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小游击队员/红色儿童文学经典读本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王愿坚
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红色少年别样红。”什么是无私和崇高的精神?这些红孩子的故事可以告诉我们一些最真实、最完美的答案。现在,就打开这本故事集,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战火纷飞、旌旗招展、少年壮志不言愁的年代。

王愿坚的《小游击队员》用一个个生动感人的小故事,讲述了在战火岁月里,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为了祖国的解放和民族的自由英勇奋斗、甚至不惜献出年轻生命的一代代“红孩子”的成长历程。

内容推荐

《小游击队员》是著名部队作家王愿坚创作的,展现过去的烽火年代里中华儿女们美好的人性、信念和理想的作品的精选本。这些作品里无论是小红军、小八路、小游击队员,在艰苦的年月里都保持着乐观向上、不屈不挠和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书中的每一篇故事都闪烁着光明、崇高和美好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光华,贯穿着美好的励志精神和高尚的情操。

目录

党费

小游击队员

后代

妈妈

七根火柴

三人行

普通劳动者

亲人

早晨

足迹

标准

启示

路标

“同志

写出感受的和相信的/王愿坚

试读章节

党费

每逢我领到了津贴,拿出钱来缴党费的时候;每逢我看着党的小组长接过钱,在我的名字下面填上钱数的时候,我就不由得心里一热,想起了一九三四年的秋天。

一九三四年是我们闽粤赣边区斗争最艰苦的开始。我们那儿的主力红军一部分参加“抗日先遣队”北上了,一部分和中央红军合编,准备长征,四月天就走了。我们留下来坚持敌后斗争的一支小部队,在主力红军撤走以后,就遭到白匪疯狂的“围剿”。为了保存力量,坚持斗争,我们被逼迫得上了山。

队伍虽然上了山,可还是当地地下斗争的领导中心,我们支队的政治委员魏杰同志就是这个中心县委的书记。当时,我们一面瞅空子打击敌人,一面通过一条条看不见的交通线,和各地地下党组织保持着联系,领导着斗争。这种活动进行了没多久,敌人看看整不了我们,竟使出了一个叫做“移民并村”的绝招:把山脚下、偏僻的小村子的群众统统强迫迁到靠平原的大村子去了。敌人这一招来得可真绝,切断了我们和群众的联系,各地的党组织也被搞乱了,要坚持斗争就得重新组织。

上山以前,我是干侦察员的。那时候整天在敌人窝里逛荡,走到哪里,吃、住都有群众照顾着,瞅准了机会,一下子给敌人个“连锅端”,歼灭个把小队的保安团,真干得痛快。可是自打上了山,特别是敌人来了这一手,日子不那么惬意了:生活艰苦倒不在话下,只是过去一切生活、斗争都和群众在一起,现在蓦地离开了群众,可真受不了,浑身有劲儿没处使,觉得憋得慌。

正憋得难受呢,魏杰同志把我叫去了,要我当“交通”,下山和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

接受了这个任务,我可是打心眼里高兴。当然,这件工作跟过去当侦察员有些不一样,任务是秘密地把“并村”以后的地下党组织联络起来,沟通各村党支部和中心县委游击队的联系,以便进行有组织的斗争。去的落脚站八角坳,是个离山较近的大村子,有三四个村的群众新近被迫移到那里去。要接头的人名叫黄新,是个二十五六岁的媳妇,一九三一年入党的。一九三二年“扩红”的时候,她带头把自由结婚的丈夫送去参加了红军。以后,她丈夫跟着毛主席长征了,眼下家里就剩下她跟一个才五岁的小妞儿。敌人实行“并村”的时候,把她们那村子一把火烧光了,她就随着大伙儿来到了八角坳。听说她在“并村”以后还积极地组织党的活动,是个忠实、可靠的同志,所以这次就去找她接头,传达县委的指示,慢慢展开活动。

这些,都是魏政委交代的情况。其实我只知道八角坳的大概地势,至于接头的这位黄新同志,我并不认识。魏政委怕我找错人,在交代任务时还特别嘱咐说:“你记着,她耳朵边上有个黑痣!”  就这样,我收拾了一下,换了身便衣,就趁天黑下山了。

八角坳离山有三十多里路,再加上要拐弯抹角地走小路,下半夜才赶到。这庄子以前我来过,那时候在根据地里像这样大的庄子,每到夜间,田里的活干完了,老百姓开会啦,上夜校啦,锣鼓喧天,山歌不断,闹得可热火。可是,现在呢,鸦雀无声,连个火亮儿也没有,黑沉沉的,活像个乱葬岗子。只有个把白鬼有气没力地喊两声,大概他们以为根据地的老百姓都被他们的“并村”制服了吧。可是我知道这看来阴森森的村庄里还埋着星星点点的火种,等这些火种越着越旺,连串起来,就会烧起漫天大火的。

P1-3

序言

写给小读者的话

徐鲁

亲爱的少年朋友们,当你们打开这套书,看到的是一代代早已远去的少年的背影,是生活在烽火岁月和艰苦年代里的一代代中国少年的成长传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经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神特征,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理想追求。但无论是处在哪个时代的少年人,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都拥有梦想,都富有朝气和力量,都追慕和崇拜英雄人物,都愿意以美德为邻、与高尚为伍,都深深地爱着我们美丽的祖国母亲……

在那些异常艰难的生活环境里,在兵荒马乱、炮火连天的岁月里,在凄风苦雨、长夜漫漫的成长道路上,这些曾经和自己的祖国、民族、亲人们一起受苦受难的孩子,他们一个个从懵懂、幼稚而渐渐走向成熟,由胆怯、弱小而变得勇敢、坚强,直至成为敢于战斗、勇于担当的少年英雄,成为富有远大理想、富有崇高信念的“红孩子”。为了保卫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为了民族的自由和解放,为了新中国的到来,他们用各自殷红的少年热血和无私的心灵,谱写了一曲曲壮丽澎湃的生命之歌。

这套书精选了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们在不同年代里创作的,大多以“红色少年”为主人公的,包括《闪闪的红星》《长长的流水》《两个小八路》《小英雄雨来》《小游击队员》《微山湖上》《小砍刀的故事》《绿色的远方》《刑场上的婚礼》《野妹子》等10部儿童小说名篇。

小读者们今天来阅读这些作品,不仅可以看到在新中国诞生前,我们的祖国和人民在外国侵略者的践踏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下,所经受的种种苦难与艰辛,也可以认识和感受到凝聚在那一代少年儿童身上的一种乐观向上、不屈不挠和舍生忘死的民族精神,认识和理解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代代同龄人艰难曲折的成长历程。

我们崇拜英雄、呼唤英雄、寻找英雄,首先应该正确地认识和理解英雄。真正的英雄,永远是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的人,是敢于担当、勇于奉献、无私而无畏的人!他们不仅因为拥有坚强的毅力而伟大,也因为承受过太多的艰辛和困苦而伟大。

当然,这样的生活,这样的童年经历,不可能再在今天的孩子们身上发生了。但是,“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让今天的孩子们重温过去的峥嵘岁月,勿忘我们的祖国和民族曾经有过的屈辱和苦难,牢记我们的祖辈和父辈为之奋斗的那些理想和信念,却是十分必要的。阅读这样一些“昨天的故事”,孩子们将懂得,今天的和平、安宁和幸福的日子是多么的来之不易,祖国的新生,人民的幸福,大地上的和平,还有孩子们的欢笑……都是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

选进这套丛书里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主题积极向上、故事感人、语言优美、对话生动的儿童文学名篇,是影响过新中国几代小读者的“红色励志经典”。这些作品的作者对战争的年月和苦难的童年都有着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其中许多故事都来自作者和他的少年伙伴们真实的经历。因此,阅读这些作品,我们会感到格外的真实、格外的可信。在这些红色少年身上,也正体现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舍生取义、不畏强暴、敢于担当、善良无私的崇高品质。透过这些作品里曲折离奇的故事,我们将看到闪耀在苦难的年月里的,中华民族那温暖和明亮的人性的光华。

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热爱祖国,团结齐心,热爱理想,热爱劳动,自强不息,助人为乐,勇敢自信……既是伟大的祖先留给我们的美德,也是一代代“红孩子”留给我们今天的同龄人最好的精神财富。这些伟大的美德、高尚的心灵和感人的励志小说故事,就像珍贵的金子一样,将伴随着今天的孩子成长,长成富有美好的感情、坚强的毅力,富有智慧、力量、理想和信念的一代新人。“红色少年别样红”。什么是无私和崇高的精神?什么是伟大的信仰和理想?这些红色少年的故事可以告诉我们一些最真实、最完美的答案。

那么,请打开这些“红色经典”,让我们一起回到那战火纷飞、旗帜招展的年代,回到星星和火炬光芒闪耀、少年壮志不言愁的年代……

后记

写出感受的和相信的

王愿坚

我学习写作,实际上就是学着干这么一件事:一方面,听革命前辈讲故事,并加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去理解故事;一方面,向前辈和同时代文艺家学习写作技巧,记故事,写故事。在写过一些故事之后,我逐渐明白了:我记下的那些斗争着的人,那些人在那种环境里表现的思想、性格、感情和行为,那些人用生命和鲜血创造的故事,也叫做短篇小说。

既然要写短篇小说,一开头就得碰到这么个问题:短篇小说在哪里?

猛一看,短篇小说是产生在作者的笔下,发表在报刊上,汇集在短篇小说选集里。我们打开一本短篇小说集,在那里看到引人入胜的故事,光彩照人的形象,看到新的人物、新的世界,很自然地就佩服作者:这人有本事,“吃苇子拉席,肚子里编得好”。可是,仔细一想,就算肚子里会编,也得有苇子吃,而苇子,是泥土里长的。

原来,短篇小说和其他形式的文学艺术作品一样,它在生活里;它是从生活里来的,它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里的反映。

生活,是文学艺术,也是短篇小说创作的唯一源泉。这本来已经是常识了。可是由于“四人帮”制造的混乱,常识又成了问题。“四人帮”鼓吹什么“从路线出发”“主题先行”那一套,就是为了要切断文艺与生活的联系,毁灭革命文艺,制造阴谋文艺。路线,是抽象的概念,从概念里怎/z,能长出千姿百态的生活和活生生的形象?怎/z,能长出短篇小说来?

只有土壤里才能长出庄稼。只有长期地深入到工农兵斗争生活之中,观察、体验、研究斗争着的人和事,用那些自己接触到的和深切感受到的生活形象把作者心灵的挎包装得满满的,真正做好了了解人熟悉人的这个“第一位的工作”,才能找得到、写得出短篇小说。

只要仔细研究--F当代一些短篇小说的作家和作品,就可以发现:虽然他们写作的题材很不相同,艺术风格上也各有特色,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是被生活积累和感受“逼”着进行创作的。他们有的经历了革命战争,有的参加了其他变革现实的斗争实践,熟悉了某一方面的斗争生活,体验和感受了一些动人的人和事、思想与感情。这种体验和感受积累得多了,生活的行囊充实了,那些难忘的人和事就站到了作者的面前,就来敲作者心灵的门了;于是他就睡不着觉了,于是就拿起笔来,把这些看到的、感受过的和自己相信的思想、感情和形象,经过精心的艺术构思,写到稿纸上,成了短篇小说。

在这里,作者亲身的感受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那种用自己的心尖子去感触过的事物,那种激起并且倾注了自己感情的生活形象,是创作中的宝贝。有的同志对生活有着特别锐敏的感受力。像写过有关孩子与革命的优秀作品的刘真同志,就有这样的本事。同样的一段在革命部队里成长的斗争生活,别人跳着蹦着地走过去了,她却留下了深切的感受,而且感受得细致、强烈而又独特。她能够保持最初接触生活时的那种感受。这大概是从生活中得到短篇小说的一种特殊的长处、特殊的禀赋。

……

短篇小说是一种艺术形式,是一个文艺战士进行战斗的武器。既然是种武器,就要尽可能熟练它、磨砺它。上面所说的,只是有关这个武器的一点点认识,很粗浅,很不全面。不过,如果有了拥有生活经验的广度和厚度,有了观察和开掘生活的深度,再加上找到了表现人物性格的恰当的角度,妥善地掌握了描写的密度,努力做到生活富、认识深、构思巧、细节准、感情真,写出来,大体上就像个短篇小说了。

当然,这绝不是短篇小说写作问题的全部。比方说,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就是态度问题。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头脑这个“加工厂”加工制作出来的。这个“加工厂”干净与否,是不是好用,决定着作品的高低成败。我们搞短篇小说创作,搞儿童文学创作,做的是研究人的工作。在成百成千个研究对象之中,有一个便是自己。十年动乱中,林彪、“四人帮”强加到我们文学事业和文艺工作者头上的种种诬蔑不实之词,我们一律推倒,概不接受。但是,我们却必须清醒地解剖自己、认识自己,并不懈地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努力使精神产品的“加工厂”正确些、干净些;努力在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缩短自己和研究对象、描写对象之间的差距。

就说感情吧。短篇小说当然不是无情的东西,相反地,它要求自己的作者以热烈的情感去热爱新生的和美好的,憎恨那些阻碍人民前进的丑恶的东西,又以真挚的情感去描写他所感受的和相信的,使作品有尽可能大的艺术感染力。然而,作者又必须注视着自己,看看这是什么样的感情,并力求和革命人民的喜怒哀乐相一致。

老作家柳青同志说过一句话,大意是:正因为机器不能写小说,正因为文学作品的创作劳动还不能不是创作者的个体劳动,因此,作者要特别警惕个人主义,注意世界观和文艺观的改造。这是句好话,是艺术前辈的经验之谈。柳青同志离开了我们,而这话却将留下来,久久地留下来。

为革命而创作,是神圣的使命;为革命创作而不断改善自己、加强自己,也是一项神圣的使命。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7: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