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随风不逝(张国荣)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荣雪烟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荣雪烟著的《随风不逝(张国荣)》不是一本张国荣先生的传记,这是一次重温张国荣先生的行走旅程。我们听见的,我们看见的,我们认识的,都是他的每一个侧面,我们在每一个侧面里寻找他,重温那些已然逝去的岁月中他留下的往事。文字的苍白无法承载情感的厚重,这也是我最初答应撰写此书的顾虑,所以书中没有华丽的文字,只有絮絮道来,愿与热爱张国荣先生的朋友一起重温那些往事。物会磨灭,事不可改变。

内容推荐

凭风而至,随风不逝。

和风所及,花开遍地。

重温张国荣,

在茫然中,思忆里,所有冷冰的,暖了。

2018年,“哥哥”张国荣离开我们15年了,“荣迷中的烟叔”荣雪烟撰写的《随风不逝·张国荣》出版。

作者根据海量的史料记载和30年来的长期收藏和资料积累,追述了这位生前始终追求完美和创新的艺术家的人生往事。与之共同经历,与之同悲同喜。

这一本专属荣迷的张国荣字典。致敬张国荣艺术,重温张国荣的行走旅程。

目录

自序

PART 01:童年像一首古老的歌,简单几句不会错

chapter 01 ………从没有中生有/诺亚有方舟

chapter 02 ………你的眼睛/看到什么不一样的风景

chapter 03 ………世界这样奇/带你看远地

PART 02:像怒海的小孤舟,冷雨凄风继续有

          我愿那苦痛变力量,默默忍泪向上游

chapter 04 ………我依然记得那段旧日时光/音乐是如何让我微笑

chapter 05 ………我要逆风去/必须坚忍/明白人一生必经晦暗

chapter 06 ………成败有如一个转面/莫记当年

chapter 07 ………谁在命里主宰我/每天挣扎/人海里面

chapter 08 ………迎头追赶见努力/前途纵远默默量

chapter 09 ………来似风退如潮/刀剑下奋勇冲过

chapter 10 ………如果他朝得到宝剑在手/扬威于天下应是我

PART 03:这个,茫然困惑少年

         愿一生而歌,投入每天永不变

chapter 11 ………轻轻说声/漫长路快要走过/终于走到明媚晴天

chapter 12 ………在情在理/他心我心/不必争论也懒问

chapter 13 ………不信命/只信双手去苦拼/矛盾是无力去暂停

chapter 14 ………如没意努力/你可不必期望得到

chapter 15 ………任你怎说安守我本分/始终相信沉默是金

chapter 16 ………任旧日万念俱灰也经过/我最爱的歌最后总算唱过

PART 04:是时候相信,纷扰不过闲事

          到头来谁都可以,云淡风轻过日子。

chapter 17 ………每个转角也有/刹那天地

chapter 18 ………因为我/仍有梦

chapter 19 ………天爱上地/不会完全凭运气

chapter 20 ………来日你我再度相见/仍是旧日动人笑面

PART 05: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天空海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

chapter 21 ………等待的容颜/是否依然没有改变

chapter 22 ………红/像蔷薇任性的结局

chapter 23 ………今晚再遇见/仍是有一丝暖意

chapter 24 ………不用躲闪/为我喜欢的生活而活

chapter 25 ………有一梦/便造多一梦

chapter 26 ………孤独的沙漠里/依然盛放的赤裸裸

chapter 27 ………若已捕捉星光/哪需百世流芳

PART 06:当你重温我,在茫然中思忆里,所有冷冰的暖了

chapter 28 ………即使我来时没有爱/离别盛载满是情

后记

鸣谢

试读章节

1956年9月12日,张国荣在香港出生,祖籍广东梅州,客家人。张国荣的父亲张活海是当时香港很有名的裁缝兼洋服商人,还身兼着香港龙冈总会副主席、张氏宗亲会理事长、洋服商联会常务理事、钟声冬泳团团长、中区街坊会常务理事、惠州商会、惠州十属同乡会监事长等多个社会团体的职务。1963年,张活海和记者弗雷德里克·卡普勒(Frederic Kaplan)在码头送别一位共同的朋友离港,在弗雷德里克·卡普勒的印象里,当时年届50的张活海是一个非常健康、开朗、英俊的绅士,话不多,但在谈论自己的时候总是面带着微笑微微点头,张活海曾对他说:“我记得父亲第一次把我带到广州的一个裁缝那里,我立刻就迷上了那个人为别人试衣的方式,我想就是从那个时候,我决定学习如何成为一个裁缝。”

张活海在广州长大,中学毕业后去了厦门做裁缝学徒,后来又到上海工作,在他18岁的时候,独立缝制了职业生涯里的第一套西服。20世纪30年代,张活海从内地到香港,靠自己的打拼白手起家,在中环德己笠街18号(后改街名为德己立街)皇后戏院大厦设有以自己的姓名命名的洋服店铺“西服家张活海”(TAILOR CHELJNG),后因皇后戏院大厦定期改建,于1958年1月24日迁至中环德己笠街6号地下,1961年8月29日迁回皇后大道中皇后戏院侧边的陆海通大厦,1967年2月14日又迁回德己笠街业丰大厦18号。“西服家张活海”一周营业七天,每天差不多生产十套西服,虽然张活海当时已是非常有名的洋服商人,但他仍然自己亲手缝制西服,每天通常有十个小时在店里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自己仍然在做西服,也满足于把绝大部分时间投入在工作上。”当时的德己笠街洋服店林立,但张活海的洋服店名声在外,对于自己从事的工作,张活海说:“在任何情况下,我都尝试让西服来美化穿着它的身体。”“我从时装书籍和杂志了解最流行的风格,但款式永远不会真正改变——由新到旧,EB旧到新。他们穿的是1933年的‘内地裁剪’。”张活海做生意以诚信为本,他曾经帮加利.格兰特(Cary Grant)、马龙·白兰度(Marion Brando)、威廉.霍尔顿(william Holden)、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奥迪·梅菲(Audie Murphy)、尤尔根斯·库尔特(Curd Jurgens)等好莱坞名人制作过服装,美国的钻石大王、香港本地的很多政府高官、绅士名流等也都曾在他那儿定制服装,在香港他曾被称誉为“TaiJor King”(洋服大王)。虽然被誉为“洋服大王”,但张国荣后来在访谈中笑说:“说来也好笑,我们兄弟姊妹不是经常有新衣服穿,要穿新衫吗?在大时节如新年才有配给,就是上乘衣料布头布尾拼合缝制的,洋服老板的儿女,过年总不可以穿得太寒酸。”20世纪70年代,张活海因饮酒导致中风半身瘫痪,在1989年张国荣举行世界巡回演唱会期间去世,张国荣未能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张国荣的母亲潘玉瑶,是出得厅堂、入得厨房的中国传统女性,平时帮着张国荣的父亲一起打理洋服店的生意,也帮着兼做一些文书工作。她一共育有十个子女,其中三个子女(张国荣的三哥、四姐、九哥)早逝,张国荣和因脑膜炎去世的九哥是同一天生日,所以在家里一直被说是九哥的转世再生,对此张国荣曾开玩笑地说:“九哥一定是没能拿到通行证强行来到这个世上的,所以要回去申请一张通行证才可以回来。”张国荣的母亲于1998年10月18日因癌病去世。

据夏山先生回忆,他在2O世纪60年代曾与张活海先生有过一叙之缘,他好奇地问张活海是用什么方法吸引到好莱坞的大明星光顾他的生意,张活海也快人快语,告知其个中缘由。原来最初光顾张活海生意的是加利·格兰特,当时他向张活海定制了两件名贵上衣,其中有一件需要顶级羊毛缝制,连工带料一共2400元,付清款项后需要48小时内送到加利.格兰特居住的酒店。两天后,张活海亲自将两件缝制完成的名贵上衣送至酒店,待加利.格兰特试穿后张活海问他是否满意,加利·格兰特表示满意,张活海又问他,对料子和手工是否满意,加利.格兰特对张活海说真的满意。然后张活海取出了400元还给加利·格兰特,并说明由于顶级羊毛缺货,又因时间太短促,来不及征求他的同意便选了次级的羊毛缝制,如果他不满意的话,愿意将2400元全数奉还。听到张活海这么说,加利·格兰特接过400元,大赞他是诚实的商人,并表示回去后会介绍自己的朋友来香港光顾他的生意。加利·格兰特也很讲诚信,后来介绍了很多好莱坞的名人朋友成为张活海的客户。加利·格兰特在电影《金玉盟》(An Affair toRemember)中被女演员爱抚和弄皱的西服,大部分都是出自张活海之手,对此,张活海说:“我总是去看我客户的电影。”

张国荣曾公开称赞他的父亲很有生意头脑,其实,张活海除了对工作的执着与投入和诚信为本的生意之道外,在识人及待人上也有其特别之处。20世纪50年代曾两度在“西服家张活海”洋服店工作的洋服裁缝冯荣欣,2015年回忆起往事时说:“那个年代,谁不认识西服家张活海?”他认为张活海就是他的伯乐,当年才20岁出头的冯荣欣在张活海的洋服店跑腿,后被邀请到张活海的工厂做裤子,但他想趁着年轻外出学做上衣,他没有亲口向张活海道别,只留下了一封信以感谢张活海的知遇之恩:“期之以日,再效犬马之劳。”三年后,当冯荣欣学会了做上衣,便向张活海自荐去张活海的工厂制作上衣,后来成为张活海的左右手,一直到十多年后张活海的西服店结业。当年冯荣欣结婚,亦有邀请张活海参加婚宴,他回忆说:“那时候老板(张活海)已经很有名了,他的子女都很少去工厂,过年过节才见到一两面,我结婚他肯去参加婚宴已经很开心了。”在婚宴上他和张活海拍了一张他俩唯一的合照,如今冯荣欣把照片贴在记事本上,带着它到处走。  ……

P10-12

序言

有时候会想,人生真是一场奇妙而有趣的行走,未知沿途会经过怎样的遇见和告别。29年前,与张国荣先生一场不经意的“相遇”,竟然伴随着自己从少年一路走来,直至如今进入中年。有幸几次探班见到张国荣先生,虽交谈不多,但那些美好的感觉犹在眼前。或许随着自己的老去,有些记忆会像音画不同步的视频错位,但那些感觉已烙在内心深处。无数次被他人问起见到张国荣先生的印象,我都是回答,长得精致,气场很大,即使他近在眼前,仍能感觉到一种距离感。被问得多了,连我自己都开始问自己几次见到张国荣先生留给我的印象,后来发现,他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不是漂亮的外貌和强大的气场,不是无数人谈到过的他的待人处事态度和敬业精神,而是好玩。他是一个非常好玩的人,有趣而温暖。这个男人就像是醇酒,越藏越香,如今忆起那些往事,仍觉得意犹未尽。那些生命中美好的记忆。在张国荣先生因抑郁症病发离世后,不知为何,我时常会在心中无端地想起骆一禾先生的一句诗:“当青草又生海滩,你潮湿的双眼平静,我的心不免痛惜。”

2013年4月前的某个深夜,突然想起一些跟张国荣先生有关的过往的梦,有些梦清晰而明亮,仿佛不是一个过往的梦境,就像是随着岁月逐渐沉淀下来的一些人生的历程。那些曾在梦中有过的欢笑和流过的眼泪,如从镜子里反射出来在遥远的时光里的某些光点,照亮着自己,遂想起这些年来的一些往事。最初从一本粗制滥造的杂志中读到张国荣先生“默默向上游”的人生历程,杂志中配发的几张本就模糊不可辨的黑白照片,已然毫无印象,但却自此开启了对他的热爱。张爱玲女士曾在文中写道:“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是的,就这么刚巧赶上了。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或许这就是命运。只是我没能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张国荣先生在一次日本媒体的访谈中谈到电影《星月童话》深处想表达的意思:“虽然爱会失去,但命运终究会将你带到你所向往的地方。”或许,是命运将我带往了我内心深处所向往的地方。

2013年3月底,我再次踏上香港这片他曾经生活过的土地,没有悲伤,内心微笑,像赴一场不见不散的约定,感受他留在这座城市的气息。很多年前,第一次前往香港,记得之前看过一份报纸曾写道,在香港这块弹丸之地有着众多的“明星”,你随时可能会在某个街角遇上他们,我便想着会否在香港的街头与张国荣先生遇见呢,即使只有一句“Hi,Leslie,这么巧啊!”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他是否还记得曾打过招呼的我呢?但最终并未能遇到他。去他投资的“为你钟情”咖啡店用晚餐,背景音乐没有他自己的歌曲,在与经理再三说明我自内地远道而来的情况后,经理终于应我所请在店内播放了一首《未来之歌》,我很喜欢的一首张国荣先生的歌曲。未来应该很长,很长。离开的时候,我带走了印着店名的糖包。

2003年4月1日深夜,我在广州的房间里,面向正南偏东无言而泣,无法言语又无能为力的悲伤,不是一场幻觉。想起艾略特说的“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还记得第二天,我站在天河城外数着楼层落下眼泪,身边经过的人远远绕开我而行,在这非典型肺炎病毒肆虐的日子,我就像是一个随时会感染他人的病毒。有些感情,没有人能懂。一年零八个月后,我终于学会了面对往事笑着前行。想起这些年来的许多过往,我应该庆幸而满足,至少,曾经遇见。如今闲来时,会回想起某一年自己的经历,随之忆起那一年张国荣先生又经历了怎样的路程,一如重温过去那一程兼一程的旅途,随着他的悲喜而悲喜。张国荣先生曾在《愿你决定》这首歌中唱道:“当你重温我,在茫然中思忆里,所有冷冰的暖了。”是的,当我重温您,在茫然中思忆里,所有冷冰的暖了。往事随风,凭风而至,随风不逝。

这不是一本张国荣先生的传记,这是一次重温张国荣先生的行走旅程。我们听见的,我们看见的,我们认识的,都是他的每一个侧面,我们在每一个侧面里寻找他,重温那些已然逝去的岁月中他留下的往事。文字的苍白无法承载情感的厚重,这也是我最初答应撰写此书的顾虑,所以书中没有华丽的文字,只有絮絮道来,愿与热爱张国荣先生的朋友一起重温那些往事。物会磨灭,事不可改变。

爱,向来义无反顾。29年,不长亦不短。在这自己即将踏入热爱张国荣先生的“而立之年”之际,是以为记。

后记

在写完书稿的最后一行字后,刹那的感觉不是轻松,而是怅然若失。在许多个日日夜夜,我曾陪伴张国荣先生的那些过往岁月共同度过,虽间中亦有过辛苦,为记忆中的某段事件寻找确切出处然久觅不得而暴躁过,也曾几度因身体的生物钟紊乱而卧于病榻辗转反侧,但内心始终是愉悦的。在这些写稿的日子,也想起许多自己过往的岁月,那些浮沉在心底的年少时光。从初初热爱张国荣先生,直到之后29年来的一路追随,一幕幕的往事跃入脑海。

非常感谢我的父母,在大多数父母认为“追星有害”的那个年代,他们从来没有阻止过我喜欢张国荣先生。感谢我的姐姐,很多年前带我第一次踏上香港的土地,在这座张国荣先生生活和奋斗的城市感受他的气息。当然,特别需要感谢的是张国荣先生,这么多年来曾带给我的那些美好的回忆。虽然如今张国荣先生已远游,但正如梁朝伟先生曾经所说:“只要你心里面有这个人,他在哪里,又有什么所谓。”是的,张国荣先生如今在哪里都没什么所谓,重要的是,他已经停驻在我的心里。在最美好的时光爱上他,原来已是一生一世。终有一日,会再重逢。我曾在一篇回忆与张国荣先生相见时光的文章末尾写过:“用翻越一座山的时间,来回想我们在人世间短暂的相遇;用苦渡一片海的记忆,来忘却我们没有说出再见的告别。”

在撰写此书前,我曾给自己定下一条规则,书中所有的事件内容必须皆有确切的出处,因此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在确认出处及考证上。但最终因全书字数远远超出最初预估的字数,而未能在书内标注每一句引用的原话的具体出处,甚觉遗憾。最初与出版社达成合作协议时,我只预估了文稿在30万字左右,出版社之后亦按此字数核算成本后定价,但没想到自己写着写着最终写了70多万字的初稿,在与责任编辑商量后,最终决定将文稿修订为40来万字,在保证文稿完整性的前提下,删减了年份的背景、非重要的相关人物与事件内容、引用标注等内容。因出版要求,书内引用的部分广东话原话直接翻译为普通话,英文长段原话、日语歌名等亦直接翻译为中文。

在写作与出版的过程中,突发了很多最初未能预估到的事情,令此书的发行日期一再推迟。在此,向参与了预售的读者真心地说声抱歉,也感谢大部分的读者朋友对我们的信任,在几次预计发货时间未能收到书籍的情况下,仍毫无怨言,给予我鼓励和支持。在撰写书稿、出版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帮助,在此向你们致谢,感谢你们对我的无偿帮助。还有一些资料因时间久远未能找到最初的提供者、翻译者等的名字,以致没能在附录的鸣谢名单中致谢,请多多见谅,感谢你们这么多年来不断挖掘出“新”的张国荣先生的相关资料。希望日后我们仍能一起努力,继续为完善张国荣先生的相关资料而携手共进。再次感谢。  最初有想法撰写《随风不逝·张国荣》这个主题的书籍,是在多年以前。原计划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来呈现“随风不逝”这个主题,但因架构甚大,而自己平时又忙于琐事,且有文字无法承载情感的担忧,以致数年来始终未能完全静下心来去做这件事,只在闲来时撰写了第一部分零零碎碎的一些文字和为第三部分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因第三部分涉及很多外部内容,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费用。虽然时有出版社联系我合作出版张国荣先生相关的书籍,但因种种原因,我个人始终未将此事提上具体的日程。后来,福建人民出版社的编辑张宁先生有此意向,且数次来访商讨具体计划,感受到其诚意,遂决定写作此书。因原本架构过大,自己短时间内无法完成三个部分的内容,于是在商量后决定先完成第一部分,便是如今的这本《随风不逝·张国荣》。希望日后自己能有时间去完成另外的两个部分和增补修订、完善完整版的第一部分,以达成自己最初的构思。

感谢所有支持《随风不逝·张国荣》一书的读者朋友。谢谢。爱生活,爱张国荣。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3:3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