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野七生著的这本《文艺复兴的女人们》主要描写了文艺复兴时期四个时期四个国家的四名女性的命运,以反映出这四个国家和时代的历史。本书以文艺复兴为主线,讲述了15世纪下半叶到16世纪上半叶文艺复兴时期具有影响力的四个女人——伊莎贝拉·德埃斯特、卢克雷齐娅·波吉亚、卡特琳娜·斯福尔扎、卡泰丽娜·科尔纳罗,以及由她们串联起来的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生活、思想和艺术等。这四个女人背后是四个文艺复兴时期具有影响力的家族,由她们为主线的故事,也渗透了各个家族之间的势利纷争、悲欢离合。
| 书名 | 文艺复兴的女人们(精)/文艺复兴的故事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 作者 | (日)盐野七生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盐野七生著的这本《文艺复兴的女人们》主要描写了文艺复兴时期四个时期四个国家的四名女性的命运,以反映出这四个国家和时代的历史。本书以文艺复兴为主线,讲述了15世纪下半叶到16世纪上半叶文艺复兴时期具有影响力的四个女人——伊莎贝拉·德埃斯特、卢克雷齐娅·波吉亚、卡特琳娜·斯福尔扎、卡泰丽娜·科尔纳罗,以及由她们串联起来的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生活、思想和艺术等。这四个女人背后是四个文艺复兴时期具有影响力的家族,由她们为主线的故事,也渗透了各个家族之间的势利纷争、悲欢离合。 内容推荐 历史中不仅有男人,也有女人,但历史书中却鲜有女人们的身影。盐野七生著的这本《文艺复兴的女人们》以文艺复兴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四个女人为主线,串联起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生活、思想和国家命运。在这四名女性背后是文艺复兴时代的权力纷争、家国命运与悲欢离合,她们不仅是女儿、妻子、母亲,更是文艺复兴的女人们。 目录 序 第一章 伊莎贝拉·德埃斯特 政治与美 姐姐与妹妹 与力的相遇 悲剧的间奏 曼托瓦的防卫 成熟 罗马劫掠 晚年 第二章 卢克雷齐娅·波吉亚 历史与女人 波吉亚家族的人们 白色婚姻 黑暗之中 教廷的悲剧 离开罗马 费拉拉 1503年夏天 青春之死 第三章 卡特丽娜·斯福尔扎 序 乡野武夫的崛起 罗马 意大利的女杰 敌人·波吉亚 一个女人 尾声 第四章 卡泰丽娜·科尔纳罗 水上之都 塞浦路斯岛的历史 “私生子雅各” 莱万特海 法马哥斯塔之乱 大国的政治 最后的反抗 “塞浦路斯合并” 归乡 终焉 后记 参考文献 插图来源一览 译者跋 试读章节 迈过50岁门槛的伊莎贝拉·德·埃斯特开始投掷她人生中决定最后胜负的骰子。都说“曼托瓦侯爵的价值很少”,在过于著名的母亲之下,玩世不恭的儿子费代里科只是在情人伊莎贝拉·博斯凯蒂的怀中寻求慰藉,并不值得一提。伊莎贝拉的决战对手是“罗马劫掠”之后几乎贯穿了意大利历史的西班牙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洛斯。现在,所有的事情都取决于他的意志。她冷静地计算着卡洛斯的实力,在不让对方察觉的情况下利用他的实力来为自己做必要的准备。 “罗马劫掠”事件使得天主教帝国的皇帝卡洛斯受到了舆论的谴责。皇帝明白不能总将教皇放置于如此屈辱的状态之中,必须求得和解。现在,问题转移到了卡洛斯这边。 不过,挫败了法国的野心并将那不勒斯与米兰都收入囊中,可以说卡洛斯获得了完美的胜利。1529年8月12日,他第一次将脚踏进意大利的国土——热那亚,为了实现他长年的期望——在罗马·让教皇用双手为他戴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皇冠。可是,意大利人并没有忘记两年前的“罗马那桩恐怖事件”。出于这一考虑,教皇与卡洛斯会见的地点选择了罗马与热那亚中间的博洛尼亚。意大利各地的贵族们陆陆续续前往博洛尼亚。伊莎贝卡没有理由错过这一机会,11月,她也带领着那些美丽的女官前往博洛尼亚。 伊莎贝拉此行的目的有三个。首先,将曼托瓦的侯爵地位升级至公爵;其次,如果顺利的话,以当今米兰公国的国主、外甥弗朗切斯科·斯福尔扎的病体为由,将米兰与曼托瓦合并;最后,因为弟弟阿方索·德·埃斯特的费拉拉公国与历代教皇之间关系不和,所以希望借卡洛斯的力量进行消解。为此,阿方索与伊莎贝拉之间经常信函来往,商量计策。 1529年11月,在16位枢机主教的陪伴下,教皇克莱芒七世与另一位也是威风凛凛的、在盛大队伍陪伴下驾着马的卡洛斯,先后进入博洛尼亚城。从这个时候起,西班牙风格的黑白色服饰取代了迄今色彩鲜艳的文艺复兴风格。这似乎也象征着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崩溃。 翌年2月22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皇冠经教皇之手,光辉灿烂地戴到了卡洛斯的头上。每天晚上,贺宴舞会不断。在那之间,伊莎贝拉的愿望基本也都一一实现了。公爵晋升一事已经获得了卡洛斯皇帝的许诺。不过,关于米兰公国合并一事,因为皇帝对米兰公爵弗朗切斯科·斯福尔扎的亲爱,而没有希望实现。费拉拉与教会之间的和解也完全达成了。卡洛斯在加冕仪式之后,不顾教皇的反对,立即将阿方索·德·埃斯特叫到罗马。阿方索是卡洛斯在意大利贵族之中唯一认可的具有统治能力的男人。3月初,急忙赶到罗马的阿方索与教皇和解了。 但是,这一次,伊莎贝拉的女官们又发生了绯闻。西班牙与意大利的骑士们为了她们而争斗,结果一个晚上死了14个人。伊莎贝拉不得不火速带领女官们离开博洛尼亚。尽管如此,年轻的卡洛斯皇帝依然对伊莎贝拉从心底里怀着善意与近乎尊敬之情。他夸赞了她的儿子们,据说在西班牙的宫廷里,卡斯蒂利奥内一直向他讲述伊莎贝拉的事情,于是他答应在归途中顺便去一下曼托瓦。 3月25日,顺路经过曼托瓦的卡洛斯将费代里科晋升为公爵。长子获得了公爵的头衔,次子埃尔科莱升为枢机主教,三子费兰特已经被送至卡洛斯的宫廷,这时伊莎贝拉的身边传来了消息:代替奥朗热公爵指挥皇帝军队的费兰特攻陷佛罗伦萨。被视为文艺复兴发祥地的佛罗伦萨共和国,在这一年瓦解了。 皇帝在离开曼托瓦之前,为费代里科订下了婚约。曼托瓦公爵已经30岁了,17岁的时候与当时8岁的玛丽亚订了婚,但是他为了情人伊莎贝拉·博斯凯蒂,向教皇请求婚姻无效,并获得了许可。无效的理由据说是玛丽亚的母亲蒙费拉托侯爵夫人指使伊莎贝拉·博斯凯蒂的丈夫预谋毒杀费代里科与伊莎贝拉·博斯凯蒂,伊莎贝拉·博斯凯蒂的丈夫也因这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如今,曼托瓦现任国主费代里科的婚姻是政治婚姻,费代里科与伊莎贝拉·博斯凯蒂都明白这一点,所以她彻底放弃了自己成为公爵夫人的念想。 那时,皇帝传来了话,选定的新娘是朱莉娅公主。她是阿拉贡家族中唯一生存的王室女儿,相当于费代里科的表姐。朱莉娅长得很难看,而且已经40岁了。费代里科就连假装接受也不愿意,但伊莎贝拉·博斯凯蒂却建议他结婚。她打的算盘是,朱莉娅是一个又丑又老的女人,所以不可能给费代里科生下孩子,而且他也不会爱上她。这样一来,自己的孩子就能成为继承者。伊莎贝拉默不作声地看着伊莎贝拉·博斯凯蒂的这一举动,没有采取行动,她在等待着时机。 可是,这个时机却来得意外的早。年幼的蒙费拉托侯爵从马上摔下来,突然去世了。于是,继承权就转到了女儿玛丽亚的身上。感到一切都提早了的是费代里科,他赶紧向教皇与皇帝寄去信函,请求说他有不能与朱莉娅结婚的理由。因为之前与未婚妻玛丽亚的婚姻无效的手续还没有办好,所以与朱莉娅的订婚是无效的。皇帝与教皇都大为震惊,不过还是将决定延期了。接着玛丽亚也去世了,而继承者这次变成了她的妹妹玛尔格利塔。 P68-71 序言 在意大利愉快生活的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当一名作家,却在一个偶然邂逅的人怂恿下写出了第一部作品,那就是这本书。学习与执笔的时期是我29岁到30岁的时候。我记得这本书先是在《中央公论》杂志上连载的,大概是第二年吧,又集结出了单行本。 第二部作品是《优雅的冷酷》,这个没有经过杂志的连载,而是专为出版单行本新写的,是我在写完本书之后马上撰写的作品。因为一写完本书,我立刻开始着手写《优雅的冷酷》了。尽管如此,它摆上书店的柜台已经是我32岁以后的事情了。 第三部作品是《优雅的冷酷》出版后的第二年就早早开始动笔的《神的代理人》。同本书一样,它先是在杂志上连载,而后出版了单行本,那时我35岁。也就是说,这三部作品都是我20多岁到30岁出头时写就的。 对于这些作品,如果要让撰写的本人用一句话来概括多年后重读的感想,那就是“微苦笑”啊。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三部作品都清晰地体现出“青年时代撰写”的特征,里面有些负面的东西让我觉得肩膀很吃劲。总之,就是有的地方会让我看到一股盛气凌人的架势。然而,如果说一切现象都具有两面性是一种正确的观点的话,那么这个写作也可能转变为正面的意义。因为,它们可以说是当时填满我胸中的想法一举喷出而成的作品。 我从前就不是大家通常说的那种“好孩子”。而且,过了思春期进入青年时代后,我越来越讨厌当时日本社会中充斥的那种不冷不热的氛围。什么“大家都很和睦”之类,我觉得完全是胡说八道。当时的日本精英都深信不疑地认为,只要大家和睦,社会便会因此进步,我对他们尤其厌恶。我的这种想法是在与西欧而且是古代西欧的历史相“对抗”之中产生的吧。 因为无论我写的是女人还是年轻的男子、成熟的男人,对象虽然变了,但是作为写作者的我,心中充满了感受,我想把这些告诉日本人——好孩子是无法生存的。在古代的欧洲,曾经生活着这样一些坚强的人。这种想要倾吐的心情简直就好似我自己就是等待被喷出的岩浆一般。 在我还是姑娘家的时候,读过安德烈·纪德的一个作品,书名不记得了,他这么写道: “托尔斯泰这座山,你站在山脚下也看得见。但是,当你登上托尔斯泰这座山后,你能看见在他的对面耸立着一座叫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山。” 本书与《优雅的冷酷》《神的代理人》都是站在山脚下便能看得见的山。所以,舞台都集中于我当时居住的罗马与意大利各地。这是即便闭上眼睛也能区别分明的土地,所以我选了它作为故事的舞台。 于是,当我爬到山顶,进入我眼帘的是对面高耸着的威尼斯与佛罗伦萨。登上这两座山的成果就是收获了《海都物语》与《我的朋友马基雅维利》。接着,当我登上这些山之后,进入我视野的是远方绵延不断的古罗马山脉。等我又花了15年的时间将其一一登遍之后,我发现夹在文艺复兴与古代之间的中世纪尚未沾手。于是,我决定还要登上能够体现1000多年的中世纪的“三座山”。 第一座山是以地中海为舞台展开的1000年中海盗与海军的故事,就是我取名为“罗马灭亡后的地中海世界”的这部作品。罗马和平。时代崩溃后,地中海成为从北非袭击而来的海盗与为了防御海盗而建设了海军与其对抗的南欧之间剧烈冲突的舞台,故事就从这里讲起。 第二座山,虽然也属于伊斯兰教徒与基督教徒之间的剧烈冲突,但这是从北欧向中东、近东攻击而来的基督教徒与为之迎击的伊斯兰教徒之间展开的《十字军的故事》。 第三座山是正在准备的作品,题目尚未确定,所以在此还不能写上。这三部作品加上之前已经完成的《海都物语》,凭借这四部作品,我认为大概可以“问鼎”漫长的中世纪的要地了。 就是以这样的状态,以“青年时代撰写的三部曲”为开端的我的作家生涯,也因为登上了眼前出现的一座座山而进行了下去。也就是说,这个“三部曲”成为作为历史作家的我的起点。 诚然,青年时代的作品存在着那个年纪的缺陷,但是我没有去改正它。因为我觉得年轻时候的那种气势就那么被保留着更好,因为在年轻的不成熟中也有其相应的好的地方。 我一直相信,神灵栖息于琐碎之中。所以,迄今为止,哪怕是一次,我也拒绝撰写所谓“一册书通晓世界史”“简明西方史”之类的书籍。因为我认为要描绘出历史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类世界,快速地总结是不可能逼近历史真相的。而且,最最重要的是,简单的归纳是对努力生存于那个时代的人们的不敬。 因此,我每次都会严谨地写好细节,就是因为这个,最后变成了厚厚的一册书。对于购买了我的书又读了它的您,我常常觉得很愧疚。但是,请您念在“真理就存在于细节之中”而原谅我吧。非常抱歉,我的态度是至死也不会改变的。 又及: 因此,这本书描绘的是生存于15世纪下半叶到16世纪上半叶的四个女人。在以往的历史叙述中,女人常常被描绘成男人的牺牲品。但是在这部作品中,我没有沿用这一观点。也许从一开始,作为著者的我就认为女人未必是男人的牺牲品。 另外,虽说是活在500多年前的女人们,对我而言,却完全没有遥远时空的隔离感。 伊莎贝拉·德·埃斯特(Isabellad’Este),是一个让人不愿意与之交朋友的个性强烈的女人,与我有一点儿相似。 卢克雷齐娅·波吉亚(LucreziaBorgia),看上去似乎是一个与伊莎贝拉相反的女人,却引起了我的共鸣。我身为长女,常常憧憬能有一个哥哥,甚至会想,如果能够有一个切萨雷这样的哥哥,那么无论是政治婚姻还是其他什么,我都会配合的。 至于卡特丽娜·斯福尔扎那样的悍妇,就是我的模样。虽然明白对自己不利,却依旧奋勇前进的那一点,也是我性格中重要的一部分。 至于卡泰丽娜·科尔纳罗一章,其实我对她没有一点儿女性的认同感,但我还偏偏用一章的篇幅写她,这是因为我对推动她的威尼斯共和国的政治与外交非常感兴趣。这一章与后来的《海都物语》也串联起来了。 就这样,当我回想起撰写本书时的情形,恍如隔世。等今年过完生日,我就成为后期老年人了,时间真是无情啊。 盐野七生 2012年春 后记 女性与合理主义 “文艺复兴”原本是欧洲的一种文化现象,即著名的意大利文艺复兴“Renaissance”。Renaissance在现代日语中一般使用音译“ルネサンス”,不过此前曾经有很长一段时期使用了“文艺复兴”这个汉语词,将文艺复兴时代称为“复兴期”。这个译词不单指文艺,而是广泛意义上的使用。 《文艺复兴的女人们》的作者盐野七生,是一个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女性。这让笔者在阅读之前首先涌现的疑问就是:日本人写欧洲史?还是女性写作?在现代出版极度繁盛的状况之中,一个日本女性写作的欧洲史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她为何要写意大利文艺复兴?她笔下的女性是什么样的呢? 一 盐野七生青年时代的日本发生了这样一些重要事件:1965年,《日韩基本条约》签订;1968年,美国将小笠原诸岛归还日本;1968年,川端康成成为日本第三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1969年,日本学生运动以占领东京大学安田讲堂达到顶峰。换一个角度来看,那是“新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签订、东海道新干线开通、海外旅行放开、四大公害疾病暴发的高速经济成长时期。 盐野七生顺着海外旅行的热潮到了意大利。她在日本的学习院大学文学系攻读了哲学专业,大学毕业后,1963—1968年游学意大利。1966年9月,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她与中央公论社的总编粕谷一希先生相遇,受其邀请开始撰写《文艺复兴的女人们》,作品刊登于1968年4月、6月、9月号上。 这就是一个日本女性写意大利的开始。1970年3月,盐野再赴意大利,居住于佛罗伦萨。大约在这一年,她与西西里岛贵族出身的医生茱塞佩·西莫奈结婚。虽然他们后来离婚了,但茱塞佩·西莫奈是盐野在《文艺复兴的女人们》的后记中唯一留下名字的意大利朋友。此后,诸如《优雅的冷酷》《神的代理人》《海都物语:威尼斯一千年》等,佳作频出。她的《罗马人的故事》一写就是15年,一年一本。这位出生于1937年的女性,在78岁的2015年时依旧勤奋地写出了《希腊人物语1:民主政治的开端》。 本书是盐野写作生涯的开端之作,不仅对于“作家”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后撰写的《优雅的冷酷》《海都物语》等作品的引子,也早已种在了此书中。 二 《文艺复兴的女人们》讲了四个女人的故事,四个女人在人际关系上有所关联,但这个关联在叙述中所占比重并不大,处理得亦很淡泊,所以基本可以将四章视为四个独立的故事。 第一个出场的是伊莎贝拉·德·埃斯特。同文艺复兴时期所有贵族家庭的孩子们一样,她也是自出生以来便被卷入了政治旋涡之中。她嫁给了曼托瓦的一个同样是中等贵族的贡扎加家族,终了一生。可是,她的自尊心不允许她作为一个平凡的中等贵族的女儿度过一生。这个美丽的女人利用了包括政治斗争、艺术乃至自身在内的一切,只是为了超越自己被分配到的环境。 母亲的娘家是那不勒斯的阿拉贡王国,妹妹嫁给了米兰公国,这两个王国在她的眼前相继崩塌。她要守护好自己的娘家埃斯特家族所统治的费拉拉,还要守护夫家贡扎加家族所统治的曼托瓦。中等君主国最容易成为大国的饵食,为了坚守住这两个国家,只能凭借大胆而冷静的现实主义。所以,当丈夫被俘虏时,她向教皇、法国皇帝等一切有声望的人求救,但是她坚守了自己的底线——那就是绝不能让他们以解救丈夫为借口而将铁蹄踏上自己的国土,哪怕被威胁杀了她的丈夫。她亲历了罗马劫掠,将美貌的女官当作政治交际的工具,营造了她那间今日被称为“天国”的艺术品书斋。 …… 慧眼的意思就是“发现”。本着文艺复兴的基本精神“怀疑”,去重新看待,就能看到很多从前没有看到的东西。 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意思。作者的解释是这样的: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是人。人具有善恶两个属性,所以不能说“恶”是别人的事,与己无关。也就是说,人不能将责任转嫁到恶魔的身上,所以要自我约束,要有坚强的意志。——《文艺复兴的女人们》中所见作者崇尚的文艺复兴的坚强个性,尤其是她钟爱的切萨雷·波吉亚,也许就是这个解释的体现。 事实上,《文艺复兴的女人们》给读者的体会就是,即便像亚历山大教皇、波吉亚家族那般乱伦、滥杀与残暴,像卡特丽娜那般强悍与残忍,他们的品格也是受到世人高度评价的。因为在那个时代的欧洲,“性恶”“狡猾”并不是贬义词,反而是赞美之词。盐野在一篇题为“恶的建议”的文章中说:与其无知的善良,不如学习恶劣的狡黠。“大家都是善人,都很正直,不论怎样、不论到什么时候都好像一个中学生,实在没有出息。”14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雇佣兵队长、武装农民集团的头目、地方豪族,无论是什么出身的人都在发展着自己的势力,国家也由此逐渐形成。在那个时代,对于任何人来说,财富与权力的无限的可能性都是打开的。20世纪60—70年代的日本,正在经历着大变革。在高度经济发展的洪流中,需要向外、对世界发出声音,而这方面的日本外交,在盐野的眼中,显然是很欠缺的。“在美国有一个笑话,说世界上绝对不会有四种人。美国哲学家、英国作曲家、德国喜剧演员、日本花花公子。因为花花公子需要具有以最小投资获得最大利益的才能,而日本的外交官往往与之相反。”她的这一认识与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粕谷一拍即合,《文艺复兴的女人们》在受邀之后的半年即写出150页,而后变成了一本书。 译者乙未秋于沪上 书评(媒体评论) 俞敏洪,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需要称赞一下盐野七生,一个女性在写历史的时候,写出了男人写不出的气魄和壮烈来。 王石,万科集团董事长——历史在她笔下如同缓缓展开的色彩斑斓的巨幅油画,栩栩如生又冷静透彻。盐野七生的这些分析让我非常受启发。 王巍,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我曾带着盐野手绘的地图在佛罗伦萨四处寻觅马基雅维利的故居。在维罗纳的一个酒店里,看到一幅将意大利历史描绘为一棵盘根错节的古树,展示了几十个诸侯公国,几百个影响欧罗巴文明的政治、艺术、哲学、科学、军事等名流的来龙去脉。一瞬间,我体验到了卑微和崇拜,也叹服盐野女士把握历史的勇气与能力。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