能可持续经营

 第一节 精益经营是可持续经营的基础

一、有了好的商业模式为何还失败

二、精益经营将成为实体经营的趋势

 第二节 用资本思维进行实体经营

一、资本创造历史

二、中国企业已进入资本增长跨越式发展阶段

三、学会资本经营的游戏规则

 第三节 持续的创新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最佳保障

一、企业创新的五大陷阱

二、企业要想基业长青就一定要持续创新

三、创新的六个要点

 第四节 持续转型是实体经营永恒不变的法则

一、实体企业转型升级的三个层级

二、持续转型才能有未来

 第五节 转型开启新理念

一、优秀企业的共同特征

二、新理念新思维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互联网和金融资本等虚拟经营方式以及各种新科技,对传统实体企业经营造成不可逆转的结构性变革所定义的时代。这种时代性质的转折往往会改变经营一家企业的规则。互联网和金融资本等虚拟经营方式以及各种新科技时代的来临,已对我们当下的实体企业经营造成不小的影响,甚至是颠覆性的影响。

虽然金融资本、互联网和各种新兴科技对实体企业当下经营的影响巨大,但是当我们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后发现,其并没有改变事物背后的规律和逻辑。所以,我们要认识到,不管环境、技术、金融等如何变化,它们终究没有改变商业的本质,商业的本质就是“买和卖”的关系,商业的本质终究要回归实体经营。

第一节 商业的本质终究要回归实体经营

“商业”源于原始社会以物易物交换的开始,它的本质是交换,是“买卖”关系,而且是基于人们对价值认识的等价交换。在某种程度上商业的本质就是“买和卖”,因此只有实体经营才是最终承载“买卖关系”的标准载体,所以说商业的本质终究要回归实体经营。

商业的本质即实体经营,其实就是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价值创造,第二个问题是价值转移,第三个问题是价值分配,其核心是价值交换。自从有商业以来,价值交换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解决,即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所以价值交换的过程主要包括价值生产(即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实现)和价值分配(即价值分配的方式)。那么如何进行价值交换呢?这就要回到商业社会价值交换的最主要载体,也就是现代文明创造出来的营利性实体企业经营上来。也就是说,实体企业如何经营正是回答商业的本质问题,即实体企业如何进行价值交换和价值分配的问题。

未来的商业,有些线上线下是一样的,比如支付手段,线上支付将成为常态,正如现在不付现金而使用信用卡或支付宝支付一样。在丰裕社会,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体验将成为人类稀缺的需求。未来的附加值,更多的不是来自实物,而是来自不同的体验。虽然电子手段能提供独特的体验,比如三维体验,但这其实更多的只是新鲜感,真正的体验往往是身临其境的。

因此,回归实体经营并把握其逻辑才是商业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回归实体经营才是中国经济的根本所在

实体经济是指人通过思想使用工具在地球上创造的经济,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相对于金融资本和互联网等虚拟经济而言,当互联网和金融资本企业真正做强做大以后也可以被归为实体经营,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从行业范围来看,实体经济既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当然还包括某些大型互联网企业,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体经济是不可替代的根本所在。

“我们这么一个大国要强大,要靠实体经济,不能泡沫化。”2013年7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湖北视察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时的讲话,清晰地表达了中国的实业立国战略。从日韩、拉美等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教训来看,响亮地提出“实业立国”的国家根本发展战略,处理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对我国当前乃至长远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突出意义。

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正在吸取过去“产业空心化”的教训,力图恢复实体经济,这更将凸显我国“实业立国”方略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然而,近年来,“去实业化”现象开始急剧蔓延。以高速膨胀发展的房地产市场和以股票市场为主的各种金融市场为代表的虚拟经济,正在严重冲击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这一点体现在企业界,短期行为成为普遍现象,企业的目标和思维方式越来越资本化,不再务实,有的企业老板想又快又好又容易地赚到钱,急功近利之心异常严重。

德国是只有8000多万人口的国家,竟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德国人生产的圆珠笔摔在地上十多次,捡起来依然可以用。德国建造的居民住房120年也不会倒,就是被战火摧毁了,德国人也一定要按原样将其重建起来。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享誉世界的“德国制造”?

德国经营企业的最终目标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有别于英美的经济学,德国人的经济学就追求两点:一是生产过程的和谐与安全,二是高科技产品的实用性。这才是企业生产的灵魂,而不是什么利润最大化。企业运作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利益,事实上,遵守企业道德、精益求精地制造产品,更是德国企业与生俱来的职责和义务!这些都造就了德国实体经济的强大。“德国制造”的优势在于质量、解决问题的专有技术和优秀的售后服务。德国企业制造的一般产品都是具有世界领先水平、高难度、别国一时无法制造出来的产品。德国30%以上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都是没有竞争对手的独家产品。德国人生产的工业制造品,大到挖地铁的掘进机,小到文秘工作中的订书机,从质量上讲都是世界一流。(P2-4)

序言

在金融资本、互联网和各种新兴科技对实体企业当下经营的影响甚嚣尘上之时,如何在当下这种日新月异的年代里经营企业?只要我们沉下心来理性思考,就会发现,无论人们如何“折腾”,人类走到今天所产生的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本身的规律并没有因为金融资本、互联网和新兴科技而改变。

人类社会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化而形成的关于企业经营的根本性、规律性的东西,并未根本改变。金融资本、互联网和新兴科技并不会改变商业的本质,而是会提升实体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新的信息传递机制,它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本质上解决的是“沟通”的问题。在传统行业里,所有和信息有关的部分都可能被互联网取代,从而极大地提高效率。金融资本因互联网的发展而对企业经营产生的推动作用更是显而易见,新兴科技对实体企业的推动作用是过去传统的技术无法比拟的,但金融资本、互联网和新兴科技并没有改变商业的本质。

人类的一切经营活动无非包括三部分,即“生产”“消费”和“流通”,“生产”是企业的后端,“消费”是企业的前端,而“流通”则将这一前一后联系在一起,形成互动整体,所以随着金融资本、互联网和新兴科技的发展,在未来,“生产”“消费”和“流通”是统一的,三者的出发点不同,但是目的地相同,走到一起必然会共融,的确会对企业的经营产生巨大影响。可以这样描述:在金融资本、互联网和新兴科技时代,通过电子商务等新兴科技和金融资本的合作,最先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消费”和“流通”,移动互联网、金融资本及新兴科技的结合,又解决了如何跟消费者更好地“连接”和“沟通”的问题。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兴科技的发展,也就是说工业4.0时代的真正到来,最终一定会解决企业如何更好地“生产”和“交换”的问题。如此一来,在金融资本、互联网和新兴科技的帮助下,让“生产”“消费”和“流通”三者有机地形成互动和良性循环,这也会助力实体企业经营的高速发展。

所以,金融资本、互联网和新兴科技颠覆的并不是传统行业本身,也不是企业经营的逻辑,而是信息的保存、制造、传递方式,金融资金的融通和新技术的使用等,企业需要顺应这种变化,采用新的方法获得客户。金融资本、互联网和新兴科技使得沟通效率极速提升,资金迅速流向好的、新兴的、利用新科技的企业。企业通过消灭中间环节和减少各种不必要的成本,并利用各种有效的资源及重组利益相关者的资源和能力,最终重构商业价值链。新的产业形态需要企业做出调整来应对,不参与重构的企业可能会被淘汰,而参与重构的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构建“新常态”。毫无疑问,随着金融资本、互联网和新兴科技进程的推进,几乎所有的传统企业都会面临重大的冲击,或早或晚地融入金融资本、互联网和新兴科技等推动企业前进的大潮。对传统企业来说,其在金融资本化、互联网化和新兴科技的使用过程中不能被新潮流牵着鼻子走,必须想清楚哪部分会被冲击,需要做出改变,哪部分是企业的核心优势所在,应该坚持,不要弄丢自己原有的优势。

金融资本、互联网和新兴科技改变不了事物的本质:汽车必须首先是车子,满足人们的驾驶需求,豆腐必须是豆腐,满足人们的饮食需求,衣服还是衣服,只是人们做这些产品的方式改变了。金融资本、互联网和新兴科技减少了业务传送层级,加快了传播速度,加速了资金的融通和新兴科技的使用,可以简化流程和规则,但不可能使一家公司的经营和管理实现跨越,科学的精益经营和精益管理还是基础。

金融资本、互联网和新兴科技的确在短期盈利、抓住当下的机会以及改变人们经营整体的思维方面影响很大,但是对于一家企业的基业长青乃至一个国家的长久发展而言,回归实体才是根本。从人类几千年的成长及未来的发展来说,实体经济是不可替代的根本所在。

实业立国是国策,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企业家以此决策,方为上策。金融资本、互联网和新兴科技的发展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发展机会,但也增加了投机因素。我们的企业家需要重新审视,并基于“实业救国,实业立国,实业兴国”的价值观做顶层设计!此为大道。

过去的30多年,中国很多企业享受了改革带来的红利,但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金融资本的侵蚀、新兴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冲击,那些原本生存得很好的传统企业开始变得恐慌起来,这些企业主们面对新事物变得不知所措,而究其根本,是他们怕学习、怕转型。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回归实体经营并使企业转型升级已变为一种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将自身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解和探索的成果与大家进行交流,在面对新兴科技、金融资本、互联网的影响之时如何找到破局之道,进而推动中国企业不断进步,以此来促进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推动中国经济真正实现全面崛起。

不能不说,中国当下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和精益经营,将是新的长征、新的创举、新的伟大挑战,而这一切需要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人改变传统思维模式,重构自身和企业的心智模式,认准目标,不断前行,不断地随着市场的变化进行组织的变革,永不言弃,在以开放、学习、变革和创新为主题的时代系统思考、共同学习与共同成长,并尽快实现实体企业经营的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真正做到我们所提倡的“精益经营”,回归实体,去解决人们幸福生活的根本问题。这是我们这代人乃至几代人共同的愿望和梦想,让我们为之共同努力奋斗!心有理想,春暖花开!  免责声明:本书部分内容摘录于网络或相关著作、报告、论文、期刊等,参考文献未全部列出,如有问题请联系本书作者,联系方式为微信:wuguoyongshi007,QQ:595893619。

周晓寒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