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道林著的《幸福路弯弯》为当代原创长篇都市情感励志小说,讲述的20世纪80年代末期,一位年轻女性的成长经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当代人的生活状态与婚姻状况。
美丽的农村姑娘舒伊梅屈从父意,嫁给一个身体缺陷被称为“十不全”的城市男人;她的父亲得到几万块钱,把她送上了农村人普遍看好的“幸福路”——物质层面是条衣食无忧的“坦途”,而她的精神却因与自己心爱的有为青年陈蓝诺的分手而绕到现实之外的“梦途”。虽然从农村来到城市,她有了一份工作,但身份的胎记一时难以磨灭,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尤其与丈夫的感情,完全靠她的那份善良来维系,灵与肉全然脱离了“幸福”。她意识到自己将葬送在这种“幸福”之下。后来,随着社会的变革,一家家国企改制,现实开始动摇“国家人”固有的优越性,物质层面的“幸福”成为很多人的梦魇。舒伊梅也下岗了,但她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并坚持独立自己开店谋生而开辟和拥有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幸福路,同时那条曾绕开她的爱情的幸福路也慢慢显现出来。丈夫去世后,她的情感踏上寻找幸福的征途。从梦境中回到现实的陈蓝诺对她痴情不改,而她却于生活中获得了另一个男人的真情与力量。
汪道林著的《幸福路弯弯》这部都市情感励志小说讲述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一位年轻女性的成长经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当代人的生活状态与婚姻状况。
女主人公舒伊梅在父亲的操纵下,嫁入“豪门”。家庭的干预和不同的思想观念的影响,舒伊梅最终婚姻失败。这段经历让舒伊梅开始觉醒:一个人仅仅靠善良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的,最重要的是要树立人生的目标,挫折面前,永不言败!在医生杨仲夏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舒伊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也再次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宿命论的悲剧色彩与幸福观的深度认知——汪道林长篇小说《幸福路弯弯》思想性质我见
一个时代的记忆与伤痛——读汪道林长篇小说《幸福路弯弯》
正文
后记
节令已到初秋,田野里的稻谷和玉米,始由青绿色转变为金黄色;与之同时转变的,还有那几株傲然挺立的向日葵,它们一个个扬着饱满的笑脸,问那从身边拂过的微风:秋天到了吗?微风让葱茏的树木以葳蕤的叶子回答:你美着吧!夏天的尾巴还没拖出时序的门槛呢!
的确,天气还十分炎热,日子也没有明显地短下来。已经是下午6点多钟了,落日的余晖还笼罩着西子湖岸的陈家庄。村庄里不见炊烟升起,田野上也不见乡亲们匆忙收工的身影,就连麻雀、八哥等鸟儿,也不愿早早地归巢,唯有几声沉闷的犬吠从村头传来,搅得舒伊梅本就不安的心更加落寞起来——明天,她要远嫁,要离开她生活了十九年的故乡!
明天,于舒伊梅而言,简直就是世界末日。
她有不舍。怎么能舍?这里不仅给予了她生命,而且给予了她初生的爱情。尽管陈蓝诺莫名其妙地从她的生活中消失已有半年多时间了,但舒伊梅知道,陈蓝诺在她的心目中,如同这初秋还不愿离去的夏,牵挂正酣,思念正浓。
此刻,舒伊梅坐在西子湖的坝埂上,身子向前微倾,两腿屈在胸前,双手托着下颌,美丽却有点迷离的眼睛静静地凝望着对岸。她这样的姿势,几乎定格了整个暑期。她曾无数次设想,陈蓝诺会悄悄地从陈家庄溜出来,又蹑手蹑脚地“猫”到她的身后,轻轻地罩住她的双眼,那该是多么惊喜和快乐!
可是——已经不可能了。天都快黑了,又一天过去了。她望着那正落下西山的火红太阳,心跟着往下沉,往下沉……
明天太阳最好不再升起,舒伊梅想。她真的好害怕天黑下去,这样离明天就不远了。她认为没有了蓝诺的明天,生活就等于是在黑暗中。
蓝诺怎么会说变就变呢?舒伊梅又想到这个问题上来。寒假期间,不是还好好的吗?还天天溜出来见面;返回学校前,他那么依依不舍,还说,快了,明年就毕业了,毕业分配后,生活安定下来,我就带你出去,我们永不分离……
你的誓言,这么快就忘了吗?明天是我的生日,你也忘了?你怎么会忘呢?这几年我的生日,你都送了写着温暖祝福的精美贺卡。
舒伊梅回忆着。想到蓝诺考上大学的那一年,她生日那天,他还托他的朋友送来一束玫瑰花,尽管那是没有香味的假花,但是她的心里,瞬间花香四溢。紧接着,那个周末,舒小冉也送来了蓝诺的第一封信。她惊喜地打开信封,十几页的信纸,全是他压抑着的情感表白。他说,他终于考上了大学,终于实现了半个梦想;他说,他一半的梦想就是替她考上大学,另一半则是在城市里找到工作,带她脱离农村,走出穷山沟;他说,她是他的原动力,他是火车,他们未来的生活就是乘载着“动力火车”,一起驶向幸福的彼岸…… 那时候,舒伊梅正沉迷在琼瑶的小说里,知道玫瑰代表爱情。那时候,她对爱情是渴望的,又是懵懂的,只知道她是那么爱慕他,爱慕了很久,却不知道那就是爱情。后来,他们真的恋爱了,她如梦似幻,感觉她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比琼瑶笔下任何一个拥有爱情的女主人公都要幸福!
可是现在……她想要的幸福被父亲剥夺了。除了蓝诺,没有人能救她。如果蓝诺现在回家,或者传来只言片语,她就可以坚定地拒绝父亲安排的婚事。她不要嫁给一个残疾人,不稀罕成为城里人;她只想和蓝诺在一起,在哪都行,再苦都行!蓝诺,为什么要躲我不见?为什么?你真的是移情别恋了吗?我该怎么办……舒伊梅泪眼婆娑地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问。
几只麻雀、八哥在身边飞翔,不忍卒看,又叽叽喳喳耳语着纷纷回巢。天色已暗了下来,偌大的陈家庄逐渐模糊成一团黑影。
要是往日,在这个时间点,舒伊梅会在家里烧饭,或者照顾小小。小小还不满两岁,是舒柏康最小的女儿。舒柏康共有五个儿女,大儿子舒伊仁腿有残疾,至今未娶回媳妇;二女儿舒伊桃三年前嫁到陈家庄去了;三女儿舒伊菊六年前在西子湖溺水而亡;舒伊梅生下来时,舒柏康没打算再要孩子,而村里人习惯把排行老末的女孩叫作“小妹”,家里人就自然而然地叫她“伊妹”——“伊”字是辈分。
P1-2
一个时代的记忆与伤痛——读汪道林长篇小说《幸福路弯弯》
一部小说完成就意味着作者终结了一段历史,但伴随数月、数年的创作过程的记忆却成了一道鲜明的疤痕,从此疤痕成为一种标志或者一个符号。汪道林在未出版下一部小说时,她的这部长篇小说《幸福路弯弯》,就成了她的标志和符号,提起她,就会让我想到她的“幸福”与“路弯弯”两种意象的组合。这是一种有趣的精神印记。一部作品给人印象深浅,符号是很重要的。《百年孤独》我读了两遍,内容情节忘了,但“百年孤独”这个代表马尔克思的符号却不会忘,并成为抵达生命和灵魂深部的一把钥匙,它将沉在记忆角落里的艺术知觉和想象提取,从而又能得知《百年孤独》写了什么。又如,海子的符号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别的符号无法取代,他一生的创作及诗歌王国承载的东西很多,但被人们普遍喜爱的符号只有一种。
文学艺术符号有一个特征,那就是朴素的词汇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精神内核,它回避了歧义与深奥,却意味深长;它拒绝朦胧与暧昧,却蕴含活力。汪道林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段历史中的情感伤痛,找到一条弯弯的幸福路,使之消解。那是她亲历过的时代,那个时代城乡人们之间有一道巨大的关卡——户口,社会因此而分等级,价值观随之扭曲。美丽的农村姑娘舒伊梅屈从父意,嫁给一个身体缺陷被称为“十不全”的城市男人;她的父亲得到两万块钱,把她送上了农村人普遍看好的“幸福路”——物质层面是条衣食无忧的“坦途”,而她的精神却因与自己心爱的有为青年陈蓝诺的分手而绕到现实之外的“梦途”。虽然从农村来到城市,她有了一份工作,但身份的胎记一时难以磨灭,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尤其与丈夫的感情,完全靠她的那份善良来维系,灵与肉全然脱离了“幸福”。她意识到自己将葬送在这种“幸福”之下。后来,随着社会的变革,一家家国企改制,现实开始动摇“国家人”固有的优越性,物质层面的“幸福”成为很多人的梦魇。舒伊梅也下岗了,但她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并坚持独立自己开店谋生而开辟和拥有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幸福路,同时那条曾绕开她的爱情的幸福路也慢慢显现出来。丈夫去世后,她的情感踏上寻找幸福的征途。从梦境中回到现实的陈蓝诺对她痴情不改,而她却于生活中获得了另一个男人的真情与力量。选择,面对弯路。心智,懂得幸福。对于舒伊梅,幸福路弯弯,而小说中其他人物,寻找爱、追求爱、拥有爱的过程,也同样由时代和社会大环境的“独特性”,决定其幸福也必然路弯弯。当然,人们幸福观的不同,坚守与放弃取决于人物的命运归宿。也因此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爱情关系、男女关系及暧昧关系。
幸福是每个人都渴望的,汪道林提出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但并没有去诠释和证明。她横截了一个时代,而那个时代非常具有典型性,只有经过那个时代的人才知道社会价值观及爱情观的冲突带给人们的是什么,人们的行为又带给社会的是什么。自由恋爱的语境下,是城乡两个社会的感情博弈,以至于“爱情”屈服于“幸福”。幸福观的狭隘化,是最危险的,它将人性中美好的东西颠覆。尤其是社会制度直接决定“幸福”的取舍,爱情被势利吞噬。现在城乡青年的爱情处处开花结果,得益于制度的改变,于是释放了人性的善,而幸福之路也就宽阔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当今这个时代似乎幸福不再路弯弯,然而急功近利的行为,闪婚使“爱情”成为儿戏。从这个角度来看,《幸福路弯弯》获得了文本的价值,它以别的小说少有的角度,关注一段历史及其人们的生活以及城乡的变化。
汪道林笔触细腻,她将人物落到生活本有状态,进行心理描写,以心理推动情节,以情节带动心理,双向作用,具有感染力。人首先是自身的冲突,因而心理的活动,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和思想。有别于其他小说的是,她将心理活动跟人物行动相伴,不仅仅是主要人物,但凡出现的人物,都有心理活动。做到心理气质不混同,是很难的,必然要管控语言的变化。汪道林把叙述变成人物内心的独白,让作者主观服从于人物性格,处理得不错。还有一个能代表汪道林小说特点的是,无论什么角色从出现到消失,都有一条清晰的线索,但在情节设置上却又是这个角色与另一个角色的线索交叉,这使得内容很丰富,一条条线索牵动着人物,使他们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小说世界。
汪道林的思维中有多种逻辑系统,她是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税务师,都是自学考取的;她还自学拿到了汉语言(文学)专科文凭。她平时写散文、诗歌,去年开始写长篇小说,不断打磨直到交付出版,可见她有很强的驾驭事物的能力。长篇小说像一个庞大的工程,里面涉及的东西很多,它不是文字的简单码放,而是艺术的创造。这个工程不同于会计、统计逻辑系统,而需要形象思维,但它们显然对她的思路及小说结构布局、故事伏笔及人物描写有帮助,也就使得创作之路怎么弯曲,也在她的掌握之中。
我很欣赏汪道林的一个观点,她说:“人生是一种承受,承受痛苦,承受孤独,承受平淡,还要承受幸福。”承受,也是她赋予笔下人物的一种力量。
何诚斌
应该说,是在很多年前,我就有了创作长篇小说的欲望,无奈那时阅历较浅,涉世不深,加上自己一心投入备考之中,所以只好一忍再忍。2013年基本结束了近十年的考试之路,于是迫不及待地进行重新构思、搜集资料、敲键疾书。
曾读过阿尔费雷德·苏扎的一段名言:“长期以来,我总有一种感觉,以为生活——真正的生活,即将开始了。但是,每一次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障碍,总有些事没有完成,需要打通关节,总有些债务没有偿还,需要付出努力和时间……似乎只有完成了这些,生活才会真正开始。有一天,我忽然明白,其实正是这些障碍,才构成了我们的生活。”由此让我认识到,在人生的旅途之中,幸福不会是一条光明大道,但前行中总会留下些许幸福的见证。
那么何谓幸福呢?一千个读者的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都千差万别。在现实生活中,似乎人人都在追求幸福,似乎人人又有过不同程度的困惑:自己想要的幸福到底是什么?我创作这部长篇小说的动因,就是希望把自己的一些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表达出来,并通过小说中不同人物的命运,以及人物之间所构成的亲情、友情、爱情和婚姻关系,来更好地呈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婚恋观、价值观和幸福观。
小说的创作原则是要源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幸福路弯弯》的素材基本源于真实的生活,只不过我采用了嫁接术,把发生在身边的故事、道听途说的故事以及合理想象的故事,进行了综合性整合与逻辑性架构,使得小说的故事情节得以跌宕起伏、延续展开并一气呵成。
一个人若能始终保持崇善向上,就是幸福的。这种观点,差不多就是我在这部小说中所折射出的主要幸福观,它是一种内在精神,而非外在的物质条件。所以我所塑造的女主人公——舒伊梅,是个具有强大内心世界的人。她有时下热评的“37度女人的美丽”,洁净温暖,不温不火,不左不右;她独立而不偏执,心伤而不绝望,平凡而不平庸;她能在任何境遇中积极向上,朝自己心中的人生目标不懈努力;她还能越挫越勇,越活越美,一点一点地把内心的光芒散发出来。从某种程度上说,她身上所表现出的那份坚定和毅力,那份高贵与恬淡,能引领人宽以待人,又能激励人奋发向上,还足以启发那些把日子过得迷茫的人,那些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去深度地理解幸福所蕴含的哲思与意义。
第一次尝试写长篇小说,对自己的创作水平不敢恭维,只能说我真的努力了,能写出来就已经很知足。创作前后经历了一年多时间,三个月完成初稿,之后是修改了一次又一次,文件夹建了一个又一个。这期间,除了家人的充分理解和鼎力支持外,更多的则要感谢我的师长和文友们。完成第三稿时,我开始把电子档对外传阅,请求他们指点迷津,鞭策斧正——是他们潜心的阅读、诚恳的指导、中肯的批评,使得我继续着一稿又一稿的修改,直至第九稿后定稿。
关于故事的结局,定稿之前,每稿都打了死结——是否让舒伊梅与杨仲夏结合。最后定稿时,突然产生要给读者留个悬念的想法。之所以有如此想法,是因为对幸福的理解,要与时俱进。如果以后精力允许的话,我将会多给自己“充电”,待到自认为写作水平有所提高之后,再考虑创作其姊妹篇,去深度塑造一位集美貌、知性、优雅、才气、爱情、事业、家庭于一身的女主人公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