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崇拜她,把她当做女神、偶像;也有人放出话来,“喜欢她的女人,品行有问题;喜欢她的男人,脑子有问题。”她是缺乏幽娴品德的女人,她喜好与人辩论,她用诗句表达她的哀愁,她精通文理,学贯中西。她对文学和艺术,具有本能的、直接的感悟。生长富贵,命运坎坷,修养让她把热情藏在里面,热情却是她生活的支柱。她,就是那个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一代才女——林徽因。张笑萱编著的这本《林徽因的完美法则(做林徽因这样的女人)》从林徽因的性格养成、气质修炼、处事风格、家庭观念等方面详述了林徽因的完美法则,适合当代女性学习与临摹。
她是一代风华的绝世佳人,以其倾世的才华而为当时乃至后世的人们所赞叹。在她生时,无数社会名流为之倾倒;在她身后,更有人极赞她是“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她是诗人、散文家,更是我国第一代女性建筑学家,她的足迹曾踏遍欧美,她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巾帼才俊。她是林徽因,是“完美女性”的代名词,而张笑萱编著的这本《林徽因的完美法则(做林徽因这样的女人)》的价值便在于为你揭秘完美女性是如何修炼成的。
善于美化身边的环境
真正有情调的女人不仅会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更善于美化身边的环境。一个精致的女人一定有一个美好舒心而又精致的小窝。要想做一个有情调的女人,先做一个不折不扣的精致细腻的女主人吧。
家庭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尤其对于女人而言。女人一旦组建了家庭,就会对家庭生活的幸福有很高的期望,所以聪明女人总是把“把家经营成最甜蜜的港湾”当成自己最重要的家庭责任。
家的温馨之处,在于它能让人的心灵得到释放。有情调的女人善于经营家,她们通晓家的营造并不依赖于奢侈的物品,一些细节装饰,同样能使家呈现丰富的内容。家是盛装记忆的容器,是唯一随岁月流逝而魅力常在的地方。幽谧温馨的灯光,柔滑宽松的睡衣,玫瑰色的床单,软绵绵的床垫,波浪式翻动的拖地窗帘,淡黄色木质装修的地板,一盆鲜花……这些都是获得心平气和、轻松自如的前提条件,家是展示一个女人味的最佳途径。
林徽因热爱生活,虽然身体不太好,但她很有生活情趣。她善于美化环境、美化生活。她到了哪里,美就到了哪里。她就是美的化身。
北总布胡同是有名的“太太客厅”。“太太的客厅”是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的一个聚会场所,是一个漂亮的家。
他们的美国朋友费慰梅也是这里的常客,几十年后,她对这儿的一切仍然记忆犹新,她在《林徽因与梁思成》一书中详细地描绘了那座漂亮的四合院:
这是梁家今后七年的居所,高高的墙里是一座封闭而宽敞的庭院,里面有个美丽的垂花门,一株海棠,两株马缨花。沿着院子,每一溜墙边一排平房罗列,屋顶铺灰瓦。平房与平房之间有走廊,方砖铺地,廊顶铺的也是灰瓦。房间面向院子的那面是大片大片的门窗,镶嵌着精致的木格子。格子里糊了或挂着漂白的薄纸,让阳光花花泼洒进来,而外人却看不见里边……
大片玻璃窗将外面的花草风景延进屋里来,临冬时,寒冽冽的北京,又迎来一片温暖的阳光。每一片玻璃窗顶都悬着一卷纸帘,晚上可以放下来,室内室外顿成两个天地。
梁思成先生的第二任妻子林洙在《梁思成、林徽因与我》一书中是这样描述这间客厅的:
“开门的刘妈把我引到一间古色古香的起居室,这是一个长方形的房间,北半部作为餐厅,南半部为起居室。靠窗放着一个大沙发,在屋中间放着一组小沙发。靠西墙有一个矮书柜,上面摆着几件大小不同的金石佛像,还有一个白色的小陶猪及马头。家具都是旧的,但窗帘和沙发面料却很特别,是用织地毯的本色坯布做的,看起来很厚,质感很强。在窗帘的一角缀有咖啡色的图案,沙发的扶手及靠背上都铺着绣有黑线挑花的白土布,但也是旧的,我一眼就看出这些刺绣出自云南苗族姑娘的手。在昆明、上海我曾到过某些达官贵人的宅第,见过豪华精美的陈设。但是像这个客厅这样朴素而高雅的布置,我却从来没有见过。”
即使是在一贫如洗的李庄,她仍然将身边的环境尽量装扮的美一些,她希望平淡的生活多些绚丽的色彩,两问简陋的房子总是收拾得井井有条,窗台上的玻璃瓶里经常插着从田野里采来的鲜花,温馨的小屋也吸引了上坝村的乡亲。
舒适、美观、个性化,女人要想让自己的家居变得更时尚,这三点是不可或缺的,不必把家弄得太复杂,凌乱不堪的家,让人怎么都很难平静下来的。千万不要找借口不去打理收拾屋子,房子的品味正是一个女子品味的最好体现。
善于美化身边环境的女人,会把大自然的绿色和鲜花带回家,并通过自己动手和布置,来调剂生活,陶冶情操,追求不一样的女人味。
外表漂亮的女人不一定有味,有味的女人却一定很美。凭借着一举一动、一言一语之优势,她尽显至善至美。想让自己做个有情调的女人,不妨购买鲜花一束,学着把它们一枝枝插入瓶中、放人室内,增添你的生活情趣。
P154-156
你是人间四月天
她出身官宦之家,既秉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又具备中国传统女性所缺乏的独立精神和现代气质。她是优雅睿智的知性美女,是驰名中外的建筑学家,是清华大学二级教授,是才思敏捷的优秀作家,是文化沙龙的女主人——她就是林徽因。
她美丽、高雅、精致。在男人眼里美得脱俗,灵巧而纯清。在女人眼里,她是被艳羡的对象,她的美似清泉,干净而透明;又像圆月,雅致而尊贵。
林徽因的优秀是世人公认的,胡适称她为“中国第一女才子”,她被称为可以与达·芬奇相媲美的在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脱颖而出的一位多才多艺的人。她与冰心、庐隐被称为“福州三才女”,这是对她才学的高度认可和肯定。她20世纪30年代初才涉足文坛,短短几年中奇峰突起,才华毕现,出手不凡,篇篇珠玉。
才貌双全的女人不多见,才貌双全且还能在爱情中保持理智的女人更少见。而林徽因做到了,她是三个爱情故事里的第一女主角:一个是建筑大师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她在最好的年华里遇到了多情的诗人,在最恰当的时机选择了志趣相投的男人扶携一生,又在婚姻里保留了一份唯美的情谊。
林徽因的传奇和魅力不只在爱情,更在于她对事业和梦想的执着追求。建筑是林徽因一生痴迷的事业,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如河北赵州石桥、山西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很多古建筑因为他们的考察而得到了中国乃至世界的认识,从而得以被保护。1951年,林徽因担任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圆满完成了碑座纹饰和浮雕图案的设计任务。在建筑领域的成就和贡献,足以让林徽因与梁思成一起载入史册。
林徽因不仅有温婉的气韵,还有独立的灵魂。她一生中很少表现出三从四德式的温顺,不断追求人格上的独立和自由。她不曾高喊过激进的女权口号,而是把女性的独立与上进当作一件理所当然的事,用完全与男性平等的心态从容处理感情、家庭与学术上的种种问题,并以出色的成就与男性学者分庭抗礼。她将这种鲜明的性格特征投射到文学创作中,从意境古典、语言唯美的诗歌中体现独立自信的现代女性意识,令她的作品在中国现代诗坛独树一帜。
林徽因是坚韧的。少女时期的她便饱受着丧父之痛,当时还在异国留学的她失去了精神支柱和经济来源,却仍然坚强地打算在异国他乡勤工俭学。为了自己热爱的建筑事业,她不顾重病在身,经常颠簸在穷乡僻壤、荒山野岭,在荒寺古庙、危梁陡拱中考察研究中国古建筑。
林徽因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温柔要有,但不是妥协,我们要在安静中,不慌不忙地坚强。”在梦想面前,这位清澈湛明的聪慧女子从未失去过对生活的憧憬,哪怕很多憧憬被现实岁月的流沙所淹没,但是日月依旧与她相伴,她的天空依旧宽广无边。
林徽因是智慧的。在她家客厅的著名沙龙里,任何“谈笑有鸿儒”的对话中,她都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即使重病中躺在沙发上仍跟客人们大谈诗歌与哲学。柴米油盐并没有污浊了她的气息,她把事业和家庭打理得风生水起、有滋有味。
林徽因也是乐观阳光的。不论外在环境是安乐或艰苦,无论身体如何被病魔折磨,她总能淡泊一切,怀有一颗饱满热情的心去面对未知世界。正如她描述的那样:“我认定了生活本身是矛盾的,我只要生活,体验到极端的愉快,灵质的、透明的、美丽的、近于神话理想的快活。”
岱峻曾经这样评价她:“强大的母亲,温柔的妻子,严厉的老师,浪漫的女友,勤奋的学者,犀利的沙龙女主人——一个普通而丰富的女人,清清爽爽地从历史深处走出来,让其他美人黯然失色。”
她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文化风尚,岁月的长河也冲洗不掉她的传世风华,反而让她更加迷人,令人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