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城市的单位模式/城市空间行为规划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刘天宝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内容推荐

刘天宝著的《中国城市的单位模式》是中国城市地理学界有关城市单位研究的专著,旨在以单位为视角解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发展模式演进的基本逻辑和具体表现。研究将中国城市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单位模式和去单位模式,分别从城市制度和城市空间两个层面探讨了不同模式的具体特点,解析了不同发展模式下城市制度的知识内核与具体规则、城市空间的物质与社会表现。最后,在辩证评析单位模式和去单位模式优缺点的基础上,本书从生活空间的角度提出了未来城市发展模式的组织架构。

本书可供城市管理与规划人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以及从事单位相关研究的专业人员学习与参考。

目录

总序

前言

1 单位模式研究的时代意涵

 1.1 中国城市空间的重构及其问题

1.1.1 城市发展模式的调整

1.1.2 城市空间的复杂重构

1.1.3 空间重构引发的多重问题

 1.2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单位命题

1.2.1 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新定位

1.2.2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1.2.3 中国城市研究的单位命题

 1.3 单位模式的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单位模式的研究框架与内容安排

1.4.1 单位模式的研究框架

1.4.2 本书的内容安排

2 单位模式的相关研究进展

 2.1 中国城市单位研究的梳理框架

 2.2 单位的制度研究

2.2.1 单位制度的起源

2.2.2 单位制度及其变迁

 2.3 单位的空间研究

2.3.1 物质空间及其变化

2.3.2 社会生活空间及其调整

2.3.3 空间的保护与优化

 2.4 单位的社会研究

2.4.1 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的基层治理转向

2.4.2 基层治理模式转型的多维过程

2.4.3 社区建设的路径与问题

 2.5 单位模式相关研究的特征与不足

3 单位模式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

 3.1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的单位模式

3.1.1 单位模式作为研究的视角

3.1.2 单位模式的涵义与构成

3.1.3 单位模式研究的基本特点

 3.2 单位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具体概念

3.2.1 结构主义的方法论

3.2.2 空间生产理论

3.2.3 资本循环理论

3.2.4 单位模式研究的具体概念

 3.3 单位模式的研究方法与数据构成

3.3.1 质性研究方法

3.3.2 历史文献法

3.3.3 案例分析法

3.3.4 数据构成

4 单位模式下的城市制度安排

 4.1 城市制度的分析框架

 4.2 单位模式下城市制度的知识体系

4.2.1 知识基础:经典社会主义理论下的经验借鉴及历史传承

4.2.2 国内现实:“一穷二白”的发展基础判定

4.2.3 发展目标:以(重)工业化为核心的国家现代化

 4.3 单位模式下城市制度的具体规则

4.3.1 制度基础:公有制下行政权与财产权的合

4.3.2 农城关系:农村支持城市的户籍和统购统销制度

4.3.3 国际关系:从一边倒到中苏交恶

4.3.4 生产制度:集中资源、统筹工业建设的制度安排

4.3.5 消费制度:轻物质、重精神的劳动力再生产制度安排

 4.4 单位模式下城市制度的组织逻辑与形成过程

4.4.1 制度的组织逻辑:计划经济下工业化赶超战略的组织模式

4.4.2 制度的形成过程:非设计性的制度快速演变

 4.5 单位模式下城市制度的特性

5 单位模式下的城市空间组织

 5.1 城市空间组织的分析框架

 5.2 单位模式下城市空间的生产模式

5.2.1 城市空间属性:使用价值与符号价值的主导

5.2.2 空间生产模式:工业化赶超战略的空间化

 5.3 单位模式下城市空问生产的基本原则

5.3.1 空间符号价值的应用:彰显社会主义

5.3.2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活动的主导地位

5.3.3 城市活动的空间组织:使用价值下的统筹处理

 5.4 单位模式下城市空间的几个类型

5.4.1 旧企业的单位化塑造:中华造船厂的案例分析

5.4.2 职住合一的单位大院:京棉二厂的案例分析

5.4.3 新建工人居住区:曹杨新村的案例分析

5.4.4 新建单位型城市:大庆市的案例分析

5.4.5 飞地型城市空间扩张:洛阳市的案例分析

5.4.6 连续型城市空间扩张:北京市的案例分析

 5.5 单位模式下的社会架构与资本循环

5.5.1 单位模式下的社会架构:嵌入政府逻辑的生产与生活安排

5.5.2 单位模式下的单位大院:封闭性的产品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循环

5.5.3 单位模式下的资本循环:政府通过单位组织的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循环

 5.6 单位模式中城市空间的特性

6 去单位模式下的城市制度再安排

 6.1 去单位模式下城市制度知识体系的重构

6.1.1 国际认知:国际环境改变及对资本主义的新理解

6.1.2 国内反思:单位模式的反思及新目标的确立

 6.2 去单位模式下城市制度具体规则的调整

6.2.1 规则调整的基础:外部推动与内部压力

6.2.2 生产制度的调整:从被动任务性生产到主动适应市场需求

6.2.3 消费制度的调整:从政府控制的统一走向市场化的分异

 6.3 去单位模式下城市制度再安排的逻辑与过程

6.3.1 城市发展制度再安排的逻辑:市场机制下的经济增长模式

6.3.2 城市发展制度再安排的过程:计划模式退出与市场机制培育的互动

 6.4 去单位模式下城市制度再安排的特性

7 去单位模式下的城市空间再组织

 7.1 去单位模式下城市空间的生产模式

7.1.1 城市空间的属性:交换价值与符号价值的主导

7.1.2 空间生产的模式:市场机制下的政府、企业与居民互动

 7.2 去单位模式下城市空间生产的基本原则

7.2.1 空间符号价值的应用:城市及资本竞争的空间表达

7.2.2 城市活动的空间组织:交换价值下的空间竞争与选择

7.2.3 城市政府的双重角色:强力推动与部分矫正

 7.3 去单位模式下城市空间生产的典型类型

7.3.1 调整发展型:北京同仁园和石油大院的案例

7.3.2 部分残留型:京棉二厂的案例

7.3.3 彻底更新型:北京毛纺织基地的案例

7.3.4 新区扩张型:克拉玛依市的案例

 7.4 去单位模式下的社会架构与资本循环

7.4.1 去单位模式下的社会架构: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分离与互动

7.4.2 去单位模式下的单位大院:产品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空间分离与

 扩张

7.4.3 去单位模式下的资本循环:政府与资本共同推动的生产与消费循环

 7.5 去单位模式下城市空间再组织的特性

8 单位模式的反思与启示

 8.1 单位模式的形成逻辑及其效应

8.1.1 单位模式的形成:生存与发展压力下的彼岸选择

8.1.2 单位模式的缺陷:无限扩张的政府逻辑-

8.1.3 单位模式的优点:城市生产与生活的统筹理念

 8.2 去单位模式的形成逻辑及其效应

8.2.1 去单位模式的形成:经济增长压力下的此岸渐进

8.2.2 去单位模式的缺陷:过度扩大的市场逻辑

8.2.3 去单位模式的优点:市场激励与自我选择

 8.3 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模式转变

8.3.1 以物为本的模式:单位模式和去单位模式下的城市居民

8.3.2 以人为本的含义:城市居民地位的回归

8.3.3 以人为本的实现路径:发展模式的批判与继承

8.3.4 以人为本的空间模式:以生活为中心的城市空间再组织

9 单位模式的研究展望

 9.1 单位模式研究的主要发现

9.1.1 单位模式是政府组织下以生产为中心的制度和空间安排

9.1.2 去单位模式是市场机制下生产与生活分离的制度和空间演变

9.1.3 未来发展应反思历史模式并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9.2 单位模式研究的创新之处

 9.3 单位模式研究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表格来源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0: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