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朝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腊月二十八,天黑多时了,四山如黛,天上只有几颗稀疏的灰星,不时被乌云覆盖。家家户户都忙完了年活,关门闭户熄了灯,进入了梦乡。去川道刘家庙赶集的丈夫向木耳还没有回来,于是,妻子山金秀便领上十岁的大儿栗树、二儿二树和小儿三树顺房东边的砭路去到松树疙瘩上,栗树和二树便站在那,仰脖朝沟畔上来的山路方向喊叫:
爹——
爹——
爹,你走到哪里了?
爹——爹——
小孩子的喊叫声在空旷的暗夜里愈加尖锐、悠远.对面山崖发出了回声,但是,孩子爹木耳却没有一点回应,人更是无影无踪。
金秀害怕了,心想,他在集上酒喝多了吗?快过年了,家里没酒?在外边咋能喝多?
金秀把栗树、二树、三树领回家,给年迈的公公、婆婆嘱咐后,就叫上春生、红牛几个小伙打上灯笼顺山路下了坡.走出沟,赶到了刘家庙。集早散了,多数店铺已关门。他们问了几家酒店,都说向掌柜今天没有来喝酒。
金秀又吩咐春生,让他们分头找了几户亲戚,都说木耳没有去。但是,怎么不见人呢?亲戚邻居知道木耳失踪了,都惊慌不已,立刻帮忙四处寻找,一直找了三天,也没见人影。他究竟去了哪里?怎么了?出什么事了吗?人们议论纷纷,惶恐不安。
金秀尽力镇静下来,不露声色,叮嘱阮妈和伙计老顺说,该咋办就咋办,过年的规程不能破。所以,腊月三十这天。向家照旧贴对联、放鞭炮、穿新衣、戴新帽,栗树、二树、三树喜得院里院外跑。吃年夜饭时,门上张灯结彩,桌上七碟八碗。要开席了,公公婆婆这才发现还不见儿子,便问,大过年的,咋不见木耳呢?
老人年龄大了,忘性多,金秀便把她编的那句话又讲了一遍.说,我不是说了吗?树他爹让山阳县一个朋友叫去了.过年不回来,要上天竺山敬神呢。
公公就说,噢,是这样。婆婆说,敬神好!敬神好!保佑生意兴隆,全家平安。
虽将老人哄过去了,但金秀心里并不安宁,她整天恍恍惚惚,急得要发疯。
2
山金秀娘家不在熊耳山上,而在山下上秦河南岸山乡小集刘家庙。刘家庙没有刘姓人家,却有座古庙,紧倚南坡根。古庙有三间上房、三间厢房、一个门楼,整个建筑五脊六兽,古香古色。庙院东北角有株四人合抱的古皂荚树,枝叶繁茂,庇荫了大半个院子。秋天,满树的皂角成熟了,像挂着一条条小鱼儿,又如栖息着一只只翠鸟儿。这一带女人在河里洗衣服时,都用这皂角使劲在衣服上搓,然后再将搓过的衣服在河水里一冲,就成了一河白花花的流水。
古庙里敬奉的不是佛,不是道,也不是龙王、土地,而是浓眉大眼、三绺须的三国人物刘备,所以俗称刘爷庙.后来叫成了刘家庙,所在的村子和集市也就叫刘家庙。刘家庙非刘姓人家修建,而是山姓人家撑头修的,就是山金秀的先人。
山金秀的先人有文化,读了许多古书,发现三国时期的刘备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自己看得起自己,面对挫折不低头,屡败屡战。他声明自己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定要匡复汉室,一统中原。如此这般,形成了一种定势心理,又有仁义条律,必胜无疑。山金秀的先人要自己的后代学习刘备那种“自己行”的精神,便撑头盖了刘家庙,代代敬奉。还真灵验。到了山金秀父亲山崇义,他依旧是刘家庙的名人、富人。山崇义有良田百亩,又开着药铺,办着学馆,他对人仁厚,德高望重,人们称他山先生。山先生一儿一女.都进过学馆。山金秀是山先生的掌上明珠。她自幼聪颖,书读得好,字写得棒,还会画画,山水画、仕女图、山鸡、小狗、小猫……都画得惟妙惟肖。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