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装中华国粹”系列精选流传千年的中国古代国学名著,立足原文精髓,加以最全面、最细致、最通俗易懂的解读,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原著的精髓,使读者轻松接受国学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千年前先贤们的思想精华,并从中有所领悟和收获。本书是其中的《容斋随笔》分册。
《容斋随笔》是古代文言笔记小说。共《五笔》,74卷,1220则。其中,《容斋随笔》16卷,329则;《容斋续笔》16卷,249则;《容斋三笔》16卷,248则;《容斋四笔》16卷,259则;《容斋五笔》10卷,135则。据作者宋朝洪迈自述,《容斋随笔》写作时间逾经近四十年。是其多年博览群书、经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洪迈著的《容斋随笔》是古代文言笔记小说。内容繁富,议论精当,是一部涉及领域极为广泛的著作,自经史诸子百家、诗词文翰以及历代典章制度、医卜、星历等,无不有所论说,而且其考证辨析之确切,议论评价之精当,皆倍受称道。其最重要的价值和贡献是考证了前朝的一些史实,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对历代经史典籍进行了重评、辨伪与订误,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更正了许多流传已久的谬误,不仅在中国历史文献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而且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亦意义重大。
本书是《容斋随笔》的注译版,由胡亚军译注,由原文、注释和译文三部分构成。
唐平蛮碑
原文
成都有唐《平南蛮碑》,开元①十九年,剑南节度副大使张敬忠所立。时南蛮大酋长染浪州刺史杨盛颠为边患,明皇②遣内常侍高守信为南道招慰处置使以讨之,拔③其九城。此事新、旧《唐书》及野史皆不载。肃宗④以鱼朝恩为观军容处置使,宪宗⑤用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议者讥其以中人主兵柄⑥,不知明皇用守信盖有以启之也。裴光庭、萧嵩时为相,无足责者。杨氏苗裔⑦,至今犹连“晟”字云。
注释
①开元:713—741年,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二十九年。
②明皇:唐玄宗李隆基,谥“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后世诗文多称之为明皇。
③拔:夺取军事上的据点。
④肃宗:唐肃宗李亨,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
⑤宪宗:唐宪宗李纯,唐代第十二位皇帝。
⑥讥:讽刺,挖苦。中人:指宦官。主:主持,掌管。
⑦苗裔(yi):指后代子孙。
译文
成都有唐朝的《平南蛮碑》,是开元十九年,剑南节度副大使张敬忠所立的。当时南蛮大酋长染浪州刺史杨盛颠在边疆闹事,唐明皇派遣内常侍高守信作为南道招慰处置使去讨伐他,攻克了九座城池。这件事在《新唐书》《旧唐书》和野史中都没有记载。唐肃宗任命太监鱼朝恩为观军容处置使,唐宪宗任用太监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议论的人讥讽他们的皇帝任用太监掌管兵权,却不知道是唐明皇任用高守信开了先例。裴光庭、萧嵩当时是宰相,却没有人责备他们。杨氏的后人,到现在名字上还连着“晟”字。
八月端午
原文
唐玄宗以八月五日生,以其日为千秋节。张说《上大衍历序》云:“谨以开元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献之①。”《唐类表》有宋璟《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然则②凡月之五日皆可称端午也。
注释
①谨:郑重地,恭敬地。赤光照室:形容皇帝出生。这是后人附会的言辞。
②然则:连词,用在句子开头,表示“既然这样,那么”
译文
唐玄宗在八月五日出生,把这天作为千秋节。张说在《上大衍历序》中说:“恭敬地在开元十六年八月端午,皇帝降生的这天晚上,献上大衍历。”《唐类表》中收录了宋璟的《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表上说:“月份是仲秋,日期是端午。”既然是这样,那么每月的五日都可以称为端午了。
赞公少公
原文
唐人呼县令为明府,丞为赞府,尉为少府。《李太白集》有《饯阳曲王赞公贾少公石艾尹少公序》,盖阳曲丞、尉,石艾尉也。“赞公”“少公”之语益奇。
译文
唐朝人称呼县令为明府,称县丞为赞府,称县尉为少府。《李太白集》中有一篇《饯阳曲王赞公贾少公石艾尹少公序》,大概是饯别阳曲县丞、县尉和石艾县尉的。变“赞府”“少府”为“赞公”“少公”,这种称呼就更加奇怪了。
郭璞①葬地
原文
《世说》:“郭景纯过江,居于暨阳。墓去②水不盈百步,时人以为近水,景纯日:‘将③当为陆。’今沙涨,去墓数十里皆为桑田④。”此说盖以郭为先知也。世传《锦囊葬经》为郭所著,行山卜宅兆者印为元龟⑤。然郭能知水之为陆,独不能卜吉以免其非命⑥乎?厕上衔刀之见浅矣。
注释
①郭璞: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闻喜)人。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是游仙诗的祖师,还是著名的方术士。后为王敦记室参军,以卜筮不吉阻敦谋反,被杀。
②去:距离。
③将:快要。
④桑田:种植桑树与农作物的田地。
⑤行山卜宅兆者:指看坟地、占卜选择地基的人。元龟:比喻可资借鉴的往事。
⑥非命:指遭受意外的灾祸而死亡。
译文
《世说新语》中记载:“郭景纯南渡后,居住在暨阳。他的墓地距离江水不到一百步,当时的人认为太接近江水了,景纯说:‘不久就会变成陆地的。’现在泥沙上涨,距离墓地几十里都成了良田。”这种说法大概认为郭景纯能未卜先知。世人传说,《锦囊葬经》是郭景纯写的,看坟地、占卜选择地基的人将其奉为经典。但是郭景纯能够预料到江河会变成陆地,独独不能占卜出一个吉利的方法来避免自己意外死亡吗?在厕所里赤身披发,衔刀祭酒以此来求免死,未免也太浅薄了吧!
五臣①注《文选》
原文
东坡诋《五臣注文选》②,以为荒陋③。予观选中谢玄晖和王融诗云:“阽危赖宗衮④,微管寄明牧。”正谓谢安、谢玄。安石于玄晖为远祖,以其为相,故日宗衮。而李周翰注云:“宗衮谓王导。导与融同宗,言晋国临危,赖王导而破苻坚。牧谓谢玄,亦同破坚者。”夫以宗衮为王导固可笑,然犹以和王融之故,微为有说。至以导为与谢玄同破苻坚,乃是全不知有史策,而狂妄⑤注书,所谓小儿强解事也。唯李善注得之。
注释
①五臣:指唐代注释《文选》的吕向、吕延济、刘良、张铣、李周翰。
②东坡: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诋:谴责。
③荒陋:指粗野浅陋。
④阽(dian):临近边缘,指险境。宗衮:对同族居高位者的称呼。
⑤狂妄:指极端地自高自大。
译文
苏东坡指责《五臣注文选》,认为它粗野浅陋。我看《文选》中谢玄晖和王融的一首诗说:“阽危赖宗衮,微管寄明牧。”指的是谢安、谢玄。谢安是谢玄晖的远祖,因为他是宰相,所以称为宗衮。而李周翰注释说:“宗衮指的是王导。王导和王融同宗,说的是晋国面临危险,依赖王导而攻破了苻坚。明牧指的是谢玄,也是一同攻破苻坚的人。”他把宗衮当作王导本来就很可笑,但因为是与王融唱和,勉强可以说得通。至于认为王导和谢玄共同攻破苻坚,那就是完全不知道历史,而狂妄地注释书籍,这就是所说的不懂事的孩子硬要解释事情。只有李善注释得最符合实情。
P5-8
予老去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后先,无复诠次,故目之日随笔。淳熙庚子,鄱阳洪迈景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